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6年加固後的沙溪新圍險段

時光悄然流逝,25年後的2019年,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號議案”(即《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的議案》),針對中山市接連遭遇強颱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現狀,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求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補足防洪(潮)短板。隨後,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議案的實施方案》,2019年全市計劃推動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工程62宗,其中完工5宗,新開工22宗,推進前期工作35宗。截至2019年6月,已完工2宗,正在開工建設8宗,計劃近期新開工7宗,其餘45宗正在紮實推進前期工作。所有項目完工後,可有效消除全市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岐江河上的“明珠”——西河水閘、東河水利樞紐

岐江河是中山市人民的母親河,橫穿中山中部11個鎮(區),南北走向,東接橫門水道出海口,西接西江,養育了眾多水鄉百姓。但自古以來岐江河也飽受洪水、暴潮、鹹潮的侵襲,河兩岸百姓時常遭受水浸、鹹潮的困擾。為解決此難題,中山人民決心在岐江河兩段興修水閘,實現岐江河東、西河口閉合。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6年加固後的沙溪新圍險段

時光悄然流逝,25年後的2019年,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號議案”(即《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的議案》),針對中山市接連遭遇強颱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現狀,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求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補足防洪(潮)短板。隨後,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議案的實施方案》,2019年全市計劃推動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工程62宗,其中完工5宗,新開工22宗,推進前期工作35宗。截至2019年6月,已完工2宗,正在開工建設8宗,計劃近期新開工7宗,其餘45宗正在紮實推進前期工作。所有項目完工後,可有效消除全市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岐江河上的“明珠”——西河水閘、東河水利樞紐

岐江河是中山市人民的母親河,橫穿中山中部11個鎮(區),南北走向,東接橫門水道出海口,西接西江,養育了眾多水鄉百姓。但自古以來岐江河也飽受洪水、暴潮、鹹潮的侵襲,河兩岸百姓時常遭受水浸、鹹潮的困擾。為解決此難題,中山人民決心在岐江河兩段興修水閘,實現岐江河東、西河口閉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西河水閘施工現場一角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6年加固後的沙溪新圍險段

時光悄然流逝,25年後的2019年,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號議案”(即《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的議案》),針對中山市接連遭遇強颱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現狀,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求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補足防洪(潮)短板。隨後,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議案的實施方案》,2019年全市計劃推動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工程62宗,其中完工5宗,新開工22宗,推進前期工作35宗。截至2019年6月,已完工2宗,正在開工建設8宗,計劃近期新開工7宗,其餘45宗正在紮實推進前期工作。所有項目完工後,可有效消除全市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岐江河上的“明珠”——西河水閘、東河水利樞紐

岐江河是中山市人民的母親河,橫穿中山中部11個鎮(區),南北走向,東接橫門水道出海口,西接西江,養育了眾多水鄉百姓。但自古以來岐江河也飽受洪水、暴潮、鹹潮的侵襲,河兩岸百姓時常遭受水浸、鹹潮的困擾。為解決此難題,中山人民決心在岐江河兩段興修水閘,實現岐江河東、西河口閉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西河水閘施工現場一角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西河水閘施工灌注混凝土情景

1971年,岐江河西河口,數千人手持鐵杴、鎬頭、扁擔,肩挑籮筐,將一塊塊的淤泥挖出來,再一筐筐地挑到別處,場面熱鬧非凡。這一片繁忙的景象,正是西河水閘的修築現場。自1970年12月10日動工以來,各公社(現為鎮)抽調民工,採用“人海戰術”土法興建水閘,最高進場人數達8000多人。在經濟困難和建築材料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節約,工程大膽採用無筋混凝土空箱底板結構,閘墩為少筋混凝土,船閘首及船室為漿砌石結構。1972年3月,西河水閘完工,水閘共有30個閘孔淨寬150米,船閘寬18米,長140米,僅用鋼材150噸。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6年加固後的沙溪新圍險段

