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陸遜在東吳享有崇高聲望,但他卻卻沒能善終。據《三國志》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一代名將陸遜,最終死在了孫權的呵責之下。或許有人不禁會問,陸遜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表面原因來看,陸遜是陷入了“南魯黨爭”。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引起了孫權的強烈忌憚。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陸遜在東吳享有崇高聲望,但他卻卻沒能善終。據《三國志》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一代名將陸遜,最終死在了孫權的呵責之下。或許有人不禁會問,陸遜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表面原因來看,陸遜是陷入了“南魯黨爭”。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引起了孫權的強烈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說起來,陸遜其實是個聰明人,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鬥前期,他選擇了中立態度。據《三國志》記載,“先是,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在陸遜看來,年輕一輩的子弟應該靠著自己的才能晉升,而不是行曲意逢迎之舉。此時的東吳朝局已經亂象初顯,陸遜對此感到十分擔憂。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陸遜在東吳享有崇高聲望,但他卻卻沒能善終。據《三國志》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一代名將陸遜,最終死在了孫權的呵責之下。或許有人不禁會問,陸遜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表面原因來看,陸遜是陷入了“南魯黨爭”。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引起了孫權的強烈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說起來,陸遜其實是個聰明人,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鬥前期,他選擇了中立態度。據《三國志》記載,“先是,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在陸遜看來,年輕一輩的子弟應該靠著自己的才能晉升,而不是行曲意逢迎之舉。此時的東吳朝局已經亂象初顯,陸遜對此感到十分擔憂。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三國時期大臣劇照

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陸遜作為丞相乃是百官之首,大家都在看他的選擇,他又如何能一直保證自己的不偏不倚?不久之後,陸遜因為看不慣全寄(全綜次子)依附於魯王孫霸,遂與全綜結怨,兩人“更以致隙”。隨著太子和魯王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年輕一輩的矛盾也逐漸轉移到了朝堂之上。據《殷基通語》記載,“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陸遜在東吳享有崇高聲望,但他卻卻沒能善終。據《三國志》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一代名將陸遜,最終死在了孫權的呵責之下。或許有人不禁會問,陸遜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表面原因來看,陸遜是陷入了“南魯黨爭”。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引起了孫權的強烈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說起來,陸遜其實是個聰明人,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鬥前期,他選擇了中立態度。據《三國志》記載,“先是,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在陸遜看來,年輕一輩的子弟應該靠著自己的才能晉升,而不是行曲意逢迎之舉。此時的東吳朝局已經亂象初顯,陸遜對此感到十分擔憂。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三國時期大臣劇照

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陸遜作為丞相乃是百官之首,大家都在看他的選擇,他又如何能一直保證自己的不偏不倚?不久之後,陸遜因為看不慣全寄(全綜次子)依附於魯王孫霸,遂與全綜結怨,兩人“更以致隙”。隨著太子和魯王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年輕一輩的矛盾也逐漸轉移到了朝堂之上。據《殷基通語》記載,“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雕像

陸遜認為,太子乃是一朝國本,不可輕易廢立,再加上顧譚、吾粲(太子太傅)等人的力挺,陸遜最終選擇替太子發言。不過此時太子孫和的地位卻已岌岌可危,因為頗受孫權喜愛的長女孫魯班,也站在了太子孫和的對立面。據《資治通鑑》記載,“吳主欲立王夫人為後,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數譖毀太子。”在魯王孫霸和長公主孫魯班的讒言之下,孫權最終決定廢掉太子孫和,“權由是發怒,夫人憂死,而和寵稍損,懼於廢黜。”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陸遜在東吳享有崇高聲望,但他卻卻沒能善終。據《三國志》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一代名將陸遜,最終死在了孫權的呵責之下。或許有人不禁會問,陸遜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表面原因來看,陸遜是陷入了“南魯黨爭”。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引起了孫權的強烈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說起來,陸遜其實是個聰明人,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鬥前期,他選擇了中立態度。據《三國志》記載,“先是,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在陸遜看來,年輕一輩的子弟應該靠著自己的才能晉升,而不是行曲意逢迎之舉。此時的東吳朝局已經亂象初顯,陸遜對此感到十分擔憂。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三國時期大臣劇照

