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政治邏輯丨治黨論苑

政治 馬克思主義 民主 劉少奇 時政 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2018-12-01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政治邏輯丨治黨論苑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發展思想,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和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踐深化和理論昇華,其所蘊含的時代內涵和精神品質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是中國共產黨黨性的根本體現,也是黨的人民性的深刻總結,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一條根本經驗。

黨性是一個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特性,是階級性的最高體現,同時也體現著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人民性特點,代表著人性中至善的美德。劉少奇指出:“黨性,就是人民這種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共產黨員的黨性,就是無產者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就是無產者本質的最高表現,就是無產階級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現。”(《劉少奇論黨的建設》,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224—225頁)黨性是與我們黨的先鋒隊作用,與黨的責任和使命高度一體的特性,其實踐邏輯體現為黨的組織和黨員要以其先進性純潔性代表、維護和發展人民根本利益,並將黨的宗旨落實在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各個環節。堅持共產黨的黨性,堅持的是先進性、純潔性、政治性、革命性,突出的是人民性。馬克思主義語境中的人民性首先是一種政治立場、政治原則,是黨努力所成就的事業的根本出發點。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人民性的重點就是人民利益”。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性的這一清晰界定,清晰闡明瞭黨的主張和黨的政治任務所要實現的基本目標。

馬克思主義人民觀突出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這也是工人階級政黨黨性的深刻闡述。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黨性與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這一論述揭示了黨性和人民性有機統一的思想淵源和實踐要求;從學理和法理上釐清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歷史與實踐邏輯的一致性。人民作為歷史的創造者,在社會發展中居於主體地位。黨在帶領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偉大勝利的過程中,始終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取得了事業發展的一個又一個勝利,形成並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原則。

“人民”一直是黨的思想理論中最為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其所展示的階級性、實踐性是我們理解和把握黨性的重要基點。對人民根本利益的整體把握,也成為黨的事業發展的基本目標。早在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就指出,“蘇維埃是群眾生活的組織者”,“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蘇維埃應該注意的重要問題”。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強調指出,工人階級的政黨不是把人民群眾當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覺認定自己是人民群眾在特定歷史時期為完成特定的歷史任務的一種工具。(《鄧小平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廣泛團結人民群眾,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考慮問題,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作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觀,豐富完善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成為我們黨新時代發展思想的核心,成為黨領導人民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根本。第一,明確了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我們黨的一貫主張。第二,強調了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黨的領導要堅持人民至上原則,幫助人民群眾認識到自己的利益並在黨的領導下謀求幸福生活。第三,強調了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從實踐上清醒回答了我們黨為誰服務為誰忙的問題,深化了全面從嚴治黨的價值。第四,把堅持黨的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作為加強和規範黨內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以思想教育、嚴格執行的紀律和制度推進全黨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當好人民公僕。第五,立足人的全面發展,探索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總結中國發展和大國治理經驗,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這一深刻的發展思想,在實踐上體現為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的“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而在黨的制度邏輯和政策實踐中實現了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只有讓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才能彰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當前我們黨正在奮力推進的精準扶貧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這一實踐將共同富裕從價值邏輯變成發展的具體政策。當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央,我們對共同富裕的政策解讀,則內在地包含著我們黨對科學社會主義、對落後國家加快發展的制度和實踐貢獻,包含著我們對“一帶一路”倡議、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建構和持續創造性貢獻。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黨的政治路線的本質要求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所體現的正是人民當家作主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核心。

馬克思主義認為無產階級民主是公有制基礎上人民享有的最廣泛真實的民主。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創造性地運用到中國實踐中,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理論;鄧小平把社會主義民主實踐和現代化建設有機統一,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理論與實踐創新。第一,進一步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第二,廓清了人民民主的實踐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報告突出強調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第三,提出協商民主是實現黨的領導的重要方式,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強調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統籌推進政黨協商、人大協商、政府協商、政協協商、人民團體協商、基層協商以及社會組織協商。加強制度建設以保證人民有廣泛持續深入參與日常政治生活的權利。第四,立足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加健全完善民主法治建設。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範化、程序化,保證人民依法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與社會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第五,堅定“四個自信”,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主要紮根於中國的土壤。政治制度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來抽象評判,不能定於一尊,不能生搬硬套外國政治制度模式。第六,通過全面從嚴治黨來更好實現人民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四個全面”清晰揭示了全面從嚴治黨對於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極端重要性。面對一個時期以來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等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事關黨的生死存亡的戰略高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堅決懲貪除惡,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以組織引導和制度建設保障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不被濫用,人民主體地位科學維護。

同時要看到,人民民主是與黨領導人民推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實踐高度一體的,是與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有機契合的。黨的政治路線反映了不同歷史階段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需求。組織上的鞏固直接體現為黨的組織富於戰鬥力生命力,能夠動員和組織黨員群眾完成黨的政治任務。革命戰爭時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政治路線指引下,實現了人民解放和國家獨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結合人民根本期待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形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推動社會主義中國告別貧困,走向富強。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豐富發展了政治路線的內涵,在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提出新的“兩步走”戰略,強調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能否科學形成並嚴格執行政治路線,體現著黨對三大規律的認識水平,也體現著黨的先進性和執政能力。實踐表明,黨在不同歷史階段制定的政治路線,無不立足並維護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即我們說的依靠什麼力量,團結什麼力量的問題。黨在重要階段關鍵時期制定的政治路線,最大限度動員起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有力保障奮鬥目標的實現、各種社會矛盾的解決,表明黨的主張充分體現、維護人民意志,並經由法定程序變為國家意志,由此建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法治邏輯。

