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外出專列上攜帶的大批古書中,《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是必備的。他甚至讀過《三國演義》的連環畫。據餘湛邦回憶:1958年9月,毛主席乘專列巡視大江南北。“一天,毛主席正在車上閱讀《三國志》,張治中和羅瑞卿進來,在談話間,毛主席說:‘呂蒙是行伍出身,沒有文化,很感不便,後來孫權勸他讀書,他接受了勸告,勤讀苦讀,以後當了東吳的統帥。現在我們的高級軍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參加革命後才學文化,他們不可不讀《三國志》的《呂蒙傳》。”

古田會議後,為了闡述宣傳鼓動重於指派命令的道理,毛澤東給大家講了《三國演義》中老將黃忠大敗夏侯淵的故事:“黃忠本來年老體衰,很難取勝夏侯淵。可是諸葛亮使用了‘激將法’,把黃忠的勇氣鼓動起來了。於是黃忠表示:如不斬夏侯淵於馬下,提頭來見。結果,黃忠果然殺了夏侯淵。”

1935年12月,毛澤東在《中國革命的戰略問題》一文中,講到“雙方強弱不同,弱者也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道理時,舉了中國古代六個有名的戰例,其中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吳蜀彝陵之戰等三次戰役,都是《三國演義》中用濃墨重彩著力渲染過的。

從小說看戰爭

1957年11月在訪問莫斯科期間,一天晚上,毛澤東請胡喬木、郭沫若及十來名工作人員一道吃飯時,也有議論。他說:“我們論三國,替古代擔憂吧?”隨即與郭沫若縱談三國曆史,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講了諸多戰例。你一段,我一段,夾敘夾議,談到熱烈之處,毛澤東忽然轉向翻譯李越然問:“你說,曹操和諸葛亮這兩個人誰更厲害?”李越然回答不出。毛澤東接著說:“諸葛亮用兵固然足智多謀,可曹操這個人也不簡單,唱戲總是把他扮成個大白臉,其實冤枉,這個人很了不起。”又說:“古時候打仗沒有火箭和原子彈,刀槍劍戟打起來死人也不見得少。漢桓帝時有多少人口?”郭沫若隨口應道:“晉書地理志作五千六百萬。”毛澤東說:“現在還統計不全,到處有不入戶人口,那時就能統計全?估計算是五千六百萬。到了三國混戰還剩多少人口?”郭沫若回答:“史書載,黃河流域‘戶口驟減,十不存一’。三國合計,人口大約六七百萬。”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毛澤東引王粲《七哀詩》後說:“曹操回原籍,‘舊土人民,死喪殆盡,國中終日行,不見所識’。第一次世界大戰死了多少人?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了多少人?比比麼,三國又死多少人?原子彈和關雲長的大刀究竟哪個死人多?”毛澤東深深嘆息,繼續說:“現在有人害怕戰爭,這一點不奇怪。打仗這東西實在把人害苦了。戰爭還要帶來饑荒、瘟疫、搶掠……為什麼要打仗喲!應該防止它,打不起來再好不過;可是光顧怕,也不行。你越怕,它就越要落在你頭上。我們要著重反對它,但不要怕它。這就是辯證法。”最後,毛澤東說:“《三國演義》、《水滸傳》這些書,至少讀它三遍。”

從小說看組織

毛澤東從不單純地評論古典小說,也不從政治角度評古典小說,而是以小說喻政治。取其一點,不及其餘,把藝術實例從它們所處的作品結構中脫離出來,把小說讀活、用活,讀出新效果、新真理來。他提出讀《三國演義》,不但要看戰爭,還要看組織,舉的例子是劉備集團取西川、入成都後,同當地文官武將一起建立蜀國的事。他與薄一波談話說:“看這本書,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你們北方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組織了一個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幹部’一起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根據地。”他用這個故事說明外來幹部一定要同當地幹部搞好團結,才能做出一番事業。毛澤東在書信、講話和文章中,還時常引用《三國演義》中的歷史故事借古喻今,說明一定的道理。1936年,毛澤東為促成實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在給當時任國民黨陝西省主席的邵力子寫信時,引用“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形容國共兩黨的關係。

1944年10月25日在延安中央黨校作報告,談到整風審幹問題時,毛澤東說:“張飛在古城相會時,懷疑關雲長,有很高的原則性。因為關羽形式上是投降了曹操,封了壽亭侯,幫曹操殺了顏良、文丑,你又回來究竟是幹什麼來了?我們一定要有嚴肅性、原則性。當然過火是要不得的,所以去年搶救運動,十幾天,我們馬上就停下了。”

黨史學者陳晉在贈筆者的新作《讀毛澤東札記》一書中說:1959年3月,毛澤東在鄭州會議上,曾對三國時期幾個主要領導集團核心人物在“出主意,用幹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比較,認為曹操多謀善斷,最厲害;劉備也很厲害,卻稍遜一籌,“事情出來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點”;袁紹則根本就是“見事遲,得計遲”,屬於不稱職的領導。道理不難懂,做起來實非易事,毛澤東讀史,多注意此道。

從小說看破格用人

毛澤東很喜歡《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這段故事,特別注意其中幾位主角的年齡和才幹。他在1953年5月3日接見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的談話時說:“三國時代,曹操率大軍下江南,攻打東吳。那時周瑜是個‘共青團員’,當東吳的統帥,程普等老將不服,後來說服了,還是由他當,結果打了勝仗。現在要周瑜當團中央委員,大家就不贊成。這行嗎?”

1957年4月上旬,在四省一市省市委書記思想工作座談會上,談到要提拔黨齡短、年紀輕但有能力的幹部時,毛澤東說:“赤壁之戰,程普40多歲,周瑜20多歲,程普雖是老將,不如周瑜能幹。大敵當前,誰人掛帥?還是後起之秀周瑜掛了大都督的帥印。孔明27歲成名,也未當過支部書記、區委書記嘛!也是個新干部嘛!赤壁之戰以前無名義,之後才當軍師、中郎將。古時候可以破格用人,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大膽提拔?”

1964年3月24日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說:“現在必須提拔青年幹部。赤壁之戰,群英會,諸葛亮那時27歲,孫權也是27歲,孫策起事時只有十七八歲。周瑜死時才不過36歲,那時也不過30歲左右,魯肅40歲,曹操53歲。事實上青年人打敗了老年人。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

1965年1月25日的一次談話中,毛澤東又說:“看起來還是青年人行。群英會上的英雄,大多是二三十歲的人。諸葛亮當時才27歲,孫策初幹事時,不到20歲,孫權更小。”

從毛澤東關於《三國演義》的談話來看,他是聯繫自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實際,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客觀公正地分析和評價《三國演義》的事件人物,肯定其所長,分析其失誤,真正做到了古為今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