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誠然,人生幾次月當頭,雲淡星稀,明月當空,適逢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陽臺或庭院當中,擺起一桌家宴,無需大魚大肉,只需幾碟清爽小菜,一瓶桂花酒釀,幾枚種類各異的月餅,坐在月下,淡飲小酌,暢敘歡聚,月光如同水一般披灑在人們的身上,微柔的和風徐徐襲來,旁側的桂樹枝頭潛送一縷縷沁人心扉的幽香,佳節之際,親人在旁,歡笑晏晏,此情此景,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誠然,人生幾次月當頭,雲淡星稀,明月當空,適逢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陽臺或庭院當中,擺起一桌家宴,無需大魚大肉,只需幾碟清爽小菜,一瓶桂花酒釀,幾枚種類各異的月餅,坐在月下,淡飲小酌,暢敘歡聚,月光如同水一般披灑在人們的身上,微柔的和風徐徐襲來,旁側的桂樹枝頭潛送一縷縷沁人心扉的幽香,佳節之際,親人在旁,歡笑晏晏,此情此景,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再也沒有像中秋這樣,糅合了那麼多的感情色彩。自古以來,多少墨客騷人捋酒邀月,灑一腔情懷酬這一輪清輝當頭。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誠然,人生幾次月當頭,雲淡星稀,明月當空,適逢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陽臺或庭院當中,擺起一桌家宴,無需大魚大肉,只需幾碟清爽小菜,一瓶桂花酒釀,幾枚種類各異的月餅,坐在月下,淡飲小酌,暢敘歡聚,月光如同水一般披灑在人們的身上,微柔的和風徐徐襲來,旁側的桂樹枝頭潛送一縷縷沁人心扉的幽香,佳節之際,親人在旁,歡笑晏晏,此情此景,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再也沒有像中秋這樣,糅合了那麼多的感情色彩。自古以來,多少墨客騷人捋酒邀月,灑一腔情懷酬這一輪清輝當頭。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多少羈旅鄉客,長夜漫漫,獨坐窗牖,嘆一聲月明惹起了這一縷難遣的鄉愁。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誠然,人生幾次月當頭,雲淡星稀,明月當空,適逢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陽臺或庭院當中,擺起一桌家宴,無需大魚大肉,只需幾碟清爽小菜,一瓶桂花酒釀,幾枚種類各異的月餅,坐在月下,淡飲小酌,暢敘歡聚,月光如同水一般披灑在人們的身上,微柔的和風徐徐襲來,旁側的桂樹枝頭潛送一縷縷沁人心扉的幽香,佳節之際,親人在旁,歡笑晏晏,此情此景,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再也沒有像中秋這樣,糅合了那麼多的感情色彩。自古以來,多少墨客騷人捋酒邀月,灑一腔情懷酬這一輪清輝當頭。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多少羈旅鄉客,長夜漫漫,獨坐窗牖,嘆一聲月明惹起了這一縷難遣的鄉愁。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借景遣愁的灑脫,是青蓮居士那“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白衣仙姿翩躚於清冷月下繁花從間,盡情揮灑去自己無奈和悶愁。

中秋是一種對親人無限思念的遙遠寄託,大文豪蘇東坡的那闕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不盡綿綿思念,訴不完拳拳深情,一輪皎潔的明月,攜帶著一縷幽思,帶給山水千里之隔的遠方親人吧,不求福貴榮顯,但求安康平安。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誠然,人生幾次月當頭,雲淡星稀,明月當空,適逢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陽臺或庭院當中,擺起一桌家宴,無需大魚大肉,只需幾碟清爽小菜,一瓶桂花酒釀,幾枚種類各異的月餅,坐在月下,淡飲小酌,暢敘歡聚,月光如同水一般披灑在人們的身上,微柔的和風徐徐襲來,旁側的桂樹枝頭潛送一縷縷沁人心扉的幽香,佳節之際,親人在旁,歡笑晏晏,此情此景,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再也沒有像中秋這樣,糅合了那麼多的感情色彩。自古以來,多少墨客騷人捋酒邀月,灑一腔情懷酬這一輪清輝當頭。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多少羈旅鄉客,長夜漫漫,獨坐窗牖,嘆一聲月明惹起了這一縷難遣的鄉愁。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借景遣愁的灑脫,是青蓮居士那“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白衣仙姿翩躚於清冷月下繁花從間,盡情揮灑去自己無奈和悶愁。

