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5:光圈的浮動是隨著焦距的變化自己變的麼?

A:非恆定光圈的鏡頭,其 最大光圈 是隨著焦距的變大而縮小,也就是光圈浮動,具體範圍每款鏡頭都會說明,分別為焦距最小和最大時對應的最大光圈。

恆定光圈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 F2.8光圈恆定鏡頭,無論是70mm端還是200mm端,最大光圈均能達到F2.8。


我們針對50款相機上架了相關攝影課程,這些時長超800分鐘,價格不過幾十元的課程,能夠幫助您快速玩轉萬元相機出大片下面列出了21款機型的課程,還有20款機型的課程, 請翻至文章末端查找。

D850課程今日頭條D810課程今日頭條D750課程今日頭條

D7500課程頭條專欄 Z7課程頭條專欄D5課程頭條專欄

EOSRP課頭條專欄1DXM2課程頭條專欄 EOSR課頭條專欄

5D3課程今日頭條 5D4課程今日頭條 6D課程今日頭條

6D2課程今日頭條80D課程今日頭條 800D課程頭條專欄

A7R3課程今日頭條 A7R2課程今日頭條A6400課程頭條專欄

A9課程頭條專欄A7M3課程今日頭條 A6500課程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學習後期方面知識,請關注以下課程。

荷花處理技法頭條專欄 亮度蒙版技法 頭條專欄 PS+LR技法 頭條專欄 PS CC 2018/2019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2019中級後期案例第二輯 頭條專欄

Lightroom 2018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Camera RAW 從入到精通 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在電腦上學習高清攝影課程,可以在淘寶中搜索 好機友攝影 或單擊後面的鏈接跳轉到至淘寶店鋪。首頁-好機友攝影-淘寶網


Q16:看了您的課程,很想入手一架相機,糾結於尼康D7200和佳能80D,價格上尼康D7200會實惠些,性能上差別會不會很大?老師有沒有什麼推薦呢?期待中…

A:性能上區別不大,看身邊的朋友用佳能的多還是尼康的多,可以交換鏡頭。

PS:對於這種詢問購買那臺相機,哪隻鏡頭好的問題,其實筆者比較贊同:“買你買的起的最貴的器材。”

如果預算有限,一定把大頭兒留給鏡頭。因為鏡頭的由於其工藝的特點,保值性很好,但是機身更新換代很快,價格下降的也快,而且很多高端的功能,其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用不上,等於資金就被浪費了。

可是一隻優秀的鏡頭好在其光學結構,鍍膜,鏡片,無論您會不會使用,最起碼在成像質量上肯定會受益。

Q17:想入手一臺尼康d7200相機,本著一鏡走天下的想法,尼康AF-S DX VR 18-200mm f/3.5-5.6G ED VR II 防抖鏡頭和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鏡頭兩款鏡頭,哪個更合適好用些?

A:建議買18-200。

原因:d7200作為一款APS-C畫幅的機器,焦距要乘以1.5的係數,也就是18-200的實際焦段是27-300mm,300mm的長焦足夠使用了,而且18-200的焦段跨度比18-300的跨度小,成像質量也會好一些。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5:光圈的浮動是隨著焦距的變化自己變的麼?

A:非恆定光圈的鏡頭,其 最大光圈 是隨著焦距的變大而縮小,也就是光圈浮動,具體範圍每款鏡頭都會說明,分別為焦距最小和最大時對應的最大光圈。

恆定光圈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 F2.8光圈恆定鏡頭,無論是70mm端還是200mm端,最大光圈均能達到F2.8。


我們針對50款相機上架了相關攝影課程,這些時長超800分鐘,價格不過幾十元的課程,能夠幫助您快速玩轉萬元相機出大片下面列出了21款機型的課程,還有20款機型的課程, 請翻至文章末端查找。

D850課程今日頭條D810課程今日頭條D750課程今日頭條

D7500課程頭條專欄 Z7課程頭條專欄D5課程頭條專欄

EOSRP課頭條專欄1DXM2課程頭條專欄 EOSR課頭條專欄

5D3課程今日頭條 5D4課程今日頭條 6D課程今日頭條

6D2課程今日頭條80D課程今日頭條 800D課程頭條專欄

A7R3課程今日頭條 A7R2課程今日頭條A6400課程頭條專欄

A9課程頭條專欄A7M3課程今日頭條 A6500課程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學習後期方面知識,請關注以下課程。

荷花處理技法頭條專欄 亮度蒙版技法 頭條專欄 PS+LR技法 頭條專欄 PS CC 2018/2019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2019中級後期案例第二輯 頭條專欄

Lightroom 2018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Camera RAW 從入到精通 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在電腦上學習高清攝影課程,可以在淘寶中搜索 好機友攝影 或單擊後面的鏈接跳轉到至淘寶店鋪。首頁-好機友攝影-淘寶網


Q16:看了您的課程,很想入手一架相機,糾結於尼康D7200和佳能80D,價格上尼康D7200會實惠些,性能上差別會不會很大?老師有沒有什麼推薦呢?期待中…

A:性能上區別不大,看身邊的朋友用佳能的多還是尼康的多,可以交換鏡頭。

PS:對於這種詢問購買那臺相機,哪隻鏡頭好的問題,其實筆者比較贊同:“買你買的起的最貴的器材。”

如果預算有限,一定把大頭兒留給鏡頭。因為鏡頭的由於其工藝的特點,保值性很好,但是機身更新換代很快,價格下降的也快,而且很多高端的功能,其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用不上,等於資金就被浪費了。

可是一隻優秀的鏡頭好在其光學結構,鍍膜,鏡片,無論您會不會使用,最起碼在成像質量上肯定會受益。

Q17:想入手一臺尼康d7200相機,本著一鏡走天下的想法,尼康AF-S DX VR 18-200mm f/3.5-5.6G ED VR II 防抖鏡頭和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鏡頭兩款鏡頭,哪個更合適好用些?

A:建議買18-200。

原因:d7200作為一款APS-C畫幅的機器,焦距要乘以1.5的係數,也就是18-200的實際焦段是27-300mm,300mm的長焦足夠使用了,而且18-200的焦段跨度比18-300的跨度小,成像質量也會好一些。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8:為什麼小光圈,定焦的鏡頭都要比變焦的貴好多?

A:首先,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所以你應該是想問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定焦的鏡頭就越貴?

先解釋下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也越好。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這就是為啥最大光圈越大鏡頭越好的原因。光圈越大需要的技術含量越高,也就越貴。

再來說為什麼定焦比變焦頭“好”。你拿一隻85mm定焦,和一隻焦距調整到85mm的70-200mm變焦頭拍攝,相同ISO下,85mm定焦的成像肯定要比70-200mm銳利。原因在於鏡頭內部的鏡片組。

變焦頭為了得到變焦效果,裡面的部分鏡片是需要移動的,鏡片的移動對光傳遞肯定會有影響,也就是會導致成像質量下降。而定焦頭裡面的鏡片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鏡片設定都會嚴格按照一個焦距的最優成像條件去設計,用中國一句古話就是術業有專攻,所以成像質量就高。

而至於定焦的比變焦的“貴”,這個不是絕對的。有的定焦因為鏡片用的材料好,鍍膜用的好,最大光圈大,所以貴。但有的定焦頭也很便宜的。

變焦的也有很貴的,比如24-70mm,70-200mm這種大家熟知的都是變焦頭,而且都不便宜。而且像24-70mm這種鏡頭雖說是變焦頭,但是成像質量已經很接近定焦頭了,比這個焦段內的定焦頭都要貴。所以說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是成立的,但是定焦比變焦貴是不成立的。

Q19:佳能80D機身,配有一個定焦50.1.4鏡頭 想配一個廣角鏡頭拍風景。求老師推薦。學生黨,不要上萬

A:給您推薦16-35 f/4L IS USM廣角變焦鏡頭。京東價6399,雖說最大光圈只有f/4L,但是作為一款廣角風光頭本來就不追求淺景深,再加上風光攝影多用三腳架,所以f/4的光圈足以。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5:光圈的浮動是隨著焦距的變化自己變的麼?

A:非恆定光圈的鏡頭,其 最大光圈 是隨著焦距的變大而縮小,也就是光圈浮動,具體範圍每款鏡頭都會說明,分別為焦距最小和最大時對應的最大光圈。

恆定光圈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 F2.8光圈恆定鏡頭,無論是70mm端還是200mm端,最大光圈均能達到F2.8。


我們針對50款相機上架了相關攝影課程,這些時長超800分鐘,價格不過幾十元的課程,能夠幫助您快速玩轉萬元相機出大片下面列出了21款機型的課程,還有20款機型的課程, 請翻至文章末端查找。

D850課程今日頭條D810課程今日頭條D750課程今日頭條

D7500課程頭條專欄 Z7課程頭條專欄D5課程頭條專欄

EOSRP課頭條專欄1DXM2課程頭條專欄 EOSR課頭條專欄

5D3課程今日頭條 5D4課程今日頭條 6D課程今日頭條

6D2課程今日頭條80D課程今日頭條 800D課程頭條專欄

A7R3課程今日頭條 A7R2課程今日頭條A6400課程頭條專欄

A9課程頭條專欄A7M3課程今日頭條 A6500課程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學習後期方面知識,請關注以下課程。

荷花處理技法頭條專欄 亮度蒙版技法 頭條專欄 PS+LR技法 頭條專欄 PS CC 2018/2019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2019中級後期案例第二輯 頭條專欄

Lightroom 2018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Camera RAW 從入到精通 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在電腦上學習高清攝影課程,可以在淘寶中搜索 好機友攝影 或單擊後面的鏈接跳轉到至淘寶店鋪。首頁-好機友攝影-淘寶網


Q16:看了您的課程,很想入手一架相機,糾結於尼康D7200和佳能80D,價格上尼康D7200會實惠些,性能上差別會不會很大?老師有沒有什麼推薦呢?期待中…

A:性能上區別不大,看身邊的朋友用佳能的多還是尼康的多,可以交換鏡頭。

PS:對於這種詢問購買那臺相機,哪隻鏡頭好的問題,其實筆者比較贊同:“買你買的起的最貴的器材。”

如果預算有限,一定把大頭兒留給鏡頭。因為鏡頭的由於其工藝的特點,保值性很好,但是機身更新換代很快,價格下降的也快,而且很多高端的功能,其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用不上,等於資金就被浪費了。

可是一隻優秀的鏡頭好在其光學結構,鍍膜,鏡片,無論您會不會使用,最起碼在成像質量上肯定會受益。

Q17:想入手一臺尼康d7200相機,本著一鏡走天下的想法,尼康AF-S DX VR 18-200mm f/3.5-5.6G ED VR II 防抖鏡頭和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鏡頭兩款鏡頭,哪個更合適好用些?

A:建議買18-200。

原因:d7200作為一款APS-C畫幅的機器,焦距要乘以1.5的係數,也就是18-200的實際焦段是27-300mm,300mm的長焦足夠使用了,而且18-200的焦段跨度比18-300的跨度小,成像質量也會好一些。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8:為什麼小光圈,定焦的鏡頭都要比變焦的貴好多?

A:首先,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所以你應該是想問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定焦的鏡頭就越貴?

