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凱郭爾 | 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和三種恐懼'

""克爾凱郭爾 | 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和三種恐懼

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

只有向後才能理解生活;但要生活好,則必須向前看。

人民極少使用思想自由這項權利,所以,他們把言論自由作為補償。

如果人是野獸或是天使,那麼他就不能感受到焦慮,正因為他是兩者的結合體,所以他才能夠焦慮。

大多數人的不幸並非他們過於軟弱,而是由於他們過於強大——過於強大,乃至不能注意到上帝

——索倫·克爾凱郭爾

19世紀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在1855年去世時年僅42歲。在晚年,他的生活更為孤僻,心態也更為反常,甚至近乎於瘋狂。

他最著名的觀點之一是“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分別是感性、理性與宗教。

他認為感性的人,樂於享樂人生、熱衷於生活的體驗,對這個世界沒有責任感和負擔,因而經常處於快樂之中;

而理性的人則是現實的,對世界充滿著責任和負擔,清楚這個世界處處設限、人間規條森嚴,到處充滿著不可能。因而當面對不可能的時候,理性的人就只有放棄,並在心靈深處為此而永遠悲傷。所以人是憂鬱的、常處於痛苦之中;

這時,人只有靠著“信心的一躍”,進入宗教,才能使人重獲在彼岸的永遠希望,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沉靜與安寧。

所以,古希臘的斯多噶學派學會對痛苦的“不動心”,因而沒有痛苦;而伊壁鳩魯學派則鼓勵在快樂中忘卻痛苦。誠然,越是知識多的人越能感覺到痛苦,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認識的更充分。

克爾凱郭爾認為,人只有在恐懼中,才能真正認識自我。因為恐懼與害怕不同,他沒有明確的恐懼對象,它使人感到絕望從四面八方壓來,使人孤立無援。世界在他看來成了虛無,而世界的虛無則意味著人的徹底自由,只有這時,才能得到個人對自己的最真實的體驗。這時才能在質之中照亮自我,從而看見黑暗世界中的存在。

當然,我們還看到克爾凱郭爾的一句名言:“要是一個人能忘記他自己就好了——然而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到這一點,那就是愛情。”儘管他終生都沒有勇氣走進婚姻的殿堂,他認為在獻身於上帝與婚姻之間只能二者擇一。

克爾凱郭爾生於一個富有卻不算幸福的家庭。信仰上帝的父親因強暴家中女僕而長久深深處於罪惡感之中,而後自己的妻子與五個子女均先後離他而逝,更讓他相信自己受到了上帝的懲罰。在這種“有罪家庭”中長大的克爾凱郭爾幾乎得不到正常的家庭快樂,自小便敏感,憂鬱孤獨,甚至也覺得自己也有罪——他先天的生理缺陷(駝背跛足),體弱多病被認為正是上帝懲罰的“罪證”。

“有罪”的克爾凱郭爾更加執信上帝。他本只想當個牧師,但卻不想成了哲學家。

他是個極為獨特的哲學家。他無比的信仰神,卻又無比的關懷“人”。他比所有有神論者更崇敬神,也比所有無神論者更瞭解“人”,瞭解人的痛苦、孤獨、無助,更有絕望。

但克爾凱郭爾所體會到的絕望與廣大俗眾所感受到的絕望有著質的區別。世俗之人的絕望,不過是面對貧窮挫折、孤單、痛苦等等與七情六慾相關的種種感受,而克爾凱郭爾所指的絕望則是在追求人之“存在”時所產生的靈魂體驗。人因追求自己身的“存在”而產生絕望,而也在絕望感中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

一個人不同於一張桌子。一張桌子“存在”麼?對於桌子自身來說,桌子是不存在的。因為桌子自身無法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覺到它存在的只是人。所以桌子不會有孤獨有痛苦,而人會。

克爾凱郭爾認為,人的“存在”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感性的物質享受,只顧個人與眼前;第二層則是理性存在,讓自己的人生比較嚴肅、盡責,合乎社會倫理與道德;而第三層則是人所應追求的最高層次:宗教性存在。這是一種祈禱和愛的生活,是對神的自覺和崇敬,從而使精神有所寄託的存在。

