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
"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亭趾月餅。 翁嫻 攝

中新網杭州9月14日電(張煜歡 翁嫻)層層起酥的麵皮包裹著鮮甜鹹香的餡料,一口咬下,糯軟香甜迸發在脣齒之間……在杭州市餘杭區亭趾鎮,這口令人難忘的老味道已飄香了七十餘載。

從私人小作坊到國有供銷社,再到集體的企業制食品廠,“亭趾月餅”的身份轉換間也烙下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深印記。

"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亭趾月餅。 翁嫻 攝

中新網杭州9月14日電(張煜歡 翁嫻)層層起酥的麵皮包裹著鮮甜鹹香的餡料,一口咬下,糯軟香甜迸發在脣齒之間……在杭州市餘杭區亭趾鎮,這口令人難忘的老味道已飄香了七十餘載。

從私人小作坊到國有供銷社,再到集體的企業制食品廠,“亭趾月餅”的身份轉換間也烙下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深印記。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從小作坊到供銷社 家喻戶曉的“亭趾味”

中秋節這天,亭趾供銷食品廠內瀰漫著月餅的香味,紙箱裝滿月餅累疊擺放在倉庫間,廠區門口停滿了等待進貨的三輪車和貨車。

眼前的繁忙景象最早可溯源到新中國成立前。

當時的小作坊是典型的“前店後廠”經營模式。亭趾供銷食品廠廠長鄧祖如回憶,那時店鋪後頭加工烘烤出來的糕點會直接拿到前店售賣,月餅、芝麻餅、小桃酥、雲片糕,糕點層層擺放在玻璃櫃裡,由人任選。新中國成立前,“亭趾月餅”已在當地小有名氣。

20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浪潮之中,糕點小作坊被轉到亭趾供銷社下屬的糕餅加工廠。

“那時候供銷社的單位比較好,屬於國營企業,只有城鎮戶口才能在供銷社工作。”鄧祖如說,原本只有三四個人的小作坊,一下子招來了二十多個人。

計劃經濟時期,月餅不用自己賣,直接供應供銷社下屬食品店。憑著原本小作坊時期做糕點的技術,“亭趾月餅”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百果、椒鹽、火腿等經典口味的亭趾月餅,在那個年代成為餘杭一帶家喻戶曉的中秋美味。

改革開放歷浮沉 在競爭中把握機遇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改革開放春風下,超市、商店在農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對於供銷社而言無疑是個挑戰。

"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亭趾月餅。 翁嫻 攝

中新網杭州9月14日電(張煜歡 翁嫻)層層起酥的麵皮包裹著鮮甜鹹香的餡料,一口咬下,糯軟香甜迸發在脣齒之間……在杭州市餘杭區亭趾鎮,這口令人難忘的老味道已飄香了七十餘載。

從私人小作坊到國有供銷社,再到集體的企業制食品廠,“亭趾月餅”的身份轉換間也烙下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深印記。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從小作坊到供銷社 家喻戶曉的“亭趾味”

中秋節這天,亭趾供銷食品廠內瀰漫著月餅的香味,紙箱裝滿月餅累疊擺放在倉庫間,廠區門口停滿了等待進貨的三輪車和貨車。

眼前的繁忙景象最早可溯源到新中國成立前。

當時的小作坊是典型的“前店後廠”經營模式。亭趾供銷食品廠廠長鄧祖如回憶,那時店鋪後頭加工烘烤出來的糕點會直接拿到前店售賣,月餅、芝麻餅、小桃酥、雲片糕,糕點層層擺放在玻璃櫃裡,由人任選。新中國成立前,“亭趾月餅”已在當地小有名氣。

20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浪潮之中,糕點小作坊被轉到亭趾供銷社下屬的糕餅加工廠。

“那時候供銷社的單位比較好,屬於國營企業,只有城鎮戶口才能在供銷社工作。”鄧祖如說,原本只有三四個人的小作坊,一下子招來了二十多個人。

計劃經濟時期,月餅不用自己賣,直接供應供銷社下屬食品店。憑著原本小作坊時期做糕點的技術,“亭趾月餅”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百果、椒鹽、火腿等經典口味的亭趾月餅,在那個年代成為餘杭一帶家喻戶曉的中秋美味。