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陸遜作為丞相乃是百官之首,大家都在看他的選擇,他又如何能一直保證自己的不偏不倚?不久之後,陸遜因為看不慣全寄(全綜次子)依附於魯王孫霸,遂與全綜結怨,兩人“更以致隙”。隨著太子和魯王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年輕一輩的矛盾也逐漸轉移到了朝堂之上。據《殷基通語》記載,“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雕像

陸遜認為,太子乃是一朝國本,不可輕易廢立,再加上顧譚、吾粲(太子太傅)等人的力挺,陸遜最終選擇替太子發言。不過此時太子孫和的地位卻已岌岌可危,因為頗受孫權喜愛的長女孫魯班,也站在了太子孫和的對立面。據《資治通鑑》記載,“吳主欲立王夫人為後,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數譖毀太子。”在魯王孫霸和長公主孫魯班的讒言之下,孫權最終決定廢掉太子孫和,“權由是發怒,夫人憂死,而和寵稍損,懼於廢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今人所繪東吳魯王孫霸形象

據《吳書》記載,孫權有一天單獨召見親信楊竺,想聽聽他的意見。楊竺明白孫權已有廢立孫和之意,便對孫霸極盡溢美之辭,“闢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離奇的是,孫權和楊竺的這番私密談話,卻被趴在床底下的一個給使聽到了。孫和得知消息後,立即通過好友陸雍聯繫到了陸遜。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陸遜在東吳享有崇高聲望,但他卻卻沒能善終。據《三國志》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一代名將陸遜,最終死在了孫權的呵責之下。或許有人不禁會問,陸遜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表面原因來看,陸遜是陷入了“南魯黨爭”。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引起了孫權的強烈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說起來,陸遜其實是個聰明人,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鬥前期,他選擇了中立態度。據《三國志》記載,“先是,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在陸遜看來,年輕一輩的子弟應該靠著自己的才能晉升,而不是行曲意逢迎之舉。此時的東吳朝局已經亂象初顯,陸遜對此感到十分擔憂。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三國時期大臣劇照

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陸遜作為丞相乃是百官之首,大家都在看他的選擇,他又如何能一直保證自己的不偏不倚?不久之後,陸遜因為看不慣全寄(全綜次子)依附於魯王孫霸,遂與全綜結怨,兩人“更以致隙”。隨著太子和魯王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年輕一輩的矛盾也逐漸轉移到了朝堂之上。據《殷基通語》記載,“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雕像

陸遜認為,太子乃是一朝國本,不可輕易廢立,再加上顧譚、吾粲(太子太傅)等人的力挺,陸遜最終選擇替太子發言。不過此時太子孫和的地位卻已岌岌可危,因為頗受孫權喜愛的長女孫魯班,也站在了太子孫和的對立面。據《資治通鑑》記載,“吳主欲立王夫人為後,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數譖毀太子。”在魯王孫霸和長公主孫魯班的讒言之下,孫權最終決定廢掉太子孫和,“權由是發怒,夫人憂死,而和寵稍損,懼於廢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今人所繪東吳魯王孫霸形象

據《吳書》記載,孫權有一天單獨召見親信楊竺,想聽聽他的意見。楊竺明白孫權已有廢立孫和之意,便對孫霸極盡溢美之辭,“闢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離奇的是,孫權和楊竺的這番私密談話,卻被趴在床底下的一個給使聽到了。孫和得知消息後,立即通過好友陸雍聯繫到了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據《資治通鑑》記載,陸遜為保住太子,屢次向孫權進言,認為“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陸遜的舉動讓孫權意識到,他和楊竺的談話被洩露出去了,心中十分惱怒。隨後全綜父子又攻訐顧承(陸遜外甥)謊報軍功,孫權便藉機發作,將陸遜親信都流放在外。“(孫權)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不久之後,陸遜本人也被貶出中樞,後遭孫權數次呵責,最終憂憤而死。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陸遜在東吳享有崇高聲望,但他卻卻沒能善終。據《三國志》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一代名將陸遜,最終死在了孫權的呵責之下。或許有人不禁會問,陸遜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表面原因來看,陸遜是陷入了“南魯黨爭”。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引起了孫權的強烈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說起來,陸遜其實是個聰明人,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鬥前期,他選擇了中立態度。據《三國志》記載,“先是,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在陸遜看來,年輕一輩的子弟應該靠著自己的才能晉升,而不是行曲意逢迎之舉。此時的東吳朝局已經亂象初顯,陸遜對此感到十分擔憂。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三國時期大臣劇照