而人在從最低層次的“存在”向最高層次的“存在”邁進的過程中,則會產生出三種絕望。如果一個人,不想讓自己活成“一張桌子”,而懂得去追求自身的“存在”,那他便必然要經歷這些絕望,直到他到達“存在”的第三層次——宗教性的存在,這種絕望才會消失。

第一種絕望:不知道有自我

這是一種茫然無知的絕望,庸庸碌碌的絕望。人忘記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不知自己所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應當追求的是什麼。只知被自身本能的物質慾望或是社會的世俗需要所牽控著,木偶一般。這樣的人生,即便是“成功”的人生,也不過是“外化”或“異化”的人生——以車子、房子、金錢名利等為標誌。然而這種“成功”給心靈所帶來的喜悅,往往總是短暫而淺薄,最後只能讓生命更加空虛,甚至墮落。

可這世間絕大多數的凡俗之人卻一生都陷入對這種成功的追求與夢想之中,不能自拔。

第二種絕望:不願意有自我

這種“絕望”狀態下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所過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可卻還是隨遇而安,隨波逐流。因為在世俗的社會之中,一個人要做真正的自己,要“獨立特行”,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絕大多數總是隻能依照別人的樣子或需要而活著,不敢有自己的思考與主張。他害怕因與眾不同而被孤立甚至排擠,所以寧願做一隻羊群中的羊,也不願做一頭孤獨的狼,不敢成為“異類”。正因而此,這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幾乎象是卻只長著一張面孔。

第三種絕望:不能夠有自我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這是人生最深的絕望。一個人,他的內心真誠的渴望著做真實的自己,然而生活與現實卻不允許他的選擇,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也許是他沒有能力與生活做抗爭,於是便會覺得自己成了生活的奴隸,被人生的種種枷鎖鎖住,不得自由。於是生命便有可能成為一種莫名的負擔,讓人絕望——這便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作為哲學家的克爾凱郭爾正是在這三種絕望之中發出三個哲學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何處去?明知這樣的追問只會他陷入更深的痛苦與絕望,可他卻是從未想到過要放棄。他覺得自己活著的使命就是找到這三個追問的答案。為自己,為眾生。

然而這世界的眾生似乎卻並不需要他的答案。因為普羅眾生們幾乎無有做這樣的追問,他們甚至也感受這三種“絕望”。

對於克爾凱郭爾來說,凡俗眾生們不過是有如那張桌子——能感到“存在”與“絕望”的是他,而不是桌子。

於是上帝給整個人類的痛苦與絕望之罰全都讓他一人承擔了。他來到這人世間又似乎是為了代整個人類承受這痛苦。

而這人類的絕望與痛苦是如此之深重,以致在他四十二年的短暫人生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活在痛苦與絕望之中。

而芸芸眾生們卻一直快樂地活著,且把他忘記。

微課推薦

"克爾凱郭爾 | 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和三種恐懼

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

只有向後才能理解生活;但要生活好,則必須向前看。

人民極少使用思想自由這項權利,所以,他們把言論自由作為補償。

如果人是野獸或是天使,那麼他就不能感受到焦慮,正因為他是兩者的結合體,所以他才能夠焦慮。

大多數人的不幸並非他們過於軟弱,而是由於他們過於強大——過於強大,乃至不能注意到上帝

——索倫·克爾凱郭爾

19世紀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在1855年去世時年僅42歲。在晚年,他的生活更為孤僻,心態也更為反常,甚至近乎於瘋狂。

他最著名的觀點之一是“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分別是感性、理性與宗教。

他認為感性的人,樂於享樂人生、熱衷於生活的體驗,對這個世界沒有責任感和負擔,因而經常處於快樂之中;

而理性的人則是現實的,對世界充滿著責任和負擔,清楚這個世界處處設限、人間規條森嚴,到處充滿著不可能。因而當面對不可能的時候,理性的人就只有放棄,並在心靈深處為此而永遠悲傷。所以人是憂鬱的、常處於痛苦之中;

這時,人只有靠著“信心的一躍”,進入宗教,才能使人重獲在彼岸的永遠希望,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沉靜與安寧。

所以,古希臘的斯多噶學派學會對痛苦的“不動心”,因而沒有痛苦;而伊壁鳩魯學派則鼓勵在快樂中忘卻痛苦。誠然,越是知識多的人越能感覺到痛苦,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認識的更充分。

