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曾經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城的各個方面被深深打上了民國文化的烙印。南京民國建築作為南京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作為城市文化名片而存在,已成為了南京的特色文化。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曾經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城的各個方面被深深打上了民國文化的烙印。南京民國建築作為南京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作為城市文化名片而存在,已成為了南京的特色文化。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首先介紹的是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巍巍鐘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蹟。

中山陵的主體建築包括博愛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所有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從下往上總共有392級臺階,寓意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民國國父孫中山,便葬於這中山陵。孫中山一人一嘴,打下半壁江山,兼受海峽兩岸人民的愛戴,是頗為難得的。中山陵莊嚴,大氣,三民主義精神長存。沒有孫中山就沒有中國近代史的覺醒。中山陵可能會在歷史中淡化成一個地標,一棟建築,然而它卻是透過中國百年屈辱史陰霾的一道光芒。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曾經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城的各個方面被深深打上了民國文化的烙印。南京民國建築作為南京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作為城市文化名片而存在,已成為了南京的特色文化。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首先介紹的是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巍巍鐘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蹟。

中山陵的主體建築包括博愛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所有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從下往上總共有392級臺階,寓意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民國國父孫中山,便葬於這中山陵。孫中山一人一嘴,打下半壁江山,兼受海峽兩岸人民的愛戴,是頗為難得的。中山陵莊嚴,大氣,三民主義精神長存。沒有孫中山就沒有中國近代史的覺醒。中山陵可能會在歷史中淡化成一個地標,一棟建築,然而它卻是透過中國百年屈辱史陰霾的一道光芒。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然後就不得不提南京大學了,南京大學建於1916年至1937年的原金陵大學建築群,是由當時的校董福開森策劃,教務主任、美國傳教士魏特琳著手實施的,現在是南京大學的鼓樓校區。

這些建築由北而南、順坡而下,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勢的起落,既抱為一體,又錯落有致,與周圍環境相融相襯,有自然樸素、渾然天成之美。

其中,北大樓作為標誌性建築,已成為南京大學的象徵,學子們永恆的記憶。它建於1919年,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設計,建築面積3473平方米。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曾經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城的各個方面被深深打上了民國文化的烙印。南京民國建築作為南京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作為城市文化名片而存在,已成為了南京的特色文化。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首先介紹的是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巍巍鐘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蹟。

中山陵的主體建築包括博愛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所有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從下往上總共有392級臺階,寓意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民國國父孫中山,便葬於這中山陵。孫中山一人一嘴,打下半壁江山,兼受海峽兩岸人民的愛戴,是頗為難得的。中山陵莊嚴,大氣,三民主義精神長存。沒有孫中山就沒有中國近代史的覺醒。中山陵可能會在歷史中淡化成一個地標,一棟建築,然而它卻是透過中國百年屈辱史陰霾的一道光芒。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然後就不得不提南京大學了,南京大學建於1916年至1937年的原金陵大學建築群,是由當時的校董福開森策劃,教務主任、美國傳教士魏特琳著手實施的,現在是南京大學的鼓樓校區。

這些建築由北而南、順坡而下,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勢的起落,既抱為一體,又錯落有致,與周圍環境相融相襯,有自然樸素、渾然天成之美。

其中,北大樓作為標誌性建築,已成為南京大學的象徵,學子們永恆的記憶。它建於1919年,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設計,建築面積3473平方米。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屋頂為中國建築常用的歇山頂,和其他建築同樣是灰色筒瓦、青磚厚牆,設小窗。主體建築2層,塔樓5層,高聳突兀。塔樓為四面歇山頂,頂脊飾有小獸。這是中國傳統建築最複雜的屋頂樣式。門南向,闊踏道,兩側有抱鼓石。門廳繪有飛鶴圖案,掛有水晶宮燈。這幢小樓造型獨特,糅合了東西方的建築風格,雖不算高大,卻能給人雄偉壯觀的感覺。它的四周綠樹掩映,門前如茵的草坪規整開闊,牆體爬滿茂密的藤蔓,像披了一件綠風衣,使大樓滄桑古樸之中又充滿生機和活力。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曾經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城的各個方面被深深打上了民國文化的烙印。南京民國建築作為南京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作為城市文化名片而存在,已成為了南京的特色文化。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首先介紹的是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巍巍鐘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蹟。