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陸遜作為丞相乃是百官之首,大家都在看他的選擇,他又如何能一直保證自己的不偏不倚?不久之後,陸遜因為看不慣全寄(全綜次子)依附於魯王孫霸,遂與全綜結怨,兩人“更以致隙”。隨著太子和魯王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年輕一輩的矛盾也逐漸轉移到了朝堂之上。據《殷基通語》記載,“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雕像

陸遜認為,太子乃是一朝國本,不可輕易廢立,再加上顧譚、吾粲(太子太傅)等人的力挺,陸遜最終選擇替太子發言。不過此時太子孫和的地位卻已岌岌可危,因為頗受孫權喜愛的長女孫魯班,也站在了太子孫和的對立面。據《資治通鑑》記載,“吳主欲立王夫人為後,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數譖毀太子。”在魯王孫霸和長公主孫魯班的讒言之下,孫權最終決定廢掉太子孫和,“權由是發怒,夫人憂死,而和寵稍損,懼於廢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今人所繪東吳魯王孫霸形象

據《吳書》記載,孫權有一天單獨召見親信楊竺,想聽聽他的意見。楊竺明白孫權已有廢立孫和之意,便對孫霸極盡溢美之辭,“闢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離奇的是,孫權和楊竺的這番私密談話,卻被趴在床底下的一個給使聽到了。孫和得知消息後,立即通過好友陸雍聯繫到了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據《資治通鑑》記載,陸遜為保住太子,屢次向孫權進言,認為“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陸遜的舉動讓孫權意識到,他和楊竺的談話被洩露出去了,心中十分惱怒。隨後全綜父子又攻訐顧承(陸遜外甥)謊報軍功,孫權便藉機發作,將陸遜親信都流放在外。“(孫權)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不久之後,陸遜本人也被貶出中樞,後遭孫權數次呵責,最終憂憤而死。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按照筆者的觀點,孫權召見楊竺商議國本問題,這是何等機密之事?憑藉一個小小給使,他又哪來的膽量去到處宣揚?全綜父子構陷顧氏兄弟謊報軍功,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蹊蹺,可孫權卻信以為真,將陸遜親信盡數流放。在此情形之下,陸遜之所以會有這麼悽慘的結局,並不只是他陷入到“南魯黨爭”之中。更加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以陸遜為首的江東士族已經引起孫權忌憚。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陸遜在東吳享有崇高聲望,但他卻卻沒能善終。據《三國志》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一代名將陸遜,最終死在了孫權的呵責之下。或許有人不禁會問,陸遜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表面原因來看,陸遜是陷入了“南魯黨爭”。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引起了孫權的強烈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說起來,陸遜其實是個聰明人,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鬥前期,他選擇了中立態度。據《三國志》記載,“先是,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在陸遜看來,年輕一輩的子弟應該靠著自己的才能晉升,而不是行曲意逢迎之舉。此時的東吳朝局已經亂象初顯,陸遜對此感到十分擔憂。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三國時期大臣劇照

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陸遜作為丞相乃是百官之首,大家都在看他的選擇,他又如何能一直保證自己的不偏不倚?不久之後,陸遜因為看不慣全寄(全綜次子)依附於魯王孫霸,遂與全綜結怨,兩人“更以致隙”。隨著太子和魯王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年輕一輩的矛盾也逐漸轉移到了朝堂之上。據《殷基通語》記載,“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雕像

