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魯肅

相對於周瑜而言,魯肅這個歷史人物的爭議性很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大戰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孫劉聯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礎;有人認為他借荊州的戰略使劉備做大,還導致東吳永遠失去入蜀的機會。相對於周瑜、呂蒙而言,魯肅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鴿派,但並非《三國演義》中的“老好人”。小編暫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赤壁之戰”前的《榻上策》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魯肅

相對於周瑜而言,魯肅這個歷史人物的爭議性很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大戰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孫劉聯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礎;有人認為他借荊州的戰略使劉備做大,還導致東吳永遠失去入蜀的機會。相對於周瑜、呂蒙而言,魯肅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鴿派,但並非《三國演義》中的“老好人”。小編暫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赤壁之戰”前的《榻上策》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一直以來,諸葛亮的《隆中對》被人津津樂道,其實當時很多謀士都有類似的戰略。比如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不過近年來網絡上有一種聲音,將《榻上策》視作與《隆中對》相同的高度,這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無論是具體規劃,還是實踐程度,《隆中對》都遠非《榻上策》可比。但這並不能說明魯肅個人的智計劣於諸葛亮。

《榻上策》的核心內容很簡單:一是少參與北方的紛爭,守江東自保;二是擊敗黃祖取得江夏;三是進攻劉表取得荊州,全據長江天險。至於後面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小編個人覺得這是討孫權的歡心,並不是魯肅的本意。魯肅的提議得到孫權的認可,此後一段時間江東集團的兩個重要任務就是進攻黃祖、平復山越。終於擊敗黃祖,取得一部分江夏之後,又遇到了改變許多人命運的“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盟

我們可以看到魯肅和周瑜中間一個較大的分歧就是在劉備身上。周瑜是希望吃掉劉備,擴充自己的實力;魯肅是希望扶植劉備,削弱曹操的實力。曹操擊敗袁紹、遠征烏桓、初定關中,下一步必然要對荊、揚下手。時逢劉表去世,魯肅勸孫權主動聯合劉備抵禦曹操。不過從魯肅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魯肅還是將荊州視為江東集團所有,對劉備的聯合也要佔據主動地位。

三、“赤壁之戰”後扶植劉備

前文已經提到,“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荊州。劉備又從孫權處借取一部分荊州。這件事就是魯肅勸說孫權的結果。當然這件事也不值得大書特書,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周瑜去世之後,魯肅將江陵也借給了劉備。這才是劉備一飛沖天的契機。擁有江陵之後,劉備終於打通入蜀的大門,也擁有了北伐的一個發力點。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魯肅

相對於周瑜而言,魯肅這個歷史人物的爭議性很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大戰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孫劉聯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礎;有人認為他借荊州的戰略使劉備做大,還導致東吳永遠失去入蜀的機會。相對於周瑜、呂蒙而言,魯肅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鴿派,但並非《三國演義》中的“老好人”。小編暫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赤壁之戰”前的《榻上策》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一直以來,諸葛亮的《隆中對》被人津津樂道,其實當時很多謀士都有類似的戰略。比如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不過近年來網絡上有一種聲音,將《榻上策》視作與《隆中對》相同的高度,這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無論是具體規劃,還是實踐程度,《隆中對》都遠非《榻上策》可比。但這並不能說明魯肅個人的智計劣於諸葛亮。

《榻上策》的核心內容很簡單:一是少參與北方的紛爭,守江東自保;二是擊敗黃祖取得江夏;三是進攻劉表取得荊州,全據長江天險。至於後面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小編個人覺得這是討孫權的歡心,並不是魯肅的本意。魯肅的提議得到孫權的認可,此後一段時間江東集團的兩個重要任務就是進攻黃祖、平復山越。終於擊敗黃祖,取得一部分江夏之後,又遇到了改變許多人命運的“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盟

我們可以看到魯肅和周瑜中間一個較大的分歧就是在劉備身上。周瑜是希望吃掉劉備,擴充自己的實力;魯肅是希望扶植劉備,削弱曹操的實力。曹操擊敗袁紹、遠征烏桓、初定關中,下一步必然要對荊、揚下手。時逢劉表去世,魯肅勸孫權主動聯合劉備抵禦曹操。不過從魯肅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魯肅還是將荊州視為江東集團所有,對劉備的聯合也要佔據主動地位。

三、“赤壁之戰”後扶植劉備

前文已經提到,“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荊州。劉備又從孫權處借取一部分荊州。這件事就是魯肅勸說孫權的結果。當然這件事也不值得大書特書,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周瑜去世之後,魯肅將江陵也借給了劉備。這才是劉備一飛沖天的契機。擁有江陵之後,劉備終於打通入蜀的大門,也擁有了北伐的一個發力點。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關於借江陵這件事,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猜測。《三國志·吳書·步騭傳》中記載,孫權在建安十五年派遣步騭進入交州,擔任交州刺史;《水經注》中的記載則是建安十六年。而建安十六年也正是劉備入蜀的時間。步騭進入交州要經過零陵,零陵是劉備的地盤,蒼梧(屬交州)太守吳巨(與劉備關係不錯)親自到零陵迎接步騭,然後接入交州。所以就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借江陵的背後還存在一種交易,即劉備放棄對交州的爭奪,孫劉兩家一取西川,一盡南海,互不衝突。

扶植劉備的好處就是給曹操樹立了強大的敵人,共同分擔北方的壓力;弊處則是去世入蜀的機會。孫權曾經想繞過劉備進攻劉璋,但終究不能成功,為劉備所擋。總的來說,魯肅一方面促成了蜀漢,得以在西線關中地區牽扯曹魏的兵力,但同時也失去向西進取的機會,並且還要承受來自劉備的威脅。

四、單刀赴會,“湘水之盟”

劉備沒有取得益州的時候,力量比較弱小,於是魯肅進行扶植,並且儘量與之交好。當時關羽鎮守在南郡,魯肅鎮守在漢昌郡(孫權由長沙郡劃分出來,並未交給劉備)。當時雙方在邊境多有摩擦,魯肅則“常以歡好撫之”,小心維護兩家的關係。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魯肅

相對於周瑜而言,魯肅這個歷史人物的爭議性很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大戰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孫劉聯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礎;有人認為他借荊州的戰略使劉備做大,還導致東吳永遠失去入蜀的機會。相對於周瑜、呂蒙而言,魯肅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鴿派,但並非《三國演義》中的“老好人”。小編暫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赤壁之戰”前的《榻上策》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一直以來,諸葛亮的《隆中對》被人津津樂道,其實當時很多謀士都有類似的戰略。比如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不過近年來網絡上有一種聲音,將《榻上策》視作與《隆中對》相同的高度,這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無論是具體規劃,還是實踐程度,《隆中對》都遠非《榻上策》可比。但這並不能說明魯肅個人的智計劣於諸葛亮。

《榻上策》的核心內容很簡單:一是少參與北方的紛爭,守江東自保;二是擊敗黃祖取得江夏;三是進攻劉表取得荊州,全據長江天險。至於後面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小編個人覺得這是討孫權的歡心,並不是魯肅的本意。魯肅的提議得到孫權的認可,此後一段時間江東集團的兩個重要任務就是進攻黃祖、平復山越。終於擊敗黃祖,取得一部分江夏之後,又遇到了改變許多人命運的“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盟

我們可以看到魯肅和周瑜中間一個較大的分歧就是在劉備身上。周瑜是希望吃掉劉備,擴充自己的實力;魯肅是希望扶植劉備,削弱曹操的實力。曹操擊敗袁紹、遠征烏桓、初定關中,下一步必然要對荊、揚下手。時逢劉表去世,魯肅勸孫權主動聯合劉備抵禦曹操。不過從魯肅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魯肅還是將荊州視為江東集團所有,對劉備的聯合也要佔據主動地位。

