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寶不會說話,中醫教你看舌苔識別寶寶健康,這8種情況要注意

中醫 積食 銀耳 服裝 護理 小米粥 穴位 父母世界 2019-04-05

中醫診病有四種方法——望、聞、問、切,望是第一步。小寶寶不會說話或表述不清,媽媽不妨學學簡單的望診,通過辨識寶寶的舌苔,來了解寶寶的身體狀況。

舌診是中醫裡很龐大的一門學問,觀察舌頭大小、舌質、舌苔的變化,也能夠反映出我們身體的狀況。

小寶寶不會說話,中醫教你看舌苔識別寶寶健康,這8種情況要注意

☞“望舌”不僅看舌苔,還要看舌體和舌質

健康寶寶的舌頭應該是大小適中,舌體柔軟,顏色淡紅、溼潤而有光澤。舌面有乾溼適中的薄白苔,寶寶的舌頭能夠伸縮活動自如。會說話的寶寶口齒清晰,而且口中沒有氣味。

觀察的時候,要把寶寶抱到光線充足的地方,最好是自然光,同時不要吃蛋黃、喝牛奶、吃橘子等容易將舌苔染色的食物。如果吃了這些染色的食物,則需要間隔至少半小時以後才能看舌苔。中醫望舌分三個部分:一是看舌體是否正常;二是看舌質,舌頭是紅的?發黑?發白?第三是舌苔。

☞氣血虧虛時,舌頭瘦小

如果寶寶經常容易感冒發熱、咳嗽或是生病,則容易出現舌頭瘦小。此時還會伴有身體瘦弱,說話聲音細小,手腳怕冷或發涼等症狀。

✔這樣護理:捏脊。讓孩子俯臥,家長用拇指橈側緣頂住脊柱皮膚,食、中指前按,三指同時用力提拿皮膚,沿著督脈以及兩旁的膀胱經,雙手交替捻動向前,可捏三下提拿一下,稱之為“捏三提一法”。每晚一次,每次捏3~5遍,多了可以到10遍。

☞舌頭胖大

舌頭胖大是指舌頭伸出來時佈滿整個口腔,看起來非常不協調。舌頭胖大表示陽氣虛衰,或兼寒溼。當寶寶經常吃涼的食物,或是穿的衣服過少,冷風吹在肚子上,且容易腹痛,大便顏色發黑時,多是脾陽虧虛體質,兼有寒溼。此時需要溫陽健脾,散寒化溼。

✔這樣護理:揉外勞宮。外勞宮在孩子手背上,與內勞宮相對處。媽媽可以用拇指指端揉孩子的外勞宮穴。每次3~5分鐘,每分鐘60~100次。

小寶寶不會說話,中醫教你看舌苔識別寶寶健康,這8種情況要注意

☞舌頭有齒痕

舌頭有齒痕主要是指舌體邊緣見牙齒的痕跡,又名齒印舌。齒痕舌多由氣虛、脾虛或陽虛所致,由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致舌體胖大,故齒痕舌主脾虛和溼盛。若淡白而溼潤,則屬寒溼壅盛;淡紅而有齒痕,多是脾虛或氣虛。齒痕舌與舌頭胖大比較起來,齒痕舌側重於脾虛或陽虛。

✔這樣護理:補脾經。脾經在拇指橈側緣,指尖至指根成一線。媽媽可以用拇、食二指捏住孩子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孩子拇指尖向拇指根方向推。每次3~5分鐘,每分鐘60~100次。

☞高燒時,舌苔乾燥、舌頭髮紅

如果寶寶感冒發燒,首先表現為舌質發紅,舌苔厚、發白或發黃。當寶寶體溫較高時,舌苔會變得乾燥,舌頭絳紅,這說明寶寶內熱較重,已經耗傷津液,媽媽應該引起注意,積極給寶寶退燒、補充水分。發熱嚴重的寶寶,有時還可看到舌頭上有粗大的紅色芒刺(像小疙瘩一樣的凸起)。