中山陵的主體建築包括博愛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所有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從下往上總共有392級臺階,寓意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民國國父孫中山,便葬於這中山陵。孫中山一人一嘴,打下半壁江山,兼受海峽兩岸人民的愛戴,是頗為難得的。中山陵莊嚴,大氣,三民主義精神長存。沒有孫中山就沒有中國近代史的覺醒。中山陵可能會在歷史中淡化成一個地標,一棟建築,然而它卻是透過中國百年屈辱史陰霾的一道光芒。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然後就不得不提南京大學了,南京大學建於1916年至1937年的原金陵大學建築群,是由當時的校董福開森策劃,教務主任、美國傳教士魏特琳著手實施的,現在是南京大學的鼓樓校區。

這些建築由北而南、順坡而下,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勢的起落,既抱為一體,又錯落有致,與周圍環境相融相襯,有自然樸素、渾然天成之美。

其中,北大樓作為標誌性建築,已成為南京大學的象徵,學子們永恆的記憶。它建於1919年,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設計,建築面積3473平方米。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屋頂為中國建築常用的歇山頂,和其他建築同樣是灰色筒瓦、青磚厚牆,設小窗。主體建築2層,塔樓5層,高聳突兀。塔樓為四面歇山頂,頂脊飾有小獸。這是中國傳統建築最複雜的屋頂樣式。門南向,闊踏道,兩側有抱鼓石。門廳繪有飛鶴圖案,掛有水晶宮燈。這幢小樓造型獨特,糅合了東西方的建築風格,雖不算高大,卻能給人雄偉壯觀的感覺。它的四周綠樹掩映,門前如茵的草坪規整開闊,牆體爬滿茂密的藤蔓,像披了一件綠風衣,使大樓滄桑古樸之中又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百年來,南大雖地處喧囂鬧市的心臟地帶,卻固守著一份寧靜,為學子們營造出一方淨土。看著目睹過烽煙戰火、故園重建的北大樓,以一種高傲威嚴的姿勢挺立著、守望著,心中總有種異常的寧靜。

最後,我想說的地方是頤和路公館。頤和路公館於南京,如同外灘之於上海,八大關之於青島,但又不盡相同。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曾經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城的各個方面被深深打上了民國文化的烙印。南京民國建築作為南京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作為城市文化名片而存在,已成為了南京的特色文化。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首先介紹的是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巍巍鐘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蹟。

中山陵的主體建築包括博愛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所有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從下往上總共有392級臺階,寓意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民國國父孫中山,便葬於這中山陵。孫中山一人一嘴,打下半壁江山,兼受海峽兩岸人民的愛戴,是頗為難得的。中山陵莊嚴,大氣,三民主義精神長存。沒有孫中山就沒有中國近代史的覺醒。中山陵可能會在歷史中淡化成一個地標,一棟建築,然而它卻是透過中國百年屈辱史陰霾的一道光芒。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然後就不得不提南京大學了,南京大學建於1916年至1937年的原金陵大學建築群,是由當時的校董福開森策劃,教務主任、美國傳教士魏特琳著手實施的,現在是南京大學的鼓樓校區。

這些建築由北而南、順坡而下,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勢的起落,既抱為一體,又錯落有致,與周圍環境相融相襯,有自然樸素、渾然天成之美。

