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

每晚8點,捕獲前沿商業洞察

"

每晚8點,捕獲前沿商業洞察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我們現代人的心魔,就是消費主義。

很多人的興趣、消費的慾望不是來自於自身,是被外部世界所激發的。我們本來應該非常單純的、非功利的、閒暇的時間,正在被消費無孔不入。

授課老師 | 鬱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副主任

我相信大家有一種切身的感受:每天都忍不住買買買,睡覺之前不打開手機APP逛逛、看看購物車有沒有清空,就不舒服。

消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如此便捷,點擊支付第二天就送貨上門。在清空購物車那一瞬間,好像有一種多巴胺分泌的感覺,非常滿足。

一切來得那麼順理成章,於是我們往往陷入這樣一種怪圈——我需要去工作賺錢,賺到更多的錢,繼續去買買買。很少有人去反思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循環本身有沒有問題。

在點下支付按鈕的那一瞬間,你是否有一絲猶豫:這個東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嗎?這些慾望是不是被製造出來的,哪些是你真正的需求?消費給你帶來的滿足感能持續多久?

任何“主義”都意味著它走向了一種極致,消費帶現代人走向了一種極端。為什麼人會走入這個怪圈?這恰恰是我們現代人要反思的。

從我一個教哲學的老師來看,這種循環本身有內在問題,而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刨根問底、尋找理智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怎麼用哲學思考、並解決這個問題。

娛樂和消費是最溫柔的統治

我想通過一部英劇《黑鏡》(Black Mirror)作為一個切入點,讓大家來更好地反思消費,娛樂,和我們自身。雖然《黑鏡》好像描述了一個未來的、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方式,但是它卻提出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問題,讓我們在當下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對應點。

這一集叫《一千五百萬的價值》,是有關消費主義的,我覺得很有哲學意義。它描繪了未來人的生存的狀況:

未來的工作和賺錢模式不是像我們這樣找朝九晚五地去上班,而是每天起床,洗漱完畢吃了早飯之後只要做一件事情,到一個像健身房一樣的地方去騎自行車,而騎自行車並不能產生出任何東西,但是每騎一段自行車你個人虛擬賬戶的數值會往上跳,比如說騎5分鐘可以有10個點,你可以用這個10個點去買你想吃的東西,用的東西,日常用品等等。

"

每晚8點,捕獲前沿商業洞察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我們現代人的心魔,就是消費主義。

很多人的興趣、消費的慾望不是來自於自身,是被外部世界所激發的。我們本來應該非常單純的、非功利的、閒暇的時間,正在被消費無孔不入。

授課老師 | 鬱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副主任

我相信大家有一種切身的感受:每天都忍不住買買買,睡覺之前不打開手機APP逛逛、看看購物車有沒有清空,就不舒服。

消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如此便捷,點擊支付第二天就送貨上門。在清空購物車那一瞬間,好像有一種多巴胺分泌的感覺,非常滿足。

一切來得那麼順理成章,於是我們往往陷入這樣一種怪圈——我需要去工作賺錢,賺到更多的錢,繼續去買買買。很少有人去反思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循環本身有沒有問題。

在點下支付按鈕的那一瞬間,你是否有一絲猶豫:這個東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嗎?這些慾望是不是被製造出來的,哪些是你真正的需求?消費給你帶來的滿足感能持續多久?

任何“主義”都意味著它走向了一種極致,消費帶現代人走向了一種極端。為什麼人會走入這個怪圈?這恰恰是我們現代人要反思的。

從我一個教哲學的老師來看,這種循環本身有內在問題,而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刨根問底、尋找理智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怎麼用哲學思考、並解決這個問題。

娛樂和消費是最溫柔的統治

我想通過一部英劇《黑鏡》(Black Mirror)作為一個切入點,讓大家來更好地反思消費,娛樂,和我們自身。雖然《黑鏡》好像描述了一個未來的、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方式,但是它卻提出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問題,讓我們在當下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對應點。

這一集叫《一千五百萬的價值》,是有關消費主義的,我覺得很有哲學意義。它描繪了未來人的生存的狀況:

未來的工作和賺錢模式不是像我們這樣找朝九晚五地去上班,而是每天起床,洗漱完畢吃了早飯之後只要做一件事情,到一個像健身房一樣的地方去騎自行車,而騎自行車並不能產生出任何東西,但是每騎一段自行車你個人虛擬賬戶的數值會往上跳,比如說騎5分鐘可以有10個點,你可以用這個10個點去買你想吃的東西,用的東西,日常用品等等。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這描繪了一個非常有魔幻色彩的未來的生存狀況——一個看起來更美好的世界,溫飽問題容易解決當中有些東西跟我們現代生活很像,彷彿在用一種隱喻或者反諷來提醒著我們。是怎樣的反諷?我歸納了四個方面:

諷刺一:用什麼來衡量人?(虛擬貨幣)

男主角馬丁是個黑人小哥,他眼前的賬戶上有一串數值,這就是他每天騎自行車獲得的虛擬貨幣。

"

每晚8點,捕獲前沿商業洞察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我們現代人的心魔,就是消費主義。