陸遜認為,太子乃是一朝國本,不可輕易廢立,再加上顧譚、吾粲(太子太傅)等人的力挺,陸遜最終選擇替太子發言。不過此時太子孫和的地位卻已岌岌可危,因為頗受孫權喜愛的長女孫魯班,也站在了太子孫和的對立面。據《資治通鑑》記載,“吳主欲立王夫人為後,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數譖毀太子。”在魯王孫霸和長公主孫魯班的讒言之下,孫權最終決定廢掉太子孫和,“權由是發怒,夫人憂死,而和寵稍損,懼於廢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今人所繪東吳魯王孫霸形象

據《吳書》記載,孫權有一天單獨召見親信楊竺,想聽聽他的意見。楊竺明白孫權已有廢立孫和之意,便對孫霸極盡溢美之辭,“闢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離奇的是,孫權和楊竺的這番私密談話,卻被趴在床底下的一個給使聽到了。孫和得知消息後,立即通過好友陸雍聯繫到了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據《資治通鑑》記載,陸遜為保住太子,屢次向孫權進言,認為“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陸遜的舉動讓孫權意識到,他和楊竺的談話被洩露出去了,心中十分惱怒。隨後全綜父子又攻訐顧承(陸遜外甥)謊報軍功,孫權便藉機發作,將陸遜親信都流放在外。“(孫權)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不久之後,陸遜本人也被貶出中樞,後遭孫權數次呵責,最終憂憤而死。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按照筆者的觀點,孫權召見楊竺商議國本問題,這是何等機密之事?憑藉一個小小給使,他又哪來的膽量去到處宣揚?全綜父子構陷顧氏兄弟謊報軍功,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蹊蹺,可孫權卻信以為真,將陸遜親信盡數流放。在此情形之下,陸遜之所以會有這麼悽慘的結局,並不只是他陷入到“南魯黨爭”之中。更加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以陸遜為首的江東士族已經引起孫權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孫策劇照

江東士族以四大家族為首,分別是顧、陸、虞、張。吳郡四姓在江東根深蒂固,勢力遍佈朝野上下。早在孫策起兵之時,也不得不通過張昭的關係和他們妥協。毫不客氣的說,江東六郡是由孫氏和四大家族共同掌握的。東吳建國之後的第一位丞相顧雍,便是出自顧家。顧雍病逝之後,素有威望的陸遜也就接替丞相一職,成為江東士族的領袖人物。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陸遜在東吳享有崇高聲望,但他卻卻沒能善終。據《三國志》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一代名將陸遜,最終死在了孫權的呵責之下。或許有人不禁會問,陸遜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表面原因來看,陸遜是陷入了“南魯黨爭”。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引起了孫權的強烈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說起來,陸遜其實是個聰明人,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鬥前期,他選擇了中立態度。據《三國志》記載,“先是,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在陸遜看來,年輕一輩的子弟應該靠著自己的才能晉升,而不是行曲意逢迎之舉。此時的東吳朝局已經亂象初顯,陸遜對此感到十分擔憂。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三國時期大臣劇照

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陸遜作為丞相乃是百官之首,大家都在看他的選擇,他又如何能一直保證自己的不偏不倚?不久之後,陸遜因為看不慣全寄(全綜次子)依附於魯王孫霸,遂與全綜結怨,兩人“更以致隙”。隨著太子和魯王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年輕一輩的矛盾也逐漸轉移到了朝堂之上。據《殷基通語》記載,“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雕像

陸遜認為,太子乃是一朝國本,不可輕易廢立,再加上顧譚、吾粲(太子太傅)等人的力挺,陸遜最終選擇替太子發言。不過此時太子孫和的地位卻已岌岌可危,因為頗受孫權喜愛的長女孫魯班,也站在了太子孫和的對立面。據《資治通鑑》記載,“吳主欲立王夫人為後,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數譖毀太子。”在魯王孫霸和長公主孫魯班的讒言之下,孫權最終決定廢掉太子孫和,“權由是發怒,夫人憂死,而和寵稍損,懼於廢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今人所繪東吳魯王孫霸形象