其中,北大樓作為標誌性建築,已成為南京大學的象徵,學子們永恆的記憶。它建於1919年,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設計,建築面積3473平方米。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屋頂為中國建築常用的歇山頂,和其他建築同樣是灰色筒瓦、青磚厚牆,設小窗。主體建築2層,塔樓5層,高聳突兀。塔樓為四面歇山頂,頂脊飾有小獸。這是中國傳統建築最複雜的屋頂樣式。門南向,闊踏道,兩側有抱鼓石。門廳繪有飛鶴圖案,掛有水晶宮燈。這幢小樓造型獨特,糅合了東西方的建築風格,雖不算高大,卻能給人雄偉壯觀的感覺。它的四周綠樹掩映,門前如茵的草坪規整開闊,牆體爬滿茂密的藤蔓,像披了一件綠風衣,使大樓滄桑古樸之中又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百年來,南大雖地處喧囂鬧市的心臟地帶,卻固守著一份寧靜,為學子們營造出一方淨土。看著目睹過烽煙戰火、故園重建的北大樓,以一種高傲威嚴的姿勢挺立著、守望著,心中總有種異常的寧靜。

最後,我想說的地方是頤和路公館。頤和路公館於南京,如同外灘之於上海,八大關之於青島,但又不盡相同。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中國之近代史始於南京終於南京,南京見證了近代中國的恥辱,而頤和路見證了20世紀初中國的風風雨雨,目睹了中華最大的苦痛。

民國時期,舊官僚、新權貴、外國公使雲集南京。他們紛紛大興土木,修建辦公場所、豪華住宅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留學歸來的建築師們開始在山西路以西、西康路以東、草場門以內的頤和路一帶為達官貴人設計、興建官邸,老百姓們把這一帶叫做“公館區”。到南京解放為止,公館區共建有花園洋房9265幢、宮殿式官邸25幢,歐洲別墅式、歐洲鄉村別墅式、現代派、江南園林風格、西班牙風格、仿美式、仿日式……成片的豪宅,形狀各異、情調各具,幾乎找不到一座式樣重複的建築,置於現代的南京城中儼然成為一座沒有圍牆的“近代建築博物館”!

而為了表現出公館區的文化品位,這裡的道路皆以中國各地名勝命名,主幹道叫“頤和”,兩側有“珞珈”、 “牯嶺”、“普陀”、“靈隱”、“赤壁”、“天竺”、“莫幹”、“琅琊”、“西康”、“寧夏”諸路,叫起來琅琅上口,分外優雅。頤和路公館區,全稱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同時,又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國別墅建築群。保留31幢民國建築(3幢一級、25幢二級、3幢三級),這裡幾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歷史,31幢小樓的主人有22位被收進《民國大字典》

頤和路公館區曾被譽為“民國官府區”、“使館區”、“近現代建築樣板區”。雖名為頤和路公館區,其實是由江蘇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寧夏路圍合而成的一個超級街區,這裡曾是民國時期級別、檔次最高的上層住宅和公使館區,在全國曆史文化價值極高。而馬歇爾、孫科、宋子文、汪精衛、李宗仁、白崇禧、陳布雷、閻錫山、於佑任、湯恩伯……這些曾經在中國歷史上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更令頤和路一帶充滿了神祕而滄桑的獨特氣息。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曾經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城的各個方面被深深打上了民國文化的烙印。南京民國建築作為南京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作為城市文化名片而存在,已成為了南京的特色文化。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首先介紹的是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巍巍鐘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蹟。

中山陵的主體建築包括博愛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所有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從下往上總共有392級臺階,寓意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民國國父孫中山,便葬於這中山陵。孫中山一人一嘴,打下半壁江山,兼受海峽兩岸人民的愛戴,是頗為難得的。中山陵莊嚴,大氣,三民主義精神長存。沒有孫中山就沒有中國近代史的覺醒。中山陵可能會在歷史中淡化成一個地標,一棟建築,然而它卻是透過中國百年屈辱史陰霾的一道光芒。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然後就不得不提南京大學了,南京大學建於1916年至1937年的原金陵大學建築群,是由當時的校董福開森策劃,教務主任、美國傳教士魏特琳著手實施的,現在是南京大學的鼓樓校區。

