'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

9月2日,李靜走進一年(2)班。目光拂過40名學生的臉頰,心中已有了“定位”。

從教24年來,她有過很多次這樣的“初見”。但這一次不一樣。

她自稱為“留級”老師,剛教完三年級的她,主動請纓到一年級任教。已有家長慕名想讓孩子進入她的班級。

“留級”是因為她想在一年級就發現那些“特殊”孩子的症狀。因為這份“特殊”,她流過太多淚,也見過太多家長的淚。

"

9月2日,李靜走進一年(2)班。目光拂過40名學生的臉頰,心中已有了“定位”。

從教24年來,她有過很多次這樣的“初見”。但這一次不一樣。

她自稱為“留級”老師,剛教完三年級的她,主動請纓到一年級任教。已有家長慕名想讓孩子進入她的班級。

“留級”是因為她想在一年級就發現那些“特殊”孩子的症狀。因為這份“特殊”,她流過太多淚,也見過太多家長的淚。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李靜的學生,患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小軍畫的全自動榨汁廠。

與家長的“拉鋸戰”

“我看人還是挺準的,有時只要瞄一眼,我就能發現哪個學生需要老師特別留意。”

小軍就是需要李靜特別留意的學生。兩年前,在李靜老師任教的一年級班中,小軍是一個特別愛畫畫的孩子,“好到幾乎可以裱起來掛牆上了,但他還是一頁一頁不停地畫。”

這是一個有著特別天賦的孩子,但他的天賦又被其他東西影響和掩蓋。他喜歡跟同學吵架、打架,玩遊戲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但從不會事先跟同學溝通,一旦同學沒按他想象中的規則來玩,二話不說,直接揮拳頭。

經過觀察,李靜心裡有了六七成把握。她委婉地用“我懷疑……”的方式告訴了小軍的父母,並推薦他們帶孩子去看醫生。

醫生的診斷結果顯示,小軍是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智商120多。

然而,對於家長來說,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拉鋸戰”在李靜和小軍父母間展開了。

小軍媽媽到學校,第一句話是:“我老公說孩子沒事”。

小軍爸爸到學校,亮出觀點:“醫生說是,但我認為不是。”

李靜開始反覆地做小軍父母的思想工作,建議他們再找其他醫生問診。李靜還談到了後果的嚴重性。“如果不重視,後果是什麼?孩子會被孤立,別人會覺得他越來越奇怪,笑他。”

在李靜勸說下,他們最終選擇正視孩子的病,帶孩子治療。效果很快顯現,小軍會說“老師好”,課堂上開始舉手發言。當他問同學“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玩”時,站在一旁的媽媽哭了。

三年級的期末考試,小軍數學100分,語文94分。

"

9月2日,李靜走進一年(2)班。目光拂過40名學生的臉頰,心中已有了“定位”。

從教24年來,她有過很多次這樣的“初見”。但這一次不一樣。

她自稱為“留級”老師,剛教完三年級的她,主動請纓到一年級任教。已有家長慕名想讓孩子進入她的班級。

“留級”是因為她想在一年級就發現那些“特殊”孩子的症狀。因為這份“特殊”,她流過太多淚,也見過太多家長的淚。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李靜的學生,患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小軍畫的全自動榨汁廠。

與家長的“拉鋸戰”

“我看人還是挺準的,有時只要瞄一眼,我就能發現哪個學生需要老師特別留意。”

小軍就是需要李靜特別留意的學生。兩年前,在李靜老師任教的一年級班中,小軍是一個特別愛畫畫的孩子,“好到幾乎可以裱起來掛牆上了,但他還是一頁一頁不停地畫。”

這是一個有著特別天賦的孩子,但他的天賦又被其他東西影響和掩蓋。他喜歡跟同學吵架、打架,玩遊戲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但從不會事先跟同學溝通,一旦同學沒按他想象中的規則來玩,二話不說,直接揮拳頭。

經過觀察,李靜心裡有了六七成把握。她委婉地用“我懷疑……”的方式告訴了小軍的父母,並推薦他們帶孩子去看醫生。

醫生的診斷結果顯示,小軍是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智商120多。

然而,對於家長來說,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拉鋸戰”在李靜和小軍父母間展開了。

小軍媽媽到學校,第一句話是:“我老公說孩子沒事”。

小軍爸爸到學校,亮出觀點:“醫生說是,但我認為不是。”

