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諸葛亮一直是民間智慧的化身。唐代杜甫寫了一首《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後世對於諸葛亮的認知,首先是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子成為萬世表率;其次是其政治才能,諸葛亮在劉備征伐益州的時候,與關羽一同坐守荊州,在劉備進攻漢中的時候,諸葛亮坐守益州,始終在做著穩定後方,輸送糧草和兵源的工作,像極了初漢三傑中的蕭何。

但是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很多人認為比較平庸,理由是諸葛亮前半生沒有打過仗,後半生五次北伐均以失敗告終。有人因此得出結論,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只不過是《三國演義》對其進行了神話。而且有百家講壇中的老師甚至認為,諸葛亮北伐根本沒有想過打仗,他只是為了能夠完成蜀國的政治統一,解決荊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所以才將大軍以北伐名義調動,然後伺機完成政治佈局。

諸葛亮軍事才能究竟如何?兩戰見分曉,遠勝周瑜司馬懿

看起來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在軍事才能的理解上,很多人普遍認為,只有關羽、張飛這樣身經百戰的統帥,才能夠正確的指揮軍隊,而諸葛亮沒有軍事經驗。甚至有人得出結論,三國之世,軍事才能在諸葛亮之上的大有人在。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在諸葛亮軍事才華平庸的邏輯中,成為了蜀國的救國良藥。

首先,要說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不是推翻魏國、只是為了政治鬥爭這個觀點----這顯然是坐不住的,畢竟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持續一年多,諸葛亮本人也死在了北伐途中,如果北伐不是目的,何苦如此拼命;其次,迴歸本文中心,諸葛亮的軍事才華究竟如何呢?

我們要知道,歷史上並非只有那些身經百戰者才會打仗。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家韓信,在非常年輕的時候就是一個沒有任何經驗的軍事天才,在面對戰無不勝的項羽時,天下英雄中只有韓信一人能夠與其相持,並最終設計了十面埋伏的合圍計劃,將項羽畢其功於一役。而諸葛亮的《隆中對》也一直被視為與韓信《漢中對》齊名的作品,因此,要說諸葛亮的軍事理論水平,這是2000年來公認的。

另一方面,諸葛亮的軍事實踐才能我們可以從具體的戰爭中見以端倪,不妨與三國時期其他的大軍事家相比較,來看諸葛亮水平如何。首先比較的對象,是曾經取得了赤壁之戰勝利的周瑜:

諸葛亮軍事才能究竟如何?兩戰見分曉,遠勝周瑜司馬懿

赤壁之戰後,周瑜的本意是奪取荊州,隨後拿下益州和漢中,與曹操形成兩分天下的格局。所以在戰爭結束後,第一時間帶兵衝向荊州。這個時候,劉琦和關羽的軍隊早早到位,沒有給他機會。而最為危險的零陵、長沙桂陽三郡剛到劉備手中,就交給了諸葛亮。而東吳對此也是虎視眈眈,諸葛亮卻能坐穩三郡,後來諸葛亮剛離開就奪了回去,如果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何以抗拒東吳?

而且諸葛亮統領三郡的時候,為劉備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攻取益州的糧草和兵源。我們可以看一下,當今各國的元帥們,精於戰術指揮的往往連一半都佔不到,反倒是那些善於發展軍隊、統籌軍餉的人才,才是最高級的軍事人才。顯然,諸葛亮的軍事實踐能力,如果在劉備陣營中排元帥,當屬第一。

另一個可以拿來跟諸葛亮PK一下軍事才能的人自然是司馬懿,至於司馬宣王的軍事才能,一直以來爭議比較少,畢竟最後大家鬥來鬥去被他們家吞了天下。司馬懿是諸葛亮北伐的主要對手。

諸葛亮五次北伐,如果認真來看,根本不能算作五次失敗。幾乎他的每次北伐,都有循序漸進的成果,除了第一次北伐因為馬謖違背軍令丟失街亭,第二、三、四次北伐的軍事規模都比較小,每次都取得了斬殺對方將領以及打通不同關隘的成果,讓魏國的防守戰線不得不拉長。就算是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引咎辭去丞相,蜀軍也取得天水等地。

在《三國志》中,裴松之註釋的第四次北伐過程中,司馬懿統兵30萬,諸葛亮只有8萬大軍。但是諸葛亮激勵士兵,蜀國士氣高漲,互相感念“諸葛公之恩,死猶不報也(《三國志·諸葛亮傳》)”,因此“以一當十”,斬殺了張頜,擊退了司馬懿。由此可見,諸葛亮不僅僅能像蕭何一樣保證糧道不絕,激勵士兵和指揮作戰也是一把好手。

​五次北伐更應該看作是一個整體,《三國志》記載,到了第五次北伐的時候,蜀國軍隊在邊境屯糧,木牛流馬運輸,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反觀魏國,則需要漫長的糧食補給線,如果諸葛亮不死,最終被拖垮的只能是魏國,而不是蜀國。

諸葛亮軍事才能究竟如何?兩戰見分曉,遠勝周瑜司馬懿

然而正如《三國演義》羅貫中所說的,很多時候“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僅僅比司馬懿年長2歲的諸葛亮,居然比司馬懿早死了17年。但是諸葛亮在軍事方面的造詣,用事實說話,確實勝過與之對峙過的周瑜和司馬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