很多人的興趣、消費的慾望不是來自於自身,是被外部世界所激發的。我們本來應該非常單純的、非功利的、閒暇的時間,正在被消費無孔不入。

授課老師 | 鬱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副主任

我相信大家有一種切身的感受:每天都忍不住買買買,睡覺之前不打開手機APP逛逛、看看購物車有沒有清空,就不舒服。

消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如此便捷,點擊支付第二天就送貨上門。在清空購物車那一瞬間,好像有一種多巴胺分泌的感覺,非常滿足。

一切來得那麼順理成章,於是我們往往陷入這樣一種怪圈——我需要去工作賺錢,賺到更多的錢,繼續去買買買。很少有人去反思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循環本身有沒有問題。

在點下支付按鈕的那一瞬間,你是否有一絲猶豫:這個東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嗎?這些慾望是不是被製造出來的,哪些是你真正的需求?消費給你帶來的滿足感能持續多久?

任何“主義”都意味著它走向了一種極致,消費帶現代人走向了一種極端。為什麼人會走入這個怪圈?這恰恰是我們現代人要反思的。

從我一個教哲學的老師來看,這種循環本身有內在問題,而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刨根問底、尋找理智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怎麼用哲學思考、並解決這個問題。

娛樂和消費是最溫柔的統治

我想通過一部英劇《黑鏡》(Black Mirror)作為一個切入點,讓大家來更好地反思消費,娛樂,和我們自身。雖然《黑鏡》好像描述了一個未來的、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方式,但是它卻提出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問題,讓我們在當下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對應點。

這一集叫《一千五百萬的價值》,是有關消費主義的,我覺得很有哲學意義。它描繪了未來人的生存的狀況:

未來的工作和賺錢模式不是像我們這樣找朝九晚五地去上班,而是每天起床,洗漱完畢吃了早飯之後只要做一件事情,到一個像健身房一樣的地方去騎自行車,而騎自行車並不能產生出任何東西,但是每騎一段自行車你個人虛擬賬戶的數值會往上跳,比如說騎5分鐘可以有10個點,你可以用這個10個點去買你想吃的東西,用的東西,日常用品等等。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這描繪了一個非常有魔幻色彩的未來的生存狀況——一個看起來更美好的世界,溫飽問題容易解決當中有些東西跟我們現代生活很像,彷彿在用一種隱喻或者反諷來提醒著我們。是怎樣的反諷?我歸納了四個方面:

諷刺一:用什麼來衡量人?(虛擬貨幣)

男主角馬丁是個黑人小哥,他眼前的賬戶上有一串數值,這就是他每天騎自行車獲得的虛擬貨幣。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反觀現實生活,我們的穿著沒有太多差異,差異在於銀行存款、房產、車、有價證券,這些全部都可以劃約成一個數字來評價這個人到底身價幾何。也就是說,不管這個人長得好不好看,漂不漂亮,有什麼才華,到底是個誠實的人還是個虛偽的人等等,這一切都可以全部還原為一串數字,而所有人的差異在這一串數字上

諷刺二:他們為什麼騎車?(統一化勞動)

第二個問題就更加耐人尋味。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睜開眼睛,一想到今天要去上班了,可能就有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但是上班,或者說工作這個詞,如果按照經濟學或者政治經濟學的表述,它是勞動。對於《黑鏡》裡的人而言每天只需要在健身廠房裡面騎幾分鐘的自行車就可以解決自己的溫飽。

那麼請問,騎自行車這個事情是在進行勞動嗎?歸根結底他們就是在讓自行車在原地空轉,沒有產出任何的東西——一個人付出了時間跟心情,不斷騎自行車,但沒有產出任何東西,無意義的勞動還是不是勞動

諷刺三:什麼是“商品”?(虛擬商品的力量)

我們現代人或多或少都在網絡遊戲裡購買過虛擬物品,甚至為自己打造一個虛擬形象,就像《黑鏡》裡要用通過騎自行車兌換來的點數去購買虛擬產品一樣。但是虛擬產品是不可能被消耗掉的,而且它的複製、流通的成本幾乎取決於人,那麼它是經典意義上的商品嗎?

"

每晚8點,捕獲前沿商業洞察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我們現代人的心魔,就是消費主義。

很多人的興趣、消費的慾望不是來自於自身,是被外部世界所激發的。我們本來應該非常單純的、非功利的、閒暇的時間,正在被消費無孔不入。

授課老師 | 鬱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副主任

我相信大家有一種切身的感受:每天都忍不住買買買,睡覺之前不打開手機APP逛逛、看看購物車有沒有清空,就不舒服。

消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如此便捷,點擊支付第二天就送貨上門。在清空購物車那一瞬間,好像有一種多巴胺分泌的感覺,非常滿足。

一切來得那麼順理成章,於是我們往往陷入這樣一種怪圈——我需要去工作賺錢,賺到更多的錢,繼續去買買買。很少有人去反思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循環本身有沒有問題。

在點下支付按鈕的那一瞬間,你是否有一絲猶豫:這個東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嗎?這些慾望是不是被製造出來的,哪些是你真正的需求?消費給你帶來的滿足感能持續多久?