中秋是一種對親人無限思念的遙遠寄託,大文豪蘇東坡的那闕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不盡綿綿思念,訴不完拳拳深情,一輪皎潔的明月,攜帶著一縷幽思,帶給山水千里之隔的遠方親人吧,不求福貴榮顯,但求安康平安。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異地羈旅的遊子對家鄉的難以割捨的鄉愁,孤居長安的才子王建獨立在庭院當中,思鄉的愁思像一雙手一樣緊緊地攫住自己的心,“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落誰家?反正落在這裡不少,遊子們在外面最怕的不是困難挫折,而是佳節之夜,獨坐窗前,剔盡銀燈淚不幹。

中秋是一種對好友親朋的一種緬懷和幽思,身著淡青常服的趙嘏獨步走上這望江樓上,一聲輕嘆,獨倚欄畔,悵然若失。“同來賞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朋友相隔多遠永遠也難以磨蝕這段真摯的友誼。

古人也常常借月抒懷,紅樓夢裡的賈雨村中秋之夜,在賈士隱家宴之上,吟出的那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不可謂無凌雲之志。中秋佳節,在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羈旅鄉客的吟誦嗟嘆中,混入糅合瞭如此之多的感情元素,也使得中秋佳節蘊意悠長,最終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傳統佳節之一。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誠然,人生幾次月當頭,雲淡星稀,明月當空,適逢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陽臺或庭院當中,擺起一桌家宴,無需大魚大肉,只需幾碟清爽小菜,一瓶桂花酒釀,幾枚種類各異的月餅,坐在月下,淡飲小酌,暢敘歡聚,月光如同水一般披灑在人們的身上,微柔的和風徐徐襲來,旁側的桂樹枝頭潛送一縷縷沁人心扉的幽香,佳節之際,親人在旁,歡笑晏晏,此情此景,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再也沒有像中秋這樣,糅合了那麼多的感情色彩。自古以來,多少墨客騷人捋酒邀月,灑一腔情懷酬這一輪清輝當頭。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多少羈旅鄉客,長夜漫漫,獨坐窗牖,嘆一聲月明惹起了這一縷難遣的鄉愁。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借景遣愁的灑脫,是青蓮居士那“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白衣仙姿翩躚於清冷月下繁花從間,盡情揮灑去自己無奈和悶愁。

中秋是一種對親人無限思念的遙遠寄託,大文豪蘇東坡的那闕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不盡綿綿思念,訴不完拳拳深情,一輪皎潔的明月,攜帶著一縷幽思,帶給山水千里之隔的遠方親人吧,不求福貴榮顯,但求安康平安。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異地羈旅的遊子對家鄉的難以割捨的鄉愁,孤居長安的才子王建獨立在庭院當中,思鄉的愁思像一雙手一樣緊緊地攫住自己的心,“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落誰家?反正落在這裡不少,遊子們在外面最怕的不是困難挫折,而是佳節之夜,獨坐窗前,剔盡銀燈淚不幹。

中秋是一種對好友親朋的一種緬懷和幽思,身著淡青常服的趙嘏獨步走上這望江樓上,一聲輕嘆,獨倚欄畔,悵然若失。“同來賞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朋友相隔多遠永遠也難以磨蝕這段真摯的友誼。

古人也常常借月抒懷,紅樓夢裡的賈雨村中秋之夜,在賈士隱家宴之上,吟出的那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不可謂無凌雲之志。中秋佳節,在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羈旅鄉客的吟誦嗟嘆中,混入糅合瞭如此之多的感情元素,也使得中秋佳節蘊意悠長,最終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傳統佳節之一。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節還有一個最有特色的就是吃月餅,小時候,過中秋可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只是盼著父母早些打開,那一盒色味俱佳的月餅。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誠然,人生幾次月當頭,雲淡星稀,明月當空,適逢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陽臺或庭院當中,擺起一桌家宴,無需大魚大肉,只需幾碟清爽小菜,一瓶桂花酒釀,幾枚種類各異的月餅,坐在月下,淡飲小酌,暢敘歡聚,月光如同水一般披灑在人們的身上,微柔的和風徐徐襲來,旁側的桂樹枝頭潛送一縷縷沁人心扉的幽香,佳節之際,親人在旁,歡笑晏晏,此情此景,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再也沒有像中秋這樣,糅合了那麼多的感情色彩。自古以來,多少墨客騷人捋酒邀月,灑一腔情懷酬這一輪清輝當頭。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多少羈旅鄉客,長夜漫漫,獨坐窗牖,嘆一聲月明惹起了這一縷難遣的鄉愁。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借景遣愁的灑脫,是青蓮居士那“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白衣仙姿翩躚於清冷月下繁花從間,盡情揮灑去自己無奈和悶愁。