三、“赤壁之戰”後扶植劉備

前文已經提到,“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荊州。劉備又從孫權處借取一部分荊州。這件事就是魯肅勸說孫權的結果。當然這件事也不值得大書特書,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周瑜去世之後,魯肅將江陵也借給了劉備。這才是劉備一飛沖天的契機。擁有江陵之後,劉備終於打通入蜀的大門,也擁有了北伐的一個發力點。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關於借江陵這件事,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猜測。《三國志·吳書·步騭傳》中記載,孫權在建安十五年派遣步騭進入交州,擔任交州刺史;《水經注》中的記載則是建安十六年。而建安十六年也正是劉備入蜀的時間。步騭進入交州要經過零陵,零陵是劉備的地盤,蒼梧(屬交州)太守吳巨(與劉備關係不錯)親自到零陵迎接步騭,然後接入交州。所以就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借江陵的背後還存在一種交易,即劉備放棄對交州的爭奪,孫劉兩家一取西川,一盡南海,互不衝突。

扶植劉備的好處就是給曹操樹立了強大的敵人,共同分擔北方的壓力;弊處則是去世入蜀的機會。孫權曾經想繞過劉備進攻劉璋,但終究不能成功,為劉備所擋。總的來說,魯肅一方面促成了蜀漢,得以在西線關中地區牽扯曹魏的兵力,但同時也失去向西進取的機會,並且還要承受來自劉備的威脅。

四、單刀赴會,“湘水之盟”

劉備沒有取得益州的時候,力量比較弱小,於是魯肅進行扶植,並且儘量與之交好。當時關羽鎮守在南郡,魯肅鎮守在漢昌郡(孫權由長沙郡劃分出來,並未交給劉備)。當時雙方在邊境多有摩擦,魯肅則“常以歡好撫之”,小心維護兩家的關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後來劉備取得西川,擁有一定的實力,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當然拒絕,於是孫權退而求其次,要求割讓長沙、零陵、桂陽,劉備又不同意。於是孫權派呂蒙襲取三郡,劉備率軍駐紮在公安,派關羽討還三郡。關羽與魯肅對峙在長沙郡益陽縣,稍有不慎就可能提前引發孫劉兩家關於荊州歸屬的戰爭。

魯肅雖然不滿劉備的行為,但三郡已經到手,他也不想繼續擴大事端。於是魯肅邀請關羽“單刀赴會”,怒斥劉備的所作所為。關羽慚愧不能答。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肅的態度較之前強硬了很多,但仍然不想通過戰爭手段解決與劉備的紛爭。當然劉備也不可能因為道德上的束縛而放棄三郡,但此時曹操已經進逼漢中,漢中對於益州來說至關重要,劉備只好與孫權簽訂盟約,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劉備迅速回益州坐鎮。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魯肅

相對於周瑜而言,魯肅這個歷史人物的爭議性很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大戰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孫劉聯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礎;有人認為他借荊州的戰略使劉備做大,還導致東吳永遠失去入蜀的機會。相對於周瑜、呂蒙而言,魯肅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鴿派,但並非《三國演義》中的“老好人”。小編暫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赤壁之戰”前的《榻上策》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一直以來,諸葛亮的《隆中對》被人津津樂道,其實當時很多謀士都有類似的戰略。比如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不過近年來網絡上有一種聲音,將《榻上策》視作與《隆中對》相同的高度,這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無論是具體規劃,還是實踐程度,《隆中對》都遠非《榻上策》可比。但這並不能說明魯肅個人的智計劣於諸葛亮。

《榻上策》的核心內容很簡單:一是少參與北方的紛爭,守江東自保;二是擊敗黃祖取得江夏;三是進攻劉表取得荊州,全據長江天險。至於後面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小編個人覺得這是討孫權的歡心,並不是魯肅的本意。魯肅的提議得到孫權的認可,此後一段時間江東集團的兩個重要任務就是進攻黃祖、平復山越。終於擊敗黃祖,取得一部分江夏之後,又遇到了改變許多人命運的“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盟

我們可以看到魯肅和周瑜中間一個較大的分歧就是在劉備身上。周瑜是希望吃掉劉備,擴充自己的實力;魯肅是希望扶植劉備,削弱曹操的實力。曹操擊敗袁紹、遠征烏桓、初定關中,下一步必然要對荊、揚下手。時逢劉表去世,魯肅勸孫權主動聯合劉備抵禦曹操。不過從魯肅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魯肅還是將荊州視為江東集團所有,對劉備的聯合也要佔據主動地位。

三、“赤壁之戰”後扶植劉備

前文已經提到,“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荊州。劉備又從孫權處借取一部分荊州。這件事就是魯肅勸說孫權的結果。當然這件事也不值得大書特書,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周瑜去世之後,魯肅將江陵也借給了劉備。這才是劉備一飛沖天的契機。擁有江陵之後,劉備終於打通入蜀的大門,也擁有了北伐的一個發力點。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關於借江陵這件事,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猜測。《三國志·吳書·步騭傳》中記載,孫權在建安十五年派遣步騭進入交州,擔任交州刺史;《水經注》中的記載則是建安十六年。而建安十六年也正是劉備入蜀的時間。步騭進入交州要經過零陵,零陵是劉備的地盤,蒼梧(屬交州)太守吳巨(與劉備關係不錯)親自到零陵迎接步騭,然後接入交州。所以就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借江陵的背後還存在一種交易,即劉備放棄對交州的爭奪,孫劉兩家一取西川,一盡南海,互不衝突。

扶植劉備的好處就是給曹操樹立了強大的敵人,共同分擔北方的壓力;弊處則是去世入蜀的機會。孫權曾經想繞過劉備進攻劉璋,但終究不能成功,為劉備所擋。總的來說,魯肅一方面促成了蜀漢,得以在西線關中地區牽扯曹魏的兵力,但同時也失去向西進取的機會,並且還要承受來自劉備的威脅。

四、單刀赴會,“湘水之盟”

劉備沒有取得益州的時候,力量比較弱小,於是魯肅進行扶植,並且儘量與之交好。當時關羽鎮守在南郡,魯肅鎮守在漢昌郡(孫權由長沙郡劃分出來,並未交給劉備)。當時雙方在邊境多有摩擦,魯肅則“常以歡好撫之”,小心維護兩家的關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後來劉備取得西川,擁有一定的實力,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當然拒絕,於是孫權退而求其次,要求割讓長沙、零陵、桂陽,劉備又不同意。於是孫權派呂蒙襲取三郡,劉備率軍駐紮在公安,派關羽討還三郡。關羽與魯肅對峙在長沙郡益陽縣,稍有不慎就可能提前引發孫劉兩家關於荊州歸屬的戰爭。

魯肅雖然不滿劉備的行為,但三郡已經到手,他也不想繼續擴大事端。於是魯肅邀請關羽“單刀赴會”,怒斥劉備的所作所為。關羽慚愧不能答。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肅的態度較之前強硬了很多,但仍然不想通過戰爭手段解決與劉備的紛爭。當然劉備也不可能因為道德上的束縛而放棄三郡,但此時曹操已經進逼漢中,漢中對於益州來說至關重要,劉備只好與孫權簽訂盟約,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劉備迅速回益州坐鎮。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

魯肅去世後,呂蒙繼承其部曲,擔任漢昌太守,屯兵陸口與關羽相拒。魯肅的擴張戰略是放棄西方,專心進攻淮南;呂蒙則恰恰相反。

暫棄徐州,先取荊州

呂蒙認為江東集團的首要目標並非北方,而是荊州。孫權曾經想進攻徐州,但呂蒙認為,徐州地勢開闊,有利於曹操的騎兵作戰。即便在進攻中獲勝,佔領城池,也難以長久堅守。相較之下,荊州才是更為重要的地方。因為荊州與揚州共同依仗長江,且荊州在揚州上游,順流直下威脅巨大;如江陵、襄陽、夏口更是戰略要地,孫權只佔其中之一。如果荊州不在自己手中,在揚州的孫權可以說是寢食難安。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魯肅

相對於周瑜而言,魯肅這個歷史人物的爭議性很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大戰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孫劉聯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礎;有人認為他借荊州的戰略使劉備做大,還導致東吳永遠失去入蜀的機會。相對於周瑜、呂蒙而言,魯肅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鴿派,但並非《三國演義》中的“老好人”。小編暫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赤壁之戰”前的《榻上策》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一直以來,諸葛亮的《隆中對》被人津津樂道,其實當時很多謀士都有類似的戰略。比如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不過近年來網絡上有一種聲音,將《榻上策》視作與《隆中對》相同的高度,這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無論是具體規劃,還是實踐程度,《隆中對》都遠非《榻上策》可比。但這並不能說明魯肅個人的智計劣於諸葛亮。