據《吳書》記載,孫權有一天單獨召見親信楊竺,想聽聽他的意見。楊竺明白孫權已有廢立孫和之意,便對孫霸極盡溢美之辭,“闢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離奇的是,孫權和楊竺的這番私密談話,卻被趴在床底下的一個給使聽到了。孫和得知消息後,立即通過好友陸雍聯繫到了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據《資治通鑑》記載,陸遜為保住太子,屢次向孫權進言,認為“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陸遜的舉動讓孫權意識到,他和楊竺的談話被洩露出去了,心中十分惱怒。隨後全綜父子又攻訐顧承(陸遜外甥)謊報軍功,孫權便藉機發作,將陸遜親信都流放在外。“(孫權)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不久之後,陸遜本人也被貶出中樞,後遭孫權數次呵責,最終憂憤而死。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按照筆者的觀點,孫權召見楊竺商議國本問題,這是何等機密之事?憑藉一個小小給使,他又哪來的膽量去到處宣揚?全綜父子構陷顧氏兄弟謊報軍功,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蹊蹺,可孫權卻信以為真,將陸遜親信盡數流放。在此情形之下,陸遜之所以會有這麼悽慘的結局,並不只是他陷入到“南魯黨爭”之中。更加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以陸遜為首的江東士族已經引起孫權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孫策劇照

江東士族以四大家族為首,分別是顧、陸、虞、張。吳郡四姓在江東根深蒂固,勢力遍佈朝野上下。早在孫策起兵之時,也不得不通過張昭的關係和他們妥協。毫不客氣的說,江東六郡是由孫氏和四大家族共同掌握的。東吳建國之後的第一位丞相顧雍,便是出自顧家。顧雍病逝之後,素有威望的陸遜也就接替丞相一職,成為江東士族的領袖人物。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張昭劇照

多年下來,吳郡四姓內部互相聯姻,早已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其中,陸氏與顧氏最為親密,顧雍的妻子是陸遜從祖父陸康之女,而顧雍之子顧邵的妻子則為陸遜之姊。除四大家族以外,陸遜之子陸康的妻子,還同時是張昭的孫女以及諸葛瑾的外孫女。另外,陸遜之孫陸景的妻子,梗是廢太子孫和之女。由此可見,陸遜以及他身後的陸氏家族,在江東朝堂之上有著多麼深的影響力。

"

放眼三國時代,有無數風流武將先後登上過歷史舞臺。不過在後世,卻只有七員名將得到了統治者的真正認可。唐建中三年(782年),顏真卿向唐德宗提議,列古之名將六十四員入武成王廟從祀,其中三國時期名將分別為張遼、鄧艾、張飛、關羽、周瑜、呂蒙和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雕像

在這七位古之名將中,陸遜無疑是最亮眼的。他本是一介書生,憑藉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神壇,進而封侯拜相。“夷陵之戰”中,陸遜大敗一代梟雄劉備,就此名傳天下;“石亭之戰”中,陸遜再次大敗曹休,為東吳控制江淮流域打下堅實基礎。孫權稱帝之後,陸遜先後被拜為上大將軍、丞相一職,可謂是功成名就。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陸遜在東吳享有崇高聲望,但他卻卻沒能善終。據《三國志》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一代名將陸遜,最終死在了孫權的呵責之下。或許有人不禁會問,陸遜為什麼會落得如此結局?從表面原因來看,陸遜是陷入了“南魯黨爭”。然而深層次的原因,卻是陸遜及其身後的江東士族勢力太過龐大,引起了孫權的強烈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說起來,陸遜其實是個聰明人,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鬥前期,他選擇了中立態度。據《三國志》記載,“先是,二宮並闕,中外職司,多遣子弟給侍。全琮報遜,遜以為子弟苟有才,不憂不用,不宜私出以要榮利;若其不佳,終為取禍。且聞二宮勢敵,必有彼此,此古人之厚忌也。”在陸遜看來,年輕一輩的子弟應該靠著自己的才能晉升,而不是行曲意逢迎之舉。此時的東吳朝局已經亂象初顯,陸遜對此感到十分擔憂。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三國時期大臣劇照