先解釋下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也越好。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這就是為啥最大光圈越大鏡頭越好的原因。光圈越大需要的技術含量越高,也就越貴。

再來說為什麼定焦比變焦頭“好”。你拿一隻85mm定焦,和一隻焦距調整到85mm的70-200mm變焦頭拍攝,相同ISO下,85mm定焦的成像肯定要比70-200mm銳利。原因在於鏡頭內部的鏡片組。

變焦頭為了得到變焦效果,裡面的部分鏡片是需要移動的,鏡片的移動對光傳遞肯定會有影響,也就是會導致成像質量下降。而定焦頭裡面的鏡片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鏡片設定都會嚴格按照一個焦距的最優成像條件去設計,用中國一句古話就是術業有專攻,所以成像質量就高。

而至於定焦的比變焦的“貴”,這個不是絕對的。有的定焦因為鏡片用的材料好,鍍膜用的好,最大光圈大,所以貴。但有的定焦頭也很便宜的。

變焦的也有很貴的,比如24-70mm,70-200mm這種大家熟知的都是變焦頭,而且都不便宜。而且像24-70mm這種鏡頭雖說是變焦頭,但是成像質量已經很接近定焦頭了,比這個焦段內的定焦頭都要貴。所以說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是成立的,但是定焦比變焦貴是不成立的。

Q19:佳能80D機身,配有一個定焦50.1.4鏡頭 想配一個廣角鏡頭拍風景。求老師推薦。學生黨,不要上萬

A:給您推薦16-35 f/4L IS USM廣角變焦鏡頭。京東價6399,雖說最大光圈只有f/4L,但是作為一款廣角風光頭本來就不追求淺景深,再加上風光攝影多用三腳架,所以f/4的光圈足以。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0:中灰鏡和偏振鏡是不是都是由偏振片做的鏡子?他們有啥區別?如果旋轉偏振鏡會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A:中灰鏡和偏振鏡完全是兩種功能的濾鏡。

中灰鏡也稱減光鏡,是通過減少進光量和增加曝光時間,也就是為了使用慢門的濾鏡。

偏振鏡是為了減少反光,比如水面的反光,玻璃的反光,通過偏振鏡可以去掉。而由於光是有角度的,為了消除這些反光需要調整偏振鏡的角度,所以偏正鏡是可以旋轉的,跟中灰鏡沒有一點關係,也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5:光圈的浮動是隨著焦距的變化自己變的麼?

A:非恆定光圈的鏡頭,其 最大光圈 是隨著焦距的變大而縮小,也就是光圈浮動,具體範圍每款鏡頭都會說明,分別為焦距最小和最大時對應的最大光圈。

恆定光圈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 F2.8光圈恆定鏡頭,無論是70mm端還是200mm端,最大光圈均能達到F2.8。


我們針對50款相機上架了相關攝影課程,這些時長超800分鐘,價格不過幾十元的課程,能夠幫助您快速玩轉萬元相機出大片下面列出了21款機型的課程,還有20款機型的課程, 請翻至文章末端查找。

D850課程今日頭條D810課程今日頭條D750課程今日頭條

D7500課程頭條專欄 Z7課程頭條專欄D5課程頭條專欄

EOSRP課頭條專欄1DXM2課程頭條專欄 EOSR課頭條專欄

5D3課程今日頭條 5D4課程今日頭條 6D課程今日頭條

6D2課程今日頭條80D課程今日頭條 800D課程頭條專欄

A7R3課程今日頭條 A7R2課程今日頭條A6400課程頭條專欄

A9課程頭條專欄A7M3課程今日頭條 A6500課程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學習後期方面知識,請關注以下課程。

荷花處理技法頭條專欄 亮度蒙版技法 頭條專欄 PS+LR技法 頭條專欄 PS CC 2018/2019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2019中級後期案例第二輯 頭條專欄

Lightroom 2018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Camera RAW 從入到精通 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在電腦上學習高清攝影課程,可以在淘寶中搜索 好機友攝影 或單擊後面的鏈接跳轉到至淘寶店鋪。首頁-好機友攝影-淘寶網


Q16:看了您的課程,很想入手一架相機,糾結於尼康D7200和佳能80D,價格上尼康D7200會實惠些,性能上差別會不會很大?老師有沒有什麼推薦呢?期待中…

A:性能上區別不大,看身邊的朋友用佳能的多還是尼康的多,可以交換鏡頭。

PS:對於這種詢問購買那臺相機,哪隻鏡頭好的問題,其實筆者比較贊同:“買你買的起的最貴的器材。”

如果預算有限,一定把大頭兒留給鏡頭。因為鏡頭的由於其工藝的特點,保值性很好,但是機身更新換代很快,價格下降的也快,而且很多高端的功能,其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用不上,等於資金就被浪費了。

可是一隻優秀的鏡頭好在其光學結構,鍍膜,鏡片,無論您會不會使用,最起碼在成像質量上肯定會受益。

Q17:想入手一臺尼康d7200相機,本著一鏡走天下的想法,尼康AF-S DX VR 18-200mm f/3.5-5.6G ED VR II 防抖鏡頭和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鏡頭兩款鏡頭,哪個更合適好用些?

A:建議買18-200。

原因:d7200作為一款APS-C畫幅的機器,焦距要乘以1.5的係數,也就是18-200的實際焦段是27-300mm,300mm的長焦足夠使用了,而且18-200的焦段跨度比18-300的跨度小,成像質量也會好一些。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8:為什麼小光圈,定焦的鏡頭都要比變焦的貴好多?

A:首先,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所以你應該是想問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定焦的鏡頭就越貴?

先解釋下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也越好。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這就是為啥最大光圈越大鏡頭越好的原因。光圈越大需要的技術含量越高,也就越貴。

再來說為什麼定焦比變焦頭“好”。你拿一隻85mm定焦,和一隻焦距調整到85mm的70-200mm變焦頭拍攝,相同ISO下,85mm定焦的成像肯定要比70-200mm銳利。原因在於鏡頭內部的鏡片組。

變焦頭為了得到變焦效果,裡面的部分鏡片是需要移動的,鏡片的移動對光傳遞肯定會有影響,也就是會導致成像質量下降。而定焦頭裡面的鏡片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鏡片設定都會嚴格按照一個焦距的最優成像條件去設計,用中國一句古話就是術業有專攻,所以成像質量就高。

而至於定焦的比變焦的“貴”,這個不是絕對的。有的定焦因為鏡片用的材料好,鍍膜用的好,最大光圈大,所以貴。但有的定焦頭也很便宜的。

變焦的也有很貴的,比如24-70mm,70-200mm這種大家熟知的都是變焦頭,而且都不便宜。而且像24-70mm這種鏡頭雖說是變焦頭,但是成像質量已經很接近定焦頭了,比這個焦段內的定焦頭都要貴。所以說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是成立的,但是定焦比變焦貴是不成立的。

Q19:佳能80D機身,配有一個定焦50.1.4鏡頭 想配一個廣角鏡頭拍風景。求老師推薦。學生黨,不要上萬

A:給您推薦16-35 f/4L IS USM廣角變焦鏡頭。京東價6399,雖說最大光圈只有f/4L,但是作為一款廣角風光頭本來就不追求淺景深,再加上風光攝影多用三腳架,所以f/4的光圈足以。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0:中灰鏡和偏振鏡是不是都是由偏振片做的鏡子?他們有啥區別?如果旋轉偏振鏡會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A:中灰鏡和偏振鏡完全是兩種功能的濾鏡。

中灰鏡也稱減光鏡,是通過減少進光量和增加曝光時間,也就是為了使用慢門的濾鏡。

偏振鏡是為了減少反光,比如水面的反光,玻璃的反光,通過偏振鏡可以去掉。而由於光是有角度的,為了消除這些反光需要調整偏振鏡的角度,所以偏正鏡是可以旋轉的,跟中灰鏡沒有一點關係,也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減光鏡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5:光圈的浮動是隨著焦距的變化自己變的麼?

A:非恆定光圈的鏡頭,其 最大光圈 是隨著焦距的變大而縮小,也就是光圈浮動,具體範圍每款鏡頭都會說明,分別為焦距最小和最大時對應的最大光圈。

恆定光圈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 F2.8光圈恆定鏡頭,無論是70mm端還是200mm端,最大光圈均能達到F2.8。


我們針對50款相機上架了相關攝影課程,這些時長超800分鐘,價格不過幾十元的課程,能夠幫助您快速玩轉萬元相機出大片下面列出了21款機型的課程,還有20款機型的課程, 請翻至文章末端查找。

D850課程今日頭條D810課程今日頭條D750課程今日頭條

D7500課程頭條專欄 Z7課程頭條專欄D5課程頭條專欄

EOSRP課頭條專欄1DXM2課程頭條專欄 EOSR課頭條專欄

5D3課程今日頭條 5D4課程今日頭條 6D課程今日頭條

6D2課程今日頭條80D課程今日頭條 800D課程頭條專欄

A7R3課程今日頭條 A7R2課程今日頭條A6400課程頭條專欄

A9課程頭條專欄A7M3課程今日頭條 A6500課程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學習後期方面知識,請關注以下課程。

荷花處理技法頭條專欄 亮度蒙版技法 頭條專欄 PS+LR技法 頭條專欄 PS CC 2018/2019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2019中級後期案例第二輯 頭條專欄

Lightroom 2018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Camera RAW 從入到精通 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在電腦上學習高清攝影課程,可以在淘寶中搜索 好機友攝影 或單擊後面的鏈接跳轉到至淘寶店鋪。首頁-好機友攝影-淘寶網


Q16:看了您的課程,很想入手一架相機,糾結於尼康D7200和佳能80D,價格上尼康D7200會實惠些,性能上差別會不會很大?老師有沒有什麼推薦呢?期待中…

A:性能上區別不大,看身邊的朋友用佳能的多還是尼康的多,可以交換鏡頭。

PS:對於這種詢問購買那臺相機,哪隻鏡頭好的問題,其實筆者比較贊同:“買你買的起的最貴的器材。”

如果預算有限,一定把大頭兒留給鏡頭。因為鏡頭的由於其工藝的特點,保值性很好,但是機身更新換代很快,價格下降的也快,而且很多高端的功能,其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用不上,等於資金就被浪費了。

可是一隻優秀的鏡頭好在其光學結構,鍍膜,鏡片,無論您會不會使用,最起碼在成像質量上肯定會受益。

Q17:想入手一臺尼康d7200相機,本著一鏡走天下的想法,尼康AF-S DX VR 18-200mm f/3.5-5.6G ED VR II 防抖鏡頭和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鏡頭兩款鏡頭,哪個更合適好用些?

A:建議買18-200。

原因:d7200作為一款APS-C畫幅的機器,焦距要乘以1.5的係數,也就是18-200的實際焦段是27-300mm,300mm的長焦足夠使用了,而且18-200的焦段跨度比18-300的跨度小,成像質量也會好一些。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8:為什麼小光圈,定焦的鏡頭都要比變焦的貴好多?

A:首先,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所以你應該是想問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定焦的鏡頭就越貴?

先解釋下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也越好。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這就是為啥最大光圈越大鏡頭越好的原因。光圈越大需要的技術含量越高,也就越貴。

再來說為什麼定焦比變焦頭“好”。你拿一隻85mm定焦,和一隻焦距調整到85mm的70-200mm變焦頭拍攝,相同ISO下,85mm定焦的成像肯定要比70-200mm銳利。原因在於鏡頭內部的鏡片組。

變焦頭為了得到變焦效果,裡面的部分鏡片是需要移動的,鏡片的移動對光傳遞肯定會有影響,也就是會導致成像質量下降。而定焦頭裡面的鏡片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鏡片設定都會嚴格按照一個焦距的最優成像條件去設計,用中國一句古話就是術業有專攻,所以成像質量就高。

而至於定焦的比變焦的“貴”,這個不是絕對的。有的定焦因為鏡片用的材料好,鍍膜用的好,最大光圈大,所以貴。但有的定焦頭也很便宜的。

變焦的也有很貴的,比如24-70mm,70-200mm這種大家熟知的都是變焦頭,而且都不便宜。而且像24-70mm這種鏡頭雖說是變焦頭,但是成像質量已經很接近定焦頭了,比這個焦段內的定焦頭都要貴。所以說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是成立的,但是定焦比變焦貴是不成立的。

Q19:佳能80D機身,配有一個定焦50.1.4鏡頭 想配一個廣角鏡頭拍風景。求老師推薦。學生黨,不要上萬

A:給您推薦16-35 f/4L IS USM廣角變焦鏡頭。京東價6399,雖說最大光圈只有f/4L,但是作為一款廣角風光頭本來就不追求淺景深,再加上風光攝影多用三腳架,所以f/4的光圈足以。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0:中灰鏡和偏振鏡是不是都是由偏振片做的鏡子?他們有啥區別?如果旋轉偏振鏡會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A:中灰鏡和偏振鏡完全是兩種功能的濾鏡。

中灰鏡也稱減光鏡,是通過減少進光量和增加曝光時間,也就是為了使用慢門的濾鏡。

偏振鏡是為了減少反光,比如水面的反光,玻璃的反光,通過偏振鏡可以去掉。而由於光是有角度的,為了消除這些反光需要調整偏振鏡的角度,所以偏正鏡是可以旋轉的,跟中灰鏡沒有一點關係,也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減光鏡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偏振鏡

Q21:最近留意70-300mm的鏡頭,發現有些鏡頭標示支持長焦微距,比如Tamron/騰龍 AF70-300mm F/4-5.6 Di這款鏡頭,上面標示有180-300Macro,似乎在拍攝時可以選NORMAL和MACRO兩種不同模式。

雷老師在課程中講過利用長焦鏡頭也可以拍攝微距,可以實現很漂亮的虛化效果,可是再看尼康70-300G鏡頭 AF ZOOM 70-300MM F/4-5.6G,上面就沒有提到支持微距,也沒有微距標示。

想請教老師,既然同樣都是70-300,焦段相同,那麼支持微距和不支持微距拍攝效果有什麼不同呢?