李靜開始反覆地做小軍父母的思想工作,建議他們再找其他醫生問診。李靜還談到了後果的嚴重性。“如果不重視,後果是什麼?孩子會被孤立,別人會覺得他越來越奇怪,笑他。”

在李靜勸說下,他們最終選擇正視孩子的病,帶孩子治療。效果很快顯現,小軍會說“老師好”,課堂上開始舉手發言。當他問同學“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玩”時,站在一旁的媽媽哭了。

三年級的期末考試,小軍數學100分,語文94分。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小軍畫的海底小火車。

"

9月2日,李靜走進一年(2)班。目光拂過40名學生的臉頰,心中已有了“定位”。

從教24年來,她有過很多次這樣的“初見”。但這一次不一樣。

她自稱為“留級”老師,剛教完三年級的她,主動請纓到一年級任教。已有家長慕名想讓孩子進入她的班級。

“留級”是因為她想在一年級就發現那些“特殊”孩子的症狀。因為這份“特殊”,她流過太多淚,也見過太多家長的淚。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李靜的學生,患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小軍畫的全自動榨汁廠。

與家長的“拉鋸戰”

“我看人還是挺準的,有時只要瞄一眼,我就能發現哪個學生需要老師特別留意。”

小軍就是需要李靜特別留意的學生。兩年前,在李靜老師任教的一年級班中,小軍是一個特別愛畫畫的孩子,“好到幾乎可以裱起來掛牆上了,但他還是一頁一頁不停地畫。”

這是一個有著特別天賦的孩子,但他的天賦又被其他東西影響和掩蓋。他喜歡跟同學吵架、打架,玩遊戲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但從不會事先跟同學溝通,一旦同學沒按他想象中的規則來玩,二話不說,直接揮拳頭。

經過觀察,李靜心裡有了六七成把握。她委婉地用“我懷疑……”的方式告訴了小軍的父母,並推薦他們帶孩子去看醫生。

醫生的診斷結果顯示,小軍是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智商120多。

然而,對於家長來說,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拉鋸戰”在李靜和小軍父母間展開了。

小軍媽媽到學校,第一句話是:“我老公說孩子沒事”。

小軍爸爸到學校,亮出觀點:“醫生說是,但我認為不是。”

李靜開始反覆地做小軍父母的思想工作,建議他們再找其他醫生問診。李靜還談到了後果的嚴重性。“如果不重視,後果是什麼?孩子會被孤立,別人會覺得他越來越奇怪,笑他。”

在李靜勸說下,他們最終選擇正視孩子的病,帶孩子治療。效果很快顯現,小軍會說“老師好”,課堂上開始舉手發言。當他問同學“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玩”時,站在一旁的媽媽哭了。

三年級的期末考試,小軍數學100分,語文94分。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小軍畫的海底小火車。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小軍畫的施工現場。

與兒子的相處

李靜對特殊學生敏感的背後,是因為她也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李靜的兒子,今年16歲,11歲被診斷為多動症,12歲確診為阿斯伯格綜合徵。確診的那天,她在醫生面前哭得稀里嘩啦,不是因為孩子的病情,而是因為這麼多年的焦慮、疑惑、不甘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不是我不會教,不會當母親,問題不在我和孩子的身上,我釋懷了。”

12歲之前,兒子讓李靜操碎了心。

他曾在辦公室裡把老師們正在吃的盒飯一下子掃在地上,也愛在走廊裡追著同學打,“以至於我在上課的時候都要豎起耳朵聽一下,一旦從兒子班級方向發出尖叫,我就又懷疑兒子在鬧事了。”

作為一位老師,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是“問題學生”,李靜覺得“沒臉都是次要的了,但關鍵是不知道發生什麼,很無助。那段日子我總是哭。”

磕磕碰碰,軟硬兼施,到了五六年級,阿斯伯格綜合徵附帶的心理疾病出現了,就是躁鬱症。“他一路發作一路哭,很悲觀,不能自已地哭,我看了也心疼。”

確診後,李靜聽從醫生的教導,改變與兒子相處的策略。

兒子行動刻板,夏天穿厚的,冬天穿薄的。一個冬天,李靜看他穿著兩件薄薄的衣服縮著身子。

你很冷吧?