克爾凱郭爾認為,人只有在恐懼中,才能真正認識自我。因為恐懼與害怕不同,他沒有明確的恐懼對象,它使人感到絕望從四面八方壓來,使人孤立無援。世界在他看來成了虛無,而世界的虛無則意味著人的徹底自由,只有這時,才能得到個人對自己的最真實的體驗。這時才能在質之中照亮自我,從而看見黑暗世界中的存在。

當然,我們還看到克爾凱郭爾的一句名言:“要是一個人能忘記他自己就好了——然而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到這一點,那就是愛情。”儘管他終生都沒有勇氣走進婚姻的殿堂,他認為在獻身於上帝與婚姻之間只能二者擇一。

克爾凱郭爾生於一個富有卻不算幸福的家庭。信仰上帝的父親因強暴家中女僕而長久深深處於罪惡感之中,而後自己的妻子與五個子女均先後離他而逝,更讓他相信自己受到了上帝的懲罰。在這種“有罪家庭”中長大的克爾凱郭爾幾乎得不到正常的家庭快樂,自小便敏感,憂鬱孤獨,甚至也覺得自己也有罪——他先天的生理缺陷(駝背跛足),體弱多病被認為正是上帝懲罰的“罪證”。

“有罪”的克爾凱郭爾更加執信上帝。他本只想當個牧師,但卻不想成了哲學家。

他是個極為獨特的哲學家。他無比的信仰神,卻又無比的關懷“人”。他比所有有神論者更崇敬神,也比所有無神論者更瞭解“人”,瞭解人的痛苦、孤獨、無助,更有絕望。

但克爾凱郭爾所體會到的絕望與廣大俗眾所感受到的絕望有著質的區別。世俗之人的絕望,不過是面對貧窮挫折、孤單、痛苦等等與七情六慾相關的種種感受,而克爾凱郭爾所指的絕望則是在追求人之“存在”時所產生的靈魂體驗。人因追求自己身的“存在”而產生絕望,而也在絕望感中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

一個人不同於一張桌子。一張桌子“存在”麼?對於桌子自身來說,桌子是不存在的。因為桌子自身無法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覺到它存在的只是人。所以桌子不會有孤獨有痛苦,而人會。

克爾凱郭爾認為,人的“存在”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感性的物質享受,只顧個人與眼前;第二層則是理性存在,讓自己的人生比較嚴肅、盡責,合乎社會倫理與道德;而第三層則是人所應追求的最高層次:宗教性存在。這是一種祈禱和愛的生活,是對神的自覺和崇敬,從而使精神有所寄託的存在。

而人在從最低層次的“存在”向最高層次的“存在”邁進的過程中,則會產生出三種絕望。如果一個人,不想讓自己活成“一張桌子”,而懂得去追求自身的“存在”,那他便必然要經歷這些絕望,直到他到達“存在”的第三層次——宗教性的存在,這種絕望才會消失。

第一種絕望:不知道有自我

這是一種茫然無知的絕望,庸庸碌碌的絕望。人忘記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不知自己所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應當追求的是什麼。只知被自身本能的物質慾望或是社會的世俗需要所牽控著,木偶一般。這樣的人生,即便是“成功”的人生,也不過是“外化”或“異化”的人生——以車子、房子、金錢名利等為標誌。然而這種“成功”給心靈所帶來的喜悅,往往總是短暫而淺薄,最後只能讓生命更加空虛,甚至墮落。

可這世間絕大多數的凡俗之人卻一生都陷入對這種成功的追求與夢想之中,不能自拔。

第二種絕望:不願意有自我

這種“絕望”狀態下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所過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可卻還是隨遇而安,隨波逐流。因為在世俗的社會之中,一個人要做真正的自己,要“獨立特行”,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絕大多數總是隻能依照別人的樣子或需要而活著,不敢有自己的思考與主張。他害怕因與眾不同而被孤立甚至排擠,所以寧願做一隻羊群中的羊,也不願做一頭孤獨的狼,不敢成為“異類”。正因而此,這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幾乎象是卻只長著一張面孔。