中秋是一種對親人無限思念的遙遠寄託,大文豪蘇東坡的那闕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不盡綿綿思念,訴不完拳拳深情,一輪皎潔的明月,攜帶著一縷幽思,帶給山水千里之隔的遠方親人吧,不求福貴榮顯,但求安康平安。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異地羈旅的遊子對家鄉的難以割捨的鄉愁,孤居長安的才子王建獨立在庭院當中,思鄉的愁思像一雙手一樣緊緊地攫住自己的心,“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落誰家?反正落在這裡不少,遊子們在外面最怕的不是困難挫折,而是佳節之夜,獨坐窗前,剔盡銀燈淚不幹。

中秋是一種對好友親朋的一種緬懷和幽思,身著淡青常服的趙嘏獨步走上這望江樓上,一聲輕嘆,獨倚欄畔,悵然若失。“同來賞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朋友相隔多遠永遠也難以磨蝕這段真摯的友誼。

古人也常常借月抒懷,紅樓夢裡的賈雨村中秋之夜,在賈士隱家宴之上,吟出的那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不可謂無凌雲之志。中秋佳節,在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羈旅鄉客的吟誦嗟嘆中,混入糅合瞭如此之多的感情元素,也使得中秋佳節蘊意悠長,最終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傳統佳節之一。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節還有一個最有特色的就是吃月餅,小時候,過中秋可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只是盼著父母早些打開,那一盒色味俱佳的月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那個時候,每到臨近中秋之時,學校旁的小巷子裡、手工糕點店鋪中都飄溢著各種的月餅香味,豆沙的,棗泥的,五仁的,品種繁多,讓人總不由得放慢腳步,多嗅一下這混合在空氣中的香甜的味道。

到了中秋吃完團圓飯後,開始分月餅之後,拿著甜甜的月餅,坐在院中的樓梯上面,痴痴傻傻的看著天空中懸掛的那輪明月,也只是能品出月餅的滋味罷了。

以後,我在外漂泊多年,每年也都買了不少月餅,可都是如同應付了事,總是感覺缺少了氛圍,佳節也就慢慢淡了很多,然而心中的牽掛倒是平添了不少,有時回首想象小時情景,也只是晒然一笑,知道再也找不回那時的感受了,就像再也找不到當年的明月了,縱使如今明月依然。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誠然,人生幾次月當頭,雲淡星稀,明月當空,適逢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陽臺或庭院當中,擺起一桌家宴,無需大魚大肉,只需幾碟清爽小菜,一瓶桂花酒釀,幾枚種類各異的月餅,坐在月下,淡飲小酌,暢敘歡聚,月光如同水一般披灑在人們的身上,微柔的和風徐徐襲來,旁側的桂樹枝頭潛送一縷縷沁人心扉的幽香,佳節之際,親人在旁,歡笑晏晏,此情此景,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再也沒有像中秋這樣,糅合了那麼多的感情色彩。自古以來,多少墨客騷人捋酒邀月,灑一腔情懷酬這一輪清輝當頭。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多少羈旅鄉客,長夜漫漫,獨坐窗牖,嘆一聲月明惹起了這一縷難遣的鄉愁。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借景遣愁的灑脫,是青蓮居士那“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白衣仙姿翩躚於清冷月下繁花從間,盡情揮灑去自己無奈和悶愁。

中秋是一種對親人無限思念的遙遠寄託,大文豪蘇東坡的那闕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不盡綿綿思念,訴不完拳拳深情,一輪皎潔的明月,攜帶著一縷幽思,帶給山水千里之隔的遠方親人吧,不求福貴榮顯,但求安康平安。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異地羈旅的遊子對家鄉的難以割捨的鄉愁,孤居長安的才子王建獨立在庭院當中,思鄉的愁思像一雙手一樣緊緊地攫住自己的心,“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落誰家?反正落在這裡不少,遊子們在外面最怕的不是困難挫折,而是佳節之夜,獨坐窗前,剔盡銀燈淚不幹。