改革開放歷浮沉 在競爭中把握機遇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改革開放春風下,超市、商店在農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對於供銷社而言無疑是個挑戰。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農民家門口的店都能賣東西了,也不需要來供銷社購買。”鄧祖如回憶,在此背景下,1985年,隨著財務獨立核算的推行,亭趾供銷食品廠正式成立,從國營供銷社轉成了集體的企業制食品廠。

這一轉,也帶來了內部技術人員的流失。

彼時原本廠裡的員工紛紛出去自行辦廠,亭趾鎮上一下子多出了四五家同類糕點商鋪,競爭壓力陡然增大。“大家都是同一個廠裡的師兄師弟,這幾個老味道大家都會做。”鄧祖如說。

另一方面,這也為亭趾食品廠釋放活力帶來了機遇。

"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亭趾月餅。 翁嫻 攝

中新網杭州9月14日電(張煜歡 翁嫻)層層起酥的麵皮包裹著鮮甜鹹香的餡料,一口咬下,糯軟香甜迸發在脣齒之間……在杭州市餘杭區亭趾鎮,這口令人難忘的老味道已飄香了七十餘載。

從私人小作坊到國有供銷社,再到集體的企業制食品廠,“亭趾月餅”的身份轉換間也烙下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深印記。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從小作坊到供銷社 家喻戶曉的“亭趾味”

中秋節這天,亭趾供銷食品廠內瀰漫著月餅的香味,紙箱裝滿月餅累疊擺放在倉庫間,廠區門口停滿了等待進貨的三輪車和貨車。

眼前的繁忙景象最早可溯源到新中國成立前。

當時的小作坊是典型的“前店後廠”經營模式。亭趾供銷食品廠廠長鄧祖如回憶,那時店鋪後頭加工烘烤出來的糕點會直接拿到前店售賣,月餅、芝麻餅、小桃酥、雲片糕,糕點層層擺放在玻璃櫃裡,由人任選。新中國成立前,“亭趾月餅”已在當地小有名氣。

20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浪潮之中,糕點小作坊被轉到亭趾供銷社下屬的糕餅加工廠。

“那時候供銷社的單位比較好,屬於國營企業,只有城鎮戶口才能在供銷社工作。”鄧祖如說,原本只有三四個人的小作坊,一下子招來了二十多個人。

計劃經濟時期,月餅不用自己賣,直接供應供銷社下屬食品店。憑著原本小作坊時期做糕點的技術,“亭趾月餅”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百果、椒鹽、火腿等經典口味的亭趾月餅,在那個年代成為餘杭一帶家喻戶曉的中秋美味。

改革開放歷浮沉 在競爭中把握機遇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改革開放春風下,超市、商店在農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對於供銷社而言無疑是個挑戰。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農民家門口的店都能賣東西了,也不需要來供銷社購買。”鄧祖如回憶,在此背景下,1985年,隨著財務獨立核算的推行,亭趾供銷食品廠正式成立,從國營供銷社轉成了集體的企業制食品廠。

這一轉,也帶來了內部技術人員的流失。

彼時原本廠裡的員工紛紛出去自行辦廠,亭趾鎮上一下子多出了四五家同類糕點商鋪,競爭壓力陡然增大。“大家都是同一個廠裡的師兄師弟,這幾個老味道大家都會做。”鄧祖如說。

另一方面,這也為亭趾食品廠釋放活力帶來了機遇。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轉企業後受的限制比以前少很多,生產什麼產品、怎麼推銷,都由我們自己做主。”親自帶徒弟、增加技術力量,同時向其他地區增加銷售渠道,鄧祖如帶領食品廠渡過難關。

慢慢地,“亭趾月餅”的影響力“衝出”餘杭,每到中秋,總有周圍縣市的人特地跑來只為一嘗“老味道”。

堅守與突破 老味道迸發新活力

在鄧祖如看來,涵養這口亭趾“老味道”的,正是七十年來堅守的傳統手工製作工藝。

"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亭趾月餅。 翁嫻 攝

中新網杭州9月14日電(張煜歡 翁嫻)層層起酥的麵皮包裹著鮮甜鹹香的餡料,一口咬下,糯軟香甜迸發在脣齒之間……在杭州市餘杭區亭趾鎮,這口令人難忘的老味道已飄香了七十餘載。

從私人小作坊到國有供銷社,再到集體的企業制食品廠,“亭趾月餅”的身份轉換間也烙下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深印記。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從小作坊到供銷社 家喻戶曉的“亭趾味”