這些建築由北而南、順坡而下,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勢的起落,既抱為一體,又錯落有致,與周圍環境相融相襯,有自然樸素、渾然天成之美。

其中,北大樓作為標誌性建築,已成為南京大學的象徵,學子們永恆的記憶。它建於1919年,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設計,建築面積3473平方米。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屋頂為中國建築常用的歇山頂,和其他建築同樣是灰色筒瓦、青磚厚牆,設小窗。主體建築2層,塔樓5層,高聳突兀。塔樓為四面歇山頂,頂脊飾有小獸。這是中國傳統建築最複雜的屋頂樣式。門南向,闊踏道,兩側有抱鼓石。門廳繪有飛鶴圖案,掛有水晶宮燈。這幢小樓造型獨特,糅合了東西方的建築風格,雖不算高大,卻能給人雄偉壯觀的感覺。它的四周綠樹掩映,門前如茵的草坪規整開闊,牆體爬滿茂密的藤蔓,像披了一件綠風衣,使大樓滄桑古樸之中又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百年來,南大雖地處喧囂鬧市的心臟地帶,卻固守著一份寧靜,為學子們營造出一方淨土。看著目睹過烽煙戰火、故園重建的北大樓,以一種高傲威嚴的姿勢挺立著、守望著,心中總有種異常的寧靜。

最後,我想說的地方是頤和路公館。頤和路公館於南京,如同外灘之於上海,八大關之於青島,但又不盡相同。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中國之近代史始於南京終於南京,南京見證了近代中國的恥辱,而頤和路見證了20世紀初中國的風風雨雨,目睹了中華最大的苦痛。

民國時期,舊官僚、新權貴、外國公使雲集南京。他們紛紛大興土木,修建辦公場所、豪華住宅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留學歸來的建築師們開始在山西路以西、西康路以東、草場門以內的頤和路一帶為達官貴人設計、興建官邸,老百姓們把這一帶叫做“公館區”。到南京解放為止,公館區共建有花園洋房9265幢、宮殿式官邸25幢,歐洲別墅式、歐洲鄉村別墅式、現代派、江南園林風格、西班牙風格、仿美式、仿日式……成片的豪宅,形狀各異、情調各具,幾乎找不到一座式樣重複的建築,置於現代的南京城中儼然成為一座沒有圍牆的“近代建築博物館”!

而為了表現出公館區的文化品位,這裡的道路皆以中國各地名勝命名,主幹道叫“頤和”,兩側有“珞珈”、 “牯嶺”、“普陀”、“靈隱”、“赤壁”、“天竺”、“莫幹”、“琅琊”、“西康”、“寧夏”諸路,叫起來琅琅上口,分外優雅。頤和路公館區,全稱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同時,又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國別墅建築群。保留31幢民國建築(3幢一級、25幢二級、3幢三級),這裡幾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歷史,31幢小樓的主人有22位被收進《民國大字典》

頤和路公館區曾被譽為“民國官府區”、“使館區”、“近現代建築樣板區”。雖名為頤和路公館區,其實是由江蘇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寧夏路圍合而成的一個超級街區,這裡曾是民國時期級別、檔次最高的上層住宅和公使館區,在全國曆史文化價值極高。而馬歇爾、孫科、宋子文、汪精衛、李宗仁、白崇禧、陳布雷、閻錫山、於佑任、湯恩伯……這些曾經在中國歷史上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更令頤和路一帶充滿了神祕而滄桑的獨特氣息。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此外,這裡還有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葡萄牙、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等使(領)館8處。這些名人故居和使(領)館,其院落和建築各有特色,有的豪華,有的簡樸,有的精細,有的粗獷,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的故事,刻錄下了歷史的變遷。真是“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啊!正如餘秋雨曾經寫道“別的故都,把歷史濃縮到宮殿;而南京,把歷史溶解於自然。在南京,不存在純粹學術性的參觀,也不存在可以捨棄歷史的遊玩。北京是過於鋪張的聚集,杭州是過於擁擠的沉澱,南京既不鋪張也不擁擠,大大方方的暢開一派山水,讓人去讀解中國歷史的大課題。”