中秋是一種對好友親朋的一種緬懷和幽思,身著淡青常服的趙嘏獨步走上這望江樓上,一聲輕嘆,獨倚欄畔,悵然若失。“同來賞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朋友相隔多遠永遠也難以磨蝕這段真摯的友誼。

古人也常常借月抒懷,紅樓夢裡的賈雨村中秋之夜,在賈士隱家宴之上,吟出的那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不可謂無凌雲之志。中秋佳節,在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羈旅鄉客的吟誦嗟嘆中,混入糅合瞭如此之多的感情元素,也使得中秋佳節蘊意悠長,最終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傳統佳節之一。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節還有一個最有特色的就是吃月餅,小時候,過中秋可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只是盼著父母早些打開,那一盒色味俱佳的月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那個時候,每到臨近中秋之時,學校旁的小巷子裡、手工糕點店鋪中都飄溢著各種的月餅香味,豆沙的,棗泥的,五仁的,品種繁多,讓人總不由得放慢腳步,多嗅一下這混合在空氣中的香甜的味道。

到了中秋吃完團圓飯後,開始分月餅之後,拿著甜甜的月餅,坐在院中的樓梯上面,痴痴傻傻的看著天空中懸掛的那輪明月,也只是能品出月餅的滋味罷了。

以後,我在外漂泊多年,每年也都買了不少月餅,可都是如同應付了事,總是感覺缺少了氛圍,佳節也就慢慢淡了很多,然而心中的牽掛倒是平添了不少,有時回首想象小時情景,也只是晒然一笑,知道再也找不回那時的感受了,就像再也找不到當年的明月了,縱使如今明月依然。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既然是和月有關的,有關月的神話傳說自然不少,人們在賞月的同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上面的影影綽綽的影子,有人說是廣寒宮中的嫦娥仙子,有人說是日夜伐桂的吳剛,還有人說上面有整天躲在嫦娥懷裡的玉兔,有沒有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月球上不過荒涼的山丘、隕石坑罷了,是但我更希望不知道,將心靈中的神話永遠保持美好,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誠然,人生幾次月當頭,雲淡星稀,明月當空,適逢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陽臺或庭院當中,擺起一桌家宴,無需大魚大肉,只需幾碟清爽小菜,一瓶桂花酒釀,幾枚種類各異的月餅,坐在月下,淡飲小酌,暢敘歡聚,月光如同水一般披灑在人們的身上,微柔的和風徐徐襲來,旁側的桂樹枝頭潛送一縷縷沁人心扉的幽香,佳節之際,親人在旁,歡笑晏晏,此情此景,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再也沒有像中秋這樣,糅合了那麼多的感情色彩。自古以來,多少墨客騷人捋酒邀月,灑一腔情懷酬這一輪清輝當頭。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多少羈旅鄉客,長夜漫漫,獨坐窗牖,嘆一聲月明惹起了這一縷難遣的鄉愁。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借景遣愁的灑脫,是青蓮居士那“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白衣仙姿翩躚於清冷月下繁花從間,盡情揮灑去自己無奈和悶愁。

中秋是一種對親人無限思念的遙遠寄託,大文豪蘇東坡的那闕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不盡綿綿思念,訴不完拳拳深情,一輪皎潔的明月,攜帶著一縷幽思,帶給山水千里之隔的遠方親人吧,不求福貴榮顯,但求安康平安。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異地羈旅的遊子對家鄉的難以割捨的鄉愁,孤居長安的才子王建獨立在庭院當中,思鄉的愁思像一雙手一樣緊緊地攫住自己的心,“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落誰家?反正落在這裡不少,遊子們在外面最怕的不是困難挫折,而是佳節之夜,獨坐窗前,剔盡銀燈淚不幹。

中秋是一種對好友親朋的一種緬懷和幽思,身著淡青常服的趙嘏獨步走上這望江樓上,一聲輕嘆,獨倚欄畔,悵然若失。“同來賞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朋友相隔多遠永遠也難以磨蝕這段真摯的友誼。