《榻上策》的核心內容很簡單:一是少參與北方的紛爭,守江東自保;二是擊敗黃祖取得江夏;三是進攻劉表取得荊州,全據長江天險。至於後面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小編個人覺得這是討孫權的歡心,並不是魯肅的本意。魯肅的提議得到孫權的認可,此後一段時間江東集團的兩個重要任務就是進攻黃祖、平復山越。終於擊敗黃祖,取得一部分江夏之後,又遇到了改變許多人命運的“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盟

我們可以看到魯肅和周瑜中間一個較大的分歧就是在劉備身上。周瑜是希望吃掉劉備,擴充自己的實力;魯肅是希望扶植劉備,削弱曹操的實力。曹操擊敗袁紹、遠征烏桓、初定關中,下一步必然要對荊、揚下手。時逢劉表去世,魯肅勸孫權主動聯合劉備抵禦曹操。不過從魯肅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魯肅還是將荊州視為江東集團所有,對劉備的聯合也要佔據主動地位。

三、“赤壁之戰”後扶植劉備

前文已經提到,“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荊州。劉備又從孫權處借取一部分荊州。這件事就是魯肅勸說孫權的結果。當然這件事也不值得大書特書,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周瑜去世之後,魯肅將江陵也借給了劉備。這才是劉備一飛沖天的契機。擁有江陵之後,劉備終於打通入蜀的大門,也擁有了北伐的一個發力點。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關於借江陵這件事,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猜測。《三國志·吳書·步騭傳》中記載,孫權在建安十五年派遣步騭進入交州,擔任交州刺史;《水經注》中的記載則是建安十六年。而建安十六年也正是劉備入蜀的時間。步騭進入交州要經過零陵,零陵是劉備的地盤,蒼梧(屬交州)太守吳巨(與劉備關係不錯)親自到零陵迎接步騭,然後接入交州。所以就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借江陵的背後還存在一種交易,即劉備放棄對交州的爭奪,孫劉兩家一取西川,一盡南海,互不衝突。

扶植劉備的好處就是給曹操樹立了強大的敵人,共同分擔北方的壓力;弊處則是去世入蜀的機會。孫權曾經想繞過劉備進攻劉璋,但終究不能成功,為劉備所擋。總的來說,魯肅一方面促成了蜀漢,得以在西線關中地區牽扯曹魏的兵力,但同時也失去向西進取的機會,並且還要承受來自劉備的威脅。

四、單刀赴會,“湘水之盟”

劉備沒有取得益州的時候,力量比較弱小,於是魯肅進行扶植,並且儘量與之交好。當時關羽鎮守在南郡,魯肅鎮守在漢昌郡(孫權由長沙郡劃分出來,並未交給劉備)。當時雙方在邊境多有摩擦,魯肅則“常以歡好撫之”,小心維護兩家的關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後來劉備取得西川,擁有一定的實力,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當然拒絕,於是孫權退而求其次,要求割讓長沙、零陵、桂陽,劉備又不同意。於是孫權派呂蒙襲取三郡,劉備率軍駐紮在公安,派關羽討還三郡。關羽與魯肅對峙在長沙郡益陽縣,稍有不慎就可能提前引發孫劉兩家關於荊州歸屬的戰爭。

魯肅雖然不滿劉備的行為,但三郡已經到手,他也不想繼續擴大事端。於是魯肅邀請關羽“單刀赴會”,怒斥劉備的所作所為。關羽慚愧不能答。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肅的態度較之前強硬了很多,但仍然不想通過戰爭手段解決與劉備的紛爭。當然劉備也不可能因為道德上的束縛而放棄三郡,但此時曹操已經進逼漢中,漢中對於益州來說至關重要,劉備只好與孫權簽訂盟約,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劉備迅速回益州坐鎮。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

魯肅去世後,呂蒙繼承其部曲,擔任漢昌太守,屯兵陸口與關羽相拒。魯肅的擴張戰略是放棄西方,專心進攻淮南;呂蒙則恰恰相反。

暫棄徐州,先取荊州

呂蒙認為江東集團的首要目標並非北方,而是荊州。孫權曾經想進攻徐州,但呂蒙認為,徐州地勢開闊,有利於曹操的騎兵作戰。即便在進攻中獲勝,佔領城池,也難以長久堅守。相較之下,荊州才是更為重要的地方。因為荊州與揚州共同依仗長江,且荊州在揚州上游,順流直下威脅巨大;如江陵、襄陽、夏口更是戰略要地,孫權只佔其中之一。如果荊州不在自己手中,在揚州的孫權可以說是寢食難安。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為孫權制定的計劃為:攻取荊州,以孫皎鎮守江陵;潘璋守白帝;蔣欽以水兵一萬巡遊長江;呂蒙自己北上攻取襄陽。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周瑜、魯肅、呂蒙,他們最理想的計劃都是全據長江,北依漢水,同時佔據襄陽、江陵,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比較有利,進可圖謀中原,退可屏障荊州。但遺憾的是,從始至終襄陽一直沒能劃入東吳的勢力範圍。

背刺關羽,孫劉破裂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北伐襄、樊。這對江東集團來說,既是一個威脅,又是一個機會。威脅在於,如果關羽拿下襄陽、樊城,那麼劉備很有可能先對孫權動手,由襄陽、江陵合擊夏口,繼而進攻揚州。這並非沒有可能;而機會在於,江東集團終於可以趁南郡防禦空虛,偷襲關羽,完成全據長江、繼而北伐襄陽的野心。

而提議和執行這一計劃的人正是呂蒙。從過程上來看,呂蒙先是裝病麻痺關羽;“白衣渡江”祕密來到公安城下;兵不血刃勸降傅士仁(公安)和糜芳(江陵);厚待荊州百姓,使關羽的部隊失去戰心。無論哪一個步驟都做得非常漂亮,堪稱戰術上的大師。有人認為呂蒙偷襲荊州鼠目寸光,但小編認為,偷襲荊州對於江東集團來說是最優選擇。呂蒙無論是從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沒有問題。指責呂蒙的人無疑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而忽略了孫權的利益訴求。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魯肅

相對於周瑜而言,魯肅這個歷史人物的爭議性很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大戰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孫劉聯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礎;有人認為他借荊州的戰略使劉備做大,還導致東吳永遠失去入蜀的機會。相對於周瑜、呂蒙而言,魯肅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鴿派,但並非《三國演義》中的“老好人”。小編暫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赤壁之戰”前的《榻上策》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一直以來,諸葛亮的《隆中對》被人津津樂道,其實當時很多謀士都有類似的戰略。比如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不過近年來網絡上有一種聲音,將《榻上策》視作與《隆中對》相同的高度,這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無論是具體規劃,還是實踐程度,《隆中對》都遠非《榻上策》可比。但這並不能說明魯肅個人的智計劣於諸葛亮。

《榻上策》的核心內容很簡單:一是少參與北方的紛爭,守江東自保;二是擊敗黃祖取得江夏;三是進攻劉表取得荊州,全據長江天險。至於後面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小編個人覺得這是討孫權的歡心,並不是魯肅的本意。魯肅的提議得到孫權的認可,此後一段時間江東集團的兩個重要任務就是進攻黃祖、平復山越。終於擊敗黃祖,取得一部分江夏之後,又遇到了改變許多人命運的“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盟

我們可以看到魯肅和周瑜中間一個較大的分歧就是在劉備身上。周瑜是希望吃掉劉備,擴充自己的實力;魯肅是希望扶植劉備,削弱曹操的實力。曹操擊敗袁紹、遠征烏桓、初定關中,下一步必然要對荊、揚下手。時逢劉表去世,魯肅勸孫權主動聯合劉備抵禦曹操。不過從魯肅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魯肅還是將荊州視為江東集團所有,對劉備的聯合也要佔據主動地位。