任何“主義”都意味著它走向了一種極致,消費帶現代人走向了一種極端。為什麼人會走入這個怪圈?這恰恰是我們現代人要反思的。

從我一個教哲學的老師來看,這種循環本身有內在問題,而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刨根問底、尋找理智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怎麼用哲學思考、並解決這個問題。

娛樂和消費是最溫柔的統治

我想通過一部英劇《黑鏡》(Black Mirror)作為一個切入點,讓大家來更好地反思消費,娛樂,和我們自身。雖然《黑鏡》好像描述了一個未來的、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方式,但是它卻提出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問題,讓我們在當下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對應點。

這一集叫《一千五百萬的價值》,是有關消費主義的,我覺得很有哲學意義。它描繪了未來人的生存的狀況:

未來的工作和賺錢模式不是像我們這樣找朝九晚五地去上班,而是每天起床,洗漱完畢吃了早飯之後只要做一件事情,到一個像健身房一樣的地方去騎自行車,而騎自行車並不能產生出任何東西,但是每騎一段自行車你個人虛擬賬戶的數值會往上跳,比如說騎5分鐘可以有10個點,你可以用這個10個點去買你想吃的東西,用的東西,日常用品等等。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這描繪了一個非常有魔幻色彩的未來的生存狀況——一個看起來更美好的世界,溫飽問題容易解決當中有些東西跟我們現代生活很像,彷彿在用一種隱喻或者反諷來提醒著我們。是怎樣的反諷?我歸納了四個方面:

諷刺一:用什麼來衡量人?(虛擬貨幣)

男主角馬丁是個黑人小哥,他眼前的賬戶上有一串數值,這就是他每天騎自行車獲得的虛擬貨幣。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反觀現實生活,我們的穿著沒有太多差異,差異在於銀行存款、房產、車、有價證券,這些全部都可以劃約成一個數字來評價這個人到底身價幾何。也就是說,不管這個人長得好不好看,漂不漂亮,有什麼才華,到底是個誠實的人還是個虛偽的人等等,這一切都可以全部還原為一串數字,而所有人的差異在這一串數字上

諷刺二:他們為什麼騎車?(統一化勞動)

第二個問題就更加耐人尋味。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睜開眼睛,一想到今天要去上班了,可能就有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但是上班,或者說工作這個詞,如果按照經濟學或者政治經濟學的表述,它是勞動。對於《黑鏡》裡的人而言每天只需要在健身廠房裡面騎幾分鐘的自行車就可以解決自己的溫飽。

那麼請問,騎自行車這個事情是在進行勞動嗎?歸根結底他們就是在讓自行車在原地空轉,沒有產出任何的東西——一個人付出了時間跟心情,不斷騎自行車,但沒有產出任何東西,無意義的勞動還是不是勞動

諷刺三:什麼是“商品”?(虛擬商品的力量)

我們現代人或多或少都在網絡遊戲裡購買過虛擬物品,甚至為自己打造一個虛擬形象,就像《黑鏡》裡要用通過騎自行車兌換來的點數去購買虛擬產品一樣。但是虛擬產品是不可能被消耗掉的,而且它的複製、流通的成本幾乎取決於人,那麼它是經典意義上的商品嗎?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諷刺四:iROOM還是電幕?(無法逃脫的廣告)

"

每晚8點,捕獲前沿商業洞察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我們現代人的心魔,就是消費主義。

很多人的興趣、消費的慾望不是來自於自身,是被外部世界所激發的。我們本來應該非常單純的、非功利的、閒暇的時間,正在被消費無孔不入。

授課老師 | 鬱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副主任

我相信大家有一種切身的感受:每天都忍不住買買買,睡覺之前不打開手機APP逛逛、看看購物車有沒有清空,就不舒服。

消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如此便捷,點擊支付第二天就送貨上門。在清空購物車那一瞬間,好像有一種多巴胺分泌的感覺,非常滿足。

一切來得那麼順理成章,於是我們往往陷入這樣一種怪圈——我需要去工作賺錢,賺到更多的錢,繼續去買買買。很少有人去反思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循環本身有沒有問題。

在點下支付按鈕的那一瞬間,你是否有一絲猶豫:這個東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嗎?這些慾望是不是被製造出來的,哪些是你真正的需求?消費給你帶來的滿足感能持續多久?

任何“主義”都意味著它走向了一種極致,消費帶現代人走向了一種極端。為什麼人會走入這個怪圈?這恰恰是我們現代人要反思的。

從我一個教哲學的老師來看,這種循環本身有內在問題,而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刨根問底、尋找理智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怎麼用哲學思考、並解決這個問題。

娛樂和消費是最溫柔的統治

我想通過一部英劇《黑鏡》(Black Mirror)作為一個切入點,讓大家來更好地反思消費,娛樂,和我們自身。雖然《黑鏡》好像描述了一個未來的、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方式,但是它卻提出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問題,讓我們在當下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對應點。

這一集叫《一千五百萬的價值》,是有關消費主義的,我覺得很有哲學意義。它描繪了未來人的生存的狀況:

未來的工作和賺錢模式不是像我們這樣找朝九晚五地去上班,而是每天起床,洗漱完畢吃了早飯之後只要做一件事情,到一個像健身房一樣的地方去騎自行車,而騎自行車並不能產生出任何東西,但是每騎一段自行車你個人虛擬賬戶的數值會往上跳,比如說騎5分鐘可以有10個點,你可以用這個10個點去買你想吃的東西,用的東西,日常用品等等。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這描繪了一個非常有魔幻色彩的未來的生存狀況——一個看起來更美好的世界,溫飽問題容易解決當中有些東西跟我們現代生活很像,彷彿在用一種隱喻或者反諷來提醒著我們。是怎樣的反諷?我歸納了四個方面:

諷刺一:用什麼來衡量人?(虛擬貨幣)

男主角馬丁是個黑人小哥,他眼前的賬戶上有一串數值,這就是他每天騎自行車獲得的虛擬貨幣。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反觀現實生活,我們的穿著沒有太多差異,差異在於銀行存款、房產、車、有價證券,這些全部都可以劃約成一個數字來評價這個人到底身價幾何。也就是說,不管這個人長得好不好看,漂不漂亮,有什麼才華,到底是個誠實的人還是個虛偽的人等等,這一切都可以全部還原為一串數字,而所有人的差異在這一串數字上

諷刺二:他們為什麼騎車?(統一化勞動)

第二個問題就更加耐人尋味。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睜開眼睛,一想到今天要去上班了,可能就有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但是上班,或者說工作這個詞,如果按照經濟學或者政治經濟學的表述,它是勞動。對於《黑鏡》裡的人而言每天只需要在健身廠房裡面騎幾分鐘的自行車就可以解決自己的溫飽。

那麼請問,騎自行車這個事情是在進行勞動嗎?歸根結底他們就是在讓自行車在原地空轉,沒有產出任何的東西——一個人付出了時間跟心情,不斷騎自行車,但沒有產出任何東西,無意義的勞動還是不是勞動

諷刺三:什麼是“商品”?(虛擬商品的力量)

我們現代人或多或少都在網絡遊戲裡購買過虛擬物品,甚至為自己打造一個虛擬形象,就像《黑鏡》裡要用通過騎自行車兌換來的點數去購買虛擬產品一樣。但是虛擬產品是不可能被消耗掉的,而且它的複製、流通的成本幾乎取決於人,那麼它是經典意義上的商品嗎?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諷刺四:iROOM還是電幕?(無法逃脫的廣告)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大家可以看到,當馬丁每天騎完自行車,完成了消費,吃了飯後,就只能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這樣的小房間是什麼樣子?我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家徒四壁——一個很小的單人房間,放了一張床和最簡單的一些洗漱的設施,但是四面牆卻是四面屏幕。

這種房間沒有一個專門的名詞,我找了一個詞語來形容它叫iRoom——跟我們現在用iPhone、iPad一樣,表面都是互動屏幕,iRoom四面都是交互屏幕。而且這個屏幕不停地循環播放一些娛樂節目和廣告,如果你不喜歡這個廣告,它可以跳過的,但是跳過的前提是什麼?請充值。

你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平時你看視頻不得不先看幾十秒鐘的廣告,同樣,你可以不喜歡廣告,那麼請你充值,充成VIP之後可以看短一點的廣告,你還可以充到VVIP看更短的廣告,但是沒辦法不看廣告。

跟《黑鏡》當中的人騎完自行車一樣,在我們工作完回到自己房間後,每天都在看一些肥皂劇、娛樂節目,然後大家哈哈一笑,幾個小時又過去了。

這背後的本質是什麼——現代人將工作與娛樂分開

大家是否反思過平時工作之餘自己的娛樂方式。我相信每個人在娛樂的時候,都多少會想到這樣的問題:對我們來說,娛樂意味著什麼?娛樂的意義何在?那麼,哲學家怎麼看這個問題。

“閒暇就是別無其他目的,而全然出於自身興趣的活動。”

——亞里士多德

請問大家一個問題,請你回想一下你過去一週的生活,有多少小時或者幾分鐘的時間,符合亞里士多德的這個定義:進行全然出於自身興趣的活動,達到完全的放鬆的狀態,但不包含任何消費的行為。你的生活中還有真正的閒暇嗎?

相反,我們很多人的興趣、消費的慾望不是來自於自身,而是被外部世界所激發的。所以,你會發現本來應該非常單純的、非功利的、閒暇的時間,被消費無孔不入,消費滲入閒暇的結果就是——娛樂化。

其實這是現代社會最高明的一種力量:我們在娛樂跟消費時,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一種統治當中。我們傳統地認為統治是跟權利、政治有關的東西,它要麼通過一種軍事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屈服,要麼通過一種法制的力量,讓你不得不以接受一套規則。

消費娛樂對現代人來說也是一種統治。最高明的統治是非常溫柔的,看不到任何暴力就讓你在買買買中不停地快樂,在不停地填平自己慾望的情況下,你不由自主已經接受了整個機制,你不再反思它為什麼是這樣的,在溫柔相當中變成了統治的一部分。

"

每晚8點,捕獲前沿商業洞察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我們現代人的心魔,就是消費主義。

