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黨網故事匯」開國領袖的母親們

中國近代史 周恩來 朱德 張寶忠 河北共產黨員網 2017-05-26
「365黨網故事匯」開國領袖的母親們

損己利人的毛澤東之母

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1867年出生於湖南湘鄉縣唐家坨的一個富裕農家,18歲嫁到韶山沖,成為農民毛貽昌的妻子。1893年始,她相繼生下了毛澤東、毛澤民、毛澤覃……

文七妹沒念過書,但忍耐、慈悲、佈施,這些佛教思想在她身上有鮮活反映。毛澤東曾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損己而利於人的人。我母親正是最後一種人。”

母親的美德對毛澤東影響極深,毛澤東從小就極具同情心。毛澤東八歲時開始在私塾讀書,一天,他向母親提出要帶著午飯到學校吃。母親以為兒子為了節省往返的時間多讀點書。可連續幾天,文七妹發現兒子帶的午餐一次比一次量多,但是晚上回家後依舊顯得很飢餓。她擔心兒子得了怪病,便盤問毛澤東。毛澤東只好如實說:“我們私塾新近來了一個叫黑皮伢子的同學,他沒有午餐吃,我就帶午飯去和他勻著吃。”文七妹沒有責備兒子,反而非常欣慰。此後,她總是給兒子準備兩個人的午飯。

1919年,母親患腮腺炎。當時毛澤東在長沙讀書,他急忙把母親接到省城治療,可母親還是離開了人世,終年53歲。母親去世以後,毛澤東專門寫了一篇《祭母文》,鐫刻在韶山沖他父母合葬墓的右側石碑上。《祭母文》中寫道:“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愷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致,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潔淨之風,傳遍戚里。不染一塵,心存表裡。”

正是文七妹那種忠厚賢慧、勤勞簡樸的品德深深地影響了毛澤東,“給了他一副眷愛天下窮苦人的心腸”,母親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寄錢給生活困難的父老鄉親和師友,邀請他們到北京敘舊。而他自己則生活相當儉樸。

賢良的朱德母親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舉行追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母親大會,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為黨的領導人的母親舉行的公祭儀式。中共中央送的輓聯是“八路功勳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毛澤東的輓聯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劉少奇、周恩來的輓聯為“教子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範;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保好家風”。

朱德的母親鍾氏生於1858年,一共生了13個兒女。家裡生活很苦,可由於母親的聰明能幹,也勉強過得下去。

朱德母親對孩子管束很嚴,朱德剛四五歲,就跟著母親幹家務活。長大後,朱德要離開故鄉參加革命,母親不但不反對,還給了朱德許多安慰。

朱德一生無論做事做人都深受母親的影響。他常說:我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30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母親又給了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朱德後來轉戰川滇,以後又參加共產黨,20多年未回過家鄉,母親不斷寫信鼓勵朱德在外面做大事。抗戰後,朱德只寄了幾百元錢回去,母親仍然繼續勞動,並不依靠八路軍、共產黨為她養老。

成就一代偉人的周恩來嗣母

周恩來的生母萬十二姑性格開朗,她讀過私塾,處事公正,有同情心,深受全家敬重。因小叔子新婚不久就重病纏身,萬十二姑為了讓弟妹有所寄託,便將不足週歲的長子周恩來過繼給弟弟。嗣母陳氏22歲丈夫故亡,身邊只有週歲的嬰兒相伴。陳氏出身書香門第,能詩善畫,她把才智、理想和全部的柔情愛意都寄託在了牙牙學語的恩來身上。周恩來10歲那年,死神奪去了他兩個母親的生命,然而母親們身上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與良善,卻滋潤了少年恩來的心靈。

1918年1月2日,周恩來旅日期間寫下了情深意切的《念娘日記》:“我把帶來的母親親筆寫的詩本打開來念了好幾遍,焚好了香,靜坐一會兒,覺得心裡非常的難受,那眼淚忍不住的要流下來。計算母親寫詩的年月,離現在整整的二十六年,那時候母親才十五歲,還在外婆家呢。想起來時光容易,墨跡還有,母親已去世十七年了,不知還想著有我這個兒子沒有。”

成為共和國總理之後,周恩來還多次說過:沒有母親的愛,我不會走好學的路。嗣母終日不出門,我好靜的性格是從她身上學來的;生母是個爽朗的人,我的性格也有她的一部分。

14歲的周恩來曾奮然命筆,寫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宏願。瞭解周恩來的人都會不禁發出相同感嘆:歲月的流逝,只能奪去周恩來的青春和烏髮,但他一生始終是面淨、發整、衣挺、紐結、頭正、肩平、胸寬、背直、不傲、不暴、不怠,待人和藹可親,這毫無疑問得益於周恩來家庭和學校的教育。

為鄧小平一生鞠躬盡瘁的平凡母親

鄧小平的生母姓淡,雖家教好,但並不曾讀過書。淡氏婚後一年生了一個女兒,兩年後,陸續為鄧家生了二子。1904年的8月22日,長子鄧小平就在鄧家的期盼中來到這個世界。母親主張讓兒子讀書,並贊成把孩子送到國外接受新思想。鄧小平12歲時,母親病故,終年42歲。鄧小平常常回憶說,母親最疼愛的是自己,正是母親的引導,才使鄧小平立志離開家鄉,去法國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我們在一些照片中見到的與鄧小平晚年生活在一起的繼母,是夏伯根。她是鄧老爺子的最後一位妻子。

建國之初,鄧小平日理萬機,家中事務全由夏氏料理。夏氏最大的功勞是在鄧小平文革蒙難時期。那時,她成為鄧家至關重要的人物。第一次蒙難,鄧小平孩子尚小,她像只老鷹一樣,用翅膀呵護著這群受到歧視的小鳥。鄧小平下放江西時,提出要帶這位老人一同去。在鄧小平的飲食生活裡,一是酒,二是豆瓣醬,但當時缺少供應。可這沒有難倒夏氏,她同卓琳反覆試驗,終於做出了鄧家的酒和豆瓣醬,也為鄧家在下放的生活裡添加了一道佐餐。

夏氏把一生獻給了鄧家。當鄧小平晚年住在醫院時,她得不到他病情的音訊,就不斷問孩子們:“寶忠回來了嗎?”張寶忠是鄧小平形影不離的老警衛。她知道只要張寶忠回來,小平就沒什麼大事。突然有一天,張寶忠回來了,帶回的是鄧小平逝世的消息,老人的頭髮一下白到髮根,從此,她突然感到身體再無氣力。老人90餘歲謝世,只留下一個名字叫夏伯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