中秋節這天,亭趾供銷食品廠內瀰漫著月餅的香味,紙箱裝滿月餅累疊擺放在倉庫間,廠區門口停滿了等待進貨的三輪車和貨車。

眼前的繁忙景象最早可溯源到新中國成立前。

當時的小作坊是典型的“前店後廠”經營模式。亭趾供銷食品廠廠長鄧祖如回憶,那時店鋪後頭加工烘烤出來的糕點會直接拿到前店售賣,月餅、芝麻餅、小桃酥、雲片糕,糕點層層擺放在玻璃櫃裡,由人任選。新中國成立前,“亭趾月餅”已在當地小有名氣。

20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浪潮之中,糕點小作坊被轉到亭趾供銷社下屬的糕餅加工廠。

“那時候供銷社的單位比較好,屬於國營企業,只有城鎮戶口才能在供銷社工作。”鄧祖如說,原本只有三四個人的小作坊,一下子招來了二十多個人。

計劃經濟時期,月餅不用自己賣,直接供應供銷社下屬食品店。憑著原本小作坊時期做糕點的技術,“亭趾月餅”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百果、椒鹽、火腿等經典口味的亭趾月餅,在那個年代成為餘杭一帶家喻戶曉的中秋美味。

改革開放歷浮沉 在競爭中把握機遇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改革開放春風下,超市、商店在農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對於供銷社而言無疑是個挑戰。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農民家門口的店都能賣東西了,也不需要來供銷社購買。”鄧祖如回憶,在此背景下,1985年,隨著財務獨立核算的推行,亭趾供銷食品廠正式成立,從國營供銷社轉成了集體的企業制食品廠。

這一轉,也帶來了內部技術人員的流失。

彼時原本廠裡的員工紛紛出去自行辦廠,亭趾鎮上一下子多出了四五家同類糕點商鋪,競爭壓力陡然增大。“大家都是同一個廠裡的師兄師弟,這幾個老味道大家都會做。”鄧祖如說。

另一方面,這也為亭趾食品廠釋放活力帶來了機遇。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轉企業後受的限制比以前少很多,生產什麼產品、怎麼推銷,都由我們自己做主。”親自帶徒弟、增加技術力量,同時向其他地區增加銷售渠道,鄧祖如帶領食品廠渡過難關。

慢慢地,“亭趾月餅”的影響力“衝出”餘杭,每到中秋,總有周圍縣市的人特地跑來只為一嘗“老味道”。

堅守與突破 老味道迸發新活力

在鄧祖如看來,涵養這口亭趾“老味道”的,正是七十年來堅守的傳統手工製作工藝。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搓成一團的餡料包在麵皮裡,手指輕輕揉搓、旋轉,封口處貼上方形墊紙;烤制完成的月餅十個碼放成一排,簡單的油紙一裹,即可包裝出廠……從配料、和麵、包餡、烘烤、冷卻、包裝到出廠,一天下來,四十個工人能生產四五千筒月餅。

機器時代,在不少人看來鄧祖如的手工堅守顯得有些“傻”。然而他自己知道,機器生產“騙”不過吃慣了幾十年手工月餅的顧客。“我們有次買了一臺包餡機,沒做幾天,顧客就問這月餅是不是我們做的,餡料咬下去怎麼硬邦邦的。”

手工月餅,看似工序簡單卻內含許多講究。“水放多放少,餡料和麵皮的配比,甚至麵皮包好餡料後留下貼墊紙的小洞的大小,都得花很多功夫。”鄧祖如說,“做月餅就是一環扣一環,稍有不對,味道就不一樣了。”

"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亭趾月餅。 翁嫻 攝

中新網杭州9月14日電(張煜歡 翁嫻)層層起酥的麵皮包裹著鮮甜鹹香的餡料,一口咬下,糯軟香甜迸發在脣齒之間……在杭州市餘杭區亭趾鎮,這口令人難忘的老味道已飄香了七十餘載。

從私人小作坊到國有供銷社,再到集體的企業制食品廠,“亭趾月餅”的身份轉換間也烙下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深深印記。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從小作坊到供銷社 家喻戶曉的“亭趾味”