很多人的興趣、消費的慾望不是來自於自身,是被外部世界所激發的。我們本來應該非常單純的、非功利的、閒暇的時間,正在被消費無孔不入。

授課老師 | 鬱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副主任

我相信大家有一種切身的感受:每天都忍不住買買買,睡覺之前不打開手機APP逛逛、看看購物車有沒有清空,就不舒服。

消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如此便捷,點擊支付第二天就送貨上門。在清空購物車那一瞬間,好像有一種多巴胺分泌的感覺,非常滿足。

一切來得那麼順理成章,於是我們往往陷入這樣一種怪圈——我需要去工作賺錢,賺到更多的錢,繼續去買買買。很少有人去反思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循環本身有沒有問題。

在點下支付按鈕的那一瞬間,你是否有一絲猶豫:這個東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嗎?這些慾望是不是被製造出來的,哪些是你真正的需求?消費給你帶來的滿足感能持續多久?

任何“主義”都意味著它走向了一種極致,消費帶現代人走向了一種極端。為什麼人會走入這個怪圈?這恰恰是我們現代人要反思的。

從我一個教哲學的老師來看,這種循環本身有內在問題,而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刨根問底、尋找理智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怎麼用哲學思考、並解決這個問題。

娛樂和消費是最溫柔的統治

我想通過一部英劇《黑鏡》(Black Mirror)作為一個切入點,讓大家來更好地反思消費,娛樂,和我們自身。雖然《黑鏡》好像描述了一個未來的、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方式,但是它卻提出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問題,讓我們在當下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對應點。

這一集叫《一千五百萬的價值》,是有關消費主義的,我覺得很有哲學意義。它描繪了未來人的生存的狀況:

未來的工作和賺錢模式不是像我們這樣找朝九晚五地去上班,而是每天起床,洗漱完畢吃了早飯之後只要做一件事情,到一個像健身房一樣的地方去騎自行車,而騎自行車並不能產生出任何東西,但是每騎一段自行車你個人虛擬賬戶的數值會往上跳,比如說騎5分鐘可以有10個點,你可以用這個10個點去買你想吃的東西,用的東西,日常用品等等。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這描繪了一個非常有魔幻色彩的未來的生存狀況——一個看起來更美好的世界,溫飽問題容易解決當中有些東西跟我們現代生活很像,彷彿在用一種隱喻或者反諷來提醒著我們。是怎樣的反諷?我歸納了四個方面:

諷刺一:用什麼來衡量人?(虛擬貨幣)

男主角馬丁是個黑人小哥,他眼前的賬戶上有一串數值,這就是他每天騎自行車獲得的虛擬貨幣。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反觀現實生活,我們的穿著沒有太多差異,差異在於銀行存款、房產、車、有價證券,這些全部都可以劃約成一個數字來評價這個人到底身價幾何。也就是說,不管這個人長得好不好看,漂不漂亮,有什麼才華,到底是個誠實的人還是個虛偽的人等等,這一切都可以全部還原為一串數字,而所有人的差異在這一串數字上

諷刺二:他們為什麼騎車?(統一化勞動)

第二個問題就更加耐人尋味。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睜開眼睛,一想到今天要去上班了,可能就有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但是上班,或者說工作這個詞,如果按照經濟學或者政治經濟學的表述,它是勞動。對於《黑鏡》裡的人而言每天只需要在健身廠房裡面騎幾分鐘的自行車就可以解決自己的溫飽。

那麼請問,騎自行車這個事情是在進行勞動嗎?歸根結底他們就是在讓自行車在原地空轉,沒有產出任何的東西——一個人付出了時間跟心情,不斷騎自行車,但沒有產出任何東西,無意義的勞動還是不是勞動

諷刺三:什麼是“商品”?(虛擬商品的力量)

我們現代人或多或少都在網絡遊戲裡購買過虛擬物品,甚至為自己打造一個虛擬形象,就像《黑鏡》裡要用通過騎自行車兌換來的點數去購買虛擬產品一樣。但是虛擬產品是不可能被消耗掉的,而且它的複製、流通的成本幾乎取決於人,那麼它是經典意義上的商品嗎?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諷刺四:iROOM還是電幕?(無法逃脫的廣告)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大家可以看到,當馬丁每天騎完自行車,完成了消費,吃了飯後,就只能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這樣的小房間是什麼樣子?我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家徒四壁——一個很小的單人房間,放了一張床和最簡單的一些洗漱的設施,但是四面牆卻是四面屏幕。

這種房間沒有一個專門的名詞,我找了一個詞語來形容它叫iRoom——跟我們現在用iPhone、iPad一樣,表面都是互動屏幕,iRoom四面都是交互屏幕。而且這個屏幕不停地循環播放一些娛樂節目和廣告,如果你不喜歡這個廣告,它可以跳過的,但是跳過的前提是什麼?請充值。

你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平時你看視頻不得不先看幾十秒鐘的廣告,同樣,你可以不喜歡廣告,那麼請你充值,充成VIP之後可以看短一點的廣告,你還可以充到VVIP看更短的廣告,但是沒辦法不看廣告。