頤和路大大小小的公館正大大方方的暢開他那一派山水讓世人去解讀……

從山西路西行,過了江蘇路,就來到了一片花園洋房住宅區。這裡,遮天蔽日的法桐下,是大門緊閉的深宅大院幽居於鬧市之中。這些大院的主人都曾經是民國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而如今,一切都已煙消雲散。

在記憶裡,頤和路是幽靜的,像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時間,在這裡,彷彿是凝固的。梧桐樹下斑駁的樹影投射在那些青磚灰瓦上,像是還在訴說著那些漸行漸遠卻仍然栩栩如生的民國故事,金錢權利的博弈、觥籌交錯的盛宴、奢華冷豔的貴婦、少爺小姐的愛情……勾起了多少回憶……

"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曾經作為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城的各個方面被深深打上了民國文化的烙印。南京民國建築作為南京城的一道獨特風景線,作為城市文化名片而存在,已成為了南京的特色文化。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首先介紹的是南京中山陵景區,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巍巍鐘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蹟。

中山陵的主體建築包括博愛坊,陵門,碑亭,祭堂和墓室,所有建築均坐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從下往上總共有392級臺階,寓意當時中國的三億九千兩百萬同胞。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民國國父孫中山,便葬於這中山陵。孫中山一人一嘴,打下半壁江山,兼受海峽兩岸人民的愛戴,是頗為難得的。中山陵莊嚴,大氣,三民主義精神長存。沒有孫中山就沒有中國近代史的覺醒。中山陵可能會在歷史中淡化成一個地標,一棟建築,然而它卻是透過中國百年屈辱史陰霾的一道光芒。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然後就不得不提南京大學了,南京大學建於1916年至1937年的原金陵大學建築群,是由當時的校董福開森策劃,教務主任、美國傳教士魏特琳著手實施的,現在是南京大學的鼓樓校區。

這些建築由北而南、順坡而下,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勢的起落,既抱為一體,又錯落有致,與周圍環境相融相襯,有自然樸素、渾然天成之美。

其中,北大樓作為標誌性建築,已成為南京大學的象徵,學子們永恆的記憶。它建於1919年,由美國建築師司邁爾設計,建築面積3473平方米。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屋頂為中國建築常用的歇山頂,和其他建築同樣是灰色筒瓦、青磚厚牆,設小窗。主體建築2層,塔樓5層,高聳突兀。塔樓為四面歇山頂,頂脊飾有小獸。這是中國傳統建築最複雜的屋頂樣式。門南向,闊踏道,兩側有抱鼓石。門廳繪有飛鶴圖案,掛有水晶宮燈。這幢小樓造型獨特,糅合了東西方的建築風格,雖不算高大,卻能給人雄偉壯觀的感覺。它的四周綠樹掩映,門前如茵的草坪規整開闊,牆體爬滿茂密的藤蔓,像披了一件綠風衣,使大樓滄桑古樸之中又充滿生機和活力。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百年來,南大雖地處喧囂鬧市的心臟地帶,卻固守著一份寧靜,為學子們營造出一方淨土。看著目睹過烽煙戰火、故園重建的北大樓,以一種高傲威嚴的姿勢挺立著、守望著,心中總有種異常的寧靜。

最後,我想說的地方是頤和路公館。頤和路公館於南京,如同外灘之於上海,八大關之於青島,但又不盡相同。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中國之近代史始於南京終於南京,南京見證了近代中國的恥辱,而頤和路見證了20世紀初中國的風風雨雨,目睹了中華最大的苦痛。

民國時期,舊官僚、新權貴、外國公使雲集南京。他們紛紛大興土木,修建辦公場所、豪華住宅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留學歸來的建築師們開始在山西路以西、西康路以東、草場門以內的頤和路一帶為達官貴人設計、興建官邸,老百姓們把這一帶叫做“公館區”。到南京解放為止,公館區共建有花園洋房9265幢、宮殿式官邸25幢,歐洲別墅式、歐洲鄉村別墅式、現代派、江南園林風格、西班牙風格、仿美式、仿日式……成片的豪宅,形狀各異、情調各具,幾乎找不到一座式樣重複的建築,置於現代的南京城中儼然成為一座沒有圍牆的“近代建築博物館”!