時光悄然流逝,25年後的2019年,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號議案”(即《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的議案》),針對中山市接連遭遇強颱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現狀,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求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補足防洪(潮)短板。隨後,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議案的實施方案》,2019年全市計劃推動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工程62宗,其中完工5宗,新開工22宗,推進前期工作35宗。截至2019年6月,已完工2宗,正在開工建設8宗,計劃近期新開工7宗,其餘45宗正在紮實推進前期工作。所有項目完工後,可有效消除全市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岐江河上的“明珠”——西河水閘、東河水利樞紐

岐江河是中山市人民的母親河,橫穿中山中部11個鎮(區),南北走向,東接橫門水道出海口,西接西江,養育了眾多水鄉百姓。但自古以來岐江河也飽受洪水、暴潮、鹹潮的侵襲,河兩岸百姓時常遭受水浸、鹹潮的困擾。為解決此難題,中山人民決心在岐江河兩段興修水閘,實現岐江河東、西河口閉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西河水閘施工現場一角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西河水閘施工灌注混凝土情景

1971年,岐江河西河口,數千人手持鐵杴、鎬頭、扁擔,肩挑籮筐,將一塊塊的淤泥挖出來,再一筐筐地挑到別處,場面熱鬧非凡。這一片繁忙的景象,正是西河水閘的修築現場。自1970年12月10日動工以來,各公社(現為鎮)抽調民工,採用“人海戰術”土法興建水閘,最高進場人數達8000多人。在經濟困難和建築材料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節約,工程大膽採用無筋混凝土空箱底板結構,閘墩為少筋混凝土,船閘首及船室為漿砌石結構。1972年3月,西河水閘完工,水閘共有30個閘孔淨寬150米,船閘寬18米,長140米,僅用鋼材150噸。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加固後的西河水(船)閘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6年加固後的沙溪新圍險段

時光悄然流逝,25年後的2019年,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號議案”(即《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的議案》),針對中山市接連遭遇強颱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現狀,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求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補足防洪(潮)短板。隨後,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議案的實施方案》,2019年全市計劃推動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工程62宗,其中完工5宗,新開工22宗,推進前期工作35宗。截至2019年6月,已完工2宗,正在開工建設8宗,計劃近期新開工7宗,其餘45宗正在紮實推進前期工作。所有項目完工後,可有效消除全市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岐江河上的“明珠”——西河水閘、東河水利樞紐

岐江河是中山市人民的母親河,橫穿中山中部11個鎮(區),南北走向,東接橫門水道出海口,西接西江,養育了眾多水鄉百姓。但自古以來岐江河也飽受洪水、暴潮、鹹潮的侵襲,河兩岸百姓時常遭受水浸、鹹潮的困擾。為解決此難題,中山人民決心在岐江河兩段興修水閘,實現岐江河東、西河口閉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西河水閘施工現場一角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西河水閘施工灌注混凝土情景

1971年,岐江河西河口,數千人手持鐵杴、鎬頭、扁擔,肩挑籮筐,將一塊塊的淤泥挖出來,再一筐筐地挑到別處,場面熱鬧非凡。這一片繁忙的景象,正是西河水閘的修築現場。自1970年12月10日動工以來,各公社(現為鎮)抽調民工,採用“人海戰術”土法興建水閘,最高進場人數達8000多人。在經濟困難和建築材料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節約,工程大膽採用無筋混凝土空箱底板結構,閘墩為少筋混凝土,船閘首及船室為漿砌石結構。1972年3月,西河水閘完工,水閘共有30個閘孔淨寬150米,船閘寬18米,長140米,僅用鋼材150噸。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加固後的西河水(船)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9年重建後的西河水(船)閘

在運行了近40年後的2008年,西河水閘在舊閘下游200米處移址重建。重建後的水閘設防標準按100年一遇洪(潮)水位,200年一遇洪(潮)水位校核,2009年12月17日主體工程完工驗收投入運行。西河水閘重建工程採用多項新技術,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2012年被廣東省水利協會評為省優質工程;2014年11月5日,被中國水利工程協會授予2013-2014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2019年榮獲“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6年加固後的沙溪新圍險段

