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現羅圈腿,家長要反省這三件事,你做過沒有?

紙尿褲 不完美媽媽 佝僂病 光明網 2019-04-03

文|孕育乖寶寶

羅圈腿是我們常見的下肢畸形,還可稱之為O型腿,醫學上稱為膝內翻,兩足內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為主要表現的畸形疾病。對於“羅圈腿”,現在和大家分享以下幾方面的知識。

寶寶出現羅圈腿,家長要反省這三件事,你做過沒有?

羅圈腿的成因

1、寶寶缺乏維生素D

寶寶體內缺乏維生素D的話,就會影響鈣質沉積到骨骼裡,進而導致寶寶出現羅圈腿。

但是現在我們越來越重視給寶寶補充維生素D了,所以一般情況下,因為維生素D缺乏導致的羅圈腿已經很少見了。

2、不良的外力影響

寶寶出現羅圈腿,其實更多是因為膝關節內外兩側的肌肉力量不均衡導致的。

寶寶出現羅圈腿,家長要反省這三件事,你做過沒有?

羅圈腿的判斷

當孩子睡著或完全放鬆地躺在床上時,把他的褲子和(或)紙尿褲脫掉,然後輕輕地把寶寶的兩隻腳踝靠近,然後看兩個膝關節之間的距離。

如果這個距離小於3cm,說明寶寶是正常的;

如果這個距離在3~6cm之間,需要繼續觀察;

除非這個距離大於6cm,才考慮寶寶可能有羅圈腿的問題,需要帶寶寶去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寶寶出現羅圈腿,家長要反省這三件事,你做過沒有?

寶寶出現羅圈腿,家長要反省這三件事

1、避免過早扶站

見過不少人晒自家寶寶能力超前,早慧聰穎,比別人家的強。

證明方式就是扶著寶寶站立,強行拎著寶寶走倆步。

這種方式覺得是不可取中透著些許幼稚。

就算寶寶以後真的出人頭地,也不會覺得是因為他比其他人早站了倆月。

寶寶的大運動水平是自然發育的,這是一個順其自然,水到渠成的過程,“拔苗助長”是沒有任何積極意義的。

就羅圈腿而言,如果家長過早扶站,此時寶寶的肌肉對骨頭的保護能力還很弱,並且寶寶的骨質偏柔軟,容易受外力影響而變形,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寶寶變成羅圈腿。

2、避免託著寶寶蹦跳

除了上述的過早扶站,部分家長還喜歡託著寶寶,讓寶寶在自己腿上蹦,這種親子互動遊戲也是不建議的。

這種託著寶寶在自己腿上蹦跳的方式,雖然有別於過早扶站所帶來的緩慢而持久的不良影響,但是這種短暫迅猛的外力衝擊也是不容小覷的。

同樣可以導致寶寶羅圈腿。

所以,咱就安安分分陪寶寶就成,別這麼鬧騰了。

3、避免使用學步車

很多家長為了省心,都喜歡用學步車幫助寶寶學習走路。學步車的構造大家都知道,就是一個圈,然後中間有條寬帶子把寶寶兜著,寶寶就靠著這個圈和這個帶子,在裡面盪鞦韆似的晃悠。

然而,寶寶在學步車裡腿壓根兒蹬不直,加上圈和帶子施加的外力,寶寶的雙腿在移動過程中受到的力是不均衡的。

長此以往,除達不到學步的作用,還可能導致羅圈腿。

如果寶寶已經能夠自主站立,並且他想嘗試走路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寶寶買助步車來代替學步車。

聽不少人說,如果買好的學步車根本不會有這些困擾,還說合理控制使用時間和把帶子調整到合適的高度就完全沒問題。

寶寶出現羅圈腿,家長要反省這三件事,你做過沒有?

羅圈腿的相關誤區

誤區1:出現羅圈腿是因為缺鈣

發現,父母們經常會陷入一個邏輯誤區。

比如說,骨頭中絕大部分的成分是鈣質,那麼但凡和骨頭沾點邊兒的毛病,那都是因為缺鈣。

就好比,不少人認為,羅圈腿就是因為缺鈣。

但看完了上面的介紹,大家應該能明白了,羅圈腿真的不是因為缺鈣。

就算退一萬步講,如果真的是因為維生素D補充不足導致寶寶得了佝僂病,那也絕對不可能只出現羅圈腿這一個症狀,一定會伴隨其他明顯的症狀,寶寶的一般狀況也會受到影響的。

誤區2:穿紙尿褲會引起羅圈腿

替羅圈腿背過最多黑鍋的“背鍋俠”當屬紙尿褲了。

比如說有些人看到寶寶穿著紙尿褲,兩條小腿兒彎彎的跑來跑去,就直截了當地說:“看,這孩子是羅圈腿,一看就是穿紙尿褲穿的!”

在上面已經提過,小寶寶腿有點彎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會自然消失的。

另外,羅圈腿是因為膝關節出現了問題,但是紙尿褲是在大腿兒根兒穿著,這都不是一個地方,賴不著人家紙尿褲。

誤區3:綁腿能讓腿變直

對於大寶寶甚至成人來說,綁腿會不會管用還真沒研究過,但是如果是小寶寶,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們,綁腿是不會讓寶寶的腿變直的。

另外,因為綁的過緊血流不暢可能帶來的一系列嚴重後果也可能是很嚴重的,即便你綁的不緊,那如果長時間受到這種不良外力的影響,很可能導致寶寶髖關節發育不良。

因此,這種很有可能適得其反的事兒,當媽的還是儘量別做吧。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刪之!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