三、“赤壁之戰”後扶植劉備

前文已經提到,“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荊州。劉備又從孫權處借取一部分荊州。這件事就是魯肅勸說孫權的結果。當然這件事也不值得大書特書,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周瑜去世之後,魯肅將江陵也借給了劉備。這才是劉備一飛沖天的契機。擁有江陵之後,劉備終於打通入蜀的大門,也擁有了北伐的一個發力點。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關於借江陵這件事,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猜測。《三國志·吳書·步騭傳》中記載,孫權在建安十五年派遣步騭進入交州,擔任交州刺史;《水經注》中的記載則是建安十六年。而建安十六年也正是劉備入蜀的時間。步騭進入交州要經過零陵,零陵是劉備的地盤,蒼梧(屬交州)太守吳巨(與劉備關係不錯)親自到零陵迎接步騭,然後接入交州。所以就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借江陵的背後還存在一種交易,即劉備放棄對交州的爭奪,孫劉兩家一取西川,一盡南海,互不衝突。

扶植劉備的好處就是給曹操樹立了強大的敵人,共同分擔北方的壓力;弊處則是去世入蜀的機會。孫權曾經想繞過劉備進攻劉璋,但終究不能成功,為劉備所擋。總的來說,魯肅一方面促成了蜀漢,得以在西線關中地區牽扯曹魏的兵力,但同時也失去向西進取的機會,並且還要承受來自劉備的威脅。

四、單刀赴會,“湘水之盟”

劉備沒有取得益州的時候,力量比較弱小,於是魯肅進行扶植,並且儘量與之交好。當時關羽鎮守在南郡,魯肅鎮守在漢昌郡(孫權由長沙郡劃分出來,並未交給劉備)。當時雙方在邊境多有摩擦,魯肅則“常以歡好撫之”,小心維護兩家的關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後來劉備取得西川,擁有一定的實力,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當然拒絕,於是孫權退而求其次,要求割讓長沙、零陵、桂陽,劉備又不同意。於是孫權派呂蒙襲取三郡,劉備率軍駐紮在公安,派關羽討還三郡。關羽與魯肅對峙在長沙郡益陽縣,稍有不慎就可能提前引發孫劉兩家關於荊州歸屬的戰爭。

魯肅雖然不滿劉備的行為,但三郡已經到手,他也不想繼續擴大事端。於是魯肅邀請關羽“單刀赴會”,怒斥劉備的所作所為。關羽慚愧不能答。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肅的態度較之前強硬了很多,但仍然不想通過戰爭手段解決與劉備的紛爭。當然劉備也不可能因為道德上的束縛而放棄三郡,但此時曹操已經進逼漢中,漢中對於益州來說至關重要,劉備只好與孫權簽訂盟約,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劉備迅速回益州坐鎮。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

魯肅去世後,呂蒙繼承其部曲,擔任漢昌太守,屯兵陸口與關羽相拒。魯肅的擴張戰略是放棄西方,專心進攻淮南;呂蒙則恰恰相反。

暫棄徐州,先取荊州

呂蒙認為江東集團的首要目標並非北方,而是荊州。孫權曾經想進攻徐州,但呂蒙認為,徐州地勢開闊,有利於曹操的騎兵作戰。即便在進攻中獲勝,佔領城池,也難以長久堅守。相較之下,荊州才是更為重要的地方。因為荊州與揚州共同依仗長江,且荊州在揚州上游,順流直下威脅巨大;如江陵、襄陽、夏口更是戰略要地,孫權只佔其中之一。如果荊州不在自己手中,在揚州的孫權可以說是寢食難安。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為孫權制定的計劃為:攻取荊州,以孫皎鎮守江陵;潘璋守白帝;蔣欽以水兵一萬巡遊長江;呂蒙自己北上攻取襄陽。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周瑜、魯肅、呂蒙,他們最理想的計劃都是全據長江,北依漢水,同時佔據襄陽、江陵,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比較有利,進可圖謀中原,退可屏障荊州。但遺憾的是,從始至終襄陽一直沒能劃入東吳的勢力範圍。

背刺關羽,孫劉破裂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北伐襄、樊。這對江東集團來說,既是一個威脅,又是一個機會。威脅在於,如果關羽拿下襄陽、樊城,那麼劉備很有可能先對孫權動手,由襄陽、江陵合擊夏口,繼而進攻揚州。這並非沒有可能;而機會在於,江東集團終於可以趁南郡防禦空虛,偷襲關羽,完成全據長江、繼而北伐襄陽的野心。

而提議和執行這一計劃的人正是呂蒙。從過程上來看,呂蒙先是裝病麻痺關羽;“白衣渡江”祕密來到公安城下;兵不血刃勸降傅士仁(公安)和糜芳(江陵);厚待荊州百姓,使關羽的部隊失去戰心。無論哪一個步驟都做得非常漂亮,堪稱戰術上的大師。有人認為呂蒙偷襲荊州鼠目寸光,但小編認為,偷襲荊州對於江東集團來說是最優選擇。呂蒙無論是從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沒有問題。指責呂蒙的人無疑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而忽略了孫權的利益訴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陸遜

在《三國志》中,陸遜和諸葛亮同為作為臣子單獨列傳的人物。陸遜作為主帥,為東吳打勝兩次重要的戰役,一次是“夷陵之戰”,擊破破劉備四十座連營,大批蜀漢將士戰死;一次是“石亭之戰”,大破曹魏大司馬曹休,斬獲以萬計。這兩次戰役前者作為三國“三大戰役”(其實小編是不認可的,“荊州之戰”比“夷陵之戰”更為重要),使孫權徹底消化掉荊州,基本奠定三國形勢;後者令孫權積累巨大名望,於次年稱帝自立。可以說陸遜為孫權立下大功。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魯肅

相對於周瑜而言,魯肅這個歷史人物的爭議性很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大戰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孫劉聯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礎;有人認為他借荊州的戰略使劉備做大,還導致東吳永遠失去入蜀的機會。相對於周瑜、呂蒙而言,魯肅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鴿派,但並非《三國演義》中的“老好人”。小編暫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赤壁之戰”前的《榻上策》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一直以來,諸葛亮的《隆中對》被人津津樂道,其實當時很多謀士都有類似的戰略。比如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不過近年來網絡上有一種聲音,將《榻上策》視作與《隆中對》相同的高度,這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無論是具體規劃,還是實踐程度,《隆中對》都遠非《榻上策》可比。但這並不能說明魯肅個人的智計劣於諸葛亮。

《榻上策》的核心內容很簡單:一是少參與北方的紛爭,守江東自保;二是擊敗黃祖取得江夏;三是進攻劉表取得荊州,全據長江天險。至於後面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小編個人覺得這是討孫權的歡心,並不是魯肅的本意。魯肅的提議得到孫權的認可,此後一段時間江東集團的兩個重要任務就是進攻黃祖、平復山越。終於擊敗黃祖,取得一部分江夏之後,又遇到了改變許多人命運的“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盟

我們可以看到魯肅和周瑜中間一個較大的分歧就是在劉備身上。周瑜是希望吃掉劉備,擴充自己的實力;魯肅是希望扶植劉備,削弱曹操的實力。曹操擊敗袁紹、遠征烏桓、初定關中,下一步必然要對荊、揚下手。時逢劉表去世,魯肅勸孫權主動聯合劉備抵禦曹操。不過從魯肅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魯肅還是將荊州視為江東集團所有,對劉備的聯合也要佔據主動地位。

三、“赤壁之戰”後扶植劉備

前文已經提到,“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荊州。劉備又從孫權處借取一部分荊州。這件事就是魯肅勸說孫權的結果。當然這件事也不值得大書特書,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周瑜去世之後,魯肅將江陵也借給了劉備。這才是劉備一飛沖天的契機。擁有江陵之後,劉備終於打通入蜀的大門,也擁有了北伐的一個發力點。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關於借江陵這件事,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猜測。《三國志·吳書·步騭傳》中記載,孫權在建安十五年派遣步騭進入交州,擔任交州刺史;《水經注》中的記載則是建安十六年。而建安十六年也正是劉備入蜀的時間。步騭進入交州要經過零陵,零陵是劉備的地盤,蒼梧(屬交州)太守吳巨(與劉備關係不錯)親自到零陵迎接步騭,然後接入交州。所以就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借江陵的背後還存在一種交易,即劉備放棄對交州的爭奪,孫劉兩家一取西川,一盡南海,互不衝突。