A:支持微距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小。不支持的最近對焦距離大。對應的效果就是,使用微距鏡頭,相同焦距,主體可以比非微距鏡頭在畫面中所佔比例大。因為微距鏡頭可以離被攝體更近。

Q22:人像選擇中焦好還是長焦好?課上講拍人像,用中焦人像自然,但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那我選擇什麼樣的鏡頭拍人像更好呢?

A:人像鏡頭的選擇沒有固定的,要看實際情況。中焦:50-135mm這個焦段可以勝任任何種類的人像拍攝,除非需要只在一些特殊的畸變效果。

我理解你說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應該是指攝影師離模特距離遠,這樣模特沒那麼大壓力,更能放的開。

如果模特很緊張、拘謹的話,攝影師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引導模特放鬆,然後進行拍攝。如果實在是無法讓模特放鬆,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選擇使用長焦鏡頭進行遠距離抓拍。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5:光圈的浮動是隨著焦距的變化自己變的麼?

A:非恆定光圈的鏡頭,其 最大光圈 是隨著焦距的變大而縮小,也就是光圈浮動,具體範圍每款鏡頭都會說明,分別為焦距最小和最大時對應的最大光圈。

恆定光圈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 F2.8光圈恆定鏡頭,無論是70mm端還是200mm端,最大光圈均能達到F2.8。


我們針對50款相機上架了相關攝影課程,這些時長超800分鐘,價格不過幾十元的課程,能夠幫助您快速玩轉萬元相機出大片下面列出了21款機型的課程,還有20款機型的課程, 請翻至文章末端查找。

D850課程今日頭條D810課程今日頭條D750課程今日頭條

D7500課程頭條專欄 Z7課程頭條專欄D5課程頭條專欄

EOSRP課頭條專欄1DXM2課程頭條專欄 EOSR課頭條專欄

5D3課程今日頭條 5D4課程今日頭條 6D課程今日頭條

6D2課程今日頭條80D課程今日頭條 800D課程頭條專欄

A7R3課程今日頭條 A7R2課程今日頭條A6400課程頭條專欄

A9課程頭條專欄A7M3課程今日頭條 A6500課程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學習後期方面知識,請關注以下課程。

荷花處理技法頭條專欄 亮度蒙版技法 頭條專欄 PS+LR技法 頭條專欄 PS CC 2018/2019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2019中級後期案例第二輯 頭條專欄

Lightroom 2018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Camera RAW 從入到精通 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在電腦上學習高清攝影課程,可以在淘寶中搜索 好機友攝影 或單擊後面的鏈接跳轉到至淘寶店鋪。首頁-好機友攝影-淘寶網


Q16:看了您的課程,很想入手一架相機,糾結於尼康D7200和佳能80D,價格上尼康D7200會實惠些,性能上差別會不會很大?老師有沒有什麼推薦呢?期待中…

A:性能上區別不大,看身邊的朋友用佳能的多還是尼康的多,可以交換鏡頭。

PS:對於這種詢問購買那臺相機,哪隻鏡頭好的問題,其實筆者比較贊同:“買你買的起的最貴的器材。”

如果預算有限,一定把大頭兒留給鏡頭。因為鏡頭的由於其工藝的特點,保值性很好,但是機身更新換代很快,價格下降的也快,而且很多高端的功能,其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用不上,等於資金就被浪費了。

可是一隻優秀的鏡頭好在其光學結構,鍍膜,鏡片,無論您會不會使用,最起碼在成像質量上肯定會受益。

Q17:想入手一臺尼康d7200相機,本著一鏡走天下的想法,尼康AF-S DX VR 18-200mm f/3.5-5.6G ED VR II 防抖鏡頭和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鏡頭兩款鏡頭,哪個更合適好用些?

A:建議買18-200。

原因:d7200作為一款APS-C畫幅的機器,焦距要乘以1.5的係數,也就是18-200的實際焦段是27-300mm,300mm的長焦足夠使用了,而且18-200的焦段跨度比18-300的跨度小,成像質量也會好一些。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8:為什麼小光圈,定焦的鏡頭都要比變焦的貴好多?

A:首先,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所以你應該是想問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定焦的鏡頭就越貴?

先解釋下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也越好。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這就是為啥最大光圈越大鏡頭越好的原因。光圈越大需要的技術含量越高,也就越貴。

再來說為什麼定焦比變焦頭“好”。你拿一隻85mm定焦,和一隻焦距調整到85mm的70-200mm變焦頭拍攝,相同ISO下,85mm定焦的成像肯定要比70-200mm銳利。原因在於鏡頭內部的鏡片組。

變焦頭為了得到變焦效果,裡面的部分鏡片是需要移動的,鏡片的移動對光傳遞肯定會有影響,也就是會導致成像質量下降。而定焦頭裡面的鏡片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鏡片設定都會嚴格按照一個焦距的最優成像條件去設計,用中國一句古話就是術業有專攻,所以成像質量就高。

而至於定焦的比變焦的“貴”,這個不是絕對的。有的定焦因為鏡片用的材料好,鍍膜用的好,最大光圈大,所以貴。但有的定焦頭也很便宜的。

變焦的也有很貴的,比如24-70mm,70-200mm這種大家熟知的都是變焦頭,而且都不便宜。而且像24-70mm這種鏡頭雖說是變焦頭,但是成像質量已經很接近定焦頭了,比這個焦段內的定焦頭都要貴。所以說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是成立的,但是定焦比變焦貴是不成立的。

Q19:佳能80D機身,配有一個定焦50.1.4鏡頭 想配一個廣角鏡頭拍風景。求老師推薦。學生黨,不要上萬

A:給您推薦16-35 f/4L IS USM廣角變焦鏡頭。京東價6399,雖說最大光圈只有f/4L,但是作為一款廣角風光頭本來就不追求淺景深,再加上風光攝影多用三腳架,所以f/4的光圈足以。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0:中灰鏡和偏振鏡是不是都是由偏振片做的鏡子?他們有啥區別?如果旋轉偏振鏡會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A:中灰鏡和偏振鏡完全是兩種功能的濾鏡。

中灰鏡也稱減光鏡,是通過減少進光量和增加曝光時間,也就是為了使用慢門的濾鏡。

偏振鏡是為了減少反光,比如水面的反光,玻璃的反光,通過偏振鏡可以去掉。而由於光是有角度的,為了消除這些反光需要調整偏振鏡的角度,所以偏正鏡是可以旋轉的,跟中灰鏡沒有一點關係,也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減光鏡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偏振鏡

Q21:最近留意70-300mm的鏡頭,發現有些鏡頭標示支持長焦微距,比如Tamron/騰龍 AF70-300mm F/4-5.6 Di這款鏡頭,上面標示有180-300Macro,似乎在拍攝時可以選NORMAL和MACRO兩種不同模式。

雷老師在課程中講過利用長焦鏡頭也可以拍攝微距,可以實現很漂亮的虛化效果,可是再看尼康70-300G鏡頭 AF ZOOM 70-300MM F/4-5.6G,上面就沒有提到支持微距,也沒有微距標示。

想請教老師,既然同樣都是70-300,焦段相同,那麼支持微距和不支持微距拍攝效果有什麼不同呢?

A:支持微距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小。不支持的最近對焦距離大。對應的效果就是,使用微距鏡頭,相同焦距,主體可以比非微距鏡頭在畫面中所佔比例大。因為微距鏡頭可以離被攝體更近。

Q22:人像選擇中焦好還是長焦好?課上講拍人像,用中焦人像自然,但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那我選擇什麼樣的鏡頭拍人像更好呢?

A:人像鏡頭的選擇沒有固定的,要看實際情況。中焦:50-135mm這個焦段可以勝任任何種類的人像拍攝,除非需要只在一些特殊的畸變效果。

我理解你說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應該是指攝影師離模特距離遠,這樣模特沒那麼大壓力,更能放的開。

如果模特很緊張、拘謹的話,攝影師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引導模特放鬆,然後進行拍攝。如果實在是無法讓模特放鬆,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選擇使用長焦鏡頭進行遠距離抓拍。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3:器材到底重要不重要?

A:這個問題幾乎也是一直很多初學者糾結反覆的問題,我這裡談一下個人觀點。我認識一個大師曾經說:“好照片與器材無關,只有高質量畫質的照片才與器材有關!”這裡區隔說下,大概意思是評價好照片與否的標準不是畫質,而是照片本身的內容與表達的意義。

就如一本書,或者一本傳世名著,因為包裝陳舊,甚至有些破爛,但這並不能降低一本好書的價值,你讀到的是他的內容,而不是別的。同樣,一樣照片如好的作品一樣,能打動人,帶給人美感,能感染人情緒的都是作品,不管這張照片是用卡片還是單反拍攝,這個不重要。

但如果為了得到一張高質量的照片,用於出版,印刷,或者自己欣賞,那麼高質量高畫質的照片肯定與器材有關的,更昂貴更好的器材是可以得到更高質量高畫質的照片的。同時,好的器材在高反差光線或者極端光線下,可以幫你快速對焦,讓你拍到更好的作品上有一定幫助。

所以,器材重要不重要,因人而異,看你需要什麼,如果你是職業攝影師,器材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業餘愛好者,器材適合就好。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5:光圈的浮動是隨著焦距的變化自己變的麼?

A:非恆定光圈的鏡頭,其 最大光圈 是隨著焦距的變大而縮小,也就是光圈浮動,具體範圍每款鏡頭都會說明,分別為焦距最小和最大時對應的最大光圈。

恆定光圈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 F2.8光圈恆定鏡頭,無論是70mm端還是200mm端,最大光圈均能達到F2.8。


我們針對50款相機上架了相關攝影課程,這些時長超800分鐘,價格不過幾十元的課程,能夠幫助您快速玩轉萬元相機出大片下面列出了21款機型的課程,還有20款機型的課程, 請翻至文章末端查找。

D850課程今日頭條D810課程今日頭條D750課程今日頭條

D7500課程頭條專欄 Z7課程頭條專欄D5課程頭條專欄

EOSRP課頭條專欄1DXM2課程頭條專欄 EOSR課頭條專欄

5D3課程今日頭條 5D4課程今日頭條 6D課程今日頭條

6D2課程今日頭條80D課程今日頭條 800D課程頭條專欄

A7R3課程今日頭條 A7R2課程今日頭條A6400課程頭條專欄

A9課程頭條專欄A7M3課程今日頭條 A6500課程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學習後期方面知識,請關注以下課程。

荷花處理技法頭條專欄 亮度蒙版技法 頭條專欄 PS+LR技法 頭條專欄 PS CC 2018/2019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2019中級後期案例第二輯 頭條專欄

Lightroom 2018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Camera RAW 從入到精通 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在電腦上學習高清攝影課程,可以在淘寶中搜索 好機友攝影 或單擊後面的鏈接跳轉到至淘寶店鋪。首頁-好機友攝影-淘寶網


Q16:看了您的課程,很想入手一架相機,糾結於尼康D7200和佳能80D,價格上尼康D7200會實惠些,性能上差別會不會很大?老師有沒有什麼推薦呢?期待中…

A:性能上區別不大,看身邊的朋友用佳能的多還是尼康的多,可以交換鏡頭。

PS:對於這種詢問購買那臺相機,哪隻鏡頭好的問題,其實筆者比較贊同:“買你買的起的最貴的器材。”

如果預算有限,一定把大頭兒留給鏡頭。因為鏡頭的由於其工藝的特點,保值性很好,但是機身更新換代很快,價格下降的也快,而且很多高端的功能,其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用不上,等於資金就被浪費了。

可是一隻優秀的鏡頭好在其光學結構,鍍膜,鏡片,無論您會不會使用,最起碼在成像質量上肯定會受益。

Q17:想入手一臺尼康d7200相機,本著一鏡走天下的想法,尼康AF-S DX VR 18-200mm f/3.5-5.6G ED VR II 防抖鏡頭和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鏡頭兩款鏡頭,哪個更合適好用些?