而為了表現出公館區的文化品位,這裡的道路皆以中國各地名勝命名,主幹道叫“頤和”,兩側有“珞珈”、 “牯嶺”、“普陀”、“靈隱”、“赤壁”、“天竺”、“莫幹”、“琅琊”、“西康”、“寧夏”諸路,叫起來琅琅上口,分外優雅。頤和路公館區,全稱為“頤和路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同時,又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國別墅建築群。保留31幢民國建築(3幢一級、25幢二級、3幢三級),這裡幾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歷史,31幢小樓的主人有22位被收進《民國大字典》

頤和路公館區曾被譽為“民國官府區”、“使館區”、“近現代建築樣板區”。雖名為頤和路公館區,其實是由江蘇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寧夏路圍合而成的一個超級街區,這裡曾是民國時期級別、檔次最高的上層住宅和公使館區,在全國曆史文化價值極高。而馬歇爾、孫科、宋子文、汪精衛、李宗仁、白崇禧、陳布雷、閻錫山、於佑任、湯恩伯……這些曾經在中國歷史上叱吒一時的風雲人物,更令頤和路一帶充滿了神祕而滄桑的獨特氣息。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此外,這裡還有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葡萄牙、印度、巴基斯坦、菲律賓等使(領)館8處。這些名人故居和使(領)館,其院落和建築各有特色,有的豪華,有的簡樸,有的精細,有的粗獷,它們各自有著自己的故事,刻錄下了歷史的變遷。真是“一條頤和路,半部民國史”啊!正如餘秋雨曾經寫道“別的故都,把歷史濃縮到宮殿;而南京,把歷史溶解於自然。在南京,不存在純粹學術性的參觀,也不存在可以捨棄歷史的遊玩。北京是過於鋪張的聚集,杭州是過於擁擠的沉澱,南京既不鋪張也不擁擠,大大方方的暢開一派山水,讓人去讀解中國歷史的大課題。”

頤和路大大小小的公館正大大方方的暢開他那一派山水讓世人去解讀……

從山西路西行,過了江蘇路,就來到了一片花園洋房住宅區。這裡,遮天蔽日的法桐下,是大門緊閉的深宅大院幽居於鬧市之中。這些大院的主人都曾經是民國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而如今,一切都已煙消雲散。

在記憶裡,頤和路是幽靜的,像是一張泛黃的老照片。時間,在這裡,彷彿是凝固的。梧桐樹下斑駁的樹影投射在那些青磚灰瓦上,像是還在訴說著那些漸行漸遠卻仍然栩栩如生的民國故事,金錢權利的博弈、觥籌交錯的盛宴、奢華冷豔的貴婦、少爺小姐的愛情……勾起了多少回憶……

一座“南京城”,半部“民國史”

頤和路38號,便是在中國近代史上頗具影響力的政治人物汪精衛的公館。而汪宅隔壁的34號,那個隱藏於青翠蒼柏後的三層黃色洋樓,則是原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的官邸,高高的圍牆使得這座高官的府邸透出一種格外的神祕。而後來看到淪落後的南京,人去樓空。看到發表“豔電”組閣“維新政府”後的汪精衛,終夜展轉難眠,噫籲哀嘆,歷史總在一瞬之間改變,人的聲名卻亙古難變。

立秋已過,秋雨灑在稠密、闊大的梧桐葉上,滴落出淅淅瀝瀝的、輕輕的沙沙聲音……月光穿過厚重的樹冠,灑在地上零星的斑點,如同突然轉入一個和現實沒有關係的段落,彷彿闖入歷史的迷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