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中小學不得參與民辦學校招生?專家:很有必要'

"

原標題:重慶規定公辦中小學不得參與民辦學校招生,為啥民辦要與公辦脫離?

據中國之聲報道,一段時間以來,民辦公助的辦學模式,使得我國的民辦中小學迅速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不少問題,有的民辦學校肆意搶奪公辦學校的師資和生源,以至公辦學校被挖空;有的公辦學校的負責人打著民辦公助的旗號,實則自己開設一家民辦學校,大肆斂財,這既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也加劇了社會的焦慮情緒。

近日,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通知,要求進一步規範公辦中小學參與舉辦民辦中小學。通知中要求,公辦中小學不得新參與舉辦民辦學校、不得參與民辦學校招生、不得以“幫扶”的名義參與民辦學校的管理等等。

教育從業者表示公私不分讓老師和學生都無法受益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9月11號發佈的這個文件,只有十三條,不到2000字。其中有十一條明確提及民辦學校。而對於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關係的規定,表達得非常直接。比如,公辦中小學不得新參與舉辦民辦學校。對於已經參與舉辦的民辦學校,公辦中小學不得新增派管理幹部和教師,參與舉辦的收入納入市級財政,收支兩條線管理。所有公辦和民辦學校必須獨立招生,不得混合招生。在學區化、集團化辦學中,公辦學校不得以“幫扶”的名義參與民辦學校的管理。各區縣政府要完善公辦中小學佈局規劃,加快推進本行政區域公辦中小學建設,要切實保障本行政區域內公辦教育資源。

近年來,一些地方的中小學名校競相舉辦民校,由此出現產權不明、“公”“民”不分等問題,影響教育事業健康發展。這一現象,在不少地方都普遍存在。公辦名校舉辦民辦中小學,為什麼會如此普遍?一位在公辦校所舉辦的民辦中小學中任教的老師坦言,三大原因造成了目前的現狀。一個是公辦中小學需要資金改善軟硬件環境,第二個是社會資本參與教育需要優質的師資來賺更多的錢,更重要的是,經濟發展了,收入水平提高了的家長,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好多學校下面都帶有一個私立的分部,可以收錢,要不滿足不了老師的需求,天天上課上到晚上十點多,你如果不給老師這部分補貼也不行。另外就是私立學校,如果讓它單純的搞私立又搞不動,家長也要問學校有沒有公辦老師。民辦學校的老師跳槽的機率太大了,流動性比較強,所以說家長也不太放心。”

這位教師認為,這造成的最大問題就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公私不分:“我們是領著財政的工資,學生都是民辦的,收費一年像我們這初中就是6000塊錢,還有新蓋的一個學校是一萬多,一年兩學期。我感覺也不是太合理,其實我們就等於給人家老闆幹活啊,但是政府給我們發的工資,我們從他們手裡拿到的,只是一些課時補助,一個月千把塊錢。就是你自己註冊一個學校換個牌子,然後你就去高收費。說白了,你不就是想收錢嗎,什麼都沒變。真正應該公私分家,公就是公私就是私。”

專家:劃清私立公立界限,能讓基礎教育擺脫馬太效應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民辦中小學都被認為是公辦中小學的一個補充,二者結合,極大地豐富了教育資源。但在最近幾年,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這情況就是很多民辦學校,他招收的生源比公辦學校更好,也就是說,很多的家長更相信民辦學校。然後願意把自己孩子送到民辦學校去。而且民辦學校由於它這個管理、辦學的效率以及各方面的原因,它確確實實比現有的部分公辦學校效率更高,也能夠更好地滿足學生成長髮展的需要,所以最近新的情況是,民辦學校在一定的程度上超越了公辦學校,形成了新的馬太效應。”

所謂馬太效應,簡單地說,就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那麼,通過行政干預,能不能改變新出現的狀況,讓承擔著基礎教育職責的公辦學校,能更好地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儲朝暉認為,嚴格劃清公辦中小學與民辦中小學的界限,是很有必要的:“從根子上解決這個問題,就是要讓民辦教育促進法儘可能地轉成私立學校法,對私立學校的辦學主體,它的責任和權利做明確的界定,它跟公立學校之間的邊界也更加清晰,才有可能更有效的去解決這個問題。”

來源:央廣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