時光悄然流逝,25年後的2019年,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號議案”(即《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的議案》),針對中山市接連遭遇強颱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現狀,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求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補足防洪(潮)短板。隨後,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議案的實施方案》,2019年全市計劃推動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工程62宗,其中完工5宗,新開工22宗,推進前期工作35宗。截至2019年6月,已完工2宗,正在開工建設8宗,計劃近期新開工7宗,其餘45宗正在紮實推進前期工作。所有項目完工後,可有效消除全市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岐江河上的“明珠”——西河水閘、東河水利樞紐

岐江河是中山市人民的母親河,橫穿中山中部11個鎮(區),南北走向,東接橫門水道出海口,西接西江,養育了眾多水鄉百姓。但自古以來岐江河也飽受洪水、暴潮、鹹潮的侵襲,河兩岸百姓時常遭受水浸、鹹潮的困擾。為解決此難題,中山人民決心在岐江河兩段興修水閘,實現岐江河東、西河口閉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西河水閘施工現場一角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西河水閘施工灌注混凝土情景

1971年,岐江河西河口,數千人手持鐵杴、鎬頭、扁擔,肩挑籮筐,將一塊塊的淤泥挖出來,再一筐筐地挑到別處,場面熱鬧非凡。這一片繁忙的景象,正是西河水閘的修築現場。自1970年12月10日動工以來,各公社(現為鎮)抽調民工,採用“人海戰術”土法興建水閘,最高進場人數達8000多人。在經濟困難和建築材料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節約,工程大膽採用無筋混凝土空箱底板結構,閘墩為少筋混凝土,船閘首及船室為漿砌石結構。1972年3月,西河水閘完工,水閘共有30個閘孔淨寬150米,船閘寬18米,長140米,僅用鋼材150噸。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加固後的西河水(船)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9年重建後的西河水(船)閘

在運行了近40年後的2008年,西河水閘在舊閘下游200米處移址重建。重建後的水閘設防標準按100年一遇洪(潮)水位,200年一遇洪(潮)水位校核,2009年12月17日主體工程完工驗收投入運行。西河水閘重建工程採用多項新技術,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2012年被廣東省水利協會評為省優質工程;2014年11月5日,被中國水利工程協會授予2013-2014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2019年榮獲“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東河水閘施工時,第一組浮運閘拖運場面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6年加固後的沙溪新圍險段

時光悄然流逝,25年後的2019年,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號議案”(即《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的議案》),針對中山市接連遭遇強颱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現狀,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求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補足防洪(潮)短板。隨後,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議案的實施方案》,2019年全市計劃推動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工程62宗,其中完工5宗,新開工22宗,推進前期工作35宗。截至2019年6月,已完工2宗,正在開工建設8宗,計劃近期新開工7宗,其餘45宗正在紮實推進前期工作。所有項目完工後,可有效消除全市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岐江河上的“明珠”——西河水閘、東河水利樞紐

岐江河是中山市人民的母親河,橫穿中山中部11個鎮(區),南北走向,東接橫門水道出海口,西接西江,養育了眾多水鄉百姓。但自古以來岐江河也飽受洪水、暴潮、鹹潮的侵襲,河兩岸百姓時常遭受水浸、鹹潮的困擾。為解決此難題,中山人民決心在岐江河兩段興修水閘,實現岐江河東、西河口閉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西河水閘施工現場一角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西河水閘施工灌注混凝土情景

1971年,岐江河西河口,數千人手持鐵杴、鎬頭、扁擔,肩挑籮筐,將一塊塊的淤泥挖出來,再一筐筐地挑到別處,場面熱鬧非凡。這一片繁忙的景象,正是西河水閘的修築現場。自1970年12月10日動工以來,各公社(現為鎮)抽調民工,採用“人海戰術”土法興建水閘,最高進場人數達8000多人。在經濟困難和建築材料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節約,工程大膽採用無筋混凝土空箱底板結構,閘墩為少筋混凝土,船閘首及船室為漿砌石結構。1972年3月,西河水閘完工,水閘共有30個閘孔淨寬150米,船閘寬18米,長140米,僅用鋼材150噸。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加固後的西河水(船)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9年重建後的西河水(船)閘