跟《黑鏡》當中的人騎完自行車一樣,在我們工作完回到自己房間後,每天都在看一些肥皂劇、娛樂節目,然後大家哈哈一笑,幾個小時又過去了。

這背後的本質是什麼——現代人將工作與娛樂分開

大家是否反思過平時工作之餘自己的娛樂方式。我相信每個人在娛樂的時候,都多少會想到這樣的問題:對我們來說,娛樂意味著什麼?娛樂的意義何在?那麼,哲學家怎麼看這個問題。

“閒暇就是別無其他目的,而全然出於自身興趣的活動。”

——亞里士多德

請問大家一個問題,請你回想一下你過去一週的生活,有多少小時或者幾分鐘的時間,符合亞里士多德的這個定義:進行全然出於自身興趣的活動,達到完全的放鬆的狀態,但不包含任何消費的行為。你的生活中還有真正的閒暇嗎?

相反,我們很多人的興趣、消費的慾望不是來自於自身,而是被外部世界所激發的。所以,你會發現本來應該非常單純的、非功利的、閒暇的時間,被消費無孔不入,消費滲入閒暇的結果就是——娛樂化。

其實這是現代社會最高明的一種力量:我們在娛樂跟消費時,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一種統治當中。我們傳統地認為統治是跟權利、政治有關的東西,它要麼通過一種軍事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屈服,要麼通過一種法制的力量,讓你不得不以接受一套規則。

消費娛樂對現代人來說也是一種統治。最高明的統治是非常溫柔的,看不到任何暴力就讓你在買買買中不停地快樂,在不停地填平自己慾望的情況下,你不由自主已經接受了整個機制,你不再反思它為什麼是這樣的,在溫柔相當中變成了統治的一部分。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如何理解我們的消費?

從異化勞動到消費社會

其實我認為,《黑鏡》的編劇肯定熟讀過馬克思著作,甚至可以直接說卡爾·馬克思才是《黑鏡》的總導演。

因為一個多世紀之前,卡爾·馬克思預見了當代的生活困境。

"

每晚8點,捕獲前沿商業洞察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我們現代人的心魔,就是消費主義。

很多人的興趣、消費的慾望不是來自於自身,是被外部世界所激發的。我們本來應該非常單純的、非功利的、閒暇的時間,正在被消費無孔不入。

授課老師 | 鬱喆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宗教學副主任

我相信大家有一種切身的感受:每天都忍不住買買買,睡覺之前不打開手機APP逛逛、看看購物車有沒有清空,就不舒服。

消費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如此便捷,點擊支付第二天就送貨上門。在清空購物車那一瞬間,好像有一種多巴胺分泌的感覺,非常滿足。

一切來得那麼順理成章,於是我們往往陷入這樣一種怪圈——我需要去工作賺錢,賺到更多的錢,繼續去買買買。很少有人去反思過,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這種循環本身有沒有問題。

在點下支付按鈕的那一瞬間,你是否有一絲猶豫:這個東西真的是你需要的嗎?這些慾望是不是被製造出來的,哪些是你真正的需求?消費給你帶來的滿足感能持續多久?

任何“主義”都意味著它走向了一種極致,消費帶現代人走向了一種極端。為什麼人會走入這個怪圈?這恰恰是我們現代人要反思的。

從我一個教哲學的老師來看,這種循環本身有內在問題,而哲學的基本任務就是刨根問底、尋找理智所以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怎麼用哲學思考、並解決這個問題。

娛樂和消費是最溫柔的統治

我想通過一部英劇《黑鏡》(Black Mirror)作為一個切入點,讓大家來更好地反思消費,娛樂,和我們自身。雖然《黑鏡》好像描述了一個未來的、跟我們沒有直接關係的生活方式,但是它卻提出了很多耐人尋味的問題,讓我們在當下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對應點。

這一集叫《一千五百萬的價值》,是有關消費主義的,我覺得很有哲學意義。它描繪了未來人的生存的狀況:

未來的工作和賺錢模式不是像我們這樣找朝九晚五地去上班,而是每天起床,洗漱完畢吃了早飯之後只要做一件事情,到一個像健身房一樣的地方去騎自行車,而騎自行車並不能產生出任何東西,但是每騎一段自行車你個人虛擬賬戶的數值會往上跳,比如說騎5分鐘可以有10個點,你可以用這個10個點去買你想吃的東西,用的東西,日常用品等等。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這描繪了一個非常有魔幻色彩的未來的生存狀況——一個看起來更美好的世界,溫飽問題容易解決當中有些東西跟我們現代生活很像,彷彿在用一種隱喻或者反諷來提醒著我們。是怎樣的反諷?我歸納了四個方面:

諷刺一:用什麼來衡量人?(虛擬貨幣)

男主角馬丁是個黑人小哥,他眼前的賬戶上有一串數值,這就是他每天騎自行車獲得的虛擬貨幣。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反觀現實生活,我們的穿著沒有太多差異,差異在於銀行存款、房產、車、有價證券,這些全部都可以劃約成一個數字來評價這個人到底身價幾何。也就是說,不管這個人長得好不好看,漂不漂亮,有什麼才華,到底是個誠實的人還是個虛偽的人等等,這一切都可以全部還原為一串數字,而所有人的差異在這一串數字上