古人也常常借月抒懷,紅樓夢裡的賈雨村中秋之夜,在賈士隱家宴之上,吟出的那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不可謂無凌雲之志。中秋佳節,在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羈旅鄉客的吟誦嗟嘆中,混入糅合瞭如此之多的感情元素,也使得中秋佳節蘊意悠長,最終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傳統佳節之一。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節還有一個最有特色的就是吃月餅,小時候,過中秋可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只是盼著父母早些打開,那一盒色味俱佳的月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那個時候,每到臨近中秋之時,學校旁的小巷子裡、手工糕點店鋪中都飄溢著各種的月餅香味,豆沙的,棗泥的,五仁的,品種繁多,讓人總不由得放慢腳步,多嗅一下這混合在空氣中的香甜的味道。

到了中秋吃完團圓飯後,開始分月餅之後,拿著甜甜的月餅,坐在院中的樓梯上面,痴痴傻傻的看著天空中懸掛的那輪明月,也只是能品出月餅的滋味罷了。

以後,我在外漂泊多年,每年也都買了不少月餅,可都是如同應付了事,總是感覺缺少了氛圍,佳節也就慢慢淡了很多,然而心中的牽掛倒是平添了不少,有時回首想象小時情景,也只是晒然一笑,知道再也找不回那時的感受了,就像再也找不到當年的明月了,縱使如今明月依然。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既然是和月有關的,有關月的神話傳說自然不少,人們在賞月的同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上面的影影綽綽的影子,有人說是廣寒宮中的嫦娥仙子,有人說是日夜伐桂的吳剛,還有人說上面有整天躲在嫦娥懷裡的玉兔,有沒有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月球上不過荒涼的山丘、隕石坑罷了,是但我更希望不知道,將心靈中的神話永遠保持美好,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處在繁華即將凋落之季,正向我們款款地走來,她走過蒼勁獵獵的塞北黑土,走過那依然青翠的江南水城,陪在她的身旁的永遠都是那輪清亮的月光,一灑洗地,唯美而又神祕,伴著那襲淺淺的桂香,照亮了整個神州大地。

"

自古以來,中國人一直對月亮都是情有獨鍾的,徐徐的月輪,從中天無聲倚斜到窗閣側的金桂枝上,婆娑的桂影斑駁地遺落在窗臺明几旁的宣紙之中,和著那乍洩下來的一展清輝,光與影的交匯,靜與動的搭配,詮釋著千年以來人們對明月的譽美和喜愛。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國人喜歡月亮,不僅因為她的柔美清和,也因為她的陰晴圓缺變幻如同人生際遇、悲歡離合,此景同心,此情融景,惹人憐嘆。

圓,渾然一線,而無缺憾,人們的內心都是希望生活和睦美滿,人生也如同滿月一般,無有缺憾,所以月明當頭,此刻融情入境,自然會對月亮的滿盈無缺珍惜非常,為此古人還專門為月亮選了一個節日——中秋,這是在中華民族唯一的一個與天體有關的傳統節日,中秋因月之美而流傳至今,月也為中秋之樂而別添生趣。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

“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禮記·月令》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到了魏晉之時,又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初,中秋節才為固定節日,並多次出現在唐詩之中。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而中秋節的盛行其實始於宋朝,在這個繁華物饒的王朝之中,中秋節的慶典更是熱鬧非凡,在煙花盛開的不夜城——汴梁城內,伴著百姓們的歡笑晏晏,朱雀門前的天街大道之上,人群熙熙攘攘,那些被人群簇擁著前去遊城走秋的官宦婦人們、還有掙摸朱紫金門祈福的新婦們,在一片喧鬧和笑語聲中,享受著節日所帶來的的愉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人們的歡聲笑語之中,大宋王朝又平穩地度過了一個歡鬧的佳節,中秋佳節一直延續發展到明清之時,其已經和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中秋佳節,賞月是必不可少的事情,倘若那天正好逢著陰霾雲密,亦或秋雨綿綿,雖然美味月餅飴口,然終不能令人釋懷,悵然若失,總覺沒有見到那輪淡灑清輝的明月,這個中秋佳節始終是個缺憾不算完美。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誠然,人生幾次月當頭,雲淡星稀,明月當空,適逢佳節,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陽臺或庭院當中,擺起一桌家宴,無需大魚大肉,只需幾碟清爽小菜,一瓶桂花酒釀,幾枚種類各異的月餅,坐在月下,淡飲小酌,暢敘歡聚,月光如同水一般披灑在人們的身上,微柔的和風徐徐襲來,旁側的桂樹枝頭潛送一縷縷沁人心扉的幽香,佳節之際,親人在旁,歡笑晏晏,此情此景,豈非人生一大快事。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再也沒有像中秋這樣,糅合了那麼多的感情色彩。自古以來,多少墨客騷人捋酒邀月,灑一腔情懷酬這一輪清輝當頭。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多少羈旅鄉客,長夜漫漫,獨坐窗牖,嘆一聲月明惹起了這一縷難遣的鄉愁。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借景遣愁的灑脫,是青蓮居士那“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白衣仙姿翩躚於清冷月下繁花從間,盡情揮灑去自己無奈和悶愁。