A:建議買18-200。

原因:d7200作為一款APS-C畫幅的機器,焦距要乘以1.5的係數,也就是18-200的實際焦段是27-300mm,300mm的長焦足夠使用了,而且18-200的焦段跨度比18-300的跨度小,成像質量也會好一些。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8:為什麼小光圈,定焦的鏡頭都要比變焦的貴好多?

A:首先,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所以你應該是想問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定焦的鏡頭就越貴?

先解釋下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也越好。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這就是為啥最大光圈越大鏡頭越好的原因。光圈越大需要的技術含量越高,也就越貴。

再來說為什麼定焦比變焦頭“好”。你拿一隻85mm定焦,和一隻焦距調整到85mm的70-200mm變焦頭拍攝,相同ISO下,85mm定焦的成像肯定要比70-200mm銳利。原因在於鏡頭內部的鏡片組。

變焦頭為了得到變焦效果,裡面的部分鏡片是需要移動的,鏡片的移動對光傳遞肯定會有影響,也就是會導致成像質量下降。而定焦頭裡面的鏡片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鏡片設定都會嚴格按照一個焦距的最優成像條件去設計,用中國一句古話就是術業有專攻,所以成像質量就高。

而至於定焦的比變焦的“貴”,這個不是絕對的。有的定焦因為鏡片用的材料好,鍍膜用的好,最大光圈大,所以貴。但有的定焦頭也很便宜的。

變焦的也有很貴的,比如24-70mm,70-200mm這種大家熟知的都是變焦頭,而且都不便宜。而且像24-70mm這種鏡頭雖說是變焦頭,但是成像質量已經很接近定焦頭了,比這個焦段內的定焦頭都要貴。所以說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是成立的,但是定焦比變焦貴是不成立的。

Q19:佳能80D機身,配有一個定焦50.1.4鏡頭 想配一個廣角鏡頭拍風景。求老師推薦。學生黨,不要上萬

A:給您推薦16-35 f/4L IS USM廣角變焦鏡頭。京東價6399,雖說最大光圈只有f/4L,但是作為一款廣角風光頭本來就不追求淺景深,再加上風光攝影多用三腳架,所以f/4的光圈足以。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0:中灰鏡和偏振鏡是不是都是由偏振片做的鏡子?他們有啥區別?如果旋轉偏振鏡會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A:中灰鏡和偏振鏡完全是兩種功能的濾鏡。

中灰鏡也稱減光鏡,是通過減少進光量和增加曝光時間,也就是為了使用慢門的濾鏡。

偏振鏡是為了減少反光,比如水面的反光,玻璃的反光,通過偏振鏡可以去掉。而由於光是有角度的,為了消除這些反光需要調整偏振鏡的角度,所以偏正鏡是可以旋轉的,跟中灰鏡沒有一點關係,也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減光鏡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偏振鏡

Q21:最近留意70-300mm的鏡頭,發現有些鏡頭標示支持長焦微距,比如Tamron/騰龍 AF70-300mm F/4-5.6 Di這款鏡頭,上面標示有180-300Macro,似乎在拍攝時可以選NORMAL和MACRO兩種不同模式。

雷老師在課程中講過利用長焦鏡頭也可以拍攝微距,可以實現很漂亮的虛化效果,可是再看尼康70-300G鏡頭 AF ZOOM 70-300MM F/4-5.6G,上面就沒有提到支持微距,也沒有微距標示。

想請教老師,既然同樣都是70-300,焦段相同,那麼支持微距和不支持微距拍攝效果有什麼不同呢?

A:支持微距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小。不支持的最近對焦距離大。對應的效果就是,使用微距鏡頭,相同焦距,主體可以比非微距鏡頭在畫面中所佔比例大。因為微距鏡頭可以離被攝體更近。

Q22:人像選擇中焦好還是長焦好?課上講拍人像,用中焦人像自然,但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那我選擇什麼樣的鏡頭拍人像更好呢?

A:人像鏡頭的選擇沒有固定的,要看實際情況。中焦:50-135mm這個焦段可以勝任任何種類的人像拍攝,除非需要只在一些特殊的畸變效果。

我理解你說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應該是指攝影師離模特距離遠,這樣模特沒那麼大壓力,更能放的開。

如果模特很緊張、拘謹的話,攝影師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引導模特放鬆,然後進行拍攝。如果實在是無法讓模特放鬆,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選擇使用長焦鏡頭進行遠距離抓拍。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3:器材到底重要不重要?

A:這個問題幾乎也是一直很多初學者糾結反覆的問題,我這裡談一下個人觀點。我認識一個大師曾經說:“好照片與器材無關,只有高質量畫質的照片才與器材有關!”這裡區隔說下,大概意思是評價好照片與否的標準不是畫質,而是照片本身的內容與表達的意義。

就如一本書,或者一本傳世名著,因為包裝陳舊,甚至有些破爛,但這並不能降低一本好書的價值,你讀到的是他的內容,而不是別的。同樣,一樣照片如好的作品一樣,能打動人,帶給人美感,能感染人情緒的都是作品,不管這張照片是用卡片還是單反拍攝,這個不重要。

但如果為了得到一張高質量的照片,用於出版,印刷,或者自己欣賞,那麼高質量高畫質的照片肯定與器材有關的,更昂貴更好的器材是可以得到更高質量高畫質的照片的。同時,好的器材在高反差光線或者極端光線下,可以幫你快速對焦,讓你拍到更好的作品上有一定幫助。

所以,器材重要不重要,因人而異,看你需要什麼,如果你是職業攝影師,器材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業餘愛好者,器材適合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曝光、拍攝問題

對於曝光,很多攝友都不能很好的理解曝光補償以及“白加黑減”的應用,還有一些是針對濾鏡使用的問題。

Q24:曝光補償是直接影響進光量還是通過機內的計算以類似後期的形式影響照片明暗的呢?

A:如果ISO是手動擋狀態,調整曝光補償就是調整進光量。

因為曝光三要素中,只有ISO不是通過進光量來控制畫面亮度而是通過感光元件感光的敏感度產生的變化,從而導致圖片發生亮度的變化。

Q25:白加黑減問題?除了用m檔其他所有的檔相機都會自動的白加黑減嗎?還是隻有特有的幾個檔相機才會自動的白加黑減?

A:應該先理解“白加黑減”是什麼意思。白加是指當畫面中大面積亮度較高、反光率高,在使用評價測光時,需要手動增加曝光補償讓畫面中的暗部也有細節。

黑減是指當畫面中大部分亮度較低、反光率底,在使用評價測光時,需要手動減少曝光補償讓畫面中的亮部有細節。曝光補償的增減是隻有在快門優先、光圈優先、P擋時可以手動調節。沒有任何一個檔位是自動調節曝光補償的。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5:光圈的浮動是隨著焦距的變化自己變的麼?

A:非恆定光圈的鏡頭,其 最大光圈 是隨著焦距的變大而縮小,也就是光圈浮動,具體範圍每款鏡頭都會說明,分別為焦距最小和最大時對應的最大光圈。

恆定光圈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 F2.8光圈恆定鏡頭,無論是70mm端還是200mm端,最大光圈均能達到F2.8。


我們針對50款相機上架了相關攝影課程,這些時長超800分鐘,價格不過幾十元的課程,能夠幫助您快速玩轉萬元相機出大片下面列出了21款機型的課程,還有20款機型的課程, 請翻至文章末端查找。

D850課程今日頭條D810課程今日頭條D750課程今日頭條

D7500課程頭條專欄 Z7課程頭條專欄D5課程頭條專欄

EOSRP課頭條專欄1DXM2課程頭條專欄 EOSR課頭條專欄

5D3課程今日頭條 5D4課程今日頭條 6D課程今日頭條

6D2課程今日頭條80D課程今日頭條 800D課程頭條專欄

A7R3課程今日頭條 A7R2課程今日頭條A6400課程頭條專欄

A9課程頭條專欄A7M3課程今日頭條 A6500課程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學習後期方面知識,請關注以下課程。

荷花處理技法頭條專欄 亮度蒙版技法 頭條專欄 PS+LR技法 頭條專欄 PS CC 2018/2019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2019中級後期案例第二輯 頭條專欄

Lightroom 2018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Camera RAW 從入到精通 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在電腦上學習高清攝影課程,可以在淘寶中搜索 好機友攝影 或單擊後面的鏈接跳轉到至淘寶店鋪。首頁-好機友攝影-淘寶網


Q16:看了您的課程,很想入手一架相機,糾結於尼康D7200和佳能80D,價格上尼康D7200會實惠些,性能上差別會不會很大?老師有沒有什麼推薦呢?期待中…

A:性能上區別不大,看身邊的朋友用佳能的多還是尼康的多,可以交換鏡頭。

PS:對於這種詢問購買那臺相機,哪隻鏡頭好的問題,其實筆者比較贊同:“買你買的起的最貴的器材。”

如果預算有限,一定把大頭兒留給鏡頭。因為鏡頭的由於其工藝的特點,保值性很好,但是機身更新換代很快,價格下降的也快,而且很多高端的功能,其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用不上,等於資金就被浪費了。

可是一隻優秀的鏡頭好在其光學結構,鍍膜,鏡片,無論您會不會使用,最起碼在成像質量上肯定會受益。

Q17:想入手一臺尼康d7200相機,本著一鏡走天下的想法,尼康AF-S DX VR 18-200mm f/3.5-5.6G ED VR II 防抖鏡頭和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鏡頭兩款鏡頭,哪個更合適好用些?

A:建議買18-200。

原因:d7200作為一款APS-C畫幅的機器,焦距要乘以1.5的係數,也就是18-200的實際焦段是27-300mm,300mm的長焦足夠使用了,而且18-200的焦段跨度比18-300的跨度小,成像質量也會好一些。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8:為什麼小光圈,定焦的鏡頭都要比變焦的貴好多?

A:首先,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所以你應該是想問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定焦的鏡頭就越貴?