在運行了近40年後的2008年,西河水閘在舊閘下游200米處移址重建。重建後的水閘設防標準按100年一遇洪(潮)水位,200年一遇洪(潮)水位校核,2009年12月17日主體工程完工驗收投入運行。西河水閘重建工程採用多項新技術,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2012年被廣東省水利協會評為省優質工程;2014年11月5日,被中國水利工程協會授予2013-2014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2019年榮獲“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東河水閘施工時,第一組浮運閘拖運場面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74年東河水閘建設由八組浮運閘拼裝組成

1973年,在岐江河東河口,中山組織3000多民工和近千名建築工人,夜以繼日,突擊建設中順大圍東河水閘工程,經過4個月的施工,船閘於4月12日通航。為保證施工期間通航和截流不受影響,此次修築採用全自浮式運轉沉裝水閘,屬國內首創。1974年5月10日,水閘正式建成。東西兩水閘互相配合,縮短中順大圍防洪堤線達513公里,有效提高防洪排灌能力。

1994年,中山相繼發生200年一遇和接近100年一遇特大洪水,東河水閘暴露出難以適應新的水雨情狀況的問題。於是,中山市水利部門邀請專家進行鑑定、討論,研討工程重建的可能性。1998年5月21日,經有關部門批准,東河水利樞紐工程動工興建。東河水利樞紐工程為中山水利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宗水利工程,總投資20010萬元,歷時25個月,2000年6月基本建成。東河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實現“多、快、好、省”,泵站單站流量當時居全國第三、全省第一,實際工程建設費用比有關專家估算縮減1億多元,在中山水利建設上開創了大型基建工程項目節約大量經費的先例。

一東一西,兩座現代化的水利工程遙相呼應,既是岐江河上兩個閃亮的“明珠”,也是中山人民水安全保障的“守護神”。

昔日“數字”今朝“數字化”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正是建國幾十年來水利人的生動寫照。自建國至20世紀90年代,多數堤圍、水閘等水利設施地處偏遠,堤頂道路狹窄且基本沒有硬化,電話通訊也多有不便。一旦遭遇惡劣天氣,想要獲取水雨情數據,必須頂風冒雨踩著泥濘查看標尺,用紙筆記錄各項數據,然後再通過電話等方式報告給指揮部門,工作效率低,人工耗費大,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自然災害。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6年加固後的沙溪新圍險段

時光悄然流逝,25年後的2019年,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號議案”(即《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的議案》),針對中山市接連遭遇強颱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現狀,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求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補足防洪(潮)短板。隨後,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議案的實施方案》,2019年全市計劃推動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工程62宗,其中完工5宗,新開工22宗,推進前期工作35宗。截至2019年6月,已完工2宗,正在開工建設8宗,計劃近期新開工7宗,其餘45宗正在紮實推進前期工作。所有項目完工後,可有效消除全市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岐江河上的“明珠”——西河水閘、東河水利樞紐

岐江河是中山市人民的母親河,橫穿中山中部11個鎮(區),南北走向,東接橫門水道出海口,西接西江,養育了眾多水鄉百姓。但自古以來岐江河也飽受洪水、暴潮、鹹潮的侵襲,河兩岸百姓時常遭受水浸、鹹潮的困擾。為解決此難題,中山人民決心在岐江河兩段興修水閘,實現岐江河東、西河口閉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西河水閘施工現場一角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西河水閘施工灌注混凝土情景

1971年,岐江河西河口,數千人手持鐵杴、鎬頭、扁擔,肩挑籮筐,將一塊塊的淤泥挖出來,再一筐筐地挑到別處,場面熱鬧非凡。這一片繁忙的景象,正是西河水閘的修築現場。自1970年12月10日動工以來,各公社(現為鎮)抽調民工,採用“人海戰術”土法興建水閘,最高進場人數達8000多人。在經濟困難和建築材料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節約,工程大膽採用無筋混凝土空箱底板結構,閘墩為少筋混凝土,船閘首及船室為漿砌石結構。1972年3月,西河水閘完工,水閘共有30個閘孔淨寬150米,船閘寬18米,長140米,僅用鋼材150噸。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加固後的西河水(船)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9年重建後的西河水(船)閘

