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資政策醞釀調整 市場期待“動真格”

昨日,上證報記者從多個信源獲悉,證監會相關部門正在就再融資政策改革徵求意見,內容涉及恢復三年期鎖價定增、新增股東是否受減持新規限制等市場關注的核心議題。

接近監管層的人士告訴記者,為更好支持上市公司發展,證監會準備就有關再融資的政策作再評估。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若改革順利推出,將改變當前冷清的定增市場局勢,有利於解決上市公司融資難的困局。

或涉定價及鎖定期調整

近期,市場有傳聞稱,證監會擬對非公開發行政策進行修改,主要變化涉及恢復三年期鎖價定增,適當放寬減持規定及放寬發行規模限制等。

這則傳聞的可信度有多少?有資深投資人對上證報表示,上述傳聞中的修改意見,總的方向是對的,有利於激活再融資市場。國內知名券商前保薦代表人王驥躍認為,當前的再融資政策已經對上市公司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不利於支持上市公司發展,與擴大直接融資政策導向不符,改革是大勢所趨,“上述傳聞中部分內容應該是真的,但有些內容不一定靠譜。”

對於核心的鎖價及減持條款,另一家在京大型券商的投行人士表示,非公開發行政策調整對於是否恢復鎖價及放鬆減持可能要分兩種不同情況:對於通過詢價確定發行對象的,仍為市價發行,但新增股東不再受減持新規限制;對於董事會確定發行對象的,或將改為允許鎖價發行,但是鎖價發行的新增股東仍受減持新規限制。

王驥躍認為,再融資改革的核心是價格和鎖定期,價格應該由市場形成。前次募資使用情況不應成為發行條件,作為信息披露事項即可,不應讓歷史影響未來,要讓市場來選擇。要降低企業融資衝動,根本辦法是降低融資難度,融資便利了,“一次搞個夠”的衝動就下降了,建議力推閃電配售和儲架發行。

“再融資新規”成分水嶺

定增市場變冷,主要是從2017年2月份政策收緊開始的。

2017年2月,為抑制過度融資、募集資金脫實向虛等現象,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部分條文進行了修訂,併發布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成為再融資市場由熱轉冷的轉折點,其中對定增規模、再融資週期、再融資募資用途三方面作出相關調整,被簡稱為“再融資新規”。

“再融資新規”的核心內容有:取消將董事會決議公告日、股東大會決議公告日作為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定價基準日的規定,明確定價基準日只能為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期的首日。上市公司應按不低於發行底價的價格發行股票。上市公司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擬發行的股份數量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本的20%等等。

同年5月,證監會及交易所出臺“減持新規”,對上市公司大股東、IPO和定增前入股的特定股東以及董監高等減持行為,進一步予以規範。新增規定包括:減持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份的,在解禁後12個月內不得超過其持股量的50%;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股份,在連續90日內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且受讓方在受讓後6個月內不得轉讓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11月,證監會適當放鬆了再融資限制,主要是允許企業定增用於補充流動資金和償還債務;同時,證監會對再融資時間間隔的限制做出了調整。

政策調整有望激活定增市場

儘管政策微調釋放了利好信號,但是對解決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來說,尚待更加核心的改革舉措。

王驥躍表示:“給了批文發不出去才是部分上市公司融資難最核心的問題,而發不出去的原因,與非公開發行的定價機制和減持新規導致的鎖定期延長有關。”

記者從不少上市公司瞭解到,改為市價發行加上股票鎖定及減持限制,定增項目乏人問津,部分大股東即使“兜底”,也難對機構產生足夠的吸引力。

從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政策已經轉暖,但因沒有觸及核心的定價和鎖定期條款,定增市場仍然冷清。上證報資訊統計,今年一季度,A股上市公司定增實施家數僅有40家,同比減少54%;募資總額2263.80億元,同比減少40%。而在定增新規實施前的2016年度,A股實施定增的公司多達796家。

記者注意到,2018年11月定增政策調整後,截至2018年底已有怡球資源等近20家公司的再融資全部用來補流和還債,其中不乏依照新政調整定增方案的公司。

同時,股債“蹺蹺板”效應在上市公司融資時表現明顯。2018年,非公開發行規模減少,可轉債發行則出現井噴。數據顯示,2016年可轉債發行規模僅為226億元,2017年升至602億元,截至2018年12月17日,可轉債的發行已經突破了983億元。

添信資本相關人士認為:“扶持實體經濟融資已成為重點。如果再融資市場沒有回暖,不排除後續再融資規定出現更大修改的可能性。去年11月的政策修訂,實際上已標誌再融資規則開始出現變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