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性耕作,讓農業機械大展身手

種植業 農資 農村 農業 青海新聞網 2017-05-04

青海新聞網訊 4月 18日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春意融融。

城關鎮上寺咀村的大田裡, 20多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幾十輛各種型號的新型農機具,亮相田間地頭,做著保護性耕作、深鬆技術現場演示,吸引了來自全縣各鄉鎮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農機大戶、農機手及附近村鎮的村民。

一臺大馬力秸杆粉碎還田機,正在實施秸稈還田作業。

而馬鈴薯種植機械,可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施肥、起壟、噴灑除草劑、鋪膜等一系列作業工序,讓現場農民感受了機械化耕作的高效率。

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頭一年秋季對作物利用聯合收割機進行收穫,留的秸杆高度一般在15公分以上,保證留的秸杆覆蓋量要達到30% ,作用是保護土壤水分,防止蒸發,另外還減少水的徑流,有利於蓄水。第二年把留茬粉碎以後,再進行免耕播種。秸杆粉碎後還到田裡面,通過水分和溫度,腐爛變成有機肥料,杜絕了秸稈焚燒所造成的大氣汙染,保護了環境,又有效改善了地力,促進糧食可持續生產。同時還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比較明顯。”省農機局副局長何彥武做著詳細介紹。

“這項技術運用好後,我們的青稞、小麥增產都在10%左右,我們最高的產量是去年互助土族自治縣的雜交油菜,每畝( 0.067公頃)增產50公斤以上。這也是目前農業部推的一個重要項目。去年我們省完成保護性耕作3 萬公頃,今年農業部下的任務是完成2.7萬公頃。”何彥武說。“上面壟的寬度是40公分,壟底的寬度是70公分,壟的高度是25公分,這個壟做的挺好,是合格的。”一臺深鬆聯合整地機作業後,省農機推廣站的技術人員,仔細察看作業測量效果,記錄著作業數據。

“深度越深,要求的間距就越大,這樣做出的土地是平整的。深鬆深度要求達到25公分以上,目的是要打破以前小型拖拉機碾壓造成的犁底層,也就是板結,犁底層打破之後,上面熟土不動,下面疏鬆的土地易於吸收水分,還便於透氣,增強了作物根系的生長髮育、土壤的蓄水保墒能力,對作物增產有明顯的效果。像我們青海,增加的收入應該佔到20%到 30% 。”省農機推廣站李全宇表示。

何彥武說,如果深鬆整地和保護耕作這兩項技術同時使用,每畝( 0.067公頃)地可以節本增效110元以上。 “深鬆技術應用之後,防止了作物根莖扎不下去,產生倒伏,並且具有抗旱排澇能力。一般來說就是苗壯,增產幅度也比較大,一般增產在5%左右。這兩項技術同時使用,採用機械複合式作業,就把過去翻、耕、耙、種等六七項工作,一次性完成,大大減少了拖拉機下地的次數,這樣每畝( 0.067公頃)地下來能節約成本大約 70到 80元 錢,同時 產量 也上 去了 ,每畝( 0.067公頃)地下來也可以增加幾十元錢。”省農機局局長王建元告訴我們,深鬆整地技術是國家推廣的一項綠色環保機械化種植技術。每個地塊深鬆作業完成後都要檢查作業的質量。因為機器插得越深,耗油就越多,有些人為了圖快,把深鬆鏟抬高一點,拖拉機又省油又跑得快,但達不到深鬆效果,必須檢查作業效果是否達到25公分以下。這也是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大力推廣的一項措施。我們省農區每畝( 0.067公頃)地要補20元錢,半農半牧地區,每畝( 0.067公頃)地補助17元,財政再給一元錢的監測費用,所以後期監測一定要做。國家在制訂這項政策時,把數量和質量都考慮進去了。

大通縣農牧局局長趙常勝介紹,深鬆整地機械化技術作為保護性耕作技術中的一項內容,在大通縣已經實施了幾年。深鬆技術和農業機械化緊密相連,為大力推廣農機具,提高全縣的農機化水平,大通縣每年都舉辦現場演示推進會。截至目前,大通縣擁有各類農機具8.6萬臺套,完成機耕整地面積2.88萬公頃,機播面積2.49萬公頃。