中秋節這天,亭趾供銷食品廠內瀰漫著月餅的香味,紙箱裝滿月餅累疊擺放在倉庫間,廠區門口停滿了等待進貨的三輪車和貨車。

眼前的繁忙景象最早可溯源到新中國成立前。

當時的小作坊是典型的“前店後廠”經營模式。亭趾供銷食品廠廠長鄧祖如回憶,那時店鋪後頭加工烘烤出來的糕點會直接拿到前店售賣,月餅、芝麻餅、小桃酥、雲片糕,糕點層層擺放在玻璃櫃裡,由人任選。新中國成立前,“亭趾月餅”已在當地小有名氣。

20世紀五十年代,公私合營浪潮之中,糕點小作坊被轉到亭趾供銷社下屬的糕餅加工廠。

“那時候供銷社的單位比較好,屬於國營企業,只有城鎮戶口才能在供銷社工作。”鄧祖如說,原本只有三四個人的小作坊,一下子招來了二十多個人。

計劃經濟時期,月餅不用自己賣,直接供應供銷社下屬食品店。憑著原本小作坊時期做糕點的技術,“亭趾月餅”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百果、椒鹽、火腿等經典口味的亭趾月餅,在那個年代成為餘杭一帶家喻戶曉的中秋美味。

改革開放歷浮沉 在競爭中把握機遇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在改革開放春風下,超市、商店在農村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這對於供銷社而言無疑是個挑戰。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農民家門口的店都能賣東西了,也不需要來供銷社購買。”鄧祖如回憶,在此背景下,1985年,隨著財務獨立核算的推行,亭趾供銷食品廠正式成立,從國營供銷社轉成了集體的企業制食品廠。

這一轉,也帶來了內部技術人員的流失。

彼時原本廠裡的員工紛紛出去自行辦廠,亭趾鎮上一下子多出了四五家同類糕點商鋪,競爭壓力陡然增大。“大家都是同一個廠裡的師兄師弟,這幾個老味道大家都會做。”鄧祖如說。

另一方面,這也為亭趾食品廠釋放活力帶來了機遇。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轉企業後受的限制比以前少很多,生產什麼產品、怎麼推銷,都由我們自己做主。”親自帶徒弟、增加技術力量,同時向其他地區增加銷售渠道,鄧祖如帶領食品廠渡過難關。

慢慢地,“亭趾月餅”的影響力“衝出”餘杭,每到中秋,總有周圍縣市的人特地跑來只為一嘗“老味道”。

堅守與突破 老味道迸發新活力

在鄧祖如看來,涵養這口亭趾“老味道”的,正是七十年來堅守的傳統手工製作工藝。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搓成一團的餡料包在麵皮裡,手指輕輕揉搓、旋轉,封口處貼上方形墊紙;烤制完成的月餅十個碼放成一排,簡單的油紙一裹,即可包裝出廠……從配料、和麵、包餡、烘烤、冷卻、包裝到出廠,一天下來,四十個工人能生產四五千筒月餅。

機器時代,在不少人看來鄧祖如的手工堅守顯得有些“傻”。然而他自己知道,機器生產“騙”不過吃慣了幾十年手工月餅的顧客。“我們有次買了一臺包餡機,沒做幾天,顧客就問這月餅是不是我們做的,餡料咬下去怎麼硬邦邦的。”

手工月餅,看似工序簡單卻內含許多講究。“水放多放少,餡料和麵皮的配比,甚至麵皮包好餡料後留下貼墊紙的小洞的大小,都得花很多功夫。”鄧祖如說,“做月餅就是一環扣一環,稍有不對,味道就不一樣了。”

一座月餅廠的70年:烙下鮮香歲月與時代印記

工人正在製作亭趾月餅。 翁嫻 攝

堅守傳統的同時,亭趾月餅也在追求創新。近兩年,該廠新推出的豆沙、蛋黃、奶黃等口味月餅都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鄧祖如說,如今月餅裡的油鹽糖比例相較過去降低了不少,“以前人們都覺得東西要有油有糖才好吃,現在大家想要吃得更加健康。”

中秋來臨前,有位在湖北開企業的亭趾老鄉特地在微信上向鄧祖如訂了四百筒月餅,想要給企業員工嚐嚐自己的家鄉味。

從小作坊開始積累聲譽,到供銷社時期風光無限,再到面臨衝擊時牢牢把握機遇,這份橫亙七十多年的堅守換來了顧客的鐘情與好評,也在這歷史的歲月中積澱下最為鮮香的味道。(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