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紅色基因,傳承“紅色”家風

政治 抗日戰爭 建設一線故事日日談 2017-05-11

一個家庭良好的行為標準就是家訓,一個家庭所獨有的風尚就是家風。家風體現著家教和素養,良好的家風需要每個家庭成員共同遵守,好的家風才能薰陶出的有教養的子女,家長的言行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極其重要,這就是所謂的言傳身教。

上世紀60年代,我出生於陝北延安一個革命家庭,父親叫彭秀才,是一名老紅軍,他參加過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徵,參與了抗日戰爭,曾經四渡黃河,先後在山西河北一帶同日軍作戰,他是129師政治處宣傳幹事。由於父親革命軍人的身份,我從小就受到了“紅色家風”的薰陶,從記事起,父親就教我做人的道理,一是要本分、誠實,做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二是要嚴於律己,不能給組織和他人添麻煩。從小就在父親“紅色家風”的沐浴下,接受了良好的紅色教育,父親成為我一生的老師!

那時,我們一家人住在父親親手挖的窯洞裡,姊妹5個,生活上很艱苦,父親當時的工資只有39元,母親沒有工作,父親的工資是家庭收入的唯一來源,平時有了好吃的,父親都是教育我們大的讓小的,衣服都是大的穿小了再給小的穿,常常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就是在那樣的生活環境中,我們一家也是其樂融融、和睦相處。我記得,那是父親雖然每個月只有39元的收入,連一家人的正常生活都難以維持,但是他卻自己掏腰包買樹苗,自己組織5位老紅軍開荒創建了曙光果園(30多畝地),建好後一分不要全部交給了政府,他還和其他5位老紅軍自發守護志丹陵(劉志丹墓),他的事蹟多次被陝西日報和人民日等多家著名報刊刊登,並接受了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的專題採訪,1983年人民日報再次刊登父親的先進事蹟標題為《從長征到長城---記陝北高原的兩位老紅軍》。

1980年,我來到了中建二局第二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工作(當時被稱作國家建委103指揮部),當我到單位一看就傻眼了,每天干著繁重的體力勞動(我當時被分配的二處四隊當抹灰工),每個月全部工資只有37.75元。我們一起來的有四個老紅軍子女,其他三人都因工作太苦太累相繼調回老家。當時,我也動搖過,我就給父親寫了一封信,父親收到信後馬上從四川趕到了洛陽,嚴厲的批評了我。他說:“你現在比起紅軍爬雪山過草地那時強多了,應該好好的珍惜,在單位踏踏實實的幹,要幹就要幹好,不管幹什麼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只有經歷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環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後的工作和生活方可出類拔萃”。

之後,我就踏實的留在了單位,一干就是37年,從一個18歲的小夥子步入了中老年。這些年,一直把父親的教誨記在心中,按照父親的要求一步一個腳印的工作著。父親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做人要本分、誠實、做老實人,辦老實事。

父親居家養老,同我的母親相濡以沫,一邊料理家務,一生勤勞儉樸,哪怕他在晚年的病床上,仍為組織考慮,為兒女著想,從不向組織和子女提出任何要求和慾望。一邊關心子女政治進步,經常告誡我們要聽黨的話,積極工作,勤奮學習。總是以高尚的情操感染我們,以忠誠黨的革命精神鼓舞我們,以光明磊落的為人風範激勵我們,他忠心耿耿為革命,含辛茹苦育兒女,我們作兒女的永遠不會忘記其恩德,永遠銘記心懷。父親雖已離我們而去,他帶走的只是他那百病纏繞的瘦弱身軀,可是他留給人間的卻是與天地共存的巴山之魂,與日月同輝的紅軍精神。父親雖然離開人世了,但他那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高尚的情操,為人的風範,將永遠伴隨我們。

父親一直告誡我要將革命的光榮傳統傳承下去,從女兒懂事開始,就給她講紅色家風傳統,教育她不管幹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給她講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勤學,要好學,奮發學習;其次是上進,要不斷地上進,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我能行;然後是誠實,不誠實的人,哪會讓別人信任你,依賴你呢;最後是善良,沒有一顆善良的心,只有一顆狹隘的心,怎麼為別人著想?怎麼會在別人有困難時去幫助他呢?教育她要學會自強、自立。要孝敬老人,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百善孝為先!要把家風當做自己的座右銘。有了它,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作者:中建二局二公司彭天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