三、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質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和政治發展道路,強調黨長期執政的核心價值和根本原則,就是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教育和引導群眾實現黨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奮鬥目標;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實現共同富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一)人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也是黨的全部工作的根本

人民群眾作為歷史活動的主體,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和社會變革的主體力量,社會主義的道路選擇和艱辛探索,都離不開人民的支持和參與。黨在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形成的創新成果,也必然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5月5日紀念馬克思誕辰二百週年的大會上的講話指出:“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跨越國度、跨越時代的影響,就是因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瞭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的人間正道。”這一論斷意味著,黨在領導人民推進事業發展中形成的對黨執政規律的認識,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以及對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既為人民群眾的歷史活動指明瞭方向,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為人類社會貢獻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一歷史進程決定了黨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願和創造精神,自覺地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同時,實現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需要不斷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完善創新機制,推動社會創造激情競相迸發;推進治理現代化,更加有效地領導和組織人民群眾,凝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磅礴力量。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黨的根本價值、重要原則,更是具體的政策安排。以人民為中心必然融入黨的政策制定、組織運行和工作開展中。近百年來,我們黨從肩負的使命出發,始終圍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需要制定黨的大政方針。以滿足最廣大人民的利益與期待為工作落腳點,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在一窮二白的條件下建設了社會主義。在世情國情黨情深刻變化的今天,我們黨更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屬性和使命擔當出發,強調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這一重要論述凸顯了新時代堅持黨的群眾路線、落實人民主體地位的極端重要性。人民是黨的力量之源,黨的建設必須體現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唯其如此,黨和國家的事業才有根基、有力量、有希望。

(二)在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科學發展中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從根本上影響社會形態的演進態勢。經過近70年的國家建設和40年的改革開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黨對社會基本矛盾轉化的把握是黨的智慧體現,而解決社會基本矛盾彰顯的是黨的長期執政能力。

社會基本矛盾轉變首先意味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逐步擺脫貧困實現小康,意味著社會生產迅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同時也意味著新矛盾新問題新挑戰的出現。我們對於社會基本矛盾轉變的整體把握,意味著中國共產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偉大斗爭精神,擔負起讓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責任,推動黨和國家實現新的發展。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中,人民的需求呈現一元化單一性特點,謀求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解決溫飽是群眾最基本的訴求,也是黨的工作重心。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階層分化使得人民的利益訴求日趨多元。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黨努力所爭取的一切,就是帶領人民堅持“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就是要為滿足人民更加多元的美好生活需要創造更好的基礎和條件,增強其獲得感和幸福感。新時代基本矛盾的轉變要求我們黨要更加重視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的全過程,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落實“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只有不忘初心,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心頭最重要的位置,我們黨才能交上令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

(三)在完善社會治理中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我國社會治理成長的價值導向就是以人民為中心,發揮多元主體的作用。完善社會治理首先要使政府和社會領會和落實黨的十九大關於社會治理的新思想、新要求。由此,需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政策安排和權威配置資源的過程來保障教育公平、提高就業質量,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改善民生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一是通過法治教育和法律權威執行來增強政府和社會的法治思維,維護社會秩序。二是深入推進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實現組織重塑和功能重鑄,打造服務型政府和服務型基層黨組織。三是適應新時代需求,創新治理機制。釋放社會活力,擴大多元主體對社會治理的有序參與,完善社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機制。

必須看到,社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形成黨的全面領導下的系統科學的“政府—市場—社會”治理模式,才能真正做到治理實踐體現科學性、時代性和人民性。這其中,需要更好發揮450多萬個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黨的基層組織尤其是黨支部擔負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就是要更好完善黨的組織結構,增強其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始終和人民“想在一起,幹在一起”,把自己鍛造成為社會組織的核心,從而更好地將社會組織起來,更好地在領導和服務群眾中實現維護社會良序,夯實黨的執政基礎。

(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終體現為增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葆有先進性純潔性,始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堅強領導核心的重要價值基礎,也是與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高度一體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是我們黨執政以來對社會主義探索和人民利益實現的能力的肯定,體現了黨堅定不移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同時表明我們黨對面臨的挑戰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地把握。長期執政能力建設要求著力增強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同時構建葆有能力建設持續推進的動力機制。基於此,第一,黨需要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堅持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增強領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夯實黨的群眾基礎。第二,改進工作方法,善於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從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通過完善幹部教育制度、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和幹部監督機制來確保黨的優良作風得到發揚。第三,強化底線思維,牢記初心和使命。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總結報告中,一口氣列舉了17條困難,強調要有精神準備對付非常的困難,對付非常的不利情況。今天我們同樣會面臨各種意想不到的嚴峻困難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最壞處著眼,做最充分的準備,朝好的方向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第四,增強黨員幹部的群眾意識,牢固樹立群眾觀念。黨員幹部只有在思想上真正理解黨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統一的,牢固樹立了群眾觀點,才談得上對人民群眾有深厚的感情,政策制定和執行才會解決老百姓最關心的現實問題。這種理念不是先驗植入黨員幹部頭腦的,是要通過嚴格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宗旨教育,通過有效的政策落實,通過人民群眾的監督才能轉化為行動遵循。第五,正風肅紀,懲貪除惡,樹立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當前,要進一步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推進黨內監督和群眾監督相結合,及時迴應人民群眾關切。在改進作風上抓早抓小、抓細抓實,確保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向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不斷邁進。

本文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的建設教研部;中國紀檢監察學院。

微信編輯:張宇通

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政治邏輯丨治黨論苑

歡迎關注中國黨政幹部論壇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學術期刊認定A類

解疑釋惑·切磋交流·探索創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