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那麼好的機會,項羽為何偏偏不殺劉邦?

中國歷史 項羽 劉邦 項伯 趣歷史 趣歷史 2017-08-27

鴻門宴是《史記》中非常出彩的一篇敘事,以至於後來成了一個俗語,來表示圖謀不軌、暗藏殺機的宴會。

在這次宴會上,項羽本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前來赴宴的劉邦殺掉,假如這樣,歷史便會自此改寫,也就不會有後來烏江自刎的悲劇。

然而,由於婦人之仁和自尊心作怪,項羽沒有聽從范增殺人的建議,最終放走了劉邦,錯失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

以至於事後范增指著項羽鼻子大罵:豎子不足與謀!對此,毛澤東也曾經賦詩道: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所以,用一個詞概括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便是——政治低能兒!

鴻門宴那麼好的機會,項羽為何偏偏不殺劉邦?

然而,真的如此嗎?

當我們仔細閱讀司馬遷寫的這段鴻門宴時,會發現其中有許多不合理之處。

第一,如果鴻門宴真的是殺機重重的宴會,以劉邦這樣貪生怕死的性格,他怎麼會毫無察覺地主動前往項羽營中送死?

再者,劉邦與張良以上廁所為名外出商議對策,完畢後,劉邦吩咐張良必須等他到了軍營中再回去謝罪。

從彼此開始商量到劉邦達到軍營,期間個把小時總有吧,難道上這麼久廁所不會引起項羽的疑慮嗎?

第二,《史記》中說到,劉邦與項羽軍營相距四十多裡,而在前一天夜裡,一共發生了項伯由項營入劉營、面見張良劉邦、劉邦宴請項伯、項伯夜歸、面見項羽等等一系列事情,這在時間上真的可能嗎?

而且,項伯私會劉邦後,竟然還敢告知項羽,大做和事老。在劉邦與項羽正劍拔弩張的時刻,他這樣膽大妄為的行事就不怕項羽會怪罪嗎?

第三,劉邦與項伯見面時,他是這樣解釋自己所作所為的:我入關後,與民秋毫無犯,靜待將軍的到來。之所以派人把守函谷關,為的是防備有盜賊出入。我日夜盼望項將軍前來,哪裡敢反呢?

這樣的理由糊弄鬼呢!誰信?項伯真的會把這樣的話傳給項羽,並從而使得一場大戰消弭於無形之中嗎?

所以,由此可見,《史記》中有關鴻門宴的記載,並非歷史的本來面目,而是經過了一層層的塗脂抹粉。故事雖然寫的精彩,但更像是小說家言了。

然而,故事從不會無中生有。史料中有關鴻門宴的記載,雖然在具體細節上大抵屬於虛構,但它所反映的劉、項曾經一度劍拔弩張之形勢應該是真實的。

鴻門宴那麼好的機會,項羽為何偏偏不殺劉邦?

要明白這一切,還得從項羽帶頭大哥的身份說起。

鉅鹿之戰後,諸侯公推項羽為聯軍的上將軍,俗稱帶頭大哥。當時的軍事集團眾多,有以魏王豹為主的魏國軍事集團,以趙王歇為主的趙國軍事集團,以齊王田市為主的齊國軍事集團,以韓王成為主的韓國軍事集團,以燕王韓廣為主的燕國軍事集團等等。

這些大都是以六國舊貴族為主建立的軍事集團,在各自地區具有相當的號召力和影響力。項羽強雖強,可以吊打其中任何一家,但並沒有絕對的實力,因此不能一手遮天。

非但如此,敢於和項羽叫板的人還很多。一個明顯的證據是,項羽分封剛剛結束,除了劉邦外,就有田榮、陳餘、彭越等公開反叛,而項羽則至死也沒有平定。

對於諸侯們的異心,項羽不會毫無察覺。這就是鴻門宴前,項羽所要面對的複雜形勢。

因此,對於此時的項羽而言,劉邦不能輕易動。因為這樣做,一方面只會削弱自身實力,進而更鎮壓不住蠢蠢欲動的各路諸侯;

另一方面劉邦畢竟亡秦有功,雖然犯了拒納諸侯的錯誤,但執意消滅他無論如何會讓諸侯們產生兔死狗烹的聯想,進而有可能導致諸侯們的合縱,陷自己於危險境地。

而且,劉邦之事並不是項羽此刻最亟待解決的。

他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將戰時的利益穩定下來,即如何確保最多的諸侯願意認可他作為盟主的地位。這才是一切的根基。鑑於此,項羽有和談的意圖。

而劉邦呢,當初他聽信了別人的建議,入關後派兵把守以拒諸侯,這顯然是個昏招,以亡秦為口號的項羽萬萬無法答應,於是才有了雙方的劍拔弩張。

隨著項羽率領四十萬諸侯聯軍攻破了函谷關,劉邦的形勢急轉直下。他所面臨的已經不是稱不稱王,而是能不能生存的問題了。劉邦必須改變原有計劃,以應對目前的危機。於是,他也有議和的企圖。

鴻門宴那麼好的機會,項羽為何偏偏不殺劉邦?

因此,雙方都有議和的心思。

項羽是想兵不血刃地逼迫劉邦讓出關中,並承認他霸主的地位。劉邦則是認清現實,知道為了生存必須低頭服軟,並讓出關中才行。於是就有了項伯在其中的穿針引線,做和事佬,雙方最終摒棄了前嫌,發誓共建美好家園。

所以,鴻門宴其實是一場協商關中地區統治權的政治會談,項羽通過此次會談進一步對外確立了他霸主的身份,而劉邦則通過服軟獲得了生存下去的機會。

對此,司馬遷其實並非一無所知,在《史記》的其他部分,他已經暗示了鴻門宴的真實情況。《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太史公一語了其中道破玄機: 項羽也因為遂了自己心意,所以不想殺沛公了。

備註: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