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明君李世民,經世致用的智慧締造貞觀盛世

中國歷史 魏徵 唐高宗 李淵 超好看的短故事 2017-07-16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在位期間,施行仁政,將大唐治理得繁榮昌盛,史稱“貞觀之治”。此外,李世民也因愛惜人才而聞名。魏徵死後,李世民說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

“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吾失一鑑矣。”

但是這句話的背後,除了感慨魏徵之死外,還隱藏另一個深層含義。

李世民是李淵次子,靠弒兄逼父奪得皇位,名不正而言不順。雖然李世民治國有方,但這總是他的一個心結,擔心自己會因此遺臭萬年。

在李世民之前,雖然皇帝權力最大,但總有其邊界。前朝祖訓和史官之言,皇帝是不能觸碰和逾越的。就連殘暴如漢武帝,憑個人喜惡對司馬遷施以腐刑,但他從未染指史書的撰寫,使得《史記》可以流傳至今。

一代明君李世民,經世致用的智慧締造貞觀盛世

但李世民卻不敢沿用這一套規矩,下令由宰相監修國史,然後要求房玄齡給他看史書上關於他的記載。房玄齡拗不過,只得按照李世民的意思來修改歷史。但謊言是很難遮掩的,強行篡改的歷史總會出現許多不合常理的記載。

比如《舊唐書》和《新唐書》中把李建成描述成一個遊手好閒的花花公子,因為嫉妒李世民軍功想陷害他,李世民才不得不發動玄武門之變。

一代明君李世民,經世致用的智慧締造貞觀盛世

玄武門之變那麼大的事情,李淵居然在皇宮內院裡遊玩,什麼都不知道。直到建成和元吉死亡以後才得到消息。而李淵得知自己兩個親兒子死於非命後,非但沒有傷心,反而高興地對李世民說:“這正是我素來的心願啊!”

後人讀之,都不禁為李世民感到臉紅。

一代明君李世民,經世致用的智慧締造貞觀盛世

李世民插手史書撰寫,面對大臣的質疑,他卻說,我只是想看看史書對我有什麼評價,如果有好的,我會繼續發揚,如果有過失,我就會引以為鑑,改正自己的錯誤。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以史為鑑這一說法。

此先例一開,自李世民以後,所有的皇帝都專設御用史官來修史。這些御用文人自然要乖乖聽皇帝的話,對成功者大加褒揚,對失敗者肆意貶損。中國成王敗寇的歷史傳統,自此走向登峰造極。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作為千古有名的赫赫雄主,唐太宗李世民膝下也有幾個很出色的兒子。拿他的繼承人唐高宗李治來說,他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有些軟弱,但所謂的軟弱其實是給武則天的強勢襯托出來的,事實上李治還算個比較出色的君王,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永徽之治。

除了李治之外,唐太宗其他的兒子也不錯,最讓他喜愛的是第三子李恪,李世民曾打算把皇位傳給他。此人文韜武略,連毛主席都稱讚過他,只可惜造化弄人,他最終還是與皇位失之交臂。

一代明君李世民,經世致用的智慧締造貞觀盛世

李恪生於公元619年(武德二年),生母是隋煬帝之女楊妃,被封為吳王。李恪為人,英武果斷,文武雙全,儘管不是嫡出,但深得唐太宗寵愛,唐太宗常在群臣面前稱讚他有自己的風範,史書記載唐太宗評價李恪:“吳王恪英果類我。”

不過儘管如此,在早期李世民卻從未想過立李恪為太子,因為他已經立了嫡長子李承乾為太子,而當時的李承乾各方面都表現不錯。可是到了後來,李承乾的言行舉止越來越悖逆,恃寵而驕胡作非為,讓李世民產生了廢太子的念頭。

皇四子魏王李泰,看到李世民有改立太子的想法,於是不斷髮動黨羽暗中操作,希望讓自己取代李承乾。這無疑惹惱了李承乾,一怒之下,他竟然派刺客刺殺李泰。後來事情敗露,李承乾惶惶不可終日,竟然勾結侯君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等人起兵逼宮,想先下手為強取代唐太宗。

李承乾哪是李世民的對手,宮廷政變毫無意外地失敗。李世民大怒,廢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同時,他見李泰為了爭奪太子之位不擇手段,也打消了立他為太子的念頭。這時的李世民,最中意的太子人選是李恪,因為李恪不僅才能突出,又不像李泰那樣不擇手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