扶植劉備的好處就是給曹操樹立了強大的敵人,共同分擔北方的壓力;弊處則是去世入蜀的機會。孫權曾經想繞過劉備進攻劉璋,但終究不能成功,為劉備所擋。總的來說,魯肅一方面促成了蜀漢,得以在西線關中地區牽扯曹魏的兵力,但同時也失去向西進取的機會,並且還要承受來自劉備的威脅。

四、單刀赴會,“湘水之盟”

劉備沒有取得益州的時候,力量比較弱小,於是魯肅進行扶植,並且儘量與之交好。當時關羽鎮守在南郡,魯肅鎮守在漢昌郡(孫權由長沙郡劃分出來,並未交給劉備)。當時雙方在邊境多有摩擦,魯肅則“常以歡好撫之”,小心維護兩家的關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後來劉備取得西川,擁有一定的實力,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當然拒絕,於是孫權退而求其次,要求割讓長沙、零陵、桂陽,劉備又不同意。於是孫權派呂蒙襲取三郡,劉備率軍駐紮在公安,派關羽討還三郡。關羽與魯肅對峙在長沙郡益陽縣,稍有不慎就可能提前引發孫劉兩家關於荊州歸屬的戰爭。

魯肅雖然不滿劉備的行為,但三郡已經到手,他也不想繼續擴大事端。於是魯肅邀請關羽“單刀赴會”,怒斥劉備的所作所為。關羽慚愧不能答。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肅的態度較之前強硬了很多,但仍然不想通過戰爭手段解決與劉備的紛爭。當然劉備也不可能因為道德上的束縛而放棄三郡,但此時曹操已經進逼漢中,漢中對於益州來說至關重要,劉備只好與孫權簽訂盟約,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劉備迅速回益州坐鎮。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

魯肅去世後,呂蒙繼承其部曲,擔任漢昌太守,屯兵陸口與關羽相拒。魯肅的擴張戰略是放棄西方,專心進攻淮南;呂蒙則恰恰相反。

暫棄徐州,先取荊州

呂蒙認為江東集團的首要目標並非北方,而是荊州。孫權曾經想進攻徐州,但呂蒙認為,徐州地勢開闊,有利於曹操的騎兵作戰。即便在進攻中獲勝,佔領城池,也難以長久堅守。相較之下,荊州才是更為重要的地方。因為荊州與揚州共同依仗長江,且荊州在揚州上游,順流直下威脅巨大;如江陵、襄陽、夏口更是戰略要地,孫權只佔其中之一。如果荊州不在自己手中,在揚州的孫權可以說是寢食難安。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為孫權制定的計劃為:攻取荊州,以孫皎鎮守江陵;潘璋守白帝;蔣欽以水兵一萬巡遊長江;呂蒙自己北上攻取襄陽。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周瑜、魯肅、呂蒙,他們最理想的計劃都是全據長江,北依漢水,同時佔據襄陽、江陵,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比較有利,進可圖謀中原,退可屏障荊州。但遺憾的是,從始至終襄陽一直沒能劃入東吳的勢力範圍。

背刺關羽,孫劉破裂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北伐襄、樊。這對江東集團來說,既是一個威脅,又是一個機會。威脅在於,如果關羽拿下襄陽、樊城,那麼劉備很有可能先對孫權動手,由襄陽、江陵合擊夏口,繼而進攻揚州。這並非沒有可能;而機會在於,江東集團終於可以趁南郡防禦空虛,偷襲關羽,完成全據長江、繼而北伐襄陽的野心。

而提議和執行這一計劃的人正是呂蒙。從過程上來看,呂蒙先是裝病麻痺關羽;“白衣渡江”祕密來到公安城下;兵不血刃勸降傅士仁(公安)和糜芳(江陵);厚待荊州百姓,使關羽的部隊失去戰心。無論哪一個步驟都做得非常漂亮,堪稱戰術上的大師。有人認為呂蒙偷襲荊州鼠目寸光,但小編認為,偷襲荊州對於江東集團來說是最優選擇。呂蒙無論是從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沒有問題。指責呂蒙的人無疑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而忽略了孫權的利益訴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陸遜

在《三國志》中,陸遜和諸葛亮同為作為臣子單獨列傳的人物。陸遜作為主帥,為東吳打勝兩次重要的戰役,一次是“夷陵之戰”,擊破破劉備四十座連營,大批蜀漢將士戰死;一次是“石亭之戰”,大破曹魏大司馬曹休,斬獲以萬計。這兩次戰役前者作為三國“三大戰役”(其實小編是不認可的,“荊州之戰”比“夷陵之戰”更為重要),使孫權徹底消化掉荊州,基本奠定三國形勢;後者令孫權積累巨大名望,於次年稱帝自立。可以說陸遜為孫權立下大功。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陸遜“偏安”的印象

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並列為“東吳四英傑”,其中陸遜給人的感覺非常不同。周瑜、魯肅、呂蒙給人的感覺更加銳意進取,而陸遜則相對保守。這種感覺在“夷陵之戰”與“石亭之戰”中都能夠看出來。

“夷陵之戰”:陸遜擊潰劉備,劉備向益州瘋狂逃竄,最後駐守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人認為,這正是入蜀侵吞益州的好機會,希望繼續進攻白帝,陸遜、朱然、駱統則勸孫權防備曹魏的進攻。事實證明,陸遜的謹慎是正確的。

“石亭之戰”:在“石亭之戰”中周魴斷髮投降,誘惑曹休進攻皖城響應。陸遜、朱桓、全琮率軍九萬以上,在石亭擊潰曹休的十萬大軍。在戰役打響之前,朱桓曾經提議由一萬人提前埋伏在夾石、掛車小道,斷絕曹休歸路,意圖大量殲滅曹魏軍隊,然後趁勢進攻壽春。但陸遜否定了這個提議(最後孫權還是派人抄後路了,但曹休被協同伐吳的賈逵所救)。

從這兩次戰役中可以看到,陸遜在作戰時性格是比較謹慎保守的,而且這兩次戰役都是防禦戰,陸遜主動北伐的戰果其實並不算太輝煌。

關於陸遜的一點猜測

東吳政權中可以分為三個派系,即從江北而來的淮泗集團、孫氏宗親以及江東士族(很像是丟了荊州後的蜀漢)。在“東吳四英傑”中,周瑜、魯肅、呂蒙都是淮泗集團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江東沒有太多根基,所以格局相對於江東士族來說更為廣闊一些;而陸遜出自“吳郡四姓”中的陸氏,屬於江東士族。這樣的人物首先考慮的或許是家族在江東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北伐的方面看上去並沒有淮泗集團那樣積極。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魯肅

相對於周瑜而言,魯肅這個歷史人物的爭議性很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大戰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孫劉聯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礎;有人認為他借荊州的戰略使劉備做大,還導致東吳永遠失去入蜀的機會。相對於周瑜、呂蒙而言,魯肅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鴿派,但並非《三國演義》中的“老好人”。小編暫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赤壁之戰”前的《榻上策》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一直以來,諸葛亮的《隆中對》被人津津樂道,其實當時很多謀士都有類似的戰略。比如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不過近年來網絡上有一種聲音,將《榻上策》視作與《隆中對》相同的高度,這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無論是具體規劃,還是實踐程度,《隆中對》都遠非《榻上策》可比。但這並不能說明魯肅個人的智計劣於諸葛亮。

《榻上策》的核心內容很簡單:一是少參與北方的紛爭,守江東自保;二是擊敗黃祖取得江夏;三是進攻劉表取得荊州,全據長江天險。至於後面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小編個人覺得這是討孫權的歡心,並不是魯肅的本意。魯肅的提議得到孫權的認可,此後一段時間江東集團的兩個重要任務就是進攻黃祖、平復山越。終於擊敗黃祖,取得一部分江夏之後,又遇到了改變許多人命運的“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盟