中秋是一種對親人無限思念的遙遠寄託,大文豪蘇東坡的那闕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道不盡綿綿思念,訴不完拳拳深情,一輪皎潔的明月,攜帶著一縷幽思,帶給山水千里之隔的遠方親人吧,不求福貴榮顯,但求安康平安。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是一種異地羈旅的遊子對家鄉的難以割捨的鄉愁,孤居長安的才子王建獨立在庭院當中,思鄉的愁思像一雙手一樣緊緊地攫住自己的心,“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落誰家?反正落在這裡不少,遊子們在外面最怕的不是困難挫折,而是佳節之夜,獨坐窗前,剔盡銀燈淚不幹。

中秋是一種對好友親朋的一種緬懷和幽思,身著淡青常服的趙嘏獨步走上這望江樓上,一聲輕嘆,獨倚欄畔,悵然若失。“同來賞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朋友相隔多遠永遠也難以磨蝕這段真摯的友誼。

古人也常常借月抒懷,紅樓夢裡的賈雨村中秋之夜,在賈士隱家宴之上,吟出的那句“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不可謂無凌雲之志。中秋佳節,在文人墨客,遷客騷人,羈旅鄉客的吟誦嗟嘆中,混入糅合瞭如此之多的感情元素,也使得中秋佳節蘊意悠長,最終成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傳統佳節之一。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節還有一個最有特色的就是吃月餅,小時候,過中秋可沒有那麼多的想法,只是盼著父母早些打開,那一盒色味俱佳的月餅。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那個時候,每到臨近中秋之時,學校旁的小巷子裡、手工糕點店鋪中都飄溢著各種的月餅香味,豆沙的,棗泥的,五仁的,品種繁多,讓人總不由得放慢腳步,多嗅一下這混合在空氣中的香甜的味道。

到了中秋吃完團圓飯後,開始分月餅之後,拿著甜甜的月餅,坐在院中的樓梯上面,痴痴傻傻的看著天空中懸掛的那輪明月,也只是能品出月餅的滋味罷了。

以後,我在外漂泊多年,每年也都買了不少月餅,可都是如同應付了事,總是感覺缺少了氛圍,佳節也就慢慢淡了很多,然而心中的牽掛倒是平添了不少,有時回首想象小時情景,也只是晒然一笑,知道再也找不回那時的感受了,就像再也找不到當年的明月了,縱使如今明月依然。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既然是和月有關的,有關月的神話傳說自然不少,人們在賞月的同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上面的影影綽綽的影子,有人說是廣寒宮中的嫦娥仙子,有人說是日夜伐桂的吳剛,還有人說上面有整天躲在嫦娥懷裡的玉兔,有沒有現在大家都知道了,月球上不過荒涼的山丘、隕石坑罷了,是但我更希望不知道,將心靈中的神話永遠保持美好,其實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中秋,處在繁華即將凋落之季,正向我們款款地走來,她走過蒼勁獵獵的塞北黑土,走過那依然青翠的江南水城,陪在她的身旁的永遠都是那輪清亮的月光,一灑洗地,唯美而又神祕,伴著那襲淺淺的桂香,照亮了整個神州大地。

中秋隨筆,明月撩撥下的愁思,古今皆是難眠夜

安坐在窗前,看著明月淺淺地透過紗窗映射進來,靜靜地灑在屋內一角,清涼的感覺順著肌膚浸入心頭,中秋了,月圓了,故鄉的遊子們,此刻還有多少還在天涯之畔,共同翹首望著這一輪初升明月,默默地思念著遠方的故鄉親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