✔這樣護理:清天河水。天河水位於寶寶前臂內側正中,自腕橫紋上至肘橫紋連成一條直線。媽媽可以用食指、中指指肚,自寶寶腕部推向肘部。推的時候,用力要柔和均勻,推動時要有節律,頻率每分鐘3~4次。

☞又白又膩的舌苔——痰溼

白色的舌苔是受了風寒的表現,如果寶寶的舌苔不僅白還又厚又黏膩,那多是有痰溼。媽媽可檢視一下寶寶是不是咳嗽,是否有白痰。此時的飲食、用藥都要注意,要選擇對痰溼有效的。

✔這樣護理:捂囟門。媽媽將雙手搓熱,然後用手掌扣捂在寶寶的囟門上方,或是將一塊小毛巾置於盛有熱水的杯子下,將毛巾先焐熱,然後再用毛巾捂囟門。大約捂20分鐘,寶寶的小鼻尖就會出汗,這樣一天做三次,寶寶的感冒症狀會明顯好轉。

✔補脾經。脾經在拇指橈側緣,指尖至指根成一線。媽媽可以用拇、食二指捏住孩子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孩子拇指尖向拇指根方向推。每次3~5分鐘,每分鐘60~100次。

小寶寶不會說話,中醫教你看舌苔識別寶寶健康,這8種情況要注意

☞地圖舌,消化功能紊亂

有的時候,寶寶的舌苔看起來好像有的地方剝落、有的地方厚膩,剝脫的邊緣高出來,整個舌面感覺凹凸不平,形如地圖,有的還呈現出彷彿一圈一圈的形狀,這在中醫裡稱為“地圖舌”。這種舌苔預示著消化功能紊亂,或是寶寶剛剛病癒,體內氣陰兩傷。也有些是寶寶天生體質陰虛火旺。有地圖舌的寶寶經常手心腳心發熱,脾氣比較急躁,容易挑食、偏食,喜歡吃涼的東西,晚上睡眠不穩,愛哭鬧、潮熱多汗、面色發黃、體形消瘦。

✔這樣護理:銀耳小米粥。銀耳與小米同煮粥。銀耳有滋陰潤肺的功效,小米則能健脾和胃。

☞舌苔黃膩——脾胃有溼熱或積食

舌苔發黃往往說明脾胃有溼熱或積食。寶寶的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全,飲食不當,如一下吃得過多、過於油膩、生冷,都會造成脾胃負擔,消化不良。食物積滯在消化道,就會生熱、生痰,表現在舌苔上,就是舌苔發黃、黏厚,喝水漱口也不易去除。同時,還能聞到寶寶嘴裡有酸臭味兒,這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積食”。

✔這樣護理:揉中脘。中脘穴在胸劍結合部與肚臍連線的中點。父母用手指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呈順時針按揉,稱為揉中脘。揉中脘大約3~5分鐘。接著再用兩個手掌疊放在一起放在中脘穴上,自中脘下直推到肚臍,稱為推中脘。推中脘大約100次。每天2~3次。

✔炒山楂消肉食食積。吃肉太多,食慾不振,呃逆嘔吐,可用山楂肉90克,炒焦後研成細末,每次15克,用溫開水送服,每日2次。

✔山藥米粥健脾消食。小兒脾胃虛弱,積食不消,吃飯不香,體重減輕,面黃肌瘦。可以用山藥米粥調補脾胃,滋陰養液。做法:取幹山藥片50~100克,小黃米50~100克,陳皮10g。將大米、陳皮淘洗乾淨,與山藥片一起碾碎,入鍋,加水適量,熬成粥。


孩子學拼音難?!“公校教研骨幹”帶你整體梳理拼音知識,提前打牢語文基礎

搜索微信號16651450598,回覆【拼音課】參加。

關注微信公眾號【父母網】精選歐美頂級育兒雜誌內容,每天育兒乾貨餵飽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