我們可以看到魯肅和周瑜中間一個較大的分歧就是在劉備身上。周瑜是希望吃掉劉備,擴充自己的實力;魯肅是希望扶植劉備,削弱曹操的實力。曹操擊敗袁紹、遠征烏桓、初定關中,下一步必然要對荊、揚下手。時逢劉表去世,魯肅勸孫權主動聯合劉備抵禦曹操。不過從魯肅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魯肅還是將荊州視為江東集團所有,對劉備的聯合也要佔據主動地位。

三、“赤壁之戰”後扶植劉備

前文已經提到,“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荊州。劉備又從孫權處借取一部分荊州。這件事就是魯肅勸說孫權的結果。當然這件事也不值得大書特書,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周瑜去世之後,魯肅將江陵也借給了劉備。這才是劉備一飛沖天的契機。擁有江陵之後,劉備終於打通入蜀的大門,也擁有了北伐的一個發力點。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關於借江陵這件事,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猜測。《三國志·吳書·步騭傳》中記載,孫權在建安十五年派遣步騭進入交州,擔任交州刺史;《水經注》中的記載則是建安十六年。而建安十六年也正是劉備入蜀的時間。步騭進入交州要經過零陵,零陵是劉備的地盤,蒼梧(屬交州)太守吳巨(與劉備關係不錯)親自到零陵迎接步騭,然後接入交州。所以就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借江陵的背後還存在一種交易,即劉備放棄對交州的爭奪,孫劉兩家一取西川,一盡南海,互不衝突。

扶植劉備的好處就是給曹操樹立了強大的敵人,共同分擔北方的壓力;弊處則是去世入蜀的機會。孫權曾經想繞過劉備進攻劉璋,但終究不能成功,為劉備所擋。總的來說,魯肅一方面促成了蜀漢,得以在西線關中地區牽扯曹魏的兵力,但同時也失去向西進取的機會,並且還要承受來自劉備的威脅。

四、單刀赴會,“湘水之盟”

劉備沒有取得益州的時候,力量比較弱小,於是魯肅進行扶植,並且儘量與之交好。當時關羽鎮守在南郡,魯肅鎮守在漢昌郡(孫權由長沙郡劃分出來,並未交給劉備)。當時雙方在邊境多有摩擦,魯肅則“常以歡好撫之”,小心維護兩家的關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後來劉備取得西川,擁有一定的實力,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當然拒絕,於是孫權退而求其次,要求割讓長沙、零陵、桂陽,劉備又不同意。於是孫權派呂蒙襲取三郡,劉備率軍駐紮在公安,派關羽討還三郡。關羽與魯肅對峙在長沙郡益陽縣,稍有不慎就可能提前引發孫劉兩家關於荊州歸屬的戰爭。

魯肅雖然不滿劉備的行為,但三郡已經到手,他也不想繼續擴大事端。於是魯肅邀請關羽“單刀赴會”,怒斥劉備的所作所為。關羽慚愧不能答。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肅的態度較之前強硬了很多,但仍然不想通過戰爭手段解決與劉備的紛爭。當然劉備也不可能因為道德上的束縛而放棄三郡,但此時曹操已經進逼漢中,漢中對於益州來說至關重要,劉備只好與孫權簽訂盟約,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劉備迅速回益州坐鎮。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

魯肅去世後,呂蒙繼承其部曲,擔任漢昌太守,屯兵陸口與關羽相拒。魯肅的擴張戰略是放棄西方,專心進攻淮南;呂蒙則恰恰相反。

暫棄徐州,先取荊州

呂蒙認為江東集團的首要目標並非北方,而是荊州。孫權曾經想進攻徐州,但呂蒙認為,徐州地勢開闊,有利於曹操的騎兵作戰。即便在進攻中獲勝,佔領城池,也難以長久堅守。相較之下,荊州才是更為重要的地方。因為荊州與揚州共同依仗長江,且荊州在揚州上游,順流直下威脅巨大;如江陵、襄陽、夏口更是戰略要地,孫權只佔其中之一。如果荊州不在自己手中,在揚州的孫權可以說是寢食難安。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為孫權制定的計劃為:攻取荊州,以孫皎鎮守江陵;潘璋守白帝;蔣欽以水兵一萬巡遊長江;呂蒙自己北上攻取襄陽。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周瑜、魯肅、呂蒙,他們最理想的計劃都是全據長江,北依漢水,同時佔據襄陽、江陵,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比較有利,進可圖謀中原,退可屏障荊州。但遺憾的是,從始至終襄陽一直沒能劃入東吳的勢力範圍。

背刺關羽,孫劉破裂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北伐襄、樊。這對江東集團來說,既是一個威脅,又是一個機會。威脅在於,如果關羽拿下襄陽、樊城,那麼劉備很有可能先對孫權動手,由襄陽、江陵合擊夏口,繼而進攻揚州。這並非沒有可能;而機會在於,江東集團終於可以趁南郡防禦空虛,偷襲關羽,完成全據長江、繼而北伐襄陽的野心。

而提議和執行這一計劃的人正是呂蒙。從過程上來看,呂蒙先是裝病麻痺關羽;“白衣渡江”祕密來到公安城下;兵不血刃勸降傅士仁(公安)和糜芳(江陵);厚待荊州百姓,使關羽的部隊失去戰心。無論哪一個步驟都做得非常漂亮,堪稱戰術上的大師。有人認為呂蒙偷襲荊州鼠目寸光,但小編認為,偷襲荊州對於江東集團來說是最優選擇。呂蒙無論是從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沒有問題。指責呂蒙的人無疑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而忽略了孫權的利益訴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陸遜

在《三國志》中,陸遜和諸葛亮同為作為臣子單獨列傳的人物。陸遜作為主帥,為東吳打勝兩次重要的戰役,一次是“夷陵之戰”,擊破破劉備四十座連營,大批蜀漢將士戰死;一次是“石亭之戰”,大破曹魏大司馬曹休,斬獲以萬計。這兩次戰役前者作為三國“三大戰役”(其實小編是不認可的,“荊州之戰”比“夷陵之戰”更為重要),使孫權徹底消化掉荊州,基本奠定三國形勢;後者令孫權積累巨大名望,於次年稱帝自立。可以說陸遜為孫權立下大功。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陸遜“偏安”的印象

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並列為“東吳四英傑”,其中陸遜給人的感覺非常不同。周瑜、魯肅、呂蒙給人的感覺更加銳意進取,而陸遜則相對保守。這種感覺在“夷陵之戰”與“石亭之戰”中都能夠看出來。

“夷陵之戰”:陸遜擊潰劉備,劉備向益州瘋狂逃竄,最後駐守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人認為,這正是入蜀侵吞益州的好機會,希望繼續進攻白帝,陸遜、朱然、駱統則勸孫權防備曹魏的進攻。事實證明,陸遜的謹慎是正確的。

“石亭之戰”:在“石亭之戰”中周魴斷髮投降,誘惑曹休進攻皖城響應。陸遜、朱桓、全琮率軍九萬以上,在石亭擊潰曹休的十萬大軍。在戰役打響之前,朱桓曾經提議由一萬人提前埋伏在夾石、掛車小道,斷絕曹休歸路,意圖大量殲滅曹魏軍隊,然後趁勢進攻壽春。但陸遜否定了這個提議(最後孫權還是派人抄後路了,但曹休被協同伐吳的賈逵所救)。

從這兩次戰役中可以看到,陸遜在作戰時性格是比較謹慎保守的,而且這兩次戰役都是防禦戰,陸遜主動北伐的戰果其實並不算太輝煌。

關於陸遜的一點猜測

東吳政權中可以分為三個派系,即從江北而來的淮泗集團、孫氏宗親以及江東士族(很像是丟了荊州後的蜀漢)。在“東吳四英傑”中,周瑜、魯肅、呂蒙都是淮泗集團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江東沒有太多根基,所以格局相對於江東士族來說更為廣闊一些;而陸遜出自“吳郡四姓”中的陸氏,屬於江東士族。這樣的人物首先考慮的或許是家族在江東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北伐的方面看上去並沒有淮泗集團那樣積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可能還有一種原因,那就是經過“夷陵之戰”之後,三國的形勢相對固化,孫劉兩家又重歸於好。陸遜所處的時代並不如前三者那樣複雜。此時除了遼東、日本這種看上去就很不靠譜的進攻方向,孫權擴張的方向無外乎淮南和襄樊。而在曹魏和東吳的戰爭當中,進攻方往往難以取勝。所以陸遜在北伐建樹不多不能武斷地歸為江東士族偏安一隅的心理。