諷刺二:他們為什麼騎車?(統一化勞動)

第二個問題就更加耐人尋味。我們每天早上起來睜開眼睛,一想到今天要去上班了,可能就有一種生無可戀的感覺。但是上班,或者說工作這個詞,如果按照經濟學或者政治經濟學的表述,它是勞動。對於《黑鏡》裡的人而言每天只需要在健身廠房裡面騎幾分鐘的自行車就可以解決自己的溫飽。

那麼請問,騎自行車這個事情是在進行勞動嗎?歸根結底他們就是在讓自行車在原地空轉,沒有產出任何的東西——一個人付出了時間跟心情,不斷騎自行車,但沒有產出任何東西,無意義的勞動還是不是勞動

諷刺三:什麼是“商品”?(虛擬商品的力量)

我們現代人或多或少都在網絡遊戲裡購買過虛擬物品,甚至為自己打造一個虛擬形象,就像《黑鏡》裡要用通過騎自行車兌換來的點數去購買虛擬產品一樣。但是虛擬產品是不可能被消耗掉的,而且它的複製、流通的成本幾乎取決於人,那麼它是經典意義上的商品嗎?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諷刺四:iROOM還是電幕?(無法逃脫的廣告)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大家可以看到,當馬丁每天騎完自行車,完成了消費,吃了飯後,就只能回到自己的小房間,這樣的小房間是什麼樣子?我用一個詞來形容它:家徒四壁——一個很小的單人房間,放了一張床和最簡單的一些洗漱的設施,但是四面牆卻是四面屏幕。

這種房間沒有一個專門的名詞,我找了一個詞語來形容它叫iRoom——跟我們現在用iPhone、iPad一樣,表面都是互動屏幕,iRoom四面都是交互屏幕。而且這個屏幕不停地循環播放一些娛樂節目和廣告,如果你不喜歡這個廣告,它可以跳過的,但是跳過的前提是什麼?請充值。

你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平時你看視頻不得不先看幾十秒鐘的廣告,同樣,你可以不喜歡廣告,那麼請你充值,充成VIP之後可以看短一點的廣告,你還可以充到VVIP看更短的廣告,但是沒辦法不看廣告。

跟《黑鏡》當中的人騎完自行車一樣,在我們工作完回到自己房間後,每天都在看一些肥皂劇、娛樂節目,然後大家哈哈一笑,幾個小時又過去了。

這背後的本質是什麼——現代人將工作與娛樂分開

大家是否反思過平時工作之餘自己的娛樂方式。我相信每個人在娛樂的時候,都多少會想到這樣的問題:對我們來說,娛樂意味著什麼?娛樂的意義何在?那麼,哲學家怎麼看這個問題。

“閒暇就是別無其他目的,而全然出於自身興趣的活動。”

——亞里士多德

請問大家一個問題,請你回想一下你過去一週的生活,有多少小時或者幾分鐘的時間,符合亞里士多德的這個定義:進行全然出於自身興趣的活動,達到完全的放鬆的狀態,但不包含任何消費的行為。你的生活中還有真正的閒暇嗎?

相反,我們很多人的興趣、消費的慾望不是來自於自身,而是被外部世界所激發的。所以,你會發現本來應該非常單純的、非功利的、閒暇的時間,被消費無孔不入,消費滲入閒暇的結果就是——娛樂化。

其實這是現代社會最高明的一種力量:我們在娛樂跟消費時,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一種統治當中。我們傳統地認為統治是跟權利、政治有關的東西,它要麼通過一種軍事力量,使得你不得不屈服,要麼通過一種法制的力量,讓你不得不以接受一套規則。

消費娛樂對現代人來說也是一種統治。最高明的統治是非常溫柔的,看不到任何暴力就讓你在買買買中不停地快樂,在不停地填平自己慾望的情況下,你不由自主已經接受了整個機制,你不再反思它為什麼是這樣的,在溫柔相當中變成了統治的一部分。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如何理解我們的消費?

從異化勞動到消費社會

其實我認為,《黑鏡》的編劇肯定熟讀過馬克思著作,甚至可以直接說卡爾·馬克思才是《黑鏡》的總導演。

因為一個多世紀之前,卡爾·馬克思預見了當代的生活困境。

陷入了“買買買”怪圈的現代人 該怎麼破除心魔?

| 卡爾·馬克思

馬克思提出過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異化勞動

  • 勞動(自由自覺的活動)是人的類本質

  • 異化(Entfremdung/alienation):疏離、背離、自身喪失

在德國古典哲學時代,人們就意識到人類區別於動物對待事物的方式就是,人會勞動所以勞動是人的類本質。因為人不只是像動物一樣,把東西吃掉,或者把它破壞掉,或者置之不理,人會改造它,加工它,把它生產和改造成我們理想的狀態。

因此勞動是自由自覺的活動,並且勞動讓人產生幸福感

馬克思給出了異化勞動的四重表現:

第一重表現,勞動者同自己勞動產品相異化。

大家不要覺得這是非常學究的表達方式,舉個例子大家都懂:以往的工匠,比如鞋匠,如果我要造一雙鞋,可以從頭到到尾地把這雙鞋生產出來,當把這雙鞋作為成品拿在自己手裡時,我有一種欣喜感,我感覺到我的力量體現在這雙鞋當中。

所以,最終這個勞動產品,跟我是有關係的,但是現代人是什麼?我們坐在一個窗戶明亮的、辦公條件非常好的高樓中,但其實我們是巨大的生產環節當中的一個小部件,並且往往看不到終端的產品。作為生產中的一環,我們遠離了勞動本身所以我們沒辦法產生那種由衷的欣喜感、滿足感。

第二重表現,叫勞動者同自己勞動活動相異化。

很多人有一種本真的情緒反應:想要逃避勞動,到了辦公室就不想上班。我有時候也經常這樣,我不想打開word文檔寫論文,我產生了一種生理反應。勞動對我們而言不再是那種自由自覺的活動,而是不得不、是為了掙那份工資必須要去做的事情。

第三重和第四重異化非常有意思,不僅僅侷限在生產環節當中,也就是說生產不僅僅是隻影響生產,而是影響到了我們的生活。

第三重是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

我們只想做簡單的像寵物一樣的生物:消費,滿足自己的慾望,把可吃的吃掉,把能用的用掉,並不想把自己的力量投射到其它東西上面,不想去改造自然界。

第四重,人同人相異化。

我們現代人往往陷入一種想象:坐在同一個辦公室裡面的某個人,他可能是我潛在的競爭的對手,他幹得比我好,老闆就會表揚他、譴責我,他變成我升官漲工資的潛在障礙。這就是人跟人關係的相異化,人們把另一人要麼變成自己的一個工具、要麼變成一個障礙來對待,而不把他視為一個人來對待

給大家講一個例子,今年2月份我在意大利的一個餐館吃飯,意大利南方的這些服務員,他們非常有職業尊嚴感,在他們身上我感覺到那種非異化的勞動,為什麼?這些服務生的英語非常差,可能一個完整的句子都說不了,但是他使勁地跟你聊天,並且也不是為了要小費。

因為他沒有把你僅僅當做一個顧客,一個消費者,而是把你當做人,一個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遊客。這個時候大家就有一些人跟人之間的交流,而不是簡化成你是端盤子的,我是來吃飯消費的這麼簡單。

所以,結合我的體驗,有的時候我不得不佩服,馬克思這樣一個生活在19世紀的人如此深刻地洞測出了當代人的四重異化的勞動,他似乎宣告了我們現代人有一種很難逃脫的宿命

出路何在?

拒絕消費主義,打破魔咒

經過前面的種種分析,大家有沒有一種深刻的無力感?

某種情況下,哲學也好,社會學也好,它可以為你做出一個對現代社會的分析,但是能不能改變,是否知行合一這個事情就得靠自己,接下來我提供幾個可能的方向。

首先,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句話:參差多樣乃是幸福之源。只有當不同的可能性可以供你選擇的時候,個人才談得上幸福,如果一切都是給你規定好了,你只有做這件事情,穿這件衣服,吃這種食品,不可能有幸福。

第二,我們需要給自己頭腦微小的解放當我們停止那些無意義的娛樂,不再去消費那些被製造出來的慾望時,可能就是我們生存解放開始的第一步,不要因為這些事情微小,或者改變它的效果不是馬上能夠看見的,大家就不做。

另一個抵抗方法是尋找意義我們需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捫心自問:這一天到底做了什麼,是不是還是像一個巨大的機械齒輪當中的一個小零件一樣,我們是否有職業的尊嚴;以及是不是所有的價值都可以被還原為那個貨幣的單位,我們的工作的意義在哪裡?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有限的時間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委身,英語叫commitment,就是把自己託付給一個比自己更大的一份事業。如果用德國思想家馬克斯·韋伯的話來說,是找到自己的天職,德語叫做Beruf,英語翻譯很有宗教感,叫做Calling。

人需要找到天職,這樣的話,一點小進步都會讓人感覺幸福。

最後一個建議也很重要,有一句拉丁語的諺語叫carpe diem,很差的翻譯把它翻譯成及時行樂,這是完全錯誤的,應該是沉浸當下

什麼叫沉浸當下?

我問大家一個問題,當你做一件事的時候,有沒有一個瞬間你不把它當做手段,而是把它當做目的本身,就是做這件事情時非常不功利,做它就是為了把這件事情本身做得更好。這個時候你就陷入了一種物我兩忘的境地,心理學叫心流狀態

最後,我想把這句話送給大家,這是幾乎所有學哲學的人都喜歡用的話,來自於古希臘哲學的祖師爺蘇格拉底:未經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A life which is unexamined is not worth living. 伴隨著大家的反思,哲學的演說應當終止,大家各自的生活應該重新開始。(完)

*本文根據在鬱喆雋在混沌大學研習社的課程整理而成,內容僅為完整課程的1/10,轉載請聯繫授權。部分圖片源自pexels.com、unsplash.com。撰稿:chengjing。版式:Summer

喜歡本文,點個[在看],分享給朋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