在運行了近40年後的2008年,西河水閘在舊閘下游200米處移址重建。重建後的水閘設防標準按100年一遇洪(潮)水位,200年一遇洪(潮)水位校核,2009年12月17日主體工程完工驗收投入運行。西河水閘重建工程採用多項新技術,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2012年被廣東省水利協會評為省優質工程;2014年11月5日,被中國水利工程協會授予2013-2014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2019年榮獲“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東河水閘施工時,第一組浮運閘拖運場面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74年東河水閘建設由八組浮運閘拼裝組成

1973年,在岐江河東河口,中山組織3000多民工和近千名建築工人,夜以繼日,突擊建設中順大圍東河水閘工程,經過4個月的施工,船閘於4月12日通航。為保證施工期間通航和截流不受影響,此次修築採用全自浮式運轉沉裝水閘,屬國內首創。1974年5月10日,水閘正式建成。東西兩水閘互相配合,縮短中順大圍防洪堤線達513公里,有效提高防洪排灌能力。

1994年,中山相繼發生200年一遇和接近100年一遇特大洪水,東河水閘暴露出難以適應新的水雨情狀況的問題。於是,中山市水利部門邀請專家進行鑑定、討論,研討工程重建的可能性。1998年5月21日,經有關部門批准,東河水利樞紐工程動工興建。東河水利樞紐工程為中山水利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宗水利工程,總投資20010萬元,歷時25個月,2000年6月基本建成。東河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實現“多、快、好、省”,泵站單站流量當時居全國第三、全省第一,實際工程建設費用比有關專家估算縮減1億多元,在中山水利建設上開創了大型基建工程項目節約大量經費的先例。

一東一西,兩座現代化的水利工程遙相呼應,既是岐江河上兩個閃亮的“明珠”,也是中山人民水安全保障的“守護神”。

昔日“數字”今朝“數字化”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正是建國幾十年來水利人的生動寫照。自建國至20世紀90年代,多數堤圍、水閘等水利設施地處偏遠,堤頂道路狹窄且基本沒有硬化,電話通訊也多有不便。一旦遭遇惡劣天氣,想要獲取水雨情數據,必須頂風冒雨踩著泥濘查看標尺,用紙筆記錄各項數據,然後再通過電話等方式報告給指揮部門,工作效率低,人工耗費大,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自然災害。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0年重建東河水(船)閘,增加泵站工程改名為東河水利樞紐工程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6年加固後的沙溪新圍險段

時光悄然流逝,25年後的2019年,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號議案”(即《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的議案》),針對中山市接連遭遇強颱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現狀,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求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補足防洪(潮)短板。隨後,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議案的實施方案》,2019年全市計劃推動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工程62宗,其中完工5宗,新開工22宗,推進前期工作35宗。截至2019年6月,已完工2宗,正在開工建設8宗,計劃近期新開工7宗,其餘45宗正在紮實推進前期工作。所有項目完工後,可有效消除全市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岐江河上的“明珠”——西河水閘、東河水利樞紐

岐江河是中山市人民的母親河,橫穿中山中部11個鎮(區),南北走向,東接橫門水道出海口,西接西江,養育了眾多水鄉百姓。但自古以來岐江河也飽受洪水、暴潮、鹹潮的侵襲,河兩岸百姓時常遭受水浸、鹹潮的困擾。為解決此難題,中山人民決心在岐江河兩段興修水閘,實現岐江河東、西河口閉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西河水閘施工現場一角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西河水閘施工灌注混凝土情景

1971年,岐江河西河口,數千人手持鐵杴、鎬頭、扁擔,肩挑籮筐,將一塊塊的淤泥挖出來,再一筐筐地挑到別處,場面熱鬧非凡。這一片繁忙的景象,正是西河水閘的修築現場。自1970年12月10日動工以來,各公社(現為鎮)抽調民工,採用“人海戰術”土法興建水閘,最高進場人數達8000多人。在經濟困難和建築材料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節約,工程大膽採用無筋混凝土空箱底板結構,閘墩為少筋混凝土,船閘首及船室為漿砌石結構。1972年3月,西河水閘完工,水閘共有30個閘孔淨寬150米,船閘寬18米,長140米,僅用鋼材150噸。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加固後的西河水(船)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9年重建後的西河水(船)閘