先解釋下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也越好。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這就是為啥最大光圈越大鏡頭越好的原因。光圈越大需要的技術含量越高,也就越貴。

再來說為什麼定焦比變焦頭“好”。你拿一隻85mm定焦,和一隻焦距調整到85mm的70-200mm變焦頭拍攝,相同ISO下,85mm定焦的成像肯定要比70-200mm銳利。原因在於鏡頭內部的鏡片組。

變焦頭為了得到變焦效果,裡面的部分鏡片是需要移動的,鏡片的移動對光傳遞肯定會有影響,也就是會導致成像質量下降。而定焦頭裡面的鏡片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鏡片設定都會嚴格按照一個焦距的最優成像條件去設計,用中國一句古話就是術業有專攻,所以成像質量就高。

而至於定焦的比變焦的“貴”,這個不是絕對的。有的定焦因為鏡片用的材料好,鍍膜用的好,最大光圈大,所以貴。但有的定焦頭也很便宜的。

變焦的也有很貴的,比如24-70mm,70-200mm這種大家熟知的都是變焦頭,而且都不便宜。而且像24-70mm這種鏡頭雖說是變焦頭,但是成像質量已經很接近定焦頭了,比這個焦段內的定焦頭都要貴。所以說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是成立的,但是定焦比變焦貴是不成立的。

Q19:佳能80D機身,配有一個定焦50.1.4鏡頭 想配一個廣角鏡頭拍風景。求老師推薦。學生黨,不要上萬

A:給您推薦16-35 f/4L IS USM廣角變焦鏡頭。京東價6399,雖說最大光圈只有f/4L,但是作為一款廣角風光頭本來就不追求淺景深,再加上風光攝影多用三腳架,所以f/4的光圈足以。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0:中灰鏡和偏振鏡是不是都是由偏振片做的鏡子?他們有啥區別?如果旋轉偏振鏡會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A:中灰鏡和偏振鏡完全是兩種功能的濾鏡。

中灰鏡也稱減光鏡,是通過減少進光量和增加曝光時間,也就是為了使用慢門的濾鏡。

偏振鏡是為了減少反光,比如水面的反光,玻璃的反光,通過偏振鏡可以去掉。而由於光是有角度的,為了消除這些反光需要調整偏振鏡的角度,所以偏正鏡是可以旋轉的,跟中灰鏡沒有一點關係,也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減光鏡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偏振鏡

Q21:最近留意70-300mm的鏡頭,發現有些鏡頭標示支持長焦微距,比如Tamron/騰龍 AF70-300mm F/4-5.6 Di這款鏡頭,上面標示有180-300Macro,似乎在拍攝時可以選NORMAL和MACRO兩種不同模式。

雷老師在課程中講過利用長焦鏡頭也可以拍攝微距,可以實現很漂亮的虛化效果,可是再看尼康70-300G鏡頭 AF ZOOM 70-300MM F/4-5.6G,上面就沒有提到支持微距,也沒有微距標示。

想請教老師,既然同樣都是70-300,焦段相同,那麼支持微距和不支持微距拍攝效果有什麼不同呢?

A:支持微距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小。不支持的最近對焦距離大。對應的效果就是,使用微距鏡頭,相同焦距,主體可以比非微距鏡頭在畫面中所佔比例大。因為微距鏡頭可以離被攝體更近。

Q22:人像選擇中焦好還是長焦好?課上講拍人像,用中焦人像自然,但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那我選擇什麼樣的鏡頭拍人像更好呢?

A:人像鏡頭的選擇沒有固定的,要看實際情況。中焦:50-135mm這個焦段可以勝任任何種類的人像拍攝,除非需要只在一些特殊的畸變效果。

我理解你說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應該是指攝影師離模特距離遠,這樣模特沒那麼大壓力,更能放的開。

如果模特很緊張、拘謹的話,攝影師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引導模特放鬆,然後進行拍攝。如果實在是無法讓模特放鬆,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選擇使用長焦鏡頭進行遠距離抓拍。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3:器材到底重要不重要?

A:這個問題幾乎也是一直很多初學者糾結反覆的問題,我這裡談一下個人觀點。我認識一個大師曾經說:“好照片與器材無關,只有高質量畫質的照片才與器材有關!”這裡區隔說下,大概意思是評價好照片與否的標準不是畫質,而是照片本身的內容與表達的意義。

就如一本書,或者一本傳世名著,因為包裝陳舊,甚至有些破爛,但這並不能降低一本好書的價值,你讀到的是他的內容,而不是別的。同樣,一樣照片如好的作品一樣,能打動人,帶給人美感,能感染人情緒的都是作品,不管這張照片是用卡片還是單反拍攝,這個不重要。

但如果為了得到一張高質量的照片,用於出版,印刷,或者自己欣賞,那麼高質量高畫質的照片肯定與器材有關的,更昂貴更好的器材是可以得到更高質量高畫質的照片的。同時,好的器材在高反差光線或者極端光線下,可以幫你快速對焦,讓你拍到更好的作品上有一定幫助。

所以,器材重要不重要,因人而異,看你需要什麼,如果你是職業攝影師,器材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業餘愛好者,器材適合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曝光、拍攝問題

對於曝光,很多攝友都不能很好的理解曝光補償以及“白加黑減”的應用,還有一些是針對濾鏡使用的問題。

Q24:曝光補償是直接影響進光量還是通過機內的計算以類似後期的形式影響照片明暗的呢?

A:如果ISO是手動擋狀態,調整曝光補償就是調整進光量。

因為曝光三要素中,只有ISO不是通過進光量來控制畫面亮度而是通過感光元件感光的敏感度產生的變化,從而導致圖片發生亮度的變化。

Q25:白加黑減問題?除了用m檔其他所有的檔相機都會自動的白加黑減嗎?還是隻有特有的幾個檔相機才會自動的白加黑減?

A:應該先理解“白加黑減”是什麼意思。白加是指當畫面中大面積亮度較高、反光率高,在使用評價測光時,需要手動增加曝光補償讓畫面中的暗部也有細節。

黑減是指當畫面中大部分亮度較低、反光率底,在使用評價測光時,需要手動減少曝光補償讓畫面中的亮部有細節。曝光補償的增減是隻有在快門優先、光圈優先、P擋時可以手動調節。沒有任何一個檔位是自動調節曝光補償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6:老師,想知道夜景人像的拍攝要注意哪些啊。

A:1、 注意快門速度。

如果手持拍攝,注意讓快門速度在安全快門以上,鏡頭焦距的倒數就是安全快門。如果達不到,就要提高ISO。

如果使用三角架,也要注意快門速度不要太慢,模特也會動的,尤其拍特寫,輕微的移動就會拍虛。

2、要利用環境光。通過環境光為模特臉部照明。

3、使用閃光燈。同樣為了保證模特臉部曝光正常。

4、大光圈虛化城市背景光往往能獲得好看的光暈,是簡單好用的夜間人像技巧。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5:光圈的浮動是隨著焦距的變化自己變的麼?

A:非恆定光圈的鏡頭,其 最大光圈 是隨著焦距的變大而縮小,也就是光圈浮動,具體範圍每款鏡頭都會說明,分別為焦距最小和最大時對應的最大光圈。

恆定光圈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 F2.8光圈恆定鏡頭,無論是70mm端還是200mm端,最大光圈均能達到F2.8。


我們針對50款相機上架了相關攝影課程,這些時長超800分鐘,價格不過幾十元的課程,能夠幫助您快速玩轉萬元相機出大片下面列出了21款機型的課程,還有20款機型的課程, 請翻至文章末端查找。

D850課程今日頭條D810課程今日頭條D750課程今日頭條

D7500課程頭條專欄 Z7課程頭條專欄D5課程頭條專欄

EOSRP課頭條專欄1DXM2課程頭條專欄 EOSR課頭條專欄

5D3課程今日頭條 5D4課程今日頭條 6D課程今日頭條

6D2課程今日頭條80D課程今日頭條 800D課程頭條專欄

A7R3課程今日頭條 A7R2課程今日頭條A6400課程頭條專欄

A9課程頭條專欄A7M3課程今日頭條 A6500課程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學習後期方面知識,請關注以下課程。

荷花處理技法頭條專欄 亮度蒙版技法 頭條專欄 PS+LR技法 頭條專欄 PS CC 2018/2019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2019中級後期案例第二輯 頭條專欄

Lightroom 2018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Camera RAW 從入到精通 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在電腦上學習高清攝影課程,可以在淘寶中搜索 好機友攝影 或單擊後面的鏈接跳轉到至淘寶店鋪。首頁-好機友攝影-淘寶網


Q16:看了您的課程,很想入手一架相機,糾結於尼康D7200和佳能80D,價格上尼康D7200會實惠些,性能上差別會不會很大?老師有沒有什麼推薦呢?期待中…

A:性能上區別不大,看身邊的朋友用佳能的多還是尼康的多,可以交換鏡頭。

PS:對於這種詢問購買那臺相機,哪隻鏡頭好的問題,其實筆者比較贊同:“買你買的起的最貴的器材。”

如果預算有限,一定把大頭兒留給鏡頭。因為鏡頭的由於其工藝的特點,保值性很好,但是機身更新換代很快,價格下降的也快,而且很多高端的功能,其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用不上,等於資金就被浪費了。

可是一隻優秀的鏡頭好在其光學結構,鍍膜,鏡片,無論您會不會使用,最起碼在成像質量上肯定會受益。

Q17:想入手一臺尼康d7200相機,本著一鏡走天下的想法,尼康AF-S DX VR 18-200mm f/3.5-5.6G ED VR II 防抖鏡頭和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鏡頭兩款鏡頭,哪個更合適好用些?

A:建議買18-200。

原因:d7200作為一款APS-C畫幅的機器,焦距要乘以1.5的係數,也就是18-200的實際焦段是27-300mm,300mm的長焦足夠使用了,而且18-200的焦段跨度比18-300的跨度小,成像質量也會好一些。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8:為什麼小光圈,定焦的鏡頭都要比變焦的貴好多?

A:首先,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所以你應該是想問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定焦的鏡頭就越貴?

先解釋下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也越好。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這就是為啥最大光圈越大鏡頭越好的原因。光圈越大需要的技術含量越高,也就越貴。

再來說為什麼定焦比變焦頭“好”。你拿一隻85mm定焦,和一隻焦距調整到85mm的70-200mm變焦頭拍攝,相同ISO下,85mm定焦的成像肯定要比70-200mm銳利。原因在於鏡頭內部的鏡片組。

變焦頭為了得到變焦效果,裡面的部分鏡片是需要移動的,鏡片的移動對光傳遞肯定會有影響,也就是會導致成像質量下降。而定焦頭裡面的鏡片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鏡片設定都會嚴格按照一個焦距的最優成像條件去設計,用中國一句古話就是術業有專攻,所以成像質量就高。

而至於定焦的比變焦的“貴”,這個不是絕對的。有的定焦因為鏡片用的材料好,鍍膜用的好,最大光圈大,所以貴。但有的定焦頭也很便宜的。

變焦的也有很貴的,比如24-70mm,70-200mm這種大家熟知的都是變焦頭,而且都不便宜。而且像24-70mm這種鏡頭雖說是變焦頭,但是成像質量已經很接近定焦頭了,比這個焦段內的定焦頭都要貴。所以說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是成立的,但是定焦比變焦貴是不成立的。

Q19:佳能80D機身,配有一個定焦50.1.4鏡頭 想配一個廣角鏡頭拍風景。求老師推薦。學生黨,不要上萬

A:給您推薦16-35 f/4L IS USM廣角變焦鏡頭。京東價6399,雖說最大光圈只有f/4L,但是作為一款廣角風光頭本來就不追求淺景深,再加上風光攝影多用三腳架,所以f/4的光圈足以。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0:中灰鏡和偏振鏡是不是都是由偏振片做的鏡子?他們有啥區別?如果旋轉偏振鏡會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A:中灰鏡和偏振鏡完全是兩種功能的濾鏡。

中灰鏡也稱減光鏡,是通過減少進光量和增加曝光時間,也就是為了使用慢門的濾鏡。

偏振鏡是為了減少反光,比如水面的反光,玻璃的反光,通過偏振鏡可以去掉。而由於光是有角度的,為了消除這些反光需要調整偏振鏡的角度,所以偏正鏡是可以旋轉的,跟中灰鏡沒有一點關係,也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減光鏡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偏振鏡

Q21:最近留意70-300mm的鏡頭,發現有些鏡頭標示支持長焦微距,比如Tamron/騰龍 AF70-300mm F/4-5.6 Di這款鏡頭,上面標示有180-300Macro,似乎在拍攝時可以選NORMAL和MACRO兩種不同模式。

雷老師在課程中講過利用長焦鏡頭也可以拍攝微距,可以實現很漂亮的虛化效果,可是再看尼康70-300G鏡頭 AF ZOOM 70-300MM F/4-5.6G,上面就沒有提到支持微距,也沒有微距標示。

想請教老師,既然同樣都是70-300,焦段相同,那麼支持微距和不支持微距拍攝效果有什麼不同呢?

