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收藏!|肝炎病情複雜?看中醫大家胡希恕辨證用方有法可循

中醫 中藥 黃疸 茵陳蒿 悅讀中醫 悅讀中醫 2017-10-31

肝炎是一種常見病,病情複雜。中醫大家胡希恕認為,中醫治病應“謹守辨證施治,有是證有是方”。這樣,再複雜的病症,其證治亦有法可循。胡老辨治肝炎謹遵此法,辨證用方清晰明瞭,借鑑性極強,一起去看看吧~~

乾貨收藏!|肝炎病情複雜?看中醫大家胡希恕辨證用方有法可循


肝炎是一種常見病,類型很多,症狀也很複雜。在治療上,西醫一直在探索有效的防治藥物,希望用一般對症治療的方法,藉助於有效的藥物來解決這一問題。有不少中醫也循著這條路子加以探討,目前尚不能做出肯定的結論。“程序的東西”是不可靠的。按中醫的基本精神,根本問題還在辨證施治,有是證即用是方,不必受病名,甚或受臟腑概念的限制。當然,經常見的症狀還是要掌握的,本部分所論即是這樣一些基本類型,不敢說全面。

1.急性傳染性肝炎

可分為有黃和無黃兩種類型。少數呈暴發性,發病急速,重者可呈肝性腦病而死亡。初起常類似感冒,而伴隨消化道症狀、易疲勞、腰背疼等,這在診斷上是要特別注意的,以防誤診,貽誤病機。經查驗肝功能,或當出現黃疸時,則不難診斷。

黃疸為症,不只侷限於肝的實質性病變,抑或輸膽管道障礙均可導致發黃,膽寄藏肝內,膽汁經過輸膽管道而輸入膽囊,輸膽管道若發生堵塞,則膽汁入於血液而發溶血性黃疸,如膽囊炎、膽結石等均可使輸膽管道發生阻塞。肝炎亦可影響輸膽管道使之阻塞,而發黃疸。

中醫有治黃之法而無肝炎之名。中醫認為黃疸是溼熱鬱結,多用清熱利溼之法,而且根據六經八綱的辨證方法,把發黃疸分為陽黃、陰黃。

所謂陽黃,即陽明病而發黃疸

熱盛溼輕,大便幹,此類用茵陳蒿湯,或用梔子大黃湯,以通大便祛溼熱,主用梔子、大黃、茵陳。

若噁心、肝區疼痛,而顯柴胡證者,此類多見,當用大柴胡湯加茵陳蒿湯

若煩劇者,可加淡豆豉,更有配合梔子大黃湯的機會,此法甚善。這類證型比較好治,預後多良。

所謂陰黃者,即太陰病而發黃疸者:

陰性病發黃疸,不但小便不利,且多呈大便稀溏,此類以茵陳五苓散主之

若現柴胡證多,如噁心、食慾不振(伴隨消化道症狀),也要合柴胡湯,用小柴胡湯合茵陳五苓散。

但是,臨床上以大柴胡湯加茵陳蒿湯方證為多,而茵陳五苓散證較少

有一種發黃疸發生在肝硬化時期,這與肝內輸膽管道有關,多預後不良。

2.無黃疸的肝炎

這種肝炎起病時肝功能就不好,谷丙轉氨酶(GPr) 200U/L以上,麝香草酚濁度試驗( TTT)、麝香草酚絮狀試驗(TFT)都不正常,發病不知不覺,疲勞、不欲飲食,纏纏綿綿,差不多一得即是慢性病。

常見證型的治法:

(1)無力疲乏、腿軟、腹脹、肝區疼痛——此多為柴胡桂枝幹薑湯證。柴胡桂枝幹薑湯對於體衰力弱(慢性病程)而顯柴胡證者非常好使。

對疼痛重者,要加血分藥,古人認為“邪在肝,兩脅中痛”,此內有惡血(瘀血,所以肝大或脾大),可配合刺行間以引邪下行,灸足三裡以溫胃中。

具體加血分藥時,因乏力者為虛,不可擅自用攻伐藥,故合當歸芍藥散的機會為多,因該方也有治肝區疼痛的作用。有時加味王不留行(本為外科藥,治瘀血性疼痛重)或桔梗(治疼痛的刺痛較好)。

總之,乏力者合當歸芍藥散,以其有強壯作用也。甘草加量也會有較好的緩痛作用。

這類治法,都是人感到特別乏力、脹滿不欲食、大便偏幹為宜;或許胃的證候不明顯,而下腹脹得較重者為宜。

肝功能不好,加丹蔘、茵陳。因茵陳本屬利膽劑,也等於疏肝劑,對恢復肝功能作用較好。道理後世論述較多,究其實質,仍不得其詳。

以上方劑及合方,不光治肝炎,有些慢性病也多用,尤其是下肢無力、腰背肩酸者,吃了就感到舒服。

(2)若呃逆,有明顯的所謂肝胃不和者——可用四逆散合茯苓飲(主治胃脹,重者加砂仁、木香),加量黨蔘、橋皮、生薑;或合當歸芍藥散(治肝區疼痛),這樣可對胃起很好的調理作用。此類證者,大便都偏稀。

若肝功能不正常,也可加丹蔘六至八錢,茵陳一兩,甘草三錢。

凡胃不和,堵滿得厲害,以此為主要證候者,多以此類方劑主之。

3.還有一種實證

痛重,肝功能破壞得厲害,苔黃,大便燥結(實),這種情況該攻也得攻,宜大柴胡湯加桂枝茯苓丸。此類為證雖峻,但卻比較好治,有例病人轉氨酶800U/L多,也得速效。若小便黃者,也可加茵陳,不可用補劑,雖當歸等藥亦不用。

總之,實證腹脹,大便幹,辨證施治,該攻的情況,徑用攻法也無礙。

4.小兒肝炎

小兒肝炎,大概顯小柴胡湯證者屬多,噁心、不欲食、無力等,小柴胡湯加丹蔘、茵陳,口乾者加石膏。

對於肝炎,前面雖有急性、慢性的說明,但實際上是沒法區分的,因本病潛伏時間有的短,有的長,為證不一,這多與傳染性質有關係,所以不好分,實際上也不必強分。

最後注意一點,接觸肝炎病人後,要洗手,必用肥皂洗兩次,因此種病為濾過性病毒傳染,謹慎為要,特別是手、口、臉,時刻注意。


本文選自《胡希恕醫論醫案集粹》(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段治鈞、馮世綸、廖立行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悅讀中醫”(大眾喜愛的50個閱讀微信公眾號中唯一一個醫藥類公眾號),每日推送,及時獲取中醫藥知識和養生常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