不冷。

你已經流鼻涕了。

好的,我去擦掉它。

你多穿一件吧。

不要。

這時候的李靜拿出溫度計,貼張畫著背心和羽絨服的小紙片在旁邊,告訴他溫度,以及應該穿什麼衣服。

"

9月2日,李靜走進一年(2)班。目光拂過40名學生的臉頰,心中已有了“定位”。

從教24年來,她有過很多次這樣的“初見”。但這一次不一樣。

她自稱為“留級”老師,剛教完三年級的她,主動請纓到一年級任教。已有家長慕名想讓孩子進入她的班級。

“留級”是因為她想在一年級就發現那些“特殊”孩子的症狀。因為這份“特殊”,她流過太多淚,也見過太多家長的淚。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李靜的學生,患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小軍畫的全自動榨汁廠。

與家長的“拉鋸戰”

“我看人還是挺準的,有時只要瞄一眼,我就能發現哪個學生需要老師特別留意。”

小軍就是需要李靜特別留意的學生。兩年前,在李靜老師任教的一年級班中,小軍是一個特別愛畫畫的孩子,“好到幾乎可以裱起來掛牆上了,但他還是一頁一頁不停地畫。”

這是一個有著特別天賦的孩子,但他的天賦又被其他東西影響和掩蓋。他喜歡跟同學吵架、打架,玩遊戲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但從不會事先跟同學溝通,一旦同學沒按他想象中的規則來玩,二話不說,直接揮拳頭。

經過觀察,李靜心裡有了六七成把握。她委婉地用“我懷疑……”的方式告訴了小軍的父母,並推薦他們帶孩子去看醫生。

醫生的診斷結果顯示,小軍是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智商120多。

然而,對於家長來說,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拉鋸戰”在李靜和小軍父母間展開了。

小軍媽媽到學校,第一句話是:“我老公說孩子沒事”。

小軍爸爸到學校,亮出觀點:“醫生說是,但我認為不是。”

李靜開始反覆地做小軍父母的思想工作,建議他們再找其他醫生問診。李靜還談到了後果的嚴重性。“如果不重視,後果是什麼?孩子會被孤立,別人會覺得他越來越奇怪,笑他。”

在李靜勸說下,他們最終選擇正視孩子的病,帶孩子治療。效果很快顯現,小軍會說“老師好”,課堂上開始舉手發言。當他問同學“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玩”時,站在一旁的媽媽哭了。

三年級的期末考試,小軍數學100分,語文94分。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小軍畫的海底小火車。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小軍畫的施工現場。

與兒子的相處

李靜對特殊學生敏感的背後,是因為她也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李靜的兒子,今年16歲,11歲被診斷為多動症,12歲確診為阿斯伯格綜合徵。確診的那天,她在醫生面前哭得稀里嘩啦,不是因為孩子的病情,而是因為這麼多年的焦慮、疑惑、不甘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不是我不會教,不會當母親,問題不在我和孩子的身上,我釋懷了。”

12歲之前,兒子讓李靜操碎了心。

他曾在辦公室裡把老師們正在吃的盒飯一下子掃在地上,也愛在走廊裡追著同學打,“以至於我在上課的時候都要豎起耳朵聽一下,一旦從兒子班級方向發出尖叫,我就又懷疑兒子在鬧事了。”

作為一位老師,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是“問題學生”,李靜覺得“沒臉都是次要的了,但關鍵是不知道發生什麼,很無助。那段日子我總是哭。”

磕磕碰碰,軟硬兼施,到了五六年級,阿斯伯格綜合徵附帶的心理疾病出現了,就是躁鬱症。“他一路發作一路哭,很悲觀,不能自已地哭,我看了也心疼。”

確診後,李靜聽從醫生的教導,改變與兒子相處的策略。

兒子行動刻板,夏天穿厚的,冬天穿薄的。一個冬天,李靜看他穿著兩件薄薄的衣服縮著身子。

你很冷吧?

不冷。

你已經流鼻涕了。

好的,我去擦掉它。

你多穿一件吧。

不要。

這時候的李靜拿出溫度計,貼張畫著背心和羽絨服的小紙片在旁邊,告訴他溫度,以及應該穿什麼衣服。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李靜與兒子簽訂的手機使用合約。

與自己的和解

曾經,李靜也曾怨老天不公,整日整夜想不明白,為何偏偏是她的孩子?為何偏偏是阿斯伯格綜合徵?

而如今,兒子讓李靜在自閉症方面成了半個專家。接受了孩子特殊的事實,李靜開始樂於與別人交流自閉症的相關知識。

兒子對媽媽講這些很敏感,但當李靜說我有個學生怎樣怎樣時,兒子也會笑,附帶著說一句:哎,我也是這樣的!