A:支持微距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小。不支持的最近對焦距離大。對應的效果就是,使用微距鏡頭,相同焦距,主體可以比非微距鏡頭在畫面中所佔比例大。因為微距鏡頭可以離被攝體更近。

Q22:人像選擇中焦好還是長焦好?課上講拍人像,用中焦人像自然,但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那我選擇什麼樣的鏡頭拍人像更好呢?

A:人像鏡頭的選擇沒有固定的,要看實際情況。中焦:50-135mm這個焦段可以勝任任何種類的人像拍攝,除非需要只在一些特殊的畸變效果。

我理解你說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應該是指攝影師離模特距離遠,這樣模特沒那麼大壓力,更能放的開。

如果模特很緊張、拘謹的話,攝影師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引導模特放鬆,然後進行拍攝。如果實在是無法讓模特放鬆,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選擇使用長焦鏡頭進行遠距離抓拍。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3:器材到底重要不重要?

A:這個問題幾乎也是一直很多初學者糾結反覆的問題,我這裡談一下個人觀點。我認識一個大師曾經說:“好照片與器材無關,只有高質量畫質的照片才與器材有關!”這裡區隔說下,大概意思是評價好照片與否的標準不是畫質,而是照片本身的內容與表達的意義。

就如一本書,或者一本傳世名著,因為包裝陳舊,甚至有些破爛,但這並不能降低一本好書的價值,你讀到的是他的內容,而不是別的。同樣,一樣照片如好的作品一樣,能打動人,帶給人美感,能感染人情緒的都是作品,不管這張照片是用卡片還是單反拍攝,這個不重要。

但如果為了得到一張高質量的照片,用於出版,印刷,或者自己欣賞,那麼高質量高畫質的照片肯定與器材有關的,更昂貴更好的器材是可以得到更高質量高畫質的照片的。同時,好的器材在高反差光線或者極端光線下,可以幫你快速對焦,讓你拍到更好的作品上有一定幫助。

所以,器材重要不重要,因人而異,看你需要什麼,如果你是職業攝影師,器材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業餘愛好者,器材適合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曝光、拍攝問題

對於曝光,很多攝友都不能很好的理解曝光補償以及“白加黑減”的應用,還有一些是針對濾鏡使用的問題。

Q24:曝光補償是直接影響進光量還是通過機內的計算以類似後期的形式影響照片明暗的呢?

A:如果ISO是手動擋狀態,調整曝光補償就是調整進光量。

因為曝光三要素中,只有ISO不是通過進光量來控制畫面亮度而是通過感光元件感光的敏感度產生的變化,從而導致圖片發生亮度的變化。

Q25:白加黑減問題?除了用m檔其他所有的檔相機都會自動的白加黑減嗎?還是隻有特有的幾個檔相機才會自動的白加黑減?

A:應該先理解“白加黑減”是什麼意思。白加是指當畫面中大面積亮度較高、反光率高,在使用評價測光時,需要手動增加曝光補償讓畫面中的暗部也有細節。

黑減是指當畫面中大部分亮度較低、反光率底,在使用評價測光時,需要手動減少曝光補償讓畫面中的亮部有細節。曝光補償的增減是隻有在快門優先、光圈優先、P擋時可以手動調節。沒有任何一個檔位是自動調節曝光補償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6:老師,想知道夜景人像的拍攝要注意哪些啊。

A:1、 注意快門速度。

如果手持拍攝,注意讓快門速度在安全快門以上,鏡頭焦距的倒數就是安全快門。如果達不到,就要提高ISO。

如果使用三角架,也要注意快門速度不要太慢,模特也會動的,尤其拍特寫,輕微的移動就會拍虛。

2、要利用環境光。通過環境光為模特臉部照明。

3、使用閃光燈。同樣為了保證模特臉部曝光正常。

4、大光圈虛化城市背景光往往能獲得好看的光暈,是簡單好用的夜間人像技巧。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7:在無月亮的黑暗環境下怎樣拍攝夜空中的星星?不要星軌的那種,必須得後期嗎?

A:首先星空適合在沒有月亮的時候拍攝。拍攝星空不需要使用後期,但後期可以為照片潤色,使星空更突出。

將相機調為手動擋,給您一組拍攝參數,您可以嘗試一下,光圈F2.8,快門速度30s,iso6400。如果畫面太亮就降低ISO,如果太暗就適當增加曝光時間,但曝光時間不要超過40s。

拍攝星空是否出色主要有3點。

1、沒有光汙染。

2、要能看到銀河。

3、比較好的前景。

否則就算拍出來了也不是很好看。

"

​如果您是攝影新手,那就收藏這篇文章吧,有時間就拿出來看看,全部看完之後,雖然不會讓您會拍照片,但對於攝影器材以及基本的攝影技法算是有了一定的瞭解。


器材類

Q1:高端相機拍出來的照片肯定比低端相機好嗎?

A:我被問最多的問題之一:你用的什麼相機鏡頭?

似乎大家默認著照片好壞與相機級別之間某種必然的關係,果真是這樣嗎?

攝影已經有了兩百年的歷史,“真實”地記錄了這個世界的發展里程,也流傳下來許多經典的攝影作品。就器材水平而言,幾十年前甚至更早的器材是無法與今天相提並論的,當年大師們使用的“頂級器材”,在指標上還不如今天許多入門級的器材,沒有一個大師是因為器材成就的,作品好壞與否和器材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的人總是抱著一種心態,就是如果同樣水平下,用更好一點的器材拍出來從要好一點吧?其實大部分人的水平之低,還完全沒有到拼器材的程度。

影響一張照片的首要因素是被攝體,在西藏拍照,不管是單反還是小相機都是藍天白雲,拿城市裡拍的天與之相比,本身就沒有可比性,更和器材無關。其次是拍攝者的水平,同樣一起去西藏,有的人拍的好,有的人拍的差,但是拍的好的人未必就使用更好的相機,這更多關乎攝者的水平。要真的比較器材的差別,那只有在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地點,同樣的人,取同樣的景色,用不同的器材,方能看出兩者的差別。拍照的瓶頸是人,而不是器材。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沒有後期過的照片才是真實的照片,才是真水平嗎?

A:我的博客裡被問次數最多的問題之一:這照片有沒有後期過?

對嚴肅的攝影者來說,每張照片都需要後期。

數碼時代的後期技術相當於膠片時代的沖洗膠片。不同的沖洗方法可以讓同一張膠片衝出來的照片看起來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膠片時代的攝影師都是自己沖洗膠片的,以確保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進入數碼時代,我們用photoshop等後期軟件代替並擴展了膠片的沖洗過程。為什麼我們可以允許沖洗技術而不容忍後期技術呢?

有人會說,後期的照片不真實,色彩哪有那麼豔啊?那你可曾知道,所有的小相機都在相機內部設立了照片處理程序,一張照片拍好會立即調整色彩加豔麗,加銳度,最後再生成jpg照片,這個過程也是一種後期,而且是你無法選擇的後期,你會覺得用小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不真實嗎?

囉嗦了這麼多,只是想說明一個觀點:後期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絕對的有、無之分。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3:像素越高畫質就越好嗎?

A:由於一直以來廠商和媒體的誤導,很多人認為像素等同於畫質。

像素就像電視機屏幕的大小,像素越高屏幕尺寸越大。當電視機很小的時候,比如14寸的電視機,我們發現大尺寸的電視機看起來很爽,當我們的電視機超過三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電視機上的畫面粒子已經開始變粗了,當我們的電視機尺寸增加到五十寸的時候,我們發現,我們傳統思維裡覺得電視機越大越清楚的思維真的要改改了,因為除非我們的客廳很大,坐的很遠看電視機,不然的話,已經可以看到電視機上一片一片慘不忍睹的“馬賽克”了。

電視機大了以後為什麼畫質變粗?因為信號的分辨率並沒有隨著電視機尺寸的增加而提高,相機也一樣,感光元件CMOS/CCD的大小不變,只是增加像素的多少,不但對畫質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提高,而且由於照片尺寸大,讓你看起來覺得“粒子更粗了”。

對於普通消費者,平時在電腦上看照片,如果圖片質量過關,300萬像素就足夠了,打印5-8寸的照片,500萬像素也足夠了,即使你想把照片打印成婚紗照那麼大 --- 30寸,1200萬像素也夠了,如果你沒有更大尺寸和細節的輸出需求,那麼更多的像素並不能給你帶來畫質的提升,相反,更多的像素要求你有更大容量的存儲卡,更大容量的電腦硬盤,以及更快的電腦(不然打開和處理照片的速度會很慢)。

高像素不等於高畫質,對於像素,夠用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4:變焦倍數越大越好嗎?

A:普通用戶對“變焦倍數”的概念理解往往是“可以拍多遠” -- 變焦倍數越大,可以拍的越遠,普通消費者往往覺得拍的越遠相機(鏡頭)就越專業、越高級。

在單反世界,由於鏡頭是可以更換的,所以要拍遠的東西,只需要換長焦鏡頭即可,並不存在拍得越遠越高級之說。不但如此,單反鏡頭裡高倍變焦鏡頭,基本都是網友俗稱的“狗頭”。

這是因為在光學領域,變焦倍數和鏡頭成像的關係是:變焦倍數越大,則成像越差。因此好的單反鏡頭(網上俗稱“牛頭”)都是變焦倍數小於等於3倍的,而10倍甚至更大變焦的鏡頭,被網友稱為“狗頭”。對於變焦倍數,兩個世界的衡量完全是不同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5:有了防抖鏡頭/機身,我就不怕抖動而糊掉了嗎?

A:很多朋友認為我的照片拍虛了是因為抖掉了,所以糊了,是不是隻要相機(鏡頭)有防抖功能,就不會因為手抖動而糊掉了?

要明白這個問題,還是要回到一個基本概念:安全快門速度。

手持相機拍攝的安全速度原則:安全速度是焦距的倒數,如果使用35mm鏡頭,快門速度不得低於1/35秒,使用200mm鏡頭時速度不得低於1/200秒,否則圖片就可能糊了。

知道了這個規律,就很容易明白,由於平時我們拍照手始終或多或少是有抖動的,“拍糊了”是因為光線太暗了讓快門速度達不到安全快門速度導致的。防抖功能,就是讓我們可以在低於安全快門速度的情況下,拍清晰照片。

那麼首先可以得出的一個結論是:在光線足夠的情況下,我們並不需要防抖。

什麼是光線足夠呢?我們可以粗略的認為白天的室外基本都是光線足夠達到100mm焦距以下的安全快門的,而天氣不好的清晨和傍晚,夜景拍攝,室內,則是較常見的光線不足的場景。

目前尼康佳能索尼幾家公司最新的防抖技術號稱可以降低安全快門四檔左右,例如,200mm焦距的鏡頭,安全快門為1/200秒,在打開防抖的情況下,200 / 24 = 13,在1/13秒的快門速度下仍舊有一定概率可以拍清楚,而我們知道按照正常的經驗,這個速度遠低於安全快門,普通手持幾無可能拍出清晰照片。

通過以上知識,我們又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防抖功能只能夠在特定場景抵消部分的抖動,而不是完完全全的“防抖”。例如上面舉的例子中,如果快門速度低於1/13秒,那連防抖也無能為力了,而我們平時室內、夜景的光線強度,曝光時間常常低於1/10秒,甚至幾秒十幾秒,很多朋友平時手持拍夜景糊了,或者室內拍人糊了,想借防抖功能就能拍清楚,我想說:還是很難。

總結一下:防抖功能只是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可以提高手持拍攝清晰的成功率。光線強 – 例如白天 --則我們不需要防抖也可以拍清晰,光線太弱 – 例如夜景 -- 則有防抖仍無濟於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6: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

A:想購買單反的朋友肯定看到過全幅和半幅的討論,那究竟全幅和半幅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目前的數碼單反相機,從光學原理上來說和傳統膠片單反還是一樣的,只是將原來的感光部分的膠片換成了電子感光元件CMOS或者CCD。

全幅和半幅指的就是電子感光元件(CMOS / CCD)的尺寸。

全幅的電子感光元件的尺寸和傳統135膠片一樣大,也就是24×36mm。

半幅的尺寸約為23.7×15.6mm,或稱之為APS-C畫幅。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7:從表面上來看,兩者就是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而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而言,全幅和半幅具體區別在哪裡?

