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丨周小川:重視Libra的出現對外匯研究提出的新挑戰

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周小川

我非常榮幸能參加“中國外匯管理改革與發展”研討會,預祝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也希望能夠籍此激發大家今後更加關注外匯問題研究。

剛才聽了三位的發言和致辭,我都非常贊同。我藉此機會選個題目跟大家說說我的想法,講一下Libra的出現會對外匯研究提出新的挑戰和新的議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國民經濟發展,外匯管理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側重點,歸納起來大致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早期,外匯短缺是經濟發展的瓶頸,所以外匯資源是最重要的國民經濟資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陳雲同志作為國家經濟的主要領導之一搞了22個大項目,其中有不少是化肥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項目,項目進行了一半,因為缺少外匯不得不暫停下來,這就看出改革開放早期外匯的制約作用。當時,外匯管理研究的重點是如何保持外匯平衡,或者說是國際收支平衡,特別是經常項目平衡。通過出口創匯增加外匯供給,合理分配外匯需求,更加有效地配置外匯這一重要的戰略資源。

第二階段,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特別是外向型經濟發展,需要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新提法,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出現的。用外貿依存度看當時的中國經濟,進口加出口之和與國內生產總值(GDP)比,中國最高的時候是70%。這一階段外匯管理的重點是研究如何使外匯使用更加便利化,外匯資源配置更加暢通,市場在外匯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充分發揮,以調動企業等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在這個過程中,要平衡便利化和防風險,也要注意防範金融危機。

第三個階段,全球化使中國經濟參與全球經濟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幅度提高。2013年,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重要倡議,這時期外匯研究強調要關注本外幣趨同現象,剛才陳元副主席提到人民幣加入SDR,標誌著人民幣自由使用程度大幅度提高,未來也會出現本外幣上一體化程度的大幅提升。

在全球化的新階段,國際上出現了各種促進貨幣全球化的舉措,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是加密貨幣分佈式賬本技術(DLT)。加密貨幣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不少問題:過於急於求成,建立交易市場急於投機發財,把加密貨幣變成了投機品而非交易媒介。前不久出現的Libra則不同,在加密貨幣基礎上做了兩方面的改進。

一方面,人民銀行在三年前就開始說如果搞加密貨幣的話,應該參考香港的經驗,發鈔模式可以是中央銀行發鈔,也可以由商業機構發鈔。發鈔行過去是匯豐和渣打兩家,香港迴歸前增加了中銀香港。三家發鈔行明確每發行7.8港元必須有1美元的備付準備,相當於100%備付準備金。過去我們對這個重視不夠,隨著加密貨幣交易市場出現巨幅波動,大家逐漸接受了這個觀點,現在都強調100%備付準備。當然Libra沒有說清楚託管量怎麼計算,誰來託管的問題。自己託管會有比較大的問題,因為這中間有比較大的利益動機,而外部不知道你是不是真正做到了100%的準備。

另一個改進是Libra瞄準了跨境業務。從發達國家來看,由於他們的支付總體已經比較便利,所以新科技對降低成本對發達國家的作用沒有發展中國家大。對有Swift系統的發達國家來講,現有的支付方式效率差異不大,小經濟體、發展中國家有大量的移民、半移民式勞工,產生大量的匯款,但跨境交易特別是匯款效率不高。Libra就是抓住了其跨境交易成本比較高、時間拖得比較長、效率差、用戶不滿意的痛點。我們研究發現,現有的電子化水平不至於使得匯款效率那麼低,這主要還是政策原因導致的。發達國家對於資金匯出有所擔憂,以及擔心是否會形成對移民產生一種鼓勵政策。發展中國家一般對於資金迴流是歡迎的,但是內部可能存在外匯管制。無論流進流出,也都存在比較大的匯率風險問題,以及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問題。

Libra的出現提出了一個想法,對傳統跨境業務、支付系統都產生了衝擊。Libra要盯住一籃子貨幣,這就跟eSDR、dSDR聯繫在一起。未來有可能出現一個更加國際化的強勢貨幣,有可能與目前主要主權貨幣產生兌換關係,甚至成為全球主要流通貨幣。未來Libra成功與否還不知道,還有可能被更好的想法或更嚴格、更穩定、效率更高的電子貨幣取代。但我們相信,從最近幾年趨勢來看,有不少機構正試圖建立這樣一種更全球化的貨幣,屆時就會出現強幣侵蝕弱幣的問題。這對我們的人民幣和外匯管理都是一個挑戰。

同時,貨幣強弱還直接關係到資本流動的問題。目前的強勢貨幣是美元,說強幣侵蝕弱幣是美元侵蝕其他貨幣。未來零售購物、資產交易都可以直接用美元,也會導致資本流動。資本流動不僅取決於投資機會、利差,還會因為尋找安全感出現由弱貨國流向強幣國的情況,特別是有危機、有波動的時候。過去很多年,全球出現的美元化進程,就是美元對弱勢貨幣國的侵蝕。

從弱幣國來看,因為宏觀調控搞得不好,通貨膨脹太高,就容易出現美元化。最典型的就是津巴布韋,津巴布韋廢除了本幣,最後全部採用美元和其他貨幣。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很多國家也存在著非常顯著的美元化現象。我們與中黑巴(中亞、黑海、巴爾幹地區)交流,包括俄羅斯、土耳其、以色列等國,美元化是一個重要議題。把美元資產、美元存款、美元交易這幾個指標在本國佔的比重綜合起來看,中東歐很多國家美元化比較厲害,特別是巴爾幹和中亞。有些中亞國家看起來挺好,實際上美元化程度達到了40%-50%。資本外流和匯率不穩定歷來是弱幣國家頭疼的事。

在科技發展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並不是說Libra或未來的貨幣會侵蝕,現在還沒有侵蝕,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使人民幣成為一種強勢貨幣。從本外幣一體化角度,使人民幣在未來國際化、全球化競爭中處於有利的地位,為我國經濟發展和“一帶一路”服務,同時保持經濟穩定、防止經濟危機。

經濟金融危機不可避免,提前開展前瞻性研究,有利於我們提早準備,當經濟危機發生時,軟肋少一些,問題少發生一些,這樣就能在經濟全球的競爭格局中取得優勢。

中國現在是世界貿易的第一大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差距縮短最明顯的階段是美國次貸危機以後。次貸危機之前的2006年,中國經濟相對美國經濟不到20%,2017年,中國經濟按現行匯率的計算是美國經濟的67%。在十年的過程中,中美差距大幅度縮小。

一方面,是因為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經濟政策制定得好。另一方面,也與兩國危機前的經濟環境和應對措施不一樣有關。中國的金融體系、金融機構在危機之前正好進行了一輪重大改革,機構更加健康、金融市場更加穩健,抵禦金融危機也就相對順利。在危機發生的十年中,美國、歐洲出現負增長或低增長,而中國經濟復甦比較快,2009年下半年復甦以後保持了比較高的增速,正是這個相對高的增速迅速縮小了差距。這取決於政策研究和政策儲備。

外匯研究中心的成立,在外匯管理的改革與發展方面做出前瞻性的研究,提出好的政策意見,面對各種新的衝擊和挑戰,做好事前的思想準備和政策準備,有利於使我們的系統更健康,相信外匯研究一定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我再次預祝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本文是作者在由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外匯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中國外匯管理改革與發展”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經授權發表;文章標題為編者擬,稿件未經本人審定)

(編輯:李靖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