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於“酸菜裡面就出政治”—— 重溫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關於艱苦奮鬥的論述

有感於“酸菜裡面就出政治”

—— 重溫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關於艱苦奮鬥的論述

有感於“酸菜裡面就出政治”—— 重溫毛澤東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關於艱苦奮鬥的論述

艱苦奮鬥是黨的優良傳統,是我們戰勝種種困難不斷前進的力量源泉。始終保持艱苦奮鬥的精神,對執政黨的建設而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為此,毛澤東曾提出一個著名觀點:“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1956年11月在黨的八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對此還有一段精彩論述,至今讀來仍有重要的警示意義。

毛澤東這樣講到:“我是歷來主張軍隊要艱苦奮鬥,要成為模範的。一九四九年在這個地方開會的時候,我們有一位將軍主張軍隊要增加薪水,有許多同志贊成,我就反對。他舉的例子是資本家吃飯五個碗,解放軍吃飯是鹽水加一點酸菜,他說這不行。我說這恰恰是好事。你是五個碗,我們吃酸菜。這個酸菜裡面就出政治,就出模範。解放軍得人心就是這個酸菜,當然,還有別的。現在部隊的伙食改善了,已經比專吃酸菜有所不同了。但根本的是我們要提倡艱苦奮鬥,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

毛澤東認為,“酸菜裡面就出政治”,解放軍艱苦奮鬥的實際行動得了人心。他還巧妙地用“軍隊”將“地方”的軍,指出:“錦州那個地方出蘋果,遼西戰役的時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裡很多蘋果,我們戰士一個都不去拿。我看了那個消息很感動。在這個問題上,戰士們自覺地認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為這是人民的蘋果。我們的紀律就建築在這個自覺性上邊。這是我們黨的領導和教育的結果。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裡頭出來的。一個蘋果不吃,餓死人沒有呢?沒有餓死,還有小米加酸菜。在必要的時候,在座的同志們要住棚子。在過草地的時候,沒有棚子都可以住,現在有棚子為什麼不可以住?軍隊這幾天開會,他們慷慨激昂,願意克己節省。軍隊這樣,其他的人更要艱苦奮鬥。不然,軍隊就將你的軍了。”

艱苦奮鬥,表現為一種奮發向上、銳意改革的精神,一種不怕任何困難和壓力的精神,一種為人民利益樂於奉獻的精神。這種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色。它不但為全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而且也讓我們的對手深深折服。淮海戰役中,12萬裝備精良的黃維兵團被殲,被俘後的黃維拒不認輸。但當他被帶到我軍前委指揮所的破草房裡,看到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這些“布衣將軍”時,才恍然大悟,心服口服。這種政治本色和精神力量,如奔流不息的長江黃河,貫穿於我們黨90多年的歷史中,是我們黨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繫的一個傳家寶。

那麼,毛澤東為什麼要在八屆二中全會上講這樣一段話呢?其實並非偶然。當時國內外發生了很多大事,引發了毛澤東對這個問題的深深思考。這一年,一些社會主義國家暴露出一些嚴重的矛盾和問題。當年2月,在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作了批判斯大林的《關於個人崇拜及其後果》的祕密報告,對斯大林基本上持否定態度,從而引起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特別是東歐一些國家的強烈震動。6月,波蘭的工業城市波茲南發生數千人罷工、上街遊行的事件。10月,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等地也發生了罷工、遊行示威和大規模的騷亂。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形象受到嚴重損害。毛澤東認為應從波匈事件中吸取深刻教訓,反對官僚主義和脫離群眾。再觀國內,1956年下半年,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剛剛完成,社會制度發生改變,社會階級關係和經濟結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加之在三大改造和建設工作中出現某些過急之處,領導工作中也還存在著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我國國內也出現了一些不安定情況。國內經濟出現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供應緊張的問題,有些地方甚至發生工人罷工、學生罷課的事件。正因為如此,1956年被毛澤東稱為“多事之秋”。為了正確處理國內建設中發生的矛盾,當年11月召開的八屆二中全會強調要以波匈事件為鑑戒,在兼顧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同時,必須警惕和防止幹部特殊化和脫離人民群眾的問題。

在革命戰爭年代,黨長期戰鬥在農村,物質上極度匱乏,還要同敵人打仗。在這樣的條件下生存發展起來,沒有艱苦奮鬥的精神是根本不行的。民主革命勝利以後,黨領導了全國政權,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作為執政黨,我們黨聯繫群眾的條件比過去好多了,但也同時增加了脫離群眾的危險。對這個問題,毛澤東始終保持高度警惕並及時向全黨提出警告。早在1949年3月,中國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中國共產黨將成為執政黨,針對黨內正在滋長的貪圖享樂、不願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毛澤東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向全黨敲響了警鐘,提出了著名的“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以此告誡全黨同志不要在糖彈面前打敗仗。毛澤東還把黨中央從西柏坡搬遷到北京稱為“趕考”,就是要求黨在執政後不能揮霍浪費、奢侈腐化,要跳出歷代朝政由簡到奢最終覆滅的週期率。毛澤東在八屆二中全會上談艱苦奮鬥是我們的政治本色,正是基於當時國際國內存在的脫離群眾的情形對全黨發出的警誡之言。

黨的幹部是黨的事業的骨幹,黨員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在弘揚艱苦奮鬥精神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幹部艱苦奮鬥,群眾自然相信我們,和我們一道前進,就會在全社會形成艱苦奮鬥的好作風。從歷史上看,艱苦奮鬥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一種政治本色,廣大人民群眾之所以能夠克服重重困難,犧牲個人利益,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艱苦奉獻,是與黨的領袖和各級領導幹部帶頭艱苦奮鬥分不開的。正如毛澤東所說:“我們長征路上過草地,根本沒有房子,就那麼睡,朱總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麼睡,都過來了。我們的部隊,沒有糧食,就吃樹皮、樹葉。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禍同當,這是我們過去幹過的,為什麼現在不能幹呢?只要我們這樣幹了,就不會脫離群眾。”毛澤東始終堅持不懈地教育全黨要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他自己也一直保持著這種作風,成為艱苦奮鬥、聯繫群眾的典範。

原載《機關黨建研究》

2019年1月創刊號

來源:《求是》2019/04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