在運行了近40年後的2008年,西河水閘在舊閘下游200米處移址重建。重建後的水閘設防標準按100年一遇洪(潮)水位,200年一遇洪(潮)水位校核,2009年12月17日主體工程完工驗收投入運行。西河水閘重建工程採用多項新技術,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2012年被廣東省水利協會評為省優質工程;2014年11月5日,被中國水利工程協會授予2013-2014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2019年榮獲“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東河水閘施工時,第一組浮運閘拖運場面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74年東河水閘建設由八組浮運閘拼裝組成

1973年,在岐江河東河口,中山組織3000多民工和近千名建築工人,夜以繼日,突擊建設中順大圍東河水閘工程,經過4個月的施工,船閘於4月12日通航。為保證施工期間通航和截流不受影響,此次修築採用全自浮式運轉沉裝水閘,屬國內首創。1974年5月10日,水閘正式建成。東西兩水閘互相配合,縮短中順大圍防洪堤線達513公里,有效提高防洪排灌能力。

1994年,中山相繼發生200年一遇和接近100年一遇特大洪水,東河水閘暴露出難以適應新的水雨情狀況的問題。於是,中山市水利部門邀請專家進行鑑定、討論,研討工程重建的可能性。1998年5月21日,經有關部門批准,東河水利樞紐工程動工興建。東河水利樞紐工程為中山水利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宗水利工程,總投資20010萬元,歷時25個月,2000年6月基本建成。東河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實現“多、快、好、省”,泵站單站流量當時居全國第三、全省第一,實際工程建設費用比有關專家估算縮減1億多元,在中山水利建設上開創了大型基建工程項目節約大量經費的先例。

一東一西,兩座現代化的水利工程遙相呼應,既是岐江河上兩個閃亮的“明珠”,也是中山人民水安全保障的“守護神”。

昔日“數字”今朝“數字化”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正是建國幾十年來水利人的生動寫照。自建國至20世紀90年代,多數堤圍、水閘等水利設施地處偏遠,堤頂道路狹窄且基本沒有硬化,電話通訊也多有不便。一旦遭遇惡劣天氣,想要獲取水雨情數據,必須頂風冒雨踩著泥濘查看標尺,用紙筆記錄各項數據,然後再通過電話等方式報告給指揮部門,工作效率低,人工耗費大,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自然災害。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0年重建東河水(船)閘,增加泵站工程改名為東河水利樞紐工程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美麗的長江水庫

"

中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河網區下游,珠江口西岸,珠江八大出海口中的磨刀門、橫門、洪奇瀝三大口門經中山市出海。市內河網密佈,主要外江河道有磨刀門水道、雞鴉水道、小欖水道、橫門水道、黃沙瀝、黃圃水道等16條(段),河流總長228.89公里;全市內河湧1041條,內河總長2017.07公里。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代的小欖石龍水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0年代的白濠頭水閘

為發展生產,中山人民自古就修堤築壩,曾先後修築小欖、古鎮、四沙等小圍。但直至新中國成立,堤圍仍多是低矮單薄、千瘡百孔,水閘簡陋且嚴重不足,遇到大洪水便全面崩潰、氾濫成災。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縣政府領導人民群眾,本著防洪、防潮、防鹹的原則,興建聯圍、修築水閘。從1950到1987年,全縣修築海堤、江堤38條共465公里,興建幹堤大小水(船)閘206座,總淨寬2354米,安裝排灌設備1621臺共38457千瓦,建山塘水庫134宗總庫容9063萬立方米。經過近40年的努力,基本建立完整的洪澇防護線。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山市在已有建設成就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堤防達標加固建設,新修或重建水閘,更新排灌設施,科學整合山塘水庫,推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再上新臺階。截至目前,全市僅外江防洪(潮)堤圍已有377公里,分佈其上的防洪(潮)水閘191座,排灌泵站441座,全市山塘水庫54座總庫容8969.75萬立方米,基本建立起“以排為主、防排結合、洩蓄兼試、截洪優先”的防洪(潮)體系,達到基本消除洪澇災害的目標。