第三種絕望:不能夠有自我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這是人生最深的絕望。一個人,他的內心真誠的渴望著做真實的自己,然而生活與現實卻不允許他的選擇,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也許是他沒有能力與生活做抗爭,於是便會覺得自己成了生活的奴隸,被人生的種種枷鎖鎖住,不得自由。於是生命便有可能成為一種莫名的負擔,讓人絕望——這便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作為哲學家的克爾凱郭爾正是在這三種絕望之中發出三個哲學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何處去?明知這樣的追問只會他陷入更深的痛苦與絕望,可他卻是從未想到過要放棄。他覺得自己活著的使命就是找到這三個追問的答案。為自己,為眾生。

然而這世界的眾生似乎卻並不需要他的答案。因為普羅眾生們幾乎無有做這樣的追問,他們甚至也感受這三種“絕望”。

對於克爾凱郭爾來說,凡俗眾生們不過是有如那張桌子——能感到“存在”與“絕望”的是他,而不是桌子。

於是上帝給整個人類的痛苦與絕望之罰全都讓他一人承擔了。他來到這人世間又似乎是為了代整個人類承受這痛苦。

而這人類的絕望與痛苦是如此之深重,以致在他四十二年的短暫人生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活在痛苦與絕望之中。

而芸芸眾生們卻一直快樂地活著,且把他忘記。

微課推薦

克爾凱郭爾 | 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和三種恐懼"克爾凱郭爾 | 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和三種恐懼

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

只有向後才能理解生活;但要生活好,則必須向前看。

人民極少使用思想自由這項權利,所以,他們把言論自由作為補償。

如果人是野獸或是天使,那麼他就不能感受到焦慮,正因為他是兩者的結合體,所以他才能夠焦慮。

大多數人的不幸並非他們過於軟弱,而是由於他們過於強大——過於強大,乃至不能注意到上帝

——索倫·克爾凱郭爾

19世紀丹麥哲學家索倫.克爾凱郭爾在1855年去世時年僅42歲。在晚年,他的生活更為孤僻,心態也更為反常,甚至近乎於瘋狂。

他最著名的觀點之一是“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分別是感性、理性與宗教。

他認為感性的人,樂於享樂人生、熱衷於生活的體驗,對這個世界沒有責任感和負擔,因而經常處於快樂之中;

而理性的人則是現實的,對世界充滿著責任和負擔,清楚這個世界處處設限、人間規條森嚴,到處充滿著不可能。因而當面對不可能的時候,理性的人就只有放棄,並在心靈深處為此而永遠悲傷。所以人是憂鬱的、常處於痛苦之中;

這時,人只有靠著“信心的一躍”,進入宗教,才能使人重獲在彼岸的永遠希望,使我們的心靈得到沉靜與安寧。

所以,古希臘的斯多噶學派學會對痛苦的“不動心”,因而沒有痛苦;而伊壁鳩魯學派則鼓勵在快樂中忘卻痛苦。誠然,越是知識多的人越能感覺到痛苦,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認識的更充分。

克爾凱郭爾認為,人只有在恐懼中,才能真正認識自我。因為恐懼與害怕不同,他沒有明確的恐懼對象,它使人感到絕望從四面八方壓來,使人孤立無援。世界在他看來成了虛無,而世界的虛無則意味著人的徹底自由,只有這時,才能得到個人對自己的最真實的體驗。這時才能在質之中照亮自我,從而看見黑暗世界中的存在。

當然,我們還看到克爾凱郭爾的一句名言:“要是一個人能忘記他自己就好了——然而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到這一點,那就是愛情。”儘管他終生都沒有勇氣走進婚姻的殿堂,他認為在獻身於上帝與婚姻之間只能二者擇一。

克爾凱郭爾生於一個富有卻不算幸福的家庭。信仰上帝的父親因強暴家中女僕而長久深深處於罪惡感之中,而後自己的妻子與五個子女均先後離他而逝,更讓他相信自己受到了上帝的懲罰。在這種“有罪家庭”中長大的克爾凱郭爾幾乎得不到正常的家庭快樂,自小便敏感,憂鬱孤獨,甚至也覺得自己也有罪——他先天的生理缺陷(駝背跛足),體弱多病被認為正是上帝懲罰的“罪證”。

