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原“八景”和“八寶”鎮原縣的傳說

鎮原八景久為邑人傳說,更是文人雅士的賦詩吟頌寄興抒懷的所在。但建置久已泯廢,有的尚有遺址,有的置廢址蕪,空留傳說罷了。據《重修鎮原縣誌卷一》古籍與山川部分記載及前人傳聞,鎮原八景是:

(一)玉山春雨。遺址說法不一。其一,縣東十里多白石,陰雨之夜明豔如玉,雖數日後其光不熄。其二,縣右七裡有玉山,多白石。其三,在縣東,山上崇巖峭壁,白石粼粼,曲屈奇離,春柳嫋嫋,每雨過後,山南光分城市,碧映鄰村。其四,縣東七十里彭陽故縣西面有玉山,在劉大夫莊,山上曾建有玉山寺,因山而得名。其五,民間傳說東川朱家溝溝或張新堡子的山上有白石,就是八景之一的玉山。這與前一、二所指接近。究竟在什麼地方,重修縣誌肯定了彭陽西劉大夫莊的說法,但寺廢址毀無可考查。

(二)潛臺夜月。潛臺一名夜月臺,在縣治北山甕城中(俗稱燈盞裡)即東漢王節信讀書著論處,所以又名讀書檯、潛夫臺。傳說這裡清風徐徐,槐香四溢,飄進書屋沁人肺腑;月亮升起的時候,真象掛在松林中的一輪玉盤,光輝恬靜,肅穆安逸,照著王符的讀書亭閣,顯得格外的高雅幽靜。人們趁著月色遊此勝境,仰憶先生慷慨激越、精闢透徹、切中時弊的論著,真是文筆犀利,妙語橫生,景慕之情油然而生。

(三)黌宮產芝。明朝洪武年間,靈芝產於文廟的柱礎上。本來靈芝不足為異,奇特的是產處特殊。人們都說這是文明的徵兆,是聖賢德望的反應。與上古堯帝時的指佞的蓂莢(祥瑞的草)一樣,顯示了神明的靈爽精氣。以後傳說大成殿前的魚池中有幾磚洞,靈芝就長在深處,遊人在池橋上爭相俯瞰,卻怎麼也看不見,顯得神祕莫測。

(四)佑德集鳳。佑德觀在潛夫山巔,是宋代天慶觀故址,明朝永樂年間,在故址上覆建了玉皇殿、老君閣;清嘉慶五年邑人重修。以後常有補修,1958年拆毀,1995年復建。相傳明朝時有異鳥集於佑德觀,百鳥結朝,人們根據百鳥朝鳳的傳說,便把它們當著鳳凰了。成為當時的勝景,每天早晚上山觀賞的人絡繹不絕。後來鳳去鳥散,而卻成為八景之一的佳話流傳至今。

(五)太洋神湫。相傳在涇州北界有湫,清澈不容穢濁,如有喧汙便能興雲致雨。土俗逢天旱在湫邊祈禱時而應驗,因為它是雲和龍的住所。另說,五泉裡(在彭陽東石窟寺,因有五泉而名,明時設五泉裡)有湫叫太陽,淵洞深處有大蟲、蟒頭、角似青羊。人們不認得它,以為是妖怪或神蟲。同時還有記載縣東七十里處半山中有池環週五裡多長,水澄澈,深不可測。天旱時祈雨多能應驗,明朝萬曆八年邑令陳遇文建祠祭祀;十九年縣令李盤取金色魚、鯽魚並蓮、蒲、水藻、水蔥、溫草投到池裡以供觀賞。又說,太洋一名太陽,在山腰中環圍數裡,不涸不溢,天旱祈禱常很靈應,人們都把它叫神湫,這就是古時候的朝那湫。在“太洋神湫”條下還載,在縣東,前志作神湫靈應。廣闊一片水波盪漾,周圍有數頃大,不溢不涸,停蓄山腰。亢旱時莫不祈禱靈液,可立見滂沱大雨,滋潤萬頃良田,庇祐百姓,勝景第一。據老年人相傳,神湫就是現在屯字鎮太陽高家東面的孫家邊邊山下的溝池,原叫太陽池,已涸多年,解放後縣上利用已涸池底和周圍的土地辦起林場、農場。後承包給群眾了。