李靜慢慢讓兒子接受,每個人都不一樣,他和別人不同,當然也是一樣的。

唯一讓她遺憾的是,兒子被確診時已過了治療的最佳時間。現在的她,會用比較迫切的眼光,希望在一年級時就發現那些特殊孩子的症狀。一年級是自閉症孩子治療黃金期的最後一年,及時的發現和訓練能讓孩子更接近正常人。

有機構研究報告稱,中國自閉症發病率達0.7%,目前約有超1000萬自閉症譜系障礙人群,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約有200多萬。

在龐大的數據面前,每個教師都有可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遇上自閉症學生。至關重要的是,他們要了解自閉症,同時知道如何引導班上其他孩子與特殊孩子共處。

李靜帶過好幾個自閉症學生,她的訣竅是,不要讓學生絕對“服從”,而是順應“天性”,並“防患於未然”。

首先,讓家長進入學習的狀態,懂得如何與特殊孩子相處。其次在班級裡培養一種友好包容的氛圍,不給特殊孩子施加壓力。

李靜感到,自己可以再多做一些。近幾年來,李靜又接手了幾位特殊學生,她發現這個領域很大,她可以幫助更多人。

李靜主動請纓去教一年級。“家長們總是很孤獨,替孩子捱罵也不知道為什麼,確診了之後也不知道怎麼辦,該找誰。”

李靜建了一個群,希望引導這些家長,一起去學習如何教育這些特殊的孩子。“有了一個團體之後,內心會強大很多。”

李靜的手邊,總放著幾本書,《如何引導暴躁的孩子》、《阿斯伯格綜合徵完全指南》等等,書上滿是眉批側批,各種特殊符號提醒著重要字句和段落。書中還寫滿了她的思考。

"

9月2日,李靜走進一年(2)班。目光拂過40名學生的臉頰,心中已有了“定位”。

從教24年來,她有過很多次這樣的“初見”。但這一次不一樣。

她自稱為“留級”老師,剛教完三年級的她,主動請纓到一年級任教。已有家長慕名想讓孩子進入她的班級。

“留級”是因為她想在一年級就發現那些“特殊”孩子的症狀。因為這份“特殊”,她流過太多淚,也見過太多家長的淚。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李靜的學生,患阿斯伯格綜合徵的小軍畫的全自動榨汁廠。

與家長的“拉鋸戰”

“我看人還是挺準的,有時只要瞄一眼,我就能發現哪個學生需要老師特別留意。”

小軍就是需要李靜特別留意的學生。兩年前,在李靜老師任教的一年級班中,小軍是一個特別愛畫畫的孩子,“好到幾乎可以裱起來掛牆上了,但他還是一頁一頁不停地畫。”

這是一個有著特別天賦的孩子,但他的天賦又被其他東西影響和掩蓋。他喜歡跟同學吵架、打架,玩遊戲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但從不會事先跟同學溝通,一旦同學沒按他想象中的規則來玩,二話不說,直接揮拳頭。

經過觀察,李靜心裡有了六七成把握。她委婉地用“我懷疑……”的方式告訴了小軍的父母,並推薦他們帶孩子去看醫生。

醫生的診斷結果顯示,小軍是阿斯伯格綜合徵兒童,智商120多。

然而,對於家長來說,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有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拉鋸戰”在李靜和小軍父母間展開了。

小軍媽媽到學校,第一句話是:“我老公說孩子沒事”。

小軍爸爸到學校,亮出觀點:“醫生說是,但我認為不是。”

李靜開始反覆地做小軍父母的思想工作,建議他們再找其他醫生問診。李靜還談到了後果的嚴重性。“如果不重視,後果是什麼?孩子會被孤立,別人會覺得他越來越奇怪,笑他。”

在李靜勸說下,他們最終選擇正視孩子的病,帶孩子治療。效果很快顯現,小軍會說“老師好”,課堂上開始舉手發言。當他問同學“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玩”時,站在一旁的媽媽哭了。

三年級的期末考試,小軍數學100分,語文94分。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小軍畫的海底小火車。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小軍畫的施工現場。

與兒子的相處

李靜對特殊學生敏感的背後,是因為她也有一個這樣的孩子。

李靜的兒子,今年16歲,11歲被診斷為多動症,12歲確診為阿斯伯格綜合徵。確診的那天,她在醫生面前哭得稀里嘩啦,不是因為孩子的病情,而是因為這麼多年的焦慮、疑惑、不甘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不是我不會教,不會當母親,問題不在我和孩子的身上,我釋懷了。”

