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內鏡下經鼻蝶入路手術治療兒童垂體瘤一例

腫瘤 腦瘤 醫界新聞 健康 唐都小兒神經外科王超 唐都小兒神經外科王超 2017-09-16

垂體瘤即垂體腺瘤,是發生在顱內垂體上的神經內分泌腫瘤,約佔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10-15%。近日,唐都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亞專業組接診一例兒童垂體瘤患者,手術治療切除腫瘤後,患者症狀緩解明顯,沒有出現明顯不適和併發症。

病情介紹

患者男性,11歲。

主訴:間斷性頭痛,伴噁心、嘔吐1+月

病史

1、患兒於1個月前沒有明顯誘因出現間斷性頭痛。

2、患兒間斷性頭痛以雙側額顳部較為明顯,偶而會伴隨噁心,嘔吐。

3、患兒就診於當地醫院被診斷為鞍區佔位,轉入唐都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亞專業組。

確診

唐都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亞專業組組長王超博士根據患者病史、症狀、體徵、輔助檢查等指出,視力視野檢查正常,內分泌生長激素水平較高,考慮生長激素型垂體瘤。建議及時進行手術切除。

病例:內鏡下經鼻蝶入路手術治療兒童垂體瘤一例

病例:內鏡下經鼻蝶入路手術治療兒童垂體瘤一例

患教知識:兒童垂體瘤

兒童垂體瘤是臨床最常見的兒童顱內腫瘤之一,發生率位居第二,每年新發患者3~5萬人左右。臨床上,患兒在患有兒童垂體瘤後可能出現多種症狀

1、嘔吐:據統計73%~94%患兒會出現嘔吐;嘔吐常伴有頭暈、頭痛、噁心及頸僵直出現。

2、視力減退或複視:50%患兒會出現視力減退跡象;小部分則表現為複視或斜視。

3、走路不穩:表現為站立不穩、步態偏斜等,出現的原因是腫瘤累及或壓迫了小腦或腦幹。

4、頭痛:頭痛沒有固定位置,隨病情發展而逐漸加重,嚴重時伴有嘔吐和頭部出汗,通常為顱內壓增高所致。

臨床上,兒童垂體瘤的診斷需要結合患者病史、體徵及輔助檢查等來綜合判斷。其中,輔助檢查主要是X線、CT和MRI。

1、X線:事實上較少使用,只能顯示蝶鞍部骨質改變,不能顯示瘤體。

2、CT:適用於存在MRI檢查禁忌症的患者,但對微腺瘤顯示不佳。

3、MRI:可鑑別腺垂體和神經垂體,是診斷的首選。

治療

經鼻蝶內鏡下垂體瘤切除手術

術後

症狀緩解明顯,沒有出現明顯不適及腦脊液漏等併發症。

病例:內鏡下經鼻蝶入路手術治療兒童垂體瘤一例

特色技術: 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

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是近年來隨著神經內鏡技術發展逐漸應用於臨床的尖端技術,主要適用於生長於鞍內或自鞍內向鞍上和蝶竇內生長的垂體瘤。手術中內鏡由鼻腔進入蝶鞍區,在內鏡下切除腫瘤。與傳統微創手術相比,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能夠減少對鼻腔正常結構的破壞,能夠最大限度的切除腫瘤,患者住院時間短,併發症少。

內鏡下經鼻蝶入路垂體瘤切除術的優勢還在於:

1、解決了顯微鏡下手術的盲區問題,可以提供更寬廣、更接近及更佳照明的全景術野,減少了術中損傷頸內動脈及視神經的風險。

2、多視角觀察、繞角觀察功能能夠提供全方位清晰的解剖圖像,增加了腫瘤全切率,避免了副損傷。

3、直達術區,避免了對鼻腔正常結構的破壞。減輕了患者術後痛苦。

4、充分顯露瘤腔深部,為全切瘤腔深部及側壁殘留腫瘤組織、鞍旁及鞍上腫瘤提供了條件。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