(六)溫池潔蓮。縣西二里許有蓮花池,旱不幹涸,冬不結冰,以前種植蓮花特別茂盛,因以得名。這是八景之一,昔時置布亭閣,以供遊人觀賞吟詠。很早以前就已塌廢了。但池邊的井尚存,刻有“蓮花池”三字石碑,仍鑲在井旁土崖中。溫池潔蓮條的記述,很是引人入勝,大意是:在縣西,前志作蓮池溫潔。一泓清水碧波粼粼,每經寒冬池水常溫,夏日滿池鮮妍的蓮花散發著清香,金魚翔遊忽而浮上水面,倏爾又潛入水底。依亭賞景,吟詠抒情,使人心曠神怡。

(七)仙洞香茗。洞在縣治北山上,宋朝時候有個姓徐的神翁曾在這洞裡修練過,所以又名神翁洞。洞口有香茗(香茶)。傳說這香茗很有神力,喝了它可以洗滌人的俗腸。以後神翁雖然去了,但香茗仍留在洞口,供人採飲。但願世間鄙俗讀書人和貪官汙吏以及齷齪的漢子們,普飲一杯,以清洗骯髒的心腸,以便弘揚正氣。

(八)道院異柏。道院是指縣城東北山的佑德觀。異柏相傳是野雲簪插地竟生成了可做棟樑的參天大樹,每天清早可見稀疏的老杆上長著蒼鬱的濃冠,好象整個山城都被掩映成一片翠綠。到了晚間象舞龍一樣的曲屈多姿的樹枝籠罩著一輪皓月,回窩宿夜的鳥兒唧唧喳喳地叫著,顯得格外幽靜愜意。相傳這古柏是東漢王符在山上讀書著論時所栽。他每天從水蔭溝泉裡擔水澆灌,水桶前後擔著,前桶的水澆樹,後桶的水潑在山坡上,以示誠敬。如果路上遇見行人討水喝,就讓喝後桶裡的,如誤喝了前桶裡的水,他就一齊倒掉下溝另擔。久而久之這些柏樹也有了靈氣,數不清數。傳說民國年間城裡駐軍不相信,就帶一連士兵上山,令每人抱一棵樹,卻長了兩棵樹無人抱,散去原數復抱,卻多了兩個人無樹抱。這就增加了古柏的神祕色彩。據潛夫山公園管理處稽考,現存的古柏有93棵,其中最大的有四圍多粗,樹齡約1800多年了。

以上就是有關鎮原八景的記述,千百年來引得墨人騷客為它們吟詩賦詞,抒情託志,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可惜保留下來的卻寥寥無幾。現將張純錦先生保存的其父張公衡前輩的“詠鎮原八景——冠首格”一組,謹錄於後,以饗讀者。

(一)玉產深山裡,山高可接天。春風吹夜雨,雨後白光連。

(二)潛德暗深修,臺高百尺留。夜吟詩韻雅,月滿北山頭。

(三)黌學何人往,宮中聖且賢。產生多少卉,芝草最鮮豔。

(四)佑福原州眾,德宏萬古留。集來幾鳥百,鳳儀現樓頭。

(五)太古池中水,洋洋映翠山。神靈真應驗,湫灑百姓田。

(六)溫冱魚戲玩,池靜水微漣。潔淨汙不染,蓮葉映碧天。

(七)仙家生雅境,洞內少塵緣。香菸任繚繞,茗茶細細煎。

(八)道人何處去,院內草萋萋。異樣非常物,柏撐恨天低。

八寶鎮原縣的傳說遍及城鄉,凡五十歲以上的人都能說出幾樣寶來。相傳古代修築原州城時,風水先生先選定開邊的萬城子,認為地勢寬敞平坦,是個好地方。經商定遂將標誌旗寫好插於該地。即將破土動工,有人提出異議,便進行實地勘查,認為大戶坪優於萬城子,故將標誌旗挪到大戶坪,開始備料,動工修築。一天晚上月色如晝,工地上巡更的差役發現標誌旗被一隻狐狸銜著跑了。第二天一早士紳與工匠沿著痕跡一直找到潛夫山下才尋見。傳說是狐仙給搬遷的,因為這裡周圍藏著許多寶貝,是個風水極好的勝地,宜修城池。這寶貝先後共計有八個,所以就叫八寶鎮原縣。這八寶是:

(一)七里河(一說是城隍廟)的金香爐。因香爐外表是塗了漆的,加之長期的灰塵積塑,看不清本質,所以寺中僧眾與附近居民都不知道它是金子鑄的。後來不知何年何月,來了外鄉的雲遊喇嘛發現這裡有寶氣,但不知真寶在什麼地方。後經神仙指點說:上至縣城,下至原鄭家,上七裡,下七裡,金香爐在七(漆)裡。喇嘛領悟了,便用一個瓷香爐將殿中菩薩像前的漆香爐換走了。這就是喇嘛盜寶的傳說。

(二)螞蚱溝裡的金螞蚱。相傳螞蚱溝裡有一眼清澈甘甜的水泉,冬暖夏涼,不凍不涸,供居民飲用。水底深層有一隻歡蹦亂跳的金色螞蚱,午夜時分常出水面跳躍,渾身金光四射,將整個溝渠和兩面山腰直照得通明,如有驚動,便倏爾潛入水底不復再見。後來也被喇嘛所盜,泉水也漸漸地乾涸了。

(三)燈盞壩上的金燈盞。燈盞壩就是北城外的甕城,東北高,西面低,南與北城牆相接,卻低於城牆,中間是窪池。形狀很象古來老百姓用來點燈照亮的燈盞頭,因而得名。傳說地下有個金燈盞,護住北城不塌陷,所以是寶貝。傳說也被盜走,故而北城也就破損了。現在公路從燈盞中間穿過,形狀已看不清楚了。

(四)水蔭(湧)溝裡金馬駒。水蔭溝,本是水湧溝,因泉水很旺,晝夜不停地湧出而得名。後來水泉周圍柳樹成林,濃蔭密蔽,汲水的人們,常在樹下納涼,漸漸地叫轉音了,就成了水蔭溝。相傳泉底石孔中有匹金馬駒,常在午夜躍上泉面,在水中馳騁,金光閃耀照得全溝與四山光亮如晝。據傳說只有用千年的陳穀草為誘餌才能將馬駒喚出水面。後來喇嘛為了盜金馬駒,把廟中神像的一條胳膊剁下,因為內骨是穀草做的,深夜拿到泉畔,果然將金馬駒喚出來了。剛逮住韁繩,碰巧兒對面山上劉喬的爺爺起夜,一出門見滿溝金亮,莫名其妙,便咳嗽幾聲壯壯膽,卻驚動了山上人家的狗,吠聲四起,金馬駒倏而潛入泉底,喇嘛只揪斷了半截韁繩掃興而去。這一寶至今仍藏於泉底深處,所以泉水一直很旺,供群眾飲用。

(五)蓮花池裡金蓮花。縣城西二里許有蓮花池,池水清澈溫潔,每盛夏季節,碧葉滴翠,妍荷映日,遊人絡繹不絕,騷客吟詩抒懷,真是樂趣橫生。相傳池底水眼中有一朵金蓮花,故致池水不涸,碧蓮不衰。後因被喇嘛盜走,所以池涸蓮枯,亭塌閣廢。

(六)南門河岸逼水珠。縣城南門外約裡許,茹河大橋以東110步處的北岸有高約三丈,寬約兩丈多的半圓形石崖突出河灘。相傳洪水至此不再上漲,且折向南流,所以南城不被水衝。傳說石崖中藏有能治服洪水的寶珠,因而在崖頂上修建龍王廟一座,四時祭祀;廟門前立有橢圓形石碑,上刻“逼水珠”三字。文革中被好事者推入河中。另一說,在啤酒廠背後的河岸邊有石崖突出,河水至上側受阻折南而流,群眾也呼為逼水珠。

(七)縣府大堂裡蒿木檁。原縣府是現在公安局,大堂民國年間稱大禮堂,後改稱中山堂,現已拆除。相傳修建縣府時發現山麓下有一簇鐵稈蒿長得高大結實,更奇特的是夜裡放射金光。官民均以為寶。遂砍下主杆約酒杯粗細,六、七尺長,鑲並在正中的中檁上,建成縣老爺審案的大堂。因此長期留傳為佳話。

(八)黌學裡的靈芝草。即八景中黌宮所產的芝。因為靈芝草藥用和營養價值都很高,據傳說能治很多病,有起死回生之功效。《白蛇傳》裡盜草救許仙,就是神話佐證。因多生長於仙山,俗界甚少。黌學裡長出靈芝更是罕見,所以官民都以為是寶,就相傳下來了。

另外,有人還說東嶽廟的一柏臨三碑,一說文廟內,澇溝井裡的金鴨子,瓦戶莊的一個碾子,四個碌碡均為八寶之一,但不為眾人所共認。這裡就不必贅述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