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孫理

科技創新是評估一個地區和國家綜合實力水平的重要標誌。近年來我市的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這與科研單位做出的重要科研工作密不可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一〇研究所(對外名稱: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

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其中明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航天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蘭州作為我國一直以來的科技工業的戰略高地,祖國最西邊的航天科研院所——蘭州空間技術物理研究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五一〇所)就坐落於此。該所研製生產的航天壓力容器、空間電子儀器、原子頻標等上百種產品成功應用於我國從東方紅一號到最近發射的100多顆衛星、“神舟”系列飛船以及導彈武器上,並拓展應用到我國的重要戰略戰術武器裝備中,始終保持著一次飛行成功率100%的紀錄,為我國航天事業和國防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日前,記者走訪了這家紮根蘭州數十年,用“蘭州製造”為中國航天“保駕護航”,但在很多人們眼中略顯“神祕”的科研院所。

1962年,肩負“發展中國真空科學技術”的國家使命,五一〇所的前身——蘭州物理研究所應運而生,隸屬於中國科學院系統,以真空科學技術及其工程應用為主攻方向。1968年,在我國大力發展人造衛星的關鍵時期,中央決定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錢學森任院長,基於真空技術在航天工程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獨到的科研優勢,五一〇所正式歸入航天序列,研究所從此成為發展我國空間科學技術的核心力量。“一進入航天序列,我們就迎來了艱鉅的任務,針對東方紅一號需求,我們所的科研人員通過攻關,率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直徑1米的超高真空空間環境模擬設備KM-1。與此同時,又研製成功多種類型的環模設備,包括直徑3.6米的KM-3、7米的KM-4,以及我國第一臺航天員模擬訓練艙,取得了一批豐碩成果。”五一〇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伴隨著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五一〇所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創新項目。該負責人表示,依託深厚的技術實力,研究所承擔了973、863、探索一代、國家重大科學儀器專項等數百項科研項目,取得了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等重大科技獎項。自建所以來,先後獲得有重大影響的科研成果218項,其中8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制定國家和軍用標準45項、航天行業標準60項。編輯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真空設計手冊》、第一部《中國星船材料空間效應數據手冊》、第一部“真空科學技術”叢書以及《真空與低溫》核心期刊,推動了我國真空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並且開發出了空間電推進系統、空間探測載荷、空間高性能原子鐘、星船儀器儀表、空間斯特林製冷機、熱控材料、貯箱氣瓶、二次電源等數十種關鍵產品,為我國載人航天、北斗導航、深空探測等重大工程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7年4月12日,五一○所研製的LIPS-200離子電推進系統搭載實踐十三號衛星發射升空,實現了電推進產品正式裝備應用的“中國第一”,標誌著中國衛星動力技術躋身世界一流水平,同時也打破了美俄對該種技術的壟斷。多種規格的電推進系統產品已開始在通信衛星平臺、高軌遙感平臺以及微小衛星上獲得廣泛應用。該負責人表示,研究所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就開始聚焦國際前沿技術,在國內率先開展電推進技術研究。歷經四十餘年的潛心鑽研,相繼研發了離子電推進和霍爾電推進系統產品,成為國內首個獨立掌握兩大產品技術的單位。

該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成功研製電推進系統之外,五一○所持續開展關鍵通用產品開發研製和升級換代,是我國宇航和防務領域多種專業產品的著名製造單位。其中不少產品都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國際技術壟斷。比如該所研製的銣原子鐘物理部分性能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了北斗導航星座、遙感、防務等領域的產品需求。銫原子鐘成功實現了應用,為我國獨立自主的時頻系統核心產品國產化奠定了基礎。衛星燃料貯箱、二次電源、儀器儀表以及光學、熱控、潤滑等表面工程產品,技術先進、性能優異、廣泛應用於我國發射的各類星、船任務,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等國家工程任務的實施做出了突出貢獻。

此外,五一○所還聚焦新時期航天發展戰略要求,把空間環境及效應探測類載荷研究列為另一重大發展方向,聚焦“空間電場、磁場、重力場和環境效應”領域,依託深厚的物理學底蘊和測量科學、工程實踐等方面的優勢,先後研製成功電場儀、靜電懸浮加速度計、磁力儀、火星能量粒子分析儀等新型載荷,空間質譜計、月塵測量儀、月壤封裝裝置等一批載荷產品實現型號應用,同時承擔了火星探測、地震監測、重力場測量等重大工程主載荷任務,已經成為探測空間科學、研製空間探測載荷的重要力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