A:1. 價格上,半幅有明顯優勢;

2. 尺寸重量上,半幅更輕便,也有明顯的優勢;

3. 鏡頭群上,兩者各用不同鏡頭群,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如果一定要說優勢,我覺得還是半幅略有優勢,因為半幅的機身半幅鏡頭全幅鏡頭都可以用,而全幅的機身只能用全幅的鏡頭;

4. 景深上,全幅相機的景深更淺。由於我們平時既需要大景深,也需要淺景深,所以這點而言,也很難說孰優孰劣;

5.在畫質上,全幅具有一定的優勢。具體細看一下這個優勢,首先是大幅打印時細節的優勢,這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並無太大意義,因為我們平時極少打印30寸以上的照片細看,而打印普通照片或者在電腦上看,兩者很難看出區別。其次是更好的高感畫質。

高感在一些特殊的場景下對拍清晰照片非常有幫助,例如拍劇院表演、婚禮舞臺等,以及拍體育運動,如籃球、賽車等。

如果我們不是專業的體育攝影人員,如果我們也不是靠婚禮攝影或者舞臺攝影吃飯的,那麼平時旅遊、聚會、人像等大部分的照片還是用低感光拍攝的。

人都有對“更快、更好、更高”的追求,這無可厚非。如果達到這樣的目標是沒有代價的,我們當然不會拒絕;如果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就需要恰當的權衡。不花錢的東西人人都會白拿,要花錢買的東西就需要好好地考慮一下,生活的常識同樣適用於對現在的話題。

結論:除非你對高感畫質有急切的需求並願意為之付出高昂的代價,不然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半幅相機已經足夠。

有人看了很多資料,可能會問,雖然全幅貴,但是全幅不是以後主流的方向嗎?

我想說,今後的主流方向不會是全幅,而是小型化的相機。

總體上看,相機的發展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小型化的過程,現在廣泛應用的135系統是更大的120系統被革命後的產物。隨便看一眼大家手中“好一點”的器材,不難發現,小型化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就膠片系統而言,也在進行著小型化的努力,APS就是其努力的結果。如果不是數碼大潮的衝擊,APS在今天或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氣候。

數碼系統的發展軌跡卻似乎是相反的,從小體積起步,然後努力向大發展,在許多人眼中,“全幅”似乎是近一時期的終極目標。

這似乎與小型化的追求背道而馳,卻也不難理解:初期因為技術的侷限,CCD實在是太小了,許多指標無法滿足基本的需求,CCD的大型化也就自然地成為這一時期的首要任務。

隨著電子感光元件和芯片技術的不斷髮展,半幅的相機的畫質已經越來越接近甚至超越普通消費者的需求,繼續發展全幅,就像對高像素的盲目追求一樣,僅僅是對市場誤解的一種迎合。

2007年尼康推出全幅頂級相機D3,當大家看到D3拍的教堂內婚禮樣片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感嘆:原來ISO3200也是可以用的!D3將大家對相機高感畫質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的認知。

很多朋友也因此對全幅畫質產生了崇拜甚至痴迷的態度。但是僅僅時隔三年,2010年,尼康推出的半幅相機D7000高感畫質就已經接近D3,而低感畫質更是超越了D3。飛速發展的技術不斷的衝擊著我們思維世界裡的條條框框,大家在興奮之餘,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到底需要多少高的可用ISO?

我曾經做過實驗,ISO3200的情況下,如果有2.8的光圈,那麼基本人眼可以看得到的光線都可以手持拍下來了 -- 這是一個偉大的質變點,也就是說,如果相機的高感畫質在ISO3200下可以用,那麼我們如果平時不是特別苛求畫質的話,都可以不用帶著三腳架了!

以此推斷,如果ISO6400也可用,手持拍夜景會很輕鬆,如果ISO12800也可以用,那麼即便上狗頭依然可以手持拍夜景,而ISO12800以上,則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意義就不大了。

因此,將相機的可用ISO提高到3200~12800的範圍裡,大家還是願意為其踴躍買單的,但是過了12800,系統的瓶頸已經消除,對普通消費者來說,更需要的是一個更小,更輕便的相機。按目前相機系統的發展速度,要實現這樣的畫質性能也並非天方夜譚,相信並不需要太久時間,我們就會看到這樣的半幅相機,到時候,我們還會堅持追求指標更高的全幅,還是選擇更便宜,輕便,靈巧的半幅相機呢?

2010是微單和單電相機讓索尼大出風頭的一年,越來越多的朋友初次購買開始選擇更為小巧的微單和單電,雖然這類產品才剛剛上市不久,即便他們還很不成熟,還有那樣這樣的缺點,但是他們已經像世人展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小型化相機未來更為廣闊的市場前景。

在我看來,由於數碼感光元件的潛力比膠片要大,所以半幅的相機應該可以完全滿足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了,今後的相機的發展方向,無反光板的半幅相機依然會是比較主流的產品,因為它可以滿足人們對高ISO,對畫質的需求。這兩年索尼推出的RX100系列,也用了類似大小的感光元件。

而且集成鏡頭,機身完全滿足放口袋裡,畫質已不輸幾年前的入門單反,非常適合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至於全幅,今後會像以前的中畫幅,大畫幅相機一樣,只由少數對大畫幅輸出,或者是極高的ISO畫質有特殊需求的朋友使用的小眾產品。

全幅系統應該在未來幾年受到一定的追捧,某些有全幅情結的人可以得到相當程度上的滿足,但他們很快將發現自己手中的大傢伙並沒有特別的優勢,別人手中的 APS或2.0X系統照樣能拍出相同甚至更好的片子(器材條件相近的時候,技術水平的差別就會明顯的表現出來)。

這時候再主動地拋棄“全幅”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話說得有些絕對,但過分追求器材的人往往不會有太高的水平,這種推論也算是合理的。

人人都希望娶一個美女做老婆,但真正娶回家之後卻發現並非完全是自己期望的結果,甚至還可能離了之後再娶一個不漂亮的。追求是一回事,追求到手之後就是另一回事了。

其實對絕大多數初學者而言,全幅和非全幅的比較還沒有單反(包括微單)和小相機的比較來的更重要。

前者更容易拍出背景模糊的淺景深效果,而後者更為輕便。背景模糊聽上去很誘人,但是聯繫到你一直要帶著個大傢伙就沒那麼有吸引力了,不使用背景模糊的手段,同樣可以拍出很不錯的照片,而小相機可以放口袋裡這點卻是極為實用的,所以對大部分人而言,小相機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要知道,相機的體積和使用的頻率是成反比的。什麼樣的相機買的最值得?不是性價比最高的,而是你最願意使用,用的頻率最高的。

對於小相機,我推薦索尼的RX100系列,根據預算可以選擇4代3代或者1代。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8:新手買相機應該選什麼品牌?尼康 or 佳能?

A:目前生產單反的廠商主要有 Nikon, Canon, Sony, Pentax, Olympus, Panasonic, Sigma, Fujifilm。

對於新學習攝影的朋友我一般推薦Nikon或者Canon,一是因為尼康和佳能佔據的市場份額最大,大約各佔40%左右的份額,相機有什麼問題,很快就會被用戶發現並改正,二是因為這兩家公司擁有最全面的鏡頭系列,其他鏡頭廠商推出新鏡頭的話首先都會推出Nikon和Canon卡口,單反是個系統,鏡頭全、用戶多,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下降。

不少朋友糾結於到底選尼康還是佳能呢?首先,對於新入門的朋友來說,不管選哪個品牌的入門機型,都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了。

不少朋友可能會聽說尼康和佳能的成像風格不同 --- “佳能更適合拍人像,尼康更適合拍風景”,“佳能的定焦、尼康的變焦”,“佳能的長焦,尼康的廣角” --- 是的,他們的成像風格的確有差異,但是目前差異在變小,數碼時代,成像風格的差異完全由於後期的強大而模糊化了。

一張照片,完全可以根據你自己的需要後期成佳能風格或者尼康風格的。況且,尚未入門,何談風格!

很多朋友希望買比入門機型好一點的機型,能夠保證一段時間內不被淘汰。這樣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數碼相機領域是個日新月異的領域,其發展速度甚至比芯片還快, 當然跌價速度也是一樣快。

目前的任何一款入門單反放到5年以前都可以算是石破天驚之作了,我們買了超出自己需求的相機,只能是讓其多餘的性能和功能隨著時間迅速貶值。所以說,買符合自己需要的相機,用好自己的相機,才能體現價值。

還有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方法是看看周圍的朋友用哪門的比較多,如果大家都用佳能,又願意相互換換鏡頭使用,那麼選擇佳能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反之亦然。

如果周圍玩攝影的朋友不多,讓我來推薦的話,我推薦尼康,因為這兩年尼康出的入門機型畫質都要比佳能的好,並且入門鏡頭畫質也好於佳能的。

目前我認為性價比比較高,合適初學者的入門單反是尼康的D5500配上18-140VR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9:有無機身馬達是否重要?

A:對於挑選尼康入門機型的朋友來說,很容易碰到的一個問題是:尼康的入門機型D3X00系列和D5X00系列沒有機身馬達,這關係大嗎?

很多網上的測評都說,沒有機身馬達,配鏡頭有限制,更有網友將其稱之為“太監機”,這樣的說法是不妥當的。

應該說,不具備機身馬達,並不等於不能配沒有馬達的鏡頭,只是這些鏡頭裝在上面只能手動對焦。

很多人在考慮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可能被一句“沒有機身馬達,會有相當多的鏡頭不能配”給鎮住了,到底這個“相當多”對我們有多大的影響呢?

就目前而言,帶對焦馬達的鏡頭群已經全面覆蓋高中低端,完全可以滿足我們的需要。

不具備鏡頭馬達的老鏡頭全都是膠片時代留下的鏡頭,新出的鏡頭全部都帶有對焦馬達。

膠片時代的老鏡頭,特別是廣角鏡頭在數碼單反上表現並不理想,而新的鏡頭都對數碼特性進行了優化,所以就實用而言沒必要盯著老鏡頭不放。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配個1~3支鏡頭也就足夠平時使用了,那些“不能配的鏡頭”,縱使再多,又有何干?

那麼,哪些人需要真正考慮下有無機身馬達的問題呢?

1. 如果你是一個器材愛好者,購買單反相機最大的樂趣在於把玩各種各樣的鏡頭,特別是老鏡頭。那麼,沒有機身馬達的機身真的不適合你,並且,你需要一個至少D7000檔次的機身,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兼容“老鏡頭”。

2.如果你是一位膠片時代走過來的老攝友,手裡擁有大量的尼康老鏡頭,捨不得出掉,那麼,沒有機身馬達對你也影響非常大。

由於膠片老頭都是全幅鏡頭,為了保證他們都可以發揮餘熱,你必須配一個全幅機身,那麼至少是D610了,從理性來說,這並不見得合算,不過人是感情動物,捨不得那些鏡頭,往往都是對他們懷有深厚的感情,所以這樣的選擇,就留給每個人自己去權衡吧。

結論:對於手裡沒有老鏡頭的新人來說,有沒有機身馬達並不重要。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0:入門鏡頭的焦段如何選擇?定焦 or 變焦?

A:單反鏡頭可分為兩類,一是定焦鏡頭,二是變焦鏡頭。定焦鏡頭光圈大,成像好,變焦鏡頭光圈小,成像相對稍差。

對於初學者來說,第一支鏡頭應該購買變焦鏡頭。原因很簡單,變焦鏡頭取景方便。很多人會說定焦鏡頭光圈大,定焦鏡頭畫質好,但是別忘了,定焦鏡頭取景不如變焦方便,當你用變焦鏡頭可以拍到,而用定焦拍不到的時候,你還有資格去討論畫質景深的區別嗎?拍到才是王道!