12歲之前,兒子讓李靜操碎了心。

他曾在辦公室裡把老師們正在吃的盒飯一下子掃在地上,也愛在走廊裡追著同學打,“以至於我在上課的時候都要豎起耳朵聽一下,一旦從兒子班級方向發出尖叫,我就又懷疑兒子在鬧事了。”

作為一位老師,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是“問題學生”,李靜覺得“沒臉都是次要的了,但關鍵是不知道發生什麼,很無助。那段日子我總是哭。”

磕磕碰碰,軟硬兼施,到了五六年級,阿斯伯格綜合徵附帶的心理疾病出現了,就是躁鬱症。“他一路發作一路哭,很悲觀,不能自已地哭,我看了也心疼。”

確診後,李靜聽從醫生的教導,改變與兒子相處的策略。

兒子行動刻板,夏天穿厚的,冬天穿薄的。一個冬天,李靜看他穿著兩件薄薄的衣服縮著身子。

你很冷吧?

不冷。

你已經流鼻涕了。

好的,我去擦掉它。

你多穿一件吧。

不要。

這時候的李靜拿出溫度計,貼張畫著背心和羽絨服的小紙片在旁邊,告訴他溫度,以及應該穿什麼衣服。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李靜與兒子簽訂的手機使用合約。

與自己的和解

曾經,李靜也曾怨老天不公,整日整夜想不明白,為何偏偏是她的孩子?為何偏偏是阿斯伯格綜合徵?

而如今,兒子讓李靜在自閉症方面成了半個專家。接受了孩子特殊的事實,李靜開始樂於與別人交流自閉症的相關知識。

兒子對媽媽講這些很敏感,但當李靜說我有個學生怎樣怎樣時,兒子也會笑,附帶著說一句:哎,我也是這樣的!

李靜慢慢讓兒子接受,每個人都不一樣,他和別人不同,當然也是一樣的。

唯一讓她遺憾的是,兒子被確診時已過了治療的最佳時間。現在的她,會用比較迫切的眼光,希望在一年級時就發現那些特殊孩子的症狀。一年級是自閉症孩子治療黃金期的最後一年,及時的發現和訓練能讓孩子更接近正常人。

有機構研究報告稱,中國自閉症發病率達0.7%,目前約有超1000萬自閉症譜系障礙人群,其中12歲以下的兒童約有200多萬。

在龐大的數據面前,每個教師都有可能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遇上自閉症學生。至關重要的是,他們要了解自閉症,同時知道如何引導班上其他孩子與特殊孩子共處。

李靜帶過好幾個自閉症學生,她的訣竅是,不要讓學生絕對“服從”,而是順應“天性”,並“防患於未然”。

首先,讓家長進入學習的狀態,懂得如何與特殊孩子相處。其次在班級裡培養一種友好包容的氛圍,不給特殊孩子施加壓力。

李靜感到,自己可以再多做一些。近幾年來,李靜又接手了幾位特殊學生,她發現這個領域很大,她可以幫助更多人。

李靜主動請纓去教一年級。“家長們總是很孤獨,替孩子捱罵也不知道為什麼,確診了之後也不知道怎麼辦,該找誰。”

李靜建了一個群,希望引導這些家長,一起去學習如何教育這些特殊的孩子。“有了一個團體之後,內心會強大很多。”

李靜的手邊,總放著幾本書,《如何引導暴躁的孩子》、《阿斯伯格綜合徵完全指南》等等,書上滿是眉批側批,各種特殊符號提醒著重要字句和段落。書中還寫滿了她的思考。

對待自閉症學生,這位老師有訣竅,只因她也有個高功能自閉症兒子

李靜在《阿斯伯格綜合徵完全指南》一書上做了不少筆記。

“我有空就翻這些書,每次看都有新的感受和發現。”李靜稱,自己也自費參加了一些有關自閉症兒童的教育講座,並加入一些相關微信群學習交流。

如果說,以前是被動、不知不覺中接受特殊兒童,現在的她更加主動,更加淡定,會有計劃有組織地去幫那些特殊孩子,“他一來到,我就能看出來,多留意他。”

“給孩子最好的一面,他會給你意想不到的回饋。”李靜堅信。

注:文中李靜、小軍均為化名

採寫:南都記者 樑豔燕 實習生 鄧安晴

圖片:受訪者供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