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系列談之《略論名醫成才之道》——劉英鋒

中醫 李東垣 嚴復 健康 中醫家 中醫家 2017-08-27

辨證論治系列談之《略論名醫成才之道》——劉英鋒

寫在前面

中醫就只能是老中醫?——門診臨床,總會碰到患者諮詢,很多會說“我要找老中醫”,也曾有人說“不到60,中醫不入門”。中醫想要爐火純青,需要花費的時間肯定比很多其它行業所需要的更長。但是,是不是說能夠用中醫看病一定非要到“老”了呢?認識很多90後,純中醫,通過自己努力學習、臨證,運用純中醫手段治療各類疾病,求診者很多。所以就不得不思考,中醫學習是不是有方法呢?劉英鋒老師是我們的恩師,我就是順著他學生這條瓜蔓找到他的。因為他的很多學生用中醫看病療效很好。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都是非常年輕的中醫。所以我想他的老師對於中醫傳承肯定有與眾不同的地方。跟師學習後,感受更深刻。

下面的內容,是我們對劉老師在頤仁基金會與中醫家協同開設的百位名師千堂課系列講座第一講《略論名醫成才之道》的錄音整理的文字精編版。每每讀來,總有非常大的收穫。個人覺得每個初學中醫人都應該認真看看。或許,可以讓你少走很多學用中醫的冤枉路。


學中醫,成為名醫,是每個中醫人的夢想。名醫是中醫成才的一個特色性的標誌。大凡成才,都有其一般的規律。如勤奮好學、博學廣識、勇於實踐等。但是,中醫的成才卻有其自身的規律。因為只有勤奮好學或博學廣識、勇於實踐,也未必能保證成為一名地道的名醫大家。如果學生沒有從內心相信中醫,根本難以潛心思考中醫的理論,更不會有耐心從事中醫臨床實踐。比如遠的嚴復、胡適、餘雲岫,近的有何祚庥,張功耀。

那麼,中醫成才的特有規律是什麼呢?這是我們當代十分關注的話題。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政府行業到民間學校,到民間企業,乃至國外都在探討這個問題。因為中醫隊伍後繼乏人,真正的名醫青黃不接,已日益成為不爭的事實。為此,本世紀初黨和政府從國家層面,實施了群體科技攻關研究。江西中醫藥大學有幸先後兩次,作為中醫行業橫向聯合課題的牽頭單位,參加了有關名醫成才問題的專項研究,舉其全國之力,取得了一些可靠的研究成果。

下面僅就研究中提取出來的關於名醫成才的六大關鍵要素,作一個扼要介紹。這六大因素是:信中醫,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講悟性,善總結。其中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是以往就在行業流傳已久的成才三要素,又稱老三段。通過這次規範的課題研究,得到了更為客觀的研究驗證;而信中醫,講悟性,善總結,這是系統研究後的新結果,又可以稱為新三段。新老三段的合璧,就形成了較為全面的要素體系。

以上六點,為什麼說能夠成為名醫成才的重要因素呢?

辨證論治系列談之《略論名醫成才之道》——劉英鋒

信中醫是中醫成才的前提條件。因為相對其他學科而言,中醫學存在著文獻魚目混珠,臨床撲朔迷離的現象。導致了個人成長較艱辛漫長,需要更加堅定努力的決心和耐心摸索的過程。沒有信念的支撐和毅力,是難以堅持到成功的。試想,如果這個人內心不相信中醫,即使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又如何會真心實意呢?也不就成為過場嗎?這種情況不勝枚舉。

辨證論治系列談之《略論名醫成才之道》——劉英鋒

中醫四大經典,雖然有眾多的註解,甚至有系列的教材,但是並不能夠完全闡釋經典的內涵。因此需要熟讀經典,否則就沒有厚實的根基,就難以保證中醫思維方式的正宗與規整。

辨證論治系列談之《略論名醫成才之道》——劉英鋒

自古華山一條路,只有經過了臨床,中醫學子才能羽化成仙。臨床是求真求實的真諦,中醫是臨證第一的醫學。中醫的一切真偽和學說真假,至今為止只能通過臨床實踐的有效與否來加以印證和識別。如果脫離了臨床,即使飽讀詩書,知識淵博,甚至下筆萬言,也難得中醫的真言,學術的真諦。