也有的人說,第一支鏡頭最好選擇定焦鏡頭,這樣才會練出鏡頭感。

變焦的因為太方便,攝影師不需要移動,所以並不適合練習。對於這種說法,我並不贊同。

首先,對於普通攝影愛好者,記錄下美好瞬間,是最重要的需求,由於定焦鏡頭取景不方便,你會錯失很多鏡頭,例如,你會發現聚會的時候,無法把所有人拍進去,旅遊的時候,你無法將整個風景收入一個畫面中,或者是有些遠處的風景拍不到……其次,如果你真的想體會和學習“鏡頭感”,難道變焦鏡頭不可以?你將變焦鏡頭固定在一個焦距上,始終用一個焦段拍,不就和定焦一樣麼?

定焦主要的優勢還是在於更容易實現大光圈鏡頭,最大光圈2.8的變焦鏡頭一般都要一萬多,而最大光圈1.8的標準鏡頭50/F1.8卻才700左右。

如果你對攝影的確是有很濃厚的興趣,而且預算又有餘,那麼可以在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的基礎上,再購買一支定焦鏡頭,它是:50/ F1.8。

不管對哪個品牌來說,50 / F1.8都是一支經典鏡頭,極低廉的價格,卻享有不遜牛頭的出色畫質,1.8的大光圈可以讓你更好的體會光圈的影響和作用,是一支學習攝影的經典鏡頭。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1:如何選擇焦段?要不要配齊焦段?

A: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主要拍拍旅遊風景、環境人像和聚會等等,總結近幾年十幾萬張照片,其中大約85%左右是用24-128mm這個焦段拍的,有8%左右是用128-300mm焦段拍的,剩下的是用超廣角拍的。

總結了這個規律之後,我們知道,我們購買的第一支變焦鏡頭,應該儘量覆蓋24-128這個焦段。

正因為如此,各家的推薦的套機鏡頭都為18-55這個焦段,摺合135全幅的焦距為28-83左右,這正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焦段。套機鏡頭只要幾百塊錢,搭機身購買則更便宜,可以說相當的合算,以後即使二手賣了也不可惜。

當然,我們看到18-55並沒有完全覆蓋24-128這個焦段,對於預算有餘的朋友,可以購買尼康18-105,佳能17-85這樣焦段覆蓋更廣一點的鏡頭。再貴的鏡頭,我認為,對初學者而言則沒有太大的必要了。因為對於攝影器材,付出與收穫是不成正比的,而且你付出得越多收穫相對越少。

打個比方,一個六千元的鏡頭其綜合性能(解像度,抗炫光能力等)可能只比一個三千元的鏡頭好10%,而一萬兩千元的鏡頭比那個六千元的提高可能還不到5%。

現在很多的商家會提供兩支入門的變焦鏡頭和入門套機搭售,例如18-55 和55-200,不少人比較猶豫,要不要配齊焦段呢?我的觀點是:不用配齊,先把標準變焦鏡頭用起來,等有了經驗再說。

正如前面所言,我們使用的焦段高度集中在24-128這段裡,所以平時55-200這段用的是很少的,更何況,你會帶著兩個鏡頭出去旅遊嗎?等到需要長焦的時候,你高興換鏡頭嗎?換了鏡頭還來得及拍到嗎?

二八原則告訴我們,應該集中力量解決關鍵矛盾,所以,對於初學者,不建議一次求全配齊所有焦段。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2:要不要恆定大光圈變焦?

A:不少“資深”攝友堅信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才是高畫質鏡頭,論壇裡充斥著各種各樣套頭畫質很狗的理論,例如:“套頭就是垃圾”,“大光圈變焦才是’神器‘”……聽上去好像兩者是天壤之別吧,其實呢?也就20%左右的差異,而兩者的價格差異往往在10倍以上。

生活就是選擇,選擇就是妥協。鏡頭的設計也是一樣,要恆定大光圈,那麼焦段就不可能很寬,鏡頭就很難很輕便,成本也很難做低。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是為專業攝影師設計的鏡頭,他們不在乎鏡頭的價格,他們願意為10%的性能多付十倍的價格,因為他們每天用相機拍很多照片賺錢,平攤下來成本尚可;他們不在乎焦段,因為他們往往專注於拍一個特定的場景,例如拍室內人像,或者拍建築;他們不在乎重量,因為他們往往是帶著任務去拍攝,會帶著笨重的大箱子跑來跑去。對他們來說,關鍵的是要滿足拍攝的需要,而價格、方便、重量,都是可以妥協的。

而初次入門的朋友往往沒有太固定的題材,出去旅遊要拍,人像要拍,聚會要拍,街上看到有趣的也要拍,這樣短的焦段就顯得捉襟見肘,很不方便。不但如此,帶著重鏡頭旅行也是很大的負擔,不要小看多個三四百克,在長時間的旅途上,它絕對可以改變人的心情。

所以,對於初次入門的朋友來說,入一支非恆定大光圈的普通標準變焦鏡頭是一個合適的選擇,等到有使用經驗了,再根據自己具體需求選擇是否需要恆定大光圈變焦鏡頭也不遲。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3:我未來想上全幅,配非全幅機身加全幅鏡頭好不好?

A:以尼康為例,如果選擇D5300,那麼初次購買單反的朋友往往會把所有的標準變焦鏡頭拿出來比一下,他們是:

18-55、18-105、18-140、16-85、18-200、17-55、24-70、24-120、28-300

如果要我篩選一下的話,首先要篩選掉的,就是三支全幅鏡頭:24-70、24-120、28-300。為什麼呢?

因為這三支全幅鏡頭用在非全幅機身上的等效焦距最廣在36-42mm,基本沒有廣角,平時想拍稍微廣一點的場景都拍不進去,非常不方便。此外,這三支鏡頭都相對又貴、又大、又重。

不少朋友會聽朋友說,全幅單反是今後的方向,買全幅的鏡頭保值。這樣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鏡頭是買來用的,而不是用來保值的。一支鏡頭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的實用價值。你用它為你創造了你需要的影像,這才是鏡頭最大的價值。目前大規模工廠生產的鏡頭都不是理想的收藏品,保值絕不是它的第一屬性。

其次,未來的主流產品是小型化的相機而不是全幅相機。這個觀點我已經在前面的問題“全幅和半幅區別?全幅是未來的方向嗎?”中已經提到。

再次,即使假設你今後還是要上全幅,初次購買的非全幅機身還是應該配非全幅鏡頭。非全幅鏡頭一般都相對便宜,即使以後上全幅賣了,也蝕不了幾個錢,沒必要為了這幾個錢而委屈自己用很不舒服的焦段。

很多朋友買了全幅鏡頭在半幅機身上用,每天心心念念就想著升級全幅系統,拍出照片不理想總怪器材,覺得如果是全幅就好了,心思全被升級器材勾去了,沒法放拍片上,最後升級了頂級全幅,發現也就這麼回事,才大徹大悟,從頭開始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攝影。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4:為什麼恆定光圈的相機比較好?恆定光圈的,不是不能夠拍攝不同的景深了嗎?但是恆定光圈的鏡頭賣的貴啊!

A:恆定光圈鏡頭的意思是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恆定F2.8的鏡頭是指在70-200mm的焦段範圍內,光圈最大均可以開到F2.8,不是隻能使用F2.8的光圈。

這種鏡頭的優點是隨著焦段變長,可開的最大光圈要比其他普通鏡頭大,這樣的好處是很多的。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5:光圈的浮動是隨著焦距的變化自己變的麼?

A:非恆定光圈的鏡頭,其 最大光圈 是隨著焦距的變大而縮小,也就是光圈浮動,具體範圍每款鏡頭都會說明,分別為焦距最小和最大時對應的最大光圈。

恆定光圈的鏡頭,其最大光圈是恆定的,比如70-200mm F2.8光圈恆定鏡頭,無論是70mm端還是200mm端,最大光圈均能達到F2.8。


我們針對50款相機上架了相關攝影課程,這些時長超800分鐘,價格不過幾十元的課程,能夠幫助您快速玩轉萬元相機出大片下面列出了21款機型的課程,還有20款機型的課程, 請翻至文章末端查找。

D850課程今日頭條D810課程今日頭條D750課程今日頭條

D7500課程頭條專欄 Z7課程頭條專欄D5課程頭條專欄

EOSRP課頭條專欄1DXM2課程頭條專欄 EOSR課頭條專欄

5D3課程今日頭條 5D4課程今日頭條 6D課程今日頭條

6D2課程今日頭條80D課程今日頭條 800D課程頭條專欄

A7R3課程今日頭條 A7R2課程今日頭條A6400課程頭條專欄

A9課程頭條專欄A7M3課程今日頭條 A6500課程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學習後期方面知識,請關注以下課程。

荷花處理技法頭條專欄 亮度蒙版技法 頭條專欄 PS+LR技法 頭條專欄 PS CC 2018/2019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2019中級後期案例第二輯 頭條專欄

Lightroom 2018從入門到精通 頭條專欄 Camera RAW 從入到精通 頭條專欄

如果希望在電腦上學習高清攝影課程,可以在淘寶中搜索 好機友攝影 或單擊後面的鏈接跳轉到至淘寶店鋪。首頁-好機友攝影-淘寶網


Q16:看了您的課程,很想入手一架相機,糾結於尼康D7200和佳能80D,價格上尼康D7200會實惠些,性能上差別會不會很大?老師有沒有什麼推薦呢?期待中…

A:性能上區別不大,看身邊的朋友用佳能的多還是尼康的多,可以交換鏡頭。

PS:對於這種詢問購買那臺相機,哪隻鏡頭好的問題,其實筆者比較贊同:“買你買的起的最貴的器材。”

如果預算有限,一定把大頭兒留給鏡頭。因為鏡頭的由於其工藝的特點,保值性很好,但是機身更新換代很快,價格下降的也快,而且很多高端的功能,其實大部分攝影愛好者都用不上,等於資金就被浪費了。

可是一隻優秀的鏡頭好在其光學結構,鍍膜,鏡片,無論您會不會使用,最起碼在成像質量上肯定會受益。

Q17:想入手一臺尼康d7200相機,本著一鏡走天下的想法,尼康AF-S DX VR 18-200mm f/3.5-5.6G ED VR II 防抖鏡頭和尼康AF-S DX 18-300mm f/3.5-6.3G ED VR 鏡頭兩款鏡頭,哪個更合適好用些?

A:建議買18-200。

原因:d7200作為一款APS-C畫幅的機器,焦距要乘以1.5的係數,也就是18-200的實際焦段是27-300mm,300mm的長焦足夠使用了,而且18-200的焦段跨度比18-300的跨度小,成像質量也會好一些。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18:為什麼小光圈,定焦的鏡頭都要比變焦的貴好多?

A:首先,光圈數值越小,光圈越大。所以你應該是想問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定焦的鏡頭就越貴?

先解釋下為什麼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也越好。比如我手持拍攝,200mm的焦距,我光圈可以開到F2.8,快門時間就可以控制在1/200s以內,也就是安全快門內。

但是你的鏡頭200mm,最大光圈只能開到5.6,快門時間只能控制在1/50s,那就很容易因為晃動而拍虛。而且我200mm,F2.8光圈虛化效果也比你F5.6的虛化效果好。這就是為啥最大光圈越大鏡頭越好的原因。光圈越大需要的技術含量越高,也就越貴。

再來說為什麼定焦比變焦頭“好”。你拿一隻85mm定焦,和一隻焦距調整到85mm的70-200mm變焦頭拍攝,相同ISO下,85mm定焦的成像肯定要比70-200mm銳利。原因在於鏡頭內部的鏡片組。

變焦頭為了得到變焦效果,裡面的部分鏡片是需要移動的,鏡片的移動對光傳遞肯定會有影響,也就是會導致成像質量下降。而定焦頭裡面的鏡片位置都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鏡片設定都會嚴格按照一個焦距的最優成像條件去設計,用中國一句古話就是術業有專攻,所以成像質量就高。

而至於定焦的比變焦的“貴”,這個不是絕