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郭子光臨證特色:運化失司先理脾

中醫 郭子 大寒 藥品 抱朴言 抱朴言 2017-10-07

觀察一個病人,在沒有外感和氣機鬱滯的情況下,一般就要考慮脾胃運化狀況如何。如有脾胃運化失司,首當調理脾胃,待脾胃健運,再調治其它。

有的雖然氣機鬱滯(如濁水、瘀滯、結石等),但脾胃太虛不任攻伐,也當先行調理脾胃,再議治鬱,或間隔實施。許多慢性病人,常因脾胃運化之恢復,帶動整個臟腑功能向康復轉化,從而促使原病好轉。

由於人體之營衛氣血全賴水谷化生,而水谷之運納則是脾胃所司,只有脾胃健運,能納能化,氣血有源,五臟得養,生機旺盛,才有抗拒邪氣、修復損傷的能力,而且藥物亦賴脾胃運化輸布才起作用。

所以,除某些外感病(如溼熱蘊結中焦等)、傷食證等,有一時性脾胃困頓,運化失司之外,許多疾病過程,尤其是慢性疾病,脾胃的功能狀況,通常是其病情好轉與惡化,預後善惡的標誌。

可以說,一切慢性疾病,只要脾胃不虛,則雖重不險,若脾胃一敗,生化無源,病雖輕而難復。

國醫大師郭子光臨證特色:運化失司先理脾

脾胃功能狀態以納運為首要,納指受納水谷,運指運化水谷,習慣上常以運化二字概括之。脾胃運化功能,是通過升降運動而實現的。脾主升清,胃主降濁。

升降正常則脾胃健運,其突出表現是:飲食香,食慾好,胃口好,消化好。

如食慾不振,不能進食,食量減少,少食亦消化不良,表明脾胃虛弱,運化失司。

如升降反常,則表現為嘔吐、腹痛、腹瀉、便祕等症狀,可因外感、內傷引起一時性氣機障礙所致,亦可是脾胃虛弱的表現。

前者隨病情好轉常能自然恢復,或略事調理即可恢復,後者是根本性的,較難恢復。

脾胃虛弱,有氣虛、陰虛和陽虛之別。

急性熱病之後,調理脾胃收功,重在氣陰。

慢性久病,護脾益脾的法則當貫徹始終,即脾胃尚可之時,小心護胃固脾,慎用大熱大寒,猛攻厲伐,峻補滋膩之劑。因大熱傷陰,大寒傷陽,猛攻傷氣,滋膩礙溼,峻補滯氣之故。如其必用也須稍加反佐之藥。

例如,必用峻補滋膩之劑,可稍佐行氣醒脾,芳香開胃之藥,以輕展氣機,催動運化,使其補而不滯。至於過分苦澀、腥臊難於入口的藥物儘量少用,以免引起嘔吐而傷胃氣。

脾胃虛弱之人,飲食調理十分重要,總宜清淡,新鮮,葷素混食,粗細混食,多樣化,富營養,八分飽,勿過量為原則。

/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