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百家宴”千人大團圓 威海四個小區1400多名居民舉杯過中秋'

""一場“百家宴”千人大團圓 威海四個小區1400多名居民舉杯過中秋

11日晚上,乳山市銀灘的金鼎·銀龍灣小區廣場,上千居民共享“百家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震 攝

"一場“百家宴”千人大團圓 威海四個小區1400多名居民舉杯過中秋

11日晚上,乳山市銀灘的金鼎·銀龍灣小區廣場,上千居民共享“百家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震 攝

一場“百家宴”千人大團圓 威海四個小區1400多名居民舉杯過中秋

◥居民亮出自家帶的菜請鄰居品嚐。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震 攝

“世上沒幾個人吃過這麼大規模的‘家宴’。”來自重慶的68歲老人何淑銀興奮地說,同桌的“鄉親們”隨即舉杯,操著各地的方言響應她的話。

9月11日晚上,在乳山市銀灘的金鼎·銀龍灣小區廣場上,一場“百家宴”足足擺了120桌。它的特殊之處不只在於規模大,而且參加宴席的人都是附近四個小區的居民,他們來自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共1400多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陶相銀 王震

桌子還沒坐幾個人

菜就擺滿了

11日下午,在金鼎·銀龍灣小區居民張漢瑛的家裡,剁菜聲、炒菜聲不時響起,菜香四溢。67歲的張漢瑛來自湖北武漢,她最拿手的菜是家鄉特色菜粉蒸肉、水煮魚片。當天早上,她就到附近的大集採購好了菜。

參加“百家宴”,每家出一道菜就行,但張漢瑛做了6道。“她要用實際行動來支持這次活動。”張漢瑛的丈夫杜銀成說。

張漢瑛還給每道菜取了名字,粉蒸肉叫“蒸蒸日上”,西紅柿炒雞蛋叫“紅紅火火”。

來自貴州貴陽的姚金華也“超標”做了兩道菜,一道是由10種蔬菜拼成的大盤涼菜,還特意用蘋果皮拼接上了菜名——“花開富貴”,另一道菜是紅燒肉,她用絲瓜皮備註上了名字——“思”。“一定得讓大家吃得高興。”

離18時的開席時刻還有一個多小時,居民已經迫不及待地端著盤捧著碗陸陸續續走進廣場。有認識的、合緣的,或者早就約定好的,湊成一桌。相互不認識的,也可以隨機拼湊一桌,都是近鄰,坐在一起就是家人。

像張漢瑛、姚金華這種“超標”出菜的居民非常多,桌旁還沒坐幾個人,菜就已經擺滿了。有的桌索性就給鄰桌送道菜嘗一嘗,但鄰桌也已菜滿為“患”,禮尚往來回贈一道菜。

東北的大塊皮凍、紅燒猴頭蘑,陝西的葫蘆雞、蓮菜餅,四川的幹鍋排骨、煙燻臘肉,貴州的脆皮魚、青巖豆腐,還有福建的魚丸、廣東的幹炸蝦棗、上海的椒鹽蹄膀……在這120桌的宴席裡,能看到各大菜系的特色名菜以及全國各地的特色小吃,吃到酸甜鹹辣各種人間風味。

嘻嘻哈哈中,各自落座,操著濃重的鄉音相互自我介紹一番,舉杯暢飲,邊吃邊聊,各自家鄉的風土人情、在銀灘的生活、春節是否回老家……話題一打開就難再收住。

清風朗月下,觥籌交錯間,其樂融融。“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老話被這場“百家宴”詮釋得很到位。

雖為“百家宴”

實有七八百家人

微涼的海風裡,劉明寶的一頭汗始終沒有消下去。他是金鼎物業公司的經理,活動的組織策劃者,也是這個夜晚最忙碌的人。

金鼎物業時常組織一些供業主們消遣娛樂的活動,踏青、採摘、比賽等各種活動很受居民的歡迎,而最受歡迎的還是這種聚餐。往年每逢過節,劉明寶就在業主會所擺“宴席”,“相對簡單一些,冷菜、熱菜湊上十幾道,再買些酒水就夠了,規模也就一二十桌。”

去年中秋節,劉明寶策劃了首屆中秋“百家宴”,居民參與的熱情遠遠超出劉明寶的想象,“原本設計是60桌,沒想到報名的人越來越多,最終來了700多人,擺了80桌。”

今年,劉明寶有了經驗,準備直接擺上100桌。但報名沒幾天就超員了,最後加到了120桌。其中一些居民本來打算回老家過中秋節,為了參與活動,退掉了機票,還把家人邀請到乳山一起參加“百家宴”。

這裡的居民們大多是老兩口,也不乏獨身者。據此推算下來,參加宴會的居民有七八百家。

既然定義為“家宴”,那節目自然也得由“家人”來表演。在銀龍灣小區就有著戲劇、歌詠、舞蹈等8個社團,他們紛紛報名。

今年,金鼎物業為每桌配上了一個海鮮大鍋作為基本菜,備足了水果、酒水,月餅更是必不可少,再加上佈設舞臺,這場規模浩大的“百家宴”一下子就花去了近10萬元。“我們搞這種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居民們有家的感覺,有團圓的感覺,只要大家高興,花再多錢也值了。”

環境好生活便捷

越來越多的人來此養老

近年來,乳山濱海新區累計投資50多億元實施了城市環行公交、便民市場改造、小區用電性質變更等生活保障工程,超市、銀行網點、教育、醫療等配套也逐漸完善。這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老人來此養老,而他們也逐漸由“候鳥”變為常住居民。

71歲的劉光元來自福建福州。從遙遠的南方搬到北方來住,劉光元原以為會有諸多不適,但他和老伴很快就選擇在銀灘長住,“去年春節就在這兒過的,讓兒子飛過來陪我們過年。”

來自貴州安順的劉黎明和袁採菊夫婦已經在銀灘生活了5年,這5年裡老兩口看大了孫子,現在又要看孫女,3歲的孫女已經在銀灘上了幼兒園。

能讓居民們長住下去的原因,一是因為銀灘的自然環境好,二是這裡的生活同樣方便。劉光元對物業服務的評價是,“跟住花園裡一樣。”

“工作做了很多,總結起來就一個標準——讓銀灘有家的味道。”劉明寶說,“你看看這些錦旗,它們能證明我們的服務是不是到位了。”在物業辦公室,140多面錦旗掛滿了牆,又掛到了樓道內的牆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