“有罪”的克爾凱郭爾更加執信上帝。他本只想當個牧師,但卻不想成了哲學家。

他是個極為獨特的哲學家。他無比的信仰神,卻又無比的關懷“人”。他比所有有神論者更崇敬神,也比所有無神論者更瞭解“人”,瞭解人的痛苦、孤獨、無助,更有絕望。

但克爾凱郭爾所體會到的絕望與廣大俗眾所感受到的絕望有著質的區別。世俗之人的絕望,不過是面對貧窮挫折、孤單、痛苦等等與七情六慾相關的種種感受,而克爾凱郭爾所指的絕望則是在追求人之“存在”時所產生的靈魂體驗。人因追求自己身的“存在”而產生絕望,而也在絕望感中才能感受到自身的“存在”。

一個人不同於一張桌子。一張桌子“存在”麼?對於桌子自身來說,桌子是不存在的。因為桌子自身無法感覺到自己的存在,感覺到它存在的只是人。所以桌子不會有孤獨有痛苦,而人會。

克爾凱郭爾認為,人的“存在”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感性的物質享受,只顧個人與眼前;第二層則是理性存在,讓自己的人生比較嚴肅、盡責,合乎社會倫理與道德;而第三層則是人所應追求的最高層次:宗教性存在。這是一種祈禱和愛的生活,是對神的自覺和崇敬,從而使精神有所寄託的存在。

而人在從最低層次的“存在”向最高層次的“存在”邁進的過程中,則會產生出三種絕望。如果一個人,不想讓自己活成“一張桌子”,而懂得去追求自身的“存在”,那他便必然要經歷這些絕望,直到他到達“存在”的第三層次——宗教性的存在,這種絕望才會消失。

第一種絕望:不知道有自我

這是一種茫然無知的絕望,庸庸碌碌的絕望。人忘記去審視自己的內心,不知自己所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應當追求的是什麼。只知被自身本能的物質慾望或是社會的世俗需要所牽控著,木偶一般。這樣的人生,即便是“成功”的人生,也不過是“外化”或“異化”的人生——以車子、房子、金錢名利等為標誌。然而這種“成功”給心靈所帶來的喜悅,往往總是短暫而淺薄,最後只能讓生命更加空虛,甚至墮落。

可這世間絕大多數的凡俗之人卻一生都陷入對這種成功的追求與夢想之中,不能自拔。

第二種絕望:不願意有自我

這種“絕望”狀態下的人,明明知道自己所過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可卻還是隨遇而安,隨波逐流。因為在世俗的社會之中,一個人要做真正的自己,要“獨立特行”,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絕大多數總是隻能依照別人的樣子或需要而活著,不敢有自己的思考與主張。他害怕因與眾不同而被孤立甚至排擠,所以寧願做一隻羊群中的羊,也不願做一頭孤獨的狼,不敢成為“異類”。正因而此,這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幾乎象是卻只長著一張面孔。

第三種絕望:不能夠有自我

在克爾凱郭爾看來,這是人生最深的絕望。一個人,他的內心真誠的渴望著做真實的自己,然而生活與現實卻不允許他的選擇,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也許是他沒有能力與生活做抗爭,於是便會覺得自己成了生活的奴隸,被人生的種種枷鎖鎖住,不得自由。於是生命便有可能成為一種莫名的負擔,讓人絕望——這便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作為哲學家的克爾凱郭爾正是在這三種絕望之中發出三個哲學追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往何處去?明知這樣的追問只會他陷入更深的痛苦與絕望,可他卻是從未想到過要放棄。他覺得自己活著的使命就是找到這三個追問的答案。為自己,為眾生。

然而這世界的眾生似乎卻並不需要他的答案。因為普羅眾生們幾乎無有做這樣的追問,他們甚至也感受這三種“絕望”。

對於克爾凱郭爾來說,凡俗眾生們不過是有如那張桌子——能感到“存在”與“絕望”的是他,而不是桌子。

於是上帝給整個人類的痛苦與絕望之罰全都讓他一人承擔了。他來到這人世間又似乎是為了代整個人類承受這痛苦。

而這人類的絕望與痛苦是如此之深重,以致在他四十二年的短暫人生中,幾乎每時每刻都活在痛苦與絕望之中。

而芸芸眾生們卻一直快樂地活著,且把他忘記。

微課推薦

克爾凱郭爾 | 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和三種恐懼克爾凱郭爾 | 人存在的三個層次和三種恐懼

大咖推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