從“85號議案”到“1號議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85號議案”加固後的橫欄堤段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加固前的橫欄拱北水閘

1984年夏,每天一大早,回到中山工作僅一年多的黃偉,便和幾名同事一起,扛著五六米長的測量桿,將各種工具綁在身上,騎著“紅棉”牌自行車到江邊搞測量。此時的外江堤圍不過兩三米寬,雜草叢生,堤頂僅容一人深一腳淺一腳地通行。“一旦遇到下雨天,堤上全是泥巴,別說騎車了,走路都難。有時候去的地方遠,像小欖、古鎮,晚上就在當地睡下,第二天再接著幹”。美麗的岐江河邊,已經退休的前中順大圍管理處副主任黃偉,一邊翻看工程資料,一邊回憶著30多年前的工作場景。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省水利廳領導視察沙溪新圍險段

黃偉當時所做的,正是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前期測量設計工作。為全面測量中順大圍所有堤圍情況,中山市水利人從1984年開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克服專業人員不足、測量設計設備簡陋等困難,於1985年8月完成初步設計報告書並上報省水利廳。1987年,廣東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第“85號議案”(即《整治江河議案》),決定將中順大圍加固工程列入國家計劃。中順大圍加固工程於1987年10月動工,1992年完工,1993年1月通過省人大代表團驗收。

在開展中順大圍加固工程的同時,中山市 1990年印發《中山市1991-1995年水利工程防洪達標規劃》,對水利建設持續高投入,對全市水利工程進行達標加固建設。1994年初提前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加固工程,成為廣東首個防洪達標市。全市如期高標準完成水利防洪達標工程建設,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山市水利建設的重大突破,也成為中山市水利史上新的里程碑。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6年加固後的沙溪新圍險段

時光悄然流逝,25年後的2019年,中山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審議通過“1號議案”(即《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的議案》),針對中山市接連遭遇強颱風和特大暴雨等極端自然災害的現狀,水利防災減災體系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要求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補足防洪(潮)短板。隨後,市政府印發《關於加快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議案的實施方案》,2019年全市計劃推動水利防災減災重點工程62宗,其中完工5宗,新開工22宗,推進前期工作35宗。截至2019年6月,已完工2宗,正在開工建設8宗,計劃近期新開工7宗,其餘45宗正在紮實推進前期工作。所有項目完工後,可有效消除全市水利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點,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為全市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岐江河上的“明珠”——西河水閘、東河水利樞紐

岐江河是中山市人民的母親河,橫穿中山中部11個鎮(區),南北走向,東接橫門水道出海口,西接西江,養育了眾多水鄉百姓。但自古以來岐江河也飽受洪水、暴潮、鹹潮的侵襲,河兩岸百姓時常遭受水浸、鹹潮的困擾。為解決此難題,中山人民決心在岐江河兩段興修水閘,實現岐江河東、西河口閉合。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70年西河水閘施工現場一角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西河水閘施工灌注混凝土情景

1971年,岐江河西河口,數千人手持鐵杴、鎬頭、扁擔,肩挑籮筐,將一塊塊的淤泥挖出來,再一筐筐地挑到別處,場面熱鬧非凡。這一片繁忙的景象,正是西河水閘的修築現場。自1970年12月10日動工以來,各公社(現為鎮)抽調民工,採用“人海戰術”土法興建水閘,最高進場人數達8000多人。在經濟困難和建築材料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節約,工程大膽採用無筋混凝土空箱底板結構,閘墩為少筋混凝土,船閘首及船室為漿砌石結構。1972年3月,西河水閘完工,水閘共有30個閘孔淨寬150米,船閘寬18米,長140米,僅用鋼材150噸。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92年加固後的西河水(船)閘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9年重建後的西河水(船)閘

在運行了近40年後的2008年,西河水閘在舊閘下游200米處移址重建。重建後的水閘設防標準按100年一遇洪(潮)水位,200年一遇洪(潮)水位校核,2009年12月17日主體工程完工驗收投入運行。西河水閘重建工程採用多項新技術,建立健全質量保證體系,2012年被廣東省水利協會評為省優質工程;2014年11月5日,被中國水利工程協會授予2013-2014年度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2019年榮獲“2018~2019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當年東河水閘施工時,第一組浮運閘拖運場面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1974年東河水閘建設由八組浮運閘拼裝組成