"

有國由來在得賢,莫言興廢是循環。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或許人們對三國中的曹魏和蜀漢印象比較深,曹魏從漢獻帝劉協手中繼承正朔;蜀漢則是後世中的人心所向,更是《三國演義》中的主角。相比之下,孫權常常被視為偏安一隅、不思進取的國君,江東集團還做過背刺盟友的舉動,導致關羽戰死,《隆中對》破產,孫劉兩家決裂,失去推翻曹魏的最好機會。所以在這三個政權中,東吳的人氣是最低迷的。其實江東集團中也有很多璀璨的歷史人物,最為著名的當屬周瑜、魯肅、呂蒙、陸遜,並稱為“東吳四英傑”。下面小編就簡單聊一聊“東吳四英傑”時期,江東集團的擴張戰略。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周瑜

在“東吳四英傑”,甚至是整個東吳中,周瑜恐怕是人氣最高的人物。周瑜和東吳二代目孫策是總角之交,早就跟隨孫策開創江東基業。但小編還是把重心放在“赤壁之戰”之後,孫劉聯軍進行反攻的階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赤壁之戰”過後,曹操無力繼續南下,不得不放棄荊州,採取防守的態勢。此時荊州被三家分割,劉備擁有一部分江夏郡,又南下取得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曹操擁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南郡、一部分江夏郡;孫權擁有一部分江夏、一部分長沙郡、一部分武陵郡,荊襄七郡大致上是這樣劃分的。

孫劉兩家的重中之重,是從曹操的手中奪取南郡。因為南郡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郡既可以北上進攻襄、樊,繼而威脅宛城、洛陽、許昌;又是西向進入益州的通道;而且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揚州的威脅也很大。所以南郡對於孫劉聯軍來說是必爭之地。為此關羽活動於江陵(屬南郡)以北,抵擋來自襄陽、當陽甚至汝南方向的援軍,周瑜則作為主將,在正面戰場上強攻曹仁,最後成功拿下江陵。

對劉備的壓制

江陵到手以後,孫劉聯軍可以說是大有可為之處。但兩家終究不是一家,對南郡以及荊州的其他州郡的劃分是一個問題。在“赤壁之戰”中劉備一方同樣出了力;在攻打南郡時,不但關羽斷絕北道,張飛也在正面戰場上受周瑜的驅使。所以劉備有底氣向周瑜討價還價。

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引注《江表傳》的記載:“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

“備以瑜所給地少,不足以安民,從權借荊州數郡。”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個南岸地就是後來傅士仁鎮守的公安。劉備向孫權借“荊州數郡”,可能就是孫權所掌握的武陵、長沙等地。相應的劉備在江夏的地盤也交割給孫權。這次對荊州的重新劃分之後,孫劉兩家的地盤相對明朗起來,孫權佔一部分南郡和江夏郡;劉備佔一部分南郡以及“荊南四郡”。雖然劉備的地盤很大,但並不佔優。不是各州郡的經濟、人口區別問題,而是在戰略上的問題。此時由於周瑜在江陵,劉備無法入蜀或者北上,《隆中對》成為一紙空談。

周瑜對劉備的態度也很忌憚。曾經向孫權提議,將劉備誘入吳地,然後再用豐厚的物質迷惑劉備,消磨其志氣;繼而以劉備要挾其部眾,徹底吃掉劉備的勢力。但孫權沒有聽從。

西進戰略

周瑜佔據江陵,等於掌握對益州的主動權。諸葛亮、劉備、龐統等人能夠看到益州的巨大價值,周瑜沒有理由看不到。當時曹操新敗,將目光投向西北方。周瑜抓住這個機會,向孫權提出西進益州的戰略。其計劃如下:

周瑜與孫瑜(有一點小爭議,《三國志》中記載周瑜“乞與奮威俱進取蜀”,但此時孫瑜還沒有受封奮威將軍)從江陵進攻西川的劉璋;取得西川后北上吞併張魯,佔據漢中平原;之後留孫瑜鎮守益州,與盤踞在關中地區的馬超結好;最後周瑜回江陵北上進攻襄陽。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這樣一來,孫權獨佔長江天險,在荊州有漢水作為屏障;在益州有漢中承擔防禦職能。孫權的選擇有很多,可以從荊州北上進攻宛、洛、許昌;可以從揚州北上進攻淮南;還可以南下吞併劉備的勢力,繼而把手插入交州。如果孫權按照先強後弱的原則,先攻打下劉備、士燮,那麼孫權就擁有揚州、荊州、交州、益州四州之土地,與北方的軍閥劃江而治。這就是所謂的“天下二分之計”。

從周瑜的西進戰略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劉備的忌憚和壓制。小編以為如果真的成功取得益州以後,周瑜大概率先對劉備下手,然後才圖謀北上。但是周瑜在回江陵的路上病逝,這個西進戰略也被擱置起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魯肅

相對於周瑜而言,魯肅這個歷史人物的爭議性很大。有人認為他是一個大戰略家,其一手促成的孫劉聯盟是推翻曹操的基礎;有人認為他借荊州的戰略使劉備做大,還導致東吳永遠失去入蜀的機會。相對於周瑜、呂蒙而言,魯肅對於劉備來說無疑是一個鴿派,但並非《三國演義》中的“老好人”。小編暫且將其分為三個階段:

一、“赤壁之戰”前的《榻上策》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一直以來,諸葛亮的《隆中對》被人津津樂道,其實當時很多謀士都有類似的戰略。比如魯肅提出的《榻上策》。不過近年來網絡上有一種聲音,將《榻上策》視作與《隆中對》相同的高度,這就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無論是具體規劃,還是實踐程度,《隆中對》都遠非《榻上策》可比。但這並不能說明魯肅個人的智計劣於諸葛亮。

《榻上策》的核心內容很簡單:一是少參與北方的紛爭,守江東自保;二是擊敗黃祖取得江夏;三是進攻劉表取得荊州,全據長江天險。至於後面的“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小編個人覺得這是討孫權的歡心,並不是魯肅的本意。魯肅的提議得到孫權的認可,此後一段時間江東集團的兩個重要任務就是進攻黃祖、平復山越。終於擊敗黃祖,取得一部分江夏之後,又遇到了改變許多人命運的“赤壁之戰”。

二、“赤壁之戰”中與劉備聯盟

我們可以看到魯肅和周瑜中間一個較大的分歧就是在劉備身上。周瑜是希望吃掉劉備,擴充自己的實力;魯肅是希望扶植劉備,削弱曹操的實力。曹操擊敗袁紹、遠征烏桓、初定關中,下一步必然要對荊、揚下手。時逢劉表去世,魯肅勸孫權主動聯合劉備抵禦曹操。不過從魯肅的言語中可以看出,此時的魯肅還是將荊州視為江東集團所有,對劉備的聯合也要佔據主動地位。

三、“赤壁之戰”後扶植劉備

前文已經提到,“赤壁之戰”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瓜分荊州。劉備又從孫權處借取一部分荊州。這件事就是魯肅勸說孫權的結果。當然這件事也不值得大書特書,最重要的一點是,在周瑜去世之後,魯肅將江陵也借給了劉備。這才是劉備一飛沖天的契機。擁有江陵之後,劉備終於打通入蜀的大門,也擁有了北伐的一個發力點。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關於借江陵這件事,其中有一個小小的猜測。《三國志·吳書·步騭傳》中記載,孫權在建安十五年派遣步騭進入交州,擔任交州刺史;《水經注》中的記載則是建安十六年。而建安十六年也正是劉備入蜀的時間。步騭進入交州要經過零陵,零陵是劉備的地盤,蒼梧(屬交州)太守吳巨(與劉備關係不錯)親自到零陵迎接步騭,然後接入交州。所以就存在這樣一種可能,在借江陵的背後還存在一種交易,即劉備放棄對交州的爭奪,孫劉兩家一取西川,一盡南海,互不衝突。