讀經典與做臨床,這兩點共同構成了中醫成才的最核心模式。讀書,臨證;再讀書,再臨證,交替往復,是名家成長的必行功課,二者缺一不可。不然的話,熟讀經典,缺少臨證,恐怕是口頭的演說家,難得真知實諦。若一味忙於臨床,不回味經典,不回顧理論,又會困守有效經驗,是不能提升境界、推廣創新的。或者根本就西化,脫離岐黃之道,像這樣的情況現在非常多。

辨證論治系列談之《略論名醫成才之道》——劉英鋒

由於中醫真知,根源於經典理論和臨床實踐,而初學者對經典古籍閱歷較生疏,對它的領悟較困難,而臨床實踐的機會與能力更是有限。尤其是在將文獻理論與臨床事實相互掛鉤、相互印證方面,極缺經驗。如果僅靠個人努力摸索肯定會經歷一個混沌曲折的過程。而跟名師就好比尋找直路一樣,如果能較早地得到名師的經驗傳承,得到名師正途的指引,必將少走許多彎路,縮減大量時間。古代像李東垣,葉天士,近代的像章次公,還有我們江西的姚荷生,這些大家莫不都得益於此。

辨證論治系列談之《略論名醫成才之道》——劉英鋒

講悟性,主要是由於悟性的高低,確實會影響學習中醫的成效和進步的快慢。悟性有天然的文化氣質使然,同時也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培養,加以提高。所以講悟性,我們更強調養悟性。那麼,怎樣養悟性呢?可以通過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修煉來加以培育。從而達到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力,強化對中醫臨床的感知力。

跟名師和講悟性可以導致學中醫的不同人,在相近條件下,進步快慢產生顯著差異,因而對成名的大小影響,也非常突出。所以就有所謂的名師出高徒,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些說法。

跟名師和講悟性這兩點雖然是中醫提速捷徑,但它並不是中醫成才必備條件。凡事有常有變,比如從古至今就有不少自學成才的中醫名家,像古代的張元素、吳鞠通,近代的嶽美中、何炎燊等,他們都是自學成才的突出範例。但總體而言,確實存在師徒傳承,這種更容易成才的普遍定勢。

辨證論治系列談之《略論名醫成才之道》——劉英鋒

善總結,是成才提升手段。掌握了前面五點,名醫成才已具備了必要素質,但才有大小,名醫有高低。如果要成為比較有建樹的名醫大家,或者是著名醫家,不僅要能夠運用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踐、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而且還要在理論或臨床上有所創新、有所發展。就要求需要比較深厚的理論、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更加全面的綜合素質,這才能達到學術上質的飛躍。此時拓寬見識、歸納總結就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素質了。所以說要成為高水平的名醫大才,需要學會對自己、對他人、對古人的學術經驗進行總結,並加以提升、昇華。唯有聚眾人之智慧,立於前人之肩膀,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遠,進步更快,從而在一定領域超越前人,引領他人。

辨證論治系列談之《略論名醫成才之道》——劉英鋒

以上就是我們對名醫成才六大要素作用的扼要闡釋。從中我們不難發現,這六大要素作用各有不同,但它們彼此是關聯互補的,因而共同構成一個成長過程的整體模式。我們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圖來闡述它們之間的關係:(下見圖片)

辨證論治系列談之《略論名醫成才之道》——劉英鋒

上圖中表示的是六要素的相互作用關係,這個關係可以比喻為一個前行的車船。信中醫,是它的驅動力,沒有這個根本的動力,後面的一切都為零。而讀經典和做臨床,是左右轉動的兩個車輪。這兩個車輪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有了動力,有了車輪,車就可以前行了。而跟名師與講悟性,是助推經典與臨床效應的兩個輔翼,就像兩個翅膀,可以起到催化加速作用。最後的善總結,就是進一步提升學術水準的,像飛機上的螺旋槳一樣,能夠提升你的高度。這六者的協同就可以促成名醫的有效的、高效的成長。

關於名醫成才之道就簡單的介紹這些,歸納一起就是:信中醫,讀經典,做臨床,跟名師,講悟性,善總結。


講授 | 劉英鋒

文錄 | 張志彬

編改 | 陳亮

責審 | 李富貴、丁明

劉夫子中醫傳承工作室出品

| 本文為作者投稿,發於中醫家,轉載請註明出處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3.1.1。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