1973年,在岐江河東河口,中山組織3000多民工和近千名建築工人,夜以繼日,突擊建設中順大圍東河水閘工程,經過4個月的施工,船閘於4月12日通航。為保證施工期間通航和截流不受影響,此次修築採用全自浮式運轉沉裝水閘,屬國內首創。1974年5月10日,水閘正式建成。東西兩水閘互相配合,縮短中順大圍防洪堤線達513公里,有效提高防洪排灌能力。

1994年,中山相繼發生200年一遇和接近100年一遇特大洪水,東河水閘暴露出難以適應新的水雨情狀況的問題。於是,中山市水利部門邀請專家進行鑑定、討論,研討工程重建的可能性。1998年5月21日,經有關部門批准,東河水利樞紐工程動工興建。東河水利樞紐工程為中山水利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的一宗水利工程,總投資20010萬元,歷時25個月,2000年6月基本建成。東河水利樞紐工程全面實現“多、快、好、省”,泵站單站流量當時居全國第三、全省第一,實際工程建設費用比有關專家估算縮減1億多元,在中山水利建設上開創了大型基建工程項目節約大量經費的先例。

一東一西,兩座現代化的水利工程遙相呼應,既是岐江河上兩個閃亮的“明珠”,也是中山人民水安全保障的“守護神”。

昔日“數字”今朝“數字化”

“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正是建國幾十年來水利人的生動寫照。自建國至20世紀90年代,多數堤圍、水閘等水利設施地處偏遠,堤頂道路狹窄且基本沒有硬化,電話通訊也多有不便。一旦遭遇惡劣天氣,想要獲取水雨情數據,必須頂風冒雨踩著泥濘查看標尺,用紙筆記錄各項數據,然後再通過電話等方式報告給指揮部門,工作效率低,人工耗費大,難以應對瞬息萬變的自然災害。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2000年重建東河水(船)閘,增加泵站工程改名為東河水利樞紐工程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美麗的長江水庫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由弱至強換新顏——中山市水利建設70年

中順大圍神灣堤段

1992年,市三防辦、中順大圍工程管理處運用遙感及超高頻無線電技術,在東河、西河、大湧口等水利工程設立9個測點,安裝試用水文遙測系統。1995年增設風向、風速、海水鹹度遙測儀,並逐步將各項測點增設工作向市境南部暴雨地區及水庫推進。經過十餘年的努力,至2005年,全市共建成14箇中心站、5箇中繼站、78個自動採集站的水文遙測系統,徹底替代過去水文數據人工監測的落後、低效率的工作模式,一躍成為廣東省水文遙測站分佈最密、監測參數最齊的自動測報系統之一,也是省內唯一具有監測鹹潮功能的自動測報系統。

2010年以來,中山市立足發展實際,升級改造三防水文遙測系統,採用自動化設備監控全市水情、雨情、風情、鹹情,打造了一個集測報、處理和發佈等功能於一體的三防數據應用平臺,覆蓋全市江河、小(1)型以上水庫、重點小(2)型水庫。目前,全市已建成水文參數站355個,為我市各級三防部門提供水雨情數據。

此外,中山市2009年開始打造水資源管理系統,對特殊取水戶進行取水在線監控,目前已將95%以上的取水量納入在線監控範圍。2009年開始建設中順大圍工程調度系統,2015年全部完工,實現全聯圍工程聯合調度。2013年開發完成水利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系統。同時,近兩年來大力推廣使用“廣東智慧河長”移動管理平臺,提高河長制湖長制管理水平。

從1949到2019年,是新中國繁榮發展的70年,也是中山市水利事業由弱到強的70年。在這片偉人的土地——孫中山先生的故鄉,數代水利人攻堅克難、努力奮鬥,他們愛水、敬水,既感恩水的養育,又敬畏水的威力,堅持科學管水、全民治水,讓中山市的水更清、岸更綠、景更美,人民更幸福安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