“全省各級農機部門高度重視春耕生產工作,按要求在幾個縣都開展了農機推廣的現場演示、培訓,特別是農機補貼和保護性耕作方面已做了安排,提出了要求。今年全年下達了5 萬公頃的深鬆整地任務,按照農時,已經陸續展開。 3月17日,省農牧廳、財政廳對全省州、縣市農機購置補貼操作人員進行了培訓; 4 月14日,《 2017年青海省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已經由省農牧廳、省財政廳印發各地,已經在我們的農牧業信息網上公示。今年全省農機購置補貼安排中央補貼資金7400萬元,省補資金700萬元,共8100萬元,補貼10大類24個小類69個品目。”省農牧廳黨組成員孫應祥介紹。

據悉,春耕伊始,全省各級農牧部門負責人就深入基層一線調查,和農機幹部、技術人員及農機維修人員、農機產銷企業代表組成農機維修服務隊,分片、分組深入生產第一線,指導和幫助農機手保養、調試、維修農機具,保障農業機械處於良好技術狀態投入作業。目前已經檢修各類農機具7.6萬臺以上。

各地因地制宜,採取多種形式召開現場演示會、培訓會。春播備耕期間已經分別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共和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湟中縣舉辦了綠色環保機械化技術、深鬆整地、保護性耕作、機械鋪膜、殘膜回收、蠶豆點播等農機技術培訓與實訓活動。目前全省共培訓各類操作手8500萬人(次),技術人員3100萬人(次)。

推動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

單純深鬆+ 免耕播種;土壤處理+ 免耕播種;秸杆還田+ 土壤處理+ 深鬆聯合整地+ 播種作業;深鬆整地+ 馬鈴薯播種;深鬆整地+ 馬鈴薯覆膜播種……演示現場,各種不同的現代化農機具,在農機手們的駕馭下,各顯神威。

“這一款馬鈴薯覆膜播種機,是單壟的覆膜播種機,比較適合大田作業,一機只需要兩到三個人操作。它覆膜也比較整齊,覆膜後能夠起到很好的保墒、保溫的能力,苗出來時比較整齊茁壯,收穫時便於機械化收穫。它一天就可以完成耕作 1.33公 頃,節省 人工 在10倍 以上 ,每畝( 0.067公頃)地可增產150公斤以上……”大通農機管理站的農藝師王興罡蹲在一臺馬鈴薯覆膜播種機前,對幾名準備購機的農機大戶做著介紹。

上寺咀村村民馬小紅感慨: “今天觀看了這些機械的演示,覺得特別好。以前我們農民用牛和小手扶幹活,一天也就三四畝地( 0.2公頃地),非常吃力,人工翻地再怎麼翻也翻得不深。今天看這些機子效率那麼高,以前想都想不到。以後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還是想選擇這些大型機械,對農民來說,種出來的地質量好,降低了成本,還不用那麼下苦。”

大通縣農機管理站站長劉洪剛說: “今年,大通縣爭取了0.67萬公頃的深鬆整地工作任務,任務落實中,得到了各類合作社的大力支持,申請深鬆整地任務的合作社就達到了30多家。在這些合作社中,我們根據動力機械及配套深鬆機的情況,以及合作社深鬆整地作業能力考察,從中選擇了25家合作社安排了深鬆整地任務,共投入554以上動力機械及配套深鬆整地機79臺套,其中904以上拖拉機及配套深鬆整地機達到46臺套。”

“大型拖拉機作業,主要是高效率,小拖拉機半天走不動,大型拖拉機毫不費力就完成了。其次是作業成本,面積越大,成本越低;再一個,大型機具更容易達到作業的精準度,做到‘一控二減三基本’,就是將節水灌溉、高效植保、精準施肥、精量播種、秸稈還田、保護性耕作等多種農機作業統籌,協調實施。”省農機推廣站站長趙得林表示。