可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陸遜作為丞相乃是百官之首,大家都在看他的選擇,他又如何能一直保證自己的不偏不倚?不久之後,陸遜因為看不慣全寄(全綜次子)依附於魯王孫霸,遂與全綜結怨,兩人“更以致隙”。隨著太子和魯王之間的鬥爭愈發激烈,年輕一輩的矛盾也逐漸轉移到了朝堂之上。據《殷基通語》記載,“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奉禮而行,宗事太子,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附魯王,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張昭、顧雍、諸葛瑾、步騭雕像

陸遜認為,太子乃是一朝國本,不可輕易廢立,再加上顧譚、吾粲(太子太傅)等人的力挺,陸遜最終選擇替太子發言。不過此時太子孫和的地位卻已岌岌可危,因為頗受孫權喜愛的長女孫魯班,也站在了太子孫和的對立面。據《資治通鑑》記載,“吳主欲立王夫人為後,公主阻之。恐太子立怨己,心不自安,數譖毀太子。”在魯王孫霸和長公主孫魯班的讒言之下,孫權最終決定廢掉太子孫和,“權由是發怒,夫人憂死,而和寵稍損,懼於廢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今人所繪東吳魯王孫霸形象

據《吳書》記載,孫權有一天單獨召見親信楊竺,想聽聽他的意見。楊竺明白孫權已有廢立孫和之意,便對孫霸極盡溢美之辭,“闢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於是權乃許立焉。”離奇的是,孫權和楊竺的這番私密談話,卻被趴在床底下的一個給使聽到了。孫和得知消息後,立即通過好友陸雍聯繫到了陸遜。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陸遜劇照

​據《資治通鑑》記載,陸遜為保住太子,屢次向孫權進言,認為“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陸遜的舉動讓孫權意識到,他和楊竺的談話被洩露出去了,心中十分惱怒。隨後全綜父子又攻訐顧承(陸遜外甥)謊報軍功,孫權便藉機發作,將陸遜親信都流放在外。“(孫權)既不聽許,而遜外生顧譚、顧承、姚信,並以親附太子,枉見流徙。太子太傅吾粲坐數與遜交書,下獄死。”不久之後,陸遜本人也被貶出中樞,後遭孫權數次呵責,最終憂憤而死。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吳主孫權劇照

按照筆者的觀點,孫權召見楊竺商議國本問題,這是何等機密之事?憑藉一個小小給使,他又哪來的膽量去到處宣揚?全綜父子構陷顧氏兄弟謊報軍功,明眼人都能看出其中蹊蹺,可孫權卻信以為真,將陸遜親信盡數流放。在此情形之下,陸遜之所以會有這麼悽慘的結局,並不只是他陷入到“南魯黨爭”之中。更加深層次的原因在於,以陸遜為首的江東士族已經引起孫權忌憚。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孫策劇照

江東士族以四大家族為首,分別是顧、陸、虞、張。吳郡四姓在江東根深蒂固,勢力遍佈朝野上下。早在孫策起兵之時,也不得不通過張昭的關係和他們妥協。毫不客氣的說,江東六郡是由孫氏和四大家族共同掌握的。東吳建國之後的第一位丞相顧雍,便是出自顧家。顧雍病逝之後,素有威望的陸遜也就接替丞相一職,成為江東士族的領袖人物。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張昭劇照

多年下來,吳郡四姓內部互相聯姻,早已經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其中,陸氏與顧氏最為親密,顧雍的妻子是陸遜從祖父陸康之女,而顧雍之子顧邵的妻子則為陸遜之姊。除四大家族以外,陸遜之子陸康的妻子,還同時是張昭的孫女以及諸葛瑾的外孫女。另外,陸遜之孫陸景的妻子,梗是廢太子孫和之女。由此可見,陸遜以及他身後的陸氏家族,在江東朝堂之上有著多麼深的影響力。

東吳亂象譜之陸遜:無法善終的東吳末任大都督

▲諸葛瑾劇照

在此情形之下,孫權又怎麼能不忌憚?恰好在此時,“南魯黨爭”讓東吳集團內部分為了兩大陣營。陸遜不小心被牽扯進去,也極有可能是孫權暗中授意。陸遜死後,江東士族遭到孫權強力鎮壓,這便也為後來的朝局動盪,埋下了極為深重的隱患。

參考文獻:

《三國志》《資治通鑑》《殷基通語》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