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孟華:少年味道是中秋'

"
"
梁孟華:少年味道是中秋

年年中秋今又是,歲歲月圓是故鄉!上午開完會,下午就該回家了,因為母親早早地就在鄉下的老院子等著我。

故鄉就像寂寥的天空,母親就像依附在浩渺空中的月亮,從一牙新月就開始等,盼她的星星迴歸,直等到月滿中秋,若再不回去,母親的牽掛恐怕又將瘦成一彎新月了。

喜歡故鄉的中秋,是因為城裡的奢華、喧鬧和風月與我無關。我只知道,我的月亮在故鄉,我的中秋在故鄉,我的母親在故鄉,我少年中秋的記憶在故鄉。

立體的中秋

故鄉的中秋厚重立體,又不失色彩。一腳踏進小村莊,猶如走進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中秋畫卷。一座座果園手牽手,一塊塊梯田緊相連。紅豔豔的蘋果燦若朝霞,黃橙橙的香梨流金淌玉,裂了嘴的石榴一個勁地朝你笑,千年棗樹紅透了故鄉的半邊天,黃豆、綠豆你擁我擠在風中招搖。還有那碧綠的玉米青紗帳,雪白的棉花故鄉的雲……這不是詩,卻勝過唐詩宋詞的任何一首;這不是畫,卻驚豔過中外名畫的任何一幅!於是,故鄉中秋的色彩便被塗抹在紅的火,綠的翠,黃的金之中……於是,故鄉中秋的味道便被掛在枝頭,長在田間!這畫中一切的色彩都是大自然的神奇之筆,這畫中一切的生靈萬物都在為這幅畫的主人準備著一場活色生香的中秋晚宴,行走其中的人們,隨手一抬便可嚐到中秋的味道。

奔跑的中秋

鄉下的中秋,不像城裡的中秋那樣闊綽、那樣高冷、休閒和浪漫。記得少年時期,鄉下中秋是奔跑的中秋,人喊馬嘶的中秋,汗流浹背的中秋。

一到中秋,便是農人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沙場秋點兵的時候,收玉米,摘棉花,下蘋果,割豆子,打棗兒……緊接著,除玉米杆,拔棉花根,犁地,耙地,運糞,施肥,播種……

做為15、6歲的少年自然成為父母調兵遣將的先鋒官,大戰在即,並不因為是中秋節而停歇半步。學校一放假,便從早到晚貓在牛圈豬圈裡,充分享受著牛糞豬糞和人體臭汗的混和味,一钁钁、一銑銑把積攢多日的糞從圈裡起出,然後用架子車把糞一車又一車從家裡奔跑著拉到村北數裡之外的田地裡!剛剛耙磨過的土地平展如新,浮土棉軟,一腳下去就不見了鞋子。故而,最初的幾車異常艱難,一進地裡,兩手扶轅,身子前傾,一張汗津津的臉幾乎貼到了地面,拉轅的繩子勒進肩上的肉裡,一步一步往前挪動,慢慢靠500米之遙的地東頭。就這樣,如此往復,直到七、八車之後,肩膀的疼痛已經麻木,車轍輾得也差不多了,從地東頭到地西頭便越拉越近,越拉越輕鬆,沿著趟好的路,慢慢地由挪到走,由走到跑,瞅著快到目的地20、30米的時侯,掉轉轅杆,推著車子開始加速,由慢跑到快跑,由快跑到“飛跑”,在助力作用下,轅杆猛地一丟,車子順勢一個漂亮的前翻,上前幾步趁勢接住即將落下的車子,抓住轅杆再前顛抖動幾下,滿滿一車糞便傾倒無疑!

看著一車車、一排排、一片片糞堆在廣闊天地間蔚為壯觀,我似乎聞到了麥香的味道,龍行虎步,“巡視”其中,猶如閱兵的將軍,把父母多收三五斗的寄託,連同中秋的祝福一杴又一杴地把糞撒開攤平,汗透衣背地策劃著一場秋風中的播種……

少年的中秋

故鄉的人,似乎不大會風花雪月,更談不上對月抒懷。大部分時間,不是一家老小圍在一起月下剝玉米,就是兄弟姊妹爭爭吵吵借月摘棉花。賞月好像是城裡的事,鄉下人都是被月光賞的。

故鄉的中秋,是從煙囪裡被柴火煙薰火燎出來的,小時候很少吃過傳說中的那種“青紅絲、冰糖、芝麻、花生、核桃仁” 那種真正的月餅,我們自小吃的都是母親從鍋裡蒸出來的,墊著花椒葉,圓圓的像一個鍋蓋,一把菜刀切成若干份,狼吞虎嚥地吃著,嘗不出一絲甜甜的味道,只是鹹鹹的香。

故鄉的中秋,是從左鄰右舍,村前村後溜溜達達過來的,大嫂大嬸們藉著蓉蓉月色推開大門,喊著我們的乳名,端著一盤盤自家蒸的熱氣騰騰的包子、油餅、芝卷、麥飯,豬肉粉條餡的,韭菜地軟餡的、白菜蘿蔔餡的……足不出戶,便能參加整個鄉村中秋的盛宴品嚐會……

故鄉的中秋,其實是被長在田野裡,掛在樹梢上,裝滿樑倉裡;是被母親蒸在鍋裡,擺在案上;是被父親掛在牆上,堆滿院子;是被我們兄妹四人把一塊餅切成四份,一人一角咬在嘴裡……