“這幾年通過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農機合作社發展很快,很多都是發展大型機具,尤其深鬆這一塊,機具在90馬力以上,效果是最好的,因為機具前面的深鬆鏟要插到25公分以下,小馬力很難做到。無論土地是合作社的還是農場的,只要深鬆作業,國家都會有補貼,所以合作社的積極性也在這裡。給自己的地做完深鬆之後,再帶著任務去做別人家的地,對推動合作社發展起得作用很大。”王建元分析。

政策扶持,讓農戶受益

深鬆、旋耕、鎮壓,三項作業一次性完成。演示現場,大通進祥農業機械化科技種植示範專業合作社的一臺230馬力的複合式深鬆整地機,格外引人眼目。

“在今年4 月初的貴南縣農機具展覽推廣演示會上,專家們對不同的機型演示之後進行打分考評,通過作業的深度、平整度、間距,專家們一致認為這臺機子是最好的,拿了一等獎。評介會當天我看上之後就直接買走了,售價91萬元,廠家優惠了5 萬元,加上政府補貼的10多萬,自己只掏了70來萬。”合作社理事長馬進祥自豪地說。

馬進祥的農機專業合作社2014年成立,走股份制發展,現在已有大中型機具45臺,其中554以上的大型機具有22臺,能開機具的技術工人有28人。

“我們主要做拖拉機深鬆,自己流轉的土地今年有200多公頃,深鬆任務又給我們分了800公頃。這幾年扶持政策好,合作社發展相當快,去年我們享受國家補貼就有200萬。”馬進祥說。

馬進祥決定今年合作社還向牧草方面發展,不久前他買下了臺價值125萬的青貯草機,收割、切碎、包膜、打包,一次性完成。 “這個機子效果很好,做得好得話,一年本就回來了,如果差一點,兩年也就回來了。”馬進祥很有信心。

“只要和綠色環保農機技術沾邊的機具,我們就會用省級資金再累加50% 。比如說一臺機具,國家給你補貼了一萬元,我們省級資金再累加5千元,你就可以享受一萬5 千元的補貼。我們用這種政策再推農機具的更新、改造。從原來一家一戶的手扶拖拉機,發展到現在的大型機具,有利於土地流轉,現代化的規模作業。”王建元表示。趙常勝告訴記者,今年,大通縣爭取購機補貼資金900萬元,將拉動農民投入資金3600萬元,預計補貼投放各類新型農機具1300餘臺部,受益農戶600戶以上。

青海新時代農牧機械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東也有自己的感觸, “我們農機具的銷售,主要以中聯重科的單一品牌為主,從35馬力到230馬力的都有。去年我們的拖拉機在青海賣了180臺左右,收割機70多臺,從小到大都有,配套的農機具賣了200多臺。我們公司在青海銷售雖然今年才是第三年,但情況非常好,在大通、湟中都比較受歡迎。”

“像我們那臺230馬力的拖拉機,如果正常犁地,每天按10個小時算,工作效率每天在93公頃左右,這麼高的效率,手扶根本沒法做到。我們莊子上的地,用這臺大型機具,兩天就種完了。”馬進祥說。

趙得林認為, “要想實現綠色農業,農業機械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通過政府花錢買服務的方式,調動了合作社的積極性。現在全程機械化,不管是牧草收種,還是深鬆作業,都向大型化發展,去年大型機具增加特別多。小型拖拉機, 35到 75馬力中間的,主要是針對一些小地塊的作業,老百姓也比較歡迎。我們在大力推廣農機具的同時,還要進一步優化農機結構。”

為了穩步提升農機化作業服務水平,保證春播備耕農機化生產,今年全省各地強化農機化生產調度,及時收集、發佈農機作業服務市場等信息,組織供需雙方簽訂作業合同,針對春耕農時緊迫、勞動力短缺的情況,充分發揮各類農機服務組織、專業合作社的主力軍作用,組織好深鬆整地、保護性耕作等作業,努力提高機械化作業水平。截至4 月中旬, 20個項目縣,有11個縣市已完成深鬆整地8666公頃,投入各類機具400臺套;保護性耕作項目縣的10個縣市已開始的6 個縣市完成4333公頃,投入保護性耕作機具1920萬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