扶植劉備的好處就是給曹操樹立了強大的敵人,共同分擔北方的壓力;弊處則是去世入蜀的機會。孫權曾經想繞過劉備進攻劉璋,但終究不能成功,為劉備所擋。總的來說,魯肅一方面促成了蜀漢,得以在西線關中地區牽扯曹魏的兵力,但同時也失去向西進取的機會,並且還要承受來自劉備的威脅。

四、單刀赴會,“湘水之盟”

劉備沒有取得益州的時候,力量比較弱小,於是魯肅進行扶植,並且儘量與之交好。當時關羽鎮守在南郡,魯肅鎮守在漢昌郡(孫權由長沙郡劃分出來,並未交給劉備)。當時雙方在邊境多有摩擦,魯肅則“常以歡好撫之”,小心維護兩家的關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後來劉備取得西川,擁有一定的實力,孫權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當然拒絕,於是孫權退而求其次,要求割讓長沙、零陵、桂陽,劉備又不同意。於是孫權派呂蒙襲取三郡,劉備率軍駐紮在公安,派關羽討還三郡。關羽與魯肅對峙在長沙郡益陽縣,稍有不慎就可能提前引發孫劉兩家關於荊州歸屬的戰爭。

魯肅雖然不滿劉備的行為,但三郡已經到手,他也不想繼續擴大事端。於是魯肅邀請關羽“單刀赴會”,怒斥劉備的所作所為。關羽慚愧不能答。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肅的態度較之前強硬了很多,但仍然不想通過戰爭手段解決與劉備的紛爭。當然劉備也不可能因為道德上的束縛而放棄三郡,但此時曹操已經進逼漢中,漢中對於益州來說至關重要,劉備只好與孫權簽訂盟約,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的南郡、武陵、零陵歸劉備;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劉備迅速回益州坐鎮。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

魯肅去世後,呂蒙繼承其部曲,擔任漢昌太守,屯兵陸口與關羽相拒。魯肅的擴張戰略是放棄西方,專心進攻淮南;呂蒙則恰恰相反。

暫棄徐州,先取荊州

呂蒙認為江東集團的首要目標並非北方,而是荊州。孫權曾經想進攻徐州,但呂蒙認為,徐州地勢開闊,有利於曹操的騎兵作戰。即便在進攻中獲勝,佔領城池,也難以長久堅守。相較之下,荊州才是更為重要的地方。因為荊州與揚州共同依仗長江,且荊州在揚州上游,順流直下威脅巨大;如江陵、襄陽、夏口更是戰略要地,孫權只佔其中之一。如果荊州不在自己手中,在揚州的孫權可以說是寢食難安。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呂蒙為孫權制定的計劃為:攻取荊州,以孫皎鎮守江陵;潘璋守白帝;蔣欽以水兵一萬巡遊長江;呂蒙自己北上攻取襄陽。我們可以看到,無論周瑜、魯肅、呂蒙,他們最理想的計劃都是全據長江,北依漢水,同時佔據襄陽、江陵,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比較有利,進可圖謀中原,退可屏障荊州。但遺憾的是,從始至終襄陽一直沒能劃入東吳的勢力範圍。

背刺關羽,孫劉破裂

建安二十四年,關羽率軍北伐襄、樊。這對江東集團來說,既是一個威脅,又是一個機會。威脅在於,如果關羽拿下襄陽、樊城,那麼劉備很有可能先對孫權動手,由襄陽、江陵合擊夏口,繼而進攻揚州。這並非沒有可能;而機會在於,江東集團終於可以趁南郡防禦空虛,偷襲關羽,完成全據長江、繼而北伐襄陽的野心。

而提議和執行這一計劃的人正是呂蒙。從過程上來看,呂蒙先是裝病麻痺關羽;“白衣渡江”祕密來到公安城下;兵不血刃勸降傅士仁(公安)和糜芳(江陵);厚待荊州百姓,使關羽的部隊失去戰心。無論哪一個步驟都做得非常漂亮,堪稱戰術上的大師。有人認為呂蒙偷襲荊州鼠目寸光,但小編認為,偷襲荊州對於江東集團來說是最優選擇。呂蒙無論是從戰術上還是戰略上都沒有問題。指責呂蒙的人無疑是站在劉備的立場上看待問題,而忽略了孫權的利益訴求。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陸遜

在《三國志》中,陸遜和諸葛亮同為作為臣子單獨列傳的人物。陸遜作為主帥,為東吳打勝兩次重要的戰役,一次是“夷陵之戰”,擊破破劉備四十座連營,大批蜀漢將士戰死;一次是“石亭之戰”,大破曹魏大司馬曹休,斬獲以萬計。這兩次戰役前者作為三國“三大戰役”(其實小編是不認可的,“荊州之戰”比“夷陵之戰”更為重要),使孫權徹底消化掉荊州,基本奠定三國形勢;後者令孫權積累巨大名望,於次年稱帝自立。可以說陸遜為孫權立下大功。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陸遜“偏安”的印象

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並列為“東吳四英傑”,其中陸遜給人的感覺非常不同。周瑜、魯肅、呂蒙給人的感覺更加銳意進取,而陸遜則相對保守。這種感覺在“夷陵之戰”與“石亭之戰”中都能夠看出來。

“夷陵之戰”:陸遜擊潰劉備,劉備向益州瘋狂逃竄,最後駐守在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人認為,這正是入蜀侵吞益州的好機會,希望繼續進攻白帝,陸遜、朱然、駱統則勸孫權防備曹魏的進攻。事實證明,陸遜的謹慎是正確的。

“石亭之戰”:在“石亭之戰”中周魴斷髮投降,誘惑曹休進攻皖城響應。陸遜、朱桓、全琮率軍九萬以上,在石亭擊潰曹休的十萬大軍。在戰役打響之前,朱桓曾經提議由一萬人提前埋伏在夾石、掛車小道,斷絕曹休歸路,意圖大量殲滅曹魏軍隊,然後趁勢進攻壽春。但陸遜否定了這個提議(最後孫權還是派人抄後路了,但曹休被協同伐吳的賈逵所救)。

從這兩次戰役中可以看到,陸遜在作戰時性格是比較謹慎保守的,而且這兩次戰役都是防禦戰,陸遜主動北伐的戰果其實並不算太輝煌。

關於陸遜的一點猜測

東吳政權中可以分為三個派系,即從江北而來的淮泗集團、孫氏宗親以及江東士族(很像是丟了荊州後的蜀漢)。在“東吳四英傑”中,周瑜、魯肅、呂蒙都是淮泗集團中的代表人物,他們在江東沒有太多根基,所以格局相對於江東士族來說更為廣闊一些;而陸遜出自“吳郡四姓”中的陸氏,屬於江東士族。這樣的人物首先考慮的或許是家族在江東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北伐的方面看上去並沒有淮泗集團那樣積極。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當然這只是一種猜測,可能還有一種原因,那就是經過“夷陵之戰”之後,三國的形勢相對固化,孫劉兩家又重歸於好。陸遜所處的時代並不如前三者那樣複雜。此時除了遼東、日本這種看上去就很不靠譜的進攻方向,孫權擴張的方向無外乎淮南和襄樊。而在曹魏和東吳的戰爭當中,進攻方往往難以取勝。所以陸遜在北伐建樹不多不能武斷地歸為江東士族偏安一隅的心理。

“東吳四英傑”各自的戰略思想及差異

小結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雖然各自理念不同,但都為江東立下大功,取得“赤壁之戰”、“南郡之戰”、“皖城之戰”、“荊州之戰”、“夷陵之戰”、“石亭之戰”等一系列重要戰役的勝利,堪稱東吳的肱股之臣。這四個人基本上也貫穿孫權開創基業的過程。陸遜晚年時期,東吳發生巨大內鬥“二宮之爭”,陸遜就是捲入其中而死。其後孫權立少子孫亮為儲。其結果導致東吳主少國疑、政變頻生、諸葛恪、孫峻、孫綝先後先後掌權,東吳長期處於政治黑暗的境況中。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小編有機會再為大家介紹。

參考文獻:《三國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