"
梁孟華:少年味道是中秋

年年中秋今又是,歲歲月圓是故鄉!上午開完會,下午就該回家了,因為母親早早地就在鄉下的老院子等著我。

故鄉就像寂寥的天空,母親就像依附在浩渺空中的月亮,從一牙新月就開始等,盼她的星星迴歸,直等到月滿中秋,若再不回去,母親的牽掛恐怕又將瘦成一彎新月了。

喜歡故鄉的中秋,是因為城裡的奢華、喧鬧和風月與我無關。我只知道,我的月亮在故鄉,我的中秋在故鄉,我的母親在故鄉,我少年中秋的記憶在故鄉。

立體的中秋

故鄉的中秋厚重立體,又不失色彩。一腳踏進小村莊,猶如走進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中秋畫卷。一座座果園手牽手,一塊塊梯田緊相連。紅豔豔的蘋果燦若朝霞,黃橙橙的香梨流金淌玉,裂了嘴的石榴一個勁地朝你笑,千年棗樹紅透了故鄉的半邊天,黃豆、綠豆你擁我擠在風中招搖。還有那碧綠的玉米青紗帳,雪白的棉花故鄉的雲……這不是詩,卻勝過唐詩宋詞的任何一首;這不是畫,卻驚豔過中外名畫的任何一幅!於是,故鄉中秋的色彩便被塗抹在紅的火,綠的翠,黃的金之中……於是,故鄉中秋的味道便被掛在枝頭,長在田間!這畫中一切的色彩都是大自然的神奇之筆,這畫中一切的生靈萬物都在為這幅畫的主人準備著一場活色生香的中秋晚宴,行走其中的人們,隨手一抬便可嚐到中秋的味道。

奔跑的中秋

鄉下的中秋,不像城裡的中秋那樣闊綽、那樣高冷、休閒和浪漫。記得少年時期,鄉下中秋是奔跑的中秋,人喊馬嘶的中秋,汗流浹背的中秋。

一到中秋,便是農人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沙場秋點兵的時候,收玉米,摘棉花,下蘋果,割豆子,打棗兒……緊接著,除玉米杆,拔棉花根,犁地,耙地,運糞,施肥,播種……

做為15、6歲的少年自然成為父母調兵遣將的先鋒官,大戰在即,並不因為是中秋節而停歇半步。學校一放假,便從早到晚貓在牛圈豬圈裡,充分享受著牛糞豬糞和人體臭汗的混和味,一钁钁、一銑銑把積攢多日的糞從圈裡起出,然後用架子車把糞一車又一車從家裡奔跑著拉到村北數裡之外的田地裡!剛剛耙磨過的土地平展如新,浮土棉軟,一腳下去就不見了鞋子。故而,最初的幾車異常艱難,一進地裡,兩手扶轅,身子前傾,一張汗津津的臉幾乎貼到了地面,拉轅的繩子勒進肩上的肉裡,一步一步往前挪動,慢慢靠500米之遙的地東頭。就這樣,如此往復,直到七、八車之後,肩膀的疼痛已經麻木,車轍輾得也差不多了,從地東頭到地西頭便越拉越近,越拉越輕鬆,沿著趟好的路,慢慢地由挪到走,由走到跑,瞅著快到目的地20、30米的時侯,掉轉轅杆,推著車子開始加速,由慢跑到快跑,由快跑到“飛跑”,在助力作用下,轅杆猛地一丟,車子順勢一個漂亮的前翻,上前幾步趁勢接住即將落下的車子,抓住轅杆再前顛抖動幾下,滿滿一車糞便傾倒無疑!

看著一車車、一排排、一片片糞堆在廣闊天地間蔚為壯觀,我似乎聞到了麥香的味道,龍行虎步,“巡視”其中,猶如閱兵的將軍,把父母多收三五斗的寄託,連同中秋的祝福一杴又一杴地把糞撒開攤平,汗透衣背地策劃著一場秋風中的播種……

少年的中秋

故鄉的人,似乎不大會風花雪月,更談不上對月抒懷。大部分時間,不是一家老小圍在一起月下剝玉米,就是兄弟姊妹爭爭吵吵借月摘棉花。賞月好像是城裡的事,鄉下人都是被月光賞的。

故鄉的中秋,是從煙囪裡被柴火煙薰火燎出來的,小時候很少吃過傳說中的那種“青紅絲、冰糖、芝麻、花生、核桃仁” 那種真正的月餅,我們自小吃的都是母親從鍋裡蒸出來的,墊著花椒葉,圓圓的像一個鍋蓋,一把菜刀切成若干份,狼吞虎嚥地吃著,嘗不出一絲甜甜的味道,只是鹹鹹的香。

故鄉的中秋,是從左鄰右舍,村前村後溜溜達達過來的,大嫂大嬸們藉著蓉蓉月色推開大門,喊著我們的乳名,端著一盤盤自家蒸的熱氣騰騰的包子、油餅、芝卷、麥飯,豬肉粉條餡的,韭菜地軟餡的、白菜蘿蔔餡的……足不出戶,便能參加整個鄉村中秋的盛宴品嚐會……

故鄉的中秋,其實是被長在田野裡,掛在樹梢上,裝滿樑倉裡;是被母親蒸在鍋裡,擺在案上;是被父親掛在牆上,堆滿院子;是被我們兄妹四人把一塊餅切成四份,一人一角咬在嘴裡……

梁孟華:少年味道是中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