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用“酸菜裡面出政治”寓意什麼

中國近代史 政治 蔣介石 酸菜 中國文明網 2017-06-09

“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

中國革命植根於一個生產力十分落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凝聚黨心、軍心和民心,儘可能地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並不斷增強克服困難、戰勝敵人的能力,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理論上、政策上積極倡導厲行節約、反對浪費,而且還始終身體力行,把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作為一項重要的指導方針和工作原則。

在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明確提出要“節省”,要“反對貪汙浪費”。1934年1月,毛澤東在第二次全國工農代表大會上提出:“財政的支出,應該根據節省的方針。應該使一切工作人員明白,貪汙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並強調,“節省每一個銅板為著戰爭和革命事業,為著我們的經濟建設”。兩年後,當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來到延安時,他親眼目睹毛澤東住的簡陋窯洞、周恩來睡的草蓆土炕、彭德懷穿的降落傘改制的背心以及林伯渠戴的繩子繫著的斷腿眼鏡。深為感慨之餘,他從這些細節中看到了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一種獨特力量,他稱其為“東方魔力”,並斷言這是“興國之光”。

解放戰爭是中國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決戰。為此,毛澤東明確提出:“為著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作持久打算。必須十分節省地使用我們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力戒浪費。必須檢查和糾正各地已經發生的貪汙現象。”他還強調,“我們是艱苦奮鬥,軍民兼顧,和蔣介石統治區的上面貪汙腐化,下面民不聊生,完全相反。在這種情形下,我們是一定要勝利的。”

1949年3月,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又向全黨發出了“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的號召。

“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方針”

新中國成立,就面臨著嚴峻的內外形勢。為了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毛澤東明確提出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的方針。毛澤東在《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一文中殷切地提出:“我並且希望,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餘年間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鬥的作風。”

1956年,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毛澤東又進一步呼籲,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勤儉節約、艱苦創業。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在談到提倡艱苦樸素、同人民群眾同甘共苦時,舉了朱德總司令過草地的故事。他說:“廠長、校長可以住棚子,我看這個法子好,特別是在困難的時候。我們長征路上過草地,根本沒有房子,就那麼睡,朱總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麼睡,都過來了。”在談到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時,又舉了“酸菜裡面出政治”的故事。他說:“我是歷來主張軍隊要艱苦奮鬥,要成為模範的。1949年在這個地方開會的時候,我們有一位將軍主張軍隊要增加薪水,有許多同志贊成,我就反對。他舉的例子是資本家吃飯五個碗,解放軍吃飯是鹽水加一點酸菜,他說這不行。我說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個碗,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裡面就出政治,就出模範。解放軍得人心就是這個酸菜”。

毛澤東之所以一再強調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既來自於他對中國國情的深刻洞悉,又來自於他對我們黨這一優良傳統和政治本色的堅定奉行。在他看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不僅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權宜之計,更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原則之一。

“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以後,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提出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還有相當長的時間;並據此強調,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等等。這些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黨在新時期關於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重要思想。

改革開放初期,“問題堆積成山,工作百端待舉”,鄧小平提出,在中國搞現代化建設“是一個相當大的目標”,“要有相當長時間”,因此要教育人民“不能浪費”,“不能把經濟發展的成果通通分掉,那樣再生產、再發展就沒有希望了”。他的這一思想,集中地反映於1981年的兩次重要談話中。這一年9月,在會見日本公明黨第十次訪華團時他說:“現在我們搞四化,情況會逐步好起來,但是好起來也要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如果沒有遠大的理想,只追求物質享受,以後的發展就沒有希望。”同年11月,他又進一步強調要堅持我們歷來的艱苦奮鬥的傳統,否則我們的事業是不會有希望的。他說,中國式的現代化,不能同西方比。如果不提倡艱苦奮鬥,勤儉節約,這個目標不能達到。

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鄧小平更加強調要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並提出“艱苦樸素的教育今後要抓緊”,“我們的國家越發展,越要抓艱苦創業”。為此,他還反覆告誡說:我們的路還很長;我們還要夾著尾巴做人,要很謹慎,並且要艱苦奮鬥;艱苦奮鬥還是要講,一點不能疏忽;要勤儉辦一切事情,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