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學真好玩”第十二期 《娃娃魚&中華鱘》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晚上八點 講個地球的小故事給你聽

它叫聲如嬰兒,名字有魚卻並非魚

它生在江河成長於大海

每年3000公里溯回尋根

1.5億年前的“中字號活化石”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如此珍貴,野生種群卻面臨滅絕

誰之過?

今天我們一起了解兩條“中國魚”

大家好,我是腳爬客張蕾老師,腳爬客地學真好玩,為你帶來不一樣的地學小知識。我國是一個面積廣闊的國家,由於自然地理條件優越,水生動物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有很多是珍貴稀有的物種,還有一些是我國所特有的珍貴物種。提到水生動物,可能大家想到就是魚類。這裡的水生動物包括無脊椎類、魚類、兩棲爬行類和哺乳類水生動物。在內陸水域中,主要分佈有白鰭豚、中華鱘、江豚、河狸、大鯢、虎紋蛙等珍稀物種;在沿海海域中,主要分佈有海豹、海龜、中華白鰭豚、文昌魚等。

珍稀水生動物是我國的一項寶貴的自然資源,具有較高的經濟、科學、醫學和文化價值。有的物種是進行科學研究的珍貴材料。在歷史上,我國人民很早就知道利用水生動物資源,並注意加以保護。但由於近代社會經濟活動的飛速發展,以及對生物環境的開發建設,忽視了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很多水生動物的數量正在急劇下降,甚至瀕臨滅絕。

今天和大家介紹的就是珍稀水生動物其中的兩種——娃娃魚和中華鱘。

娃娃魚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娃娃魚是中國特產的一種珍貴野生動物,因其夜間的叫聲猶如嬰兒啼哭,所以俗稱為“娃娃魚”,它正確的稱呼應該是中國大鯢(Andrias davidianus),隸屬於隱鰓鯢科,這也是古老的一科。現存最古老的隱鰓鯢科化石,可追溯到一億六千萬年前。

中國大鯢是由一名19世紀的歐洲學者命名的。在這之前,我們都將娃娃魚看作一種魚類,其實它和青蛙、蠑螈一樣是兩棲動物。而且它是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能長到1米長。

|形態特徵

娃娃魚幼體有著粉紅色的羽狀外鰓,以鰓呼吸;隨著成長鰓部退化轉為用肺呼吸為主,以皮膚呼吸為輔。身體頭腹部扁平,四肢短小粗壯,尾部較長為側扁型像一把蒲扇。身體兩側具有皮膚褶,四肢短小。體表光滑無鱗,佈滿粘液。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生活習性

以前娃娃魚分佈比較廣泛,如今由於棲息地環境惡化分佈區縮小了許多。娃娃魚喜陰畏熱,野外環境中一般棲息於洞穴中。它們需要黑暗的環境,性腺只有黑暗光線下才能發育成熟。強烈光照不僅會影響它們的生長髮育,甚至會造成死亡。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娃娃魚是肉食性動物,捕食前在水裡靜止不動,當獵物從它嘴邊經過,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口咬住,一般咬住後不會鬆開,成體娃娃魚可以將人手指咬斷。所以別看娃娃魚看似溫順,都是為了冷不丁地來一下。憨態可掬的它日常菜單可是包括有魚、蛙、蟹、蛇、蝦、蚯蚓及水生昆蟲。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娃娃魚的價值

大鯢體內可提取一種超級抗原PRCA,它被WHO稱為“誘導癌細胞凋亡反應因子,能破壞癌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抑制癌細胞增殖和轉移,激活人體產生抗癌因子,從而對癌症達到防治和治療的目的。在人類談癌色變的今天,娃娃魚無疑成為癌症的“剋星”。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中華鱘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講完了中國大鯢,我們再來了解一下中華鱘。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距今有一億四千萬年的歷史。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中華鱘種群自白堊紀延續至今,是最古老的魚類之一,親歷了長江的形成和變遷,也見證了恐龍的繁盛與滅亡。中華鱘被譽為“水中大熊貓”,是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物種。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中華鱘體長平均約40釐米,最長達5米,體重最高達600千克。體呈紡錘形,頭尖吻長,口前有4條吻須,口位在腹面,有伸縮性,並能伸成筒狀,體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鱗,背面一行,體側和腹側各兩行。

|中華鱘的價值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是魚類的共同祖先-古棘魚的後裔。正是由於它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徵,表現出它們既是介於軟骨魚類與硬骨魚類之間的類群,又是硬骨魚類中較原始的類群,在魚類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瞭解中華鱘我們要知道,它屬於溯河產卵洄游性魚類,每年夏秋,在大海中長大成年的中華鱘,從長江口逆江而上,洄游到上游金沙江一帶產卵,孵化的幼苗又沿循父輩的“足跡”,漂流入海,多年以後成年的中華鱘又“尋根”上游,繁衍後代。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但是受水利工程、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挖砂採石等影響,長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日趨惡化,1981年葛洲壩的修建,更是截斷了這一古老物種億萬年來的洄游通道。中華鱘在長江的洄游路徑縮短近一半,其命運也由此被徹底改變。根據調查發現,2000年後在長江水域已經很難發現中華鱘的蹤跡,並且近幾年均未發現中華鱘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野生中華鱘種群面臨滅絕危險。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為了減緩中華鱘的衰退趨勢、實現物種延續,2015年10月,農業部發布了《中華鱘拯救行動計劃(2015-2030年)》。

“2019年長江三峽中華鱘放流活動”在宜昌市成功舉辦,此次活動有700尾不同年齡的大規格中華鱘放歸長江,提高了長江流域中華鱘種群數量。

1.5億年前的娃娃魚,3000公里尋根的中華鱘,或因人類而滅絕

今天瞭解到的娃娃魚和中華鱘,他們只是瀕危物種中的冰山一角。有一句話這麼說:找到一隻野生的日本大鯢平均需要1.2小時,美洲大鯢則需要2.2小時,然而找到一隻野生的中國大鯢要花上4個月。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野生娃娃魚的種群數量下降了80%以上。不能等到滅絕了我們才想到保護,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除了不濫捕濫殺野生動物和保護他們的棲息環境之外,你還想到了什麼方式可以有效保護他們?

好了,今天地學真好玩的科普分享到這裡就結束啦,感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週四不見不散!

宇宙洪荒浩瀚無垠

慶幸 我們誕生在這顆星球

地學真好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地學小知識

每週四晚八點

我來給你講個地球的小故事

END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稿/孫建濱 編輯 / 二十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