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位於鐘山中茅峰南麓,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陵墓,陵墓於1926年1月動工,1929年春主體建築竣工,同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此後工程繼續進行,直至1931年底全部完成。中山陵佔地兩千畝,依山而築,前臨平川,後擁青嶂,氣勢磅礴,平面呈“自由鍾”形。陵寢建築中軸對稱,從牌坊、墓道、陵門、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有392級石階和平臺10個,全部用白色花崗岩和鋼筋水泥構築,覆以藍色玻璃瓦。中山陵被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併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陵寢附近尚有音樂臺、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經樓等多處紀念性建築。

中山陵風景名勝區

博愛坊------“博愛”為中山先生手書

中山陵園廣場的正南方有一座八角形石臺,內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鑲蘇州金山石。臺分三層,每層圍以石欄,臺上那尊雙耳雙足的紫銅寶鼎,重有萬斤,即為孝經鼎,是中山陵紀念性建築之一。此鼎鑄於 1933年秋,由廣州中山大學全體師生和當時的中山大學校長、國民黨元老戴季陶捐贈。鼎一面鑄有“智、仁、勇”三個字,是中山大學校訓。鼎內豎有一塊六角形銅牌,上刻戴母手書《孝經》全文。

中山陵風景名勝區

孝經鼎

陵門建築在中山陵中軸線上的正中,門前是一塊寬闊的水泥平臺,能容納一萬多人。平臺兩側是絨毯般的草坪。在左右草坪上,互相對稱的十棵四季長青的黃楊球,還有六株名貴的千頭鬆,其狀如傘,異常優美。陵門的外面,兩邊有半環形的石擁壁,與陵墓的圍牆相連,把中山陵墓拱衛在裡面。 [6]

在陵門的兩旁,有一對漢白玉石獅,頸毛光滑柔軟,張口正視前方,形態逼真。用這對石獅分列建築物的兩側,從而使建築物更加突出,顯得陵門氣勢磅礴。

中山陵風景名勝區

陵門

中山陵碑亭建在天下為公陵門後面第二層平臺上,以花崗石建造,重簷歇山頂,上覆藍色琉璃瓦,為仿中國古代傳統的木結構形式,高17米,寬12.2米,平面近似方形。1926年03月18日,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委員會曾討論過。當時準備在中山陵為孫中山先生刻墓碑、墓誌銘、傳記等,並且作了分工,由汪精衛寫碑文,胡漢民作墓誌銘,吳稚暉寫傳文,張靜江撰記文。可是,過了將近兩年多的時間,這些碑文內容都沒有確定下來,到1928年01月07日,葬事籌備委員會在上海召開會議,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故以不用為宜。並且決定由譚延闓書寫碑文。

中山陵風景名勝區

碑文

中山陵風景名勝區

碑亭

1930年03月07日,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又明確規定了碑文的內容和書寫格式,在這塊大石碑的正面自右至左豎刻三行鎏金碑文:

“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

祭堂為中山陵主體建築,位於海拔高度158米的第十個大平臺上。大平臺東西寬137米,南北深38米。處在山頂最高峰,融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國傳統陵墓佈局的特點,採取中軸線對稱的佈置方式,建築的色彩也沒有采用傳統帝陵的黃色琉璃瓦和紅牆,而採用藍色屋頂灰白色牆身。反映了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願望。

祭堂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堂的外部全用香港花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門為鏤花紫銅雙扉,門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權”字樣,由張靜江書寫六個鎏金篆字,在中門上嵌總理手書“天地正氣”四個鎏金大字。

中山陵風景名勝區

中山陵風景名勝區

孫中山坐像

進門為圓形的浩氣長存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孫中山漢白玉臥像,此像系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臥像。

行健亭坐落在中山陵西南隅道路旁,中山陵陵墓大道與明陵路相接處,以便前來謁陵的遊人駐足休憩。紅柱藍瓦的行健亭,在蓊鬱的樹木之間,顯得格外奪目。行健亭由廣州市政府捐建,著名建築師趙深設計,王競記營造廠承建,1933年夏落成。

行健亭為方形,邊長為9.3米,高12米,重簷攢尖頂。亭的每個角有4根支柱,4個角共根柱,均飾以紅漆。行健亭為鋼筋水泥構築,外形美觀,堅固實用。亭內橫樑、額枋、藻井、雀替都飾以彩繪,兩重亭頂均覆以藍色琉璃瓦。在萬綠叢中的行健亭,恰如一枚彩色斑斕的明珠,光彩熠熠,生輝不已。行健亭四周,設有水泥欄杆,高40釐米,可供遊人坐憩。“行健”二字,出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中山陵風景名勝區

現在中山陵免費開放不收費,需要提前預約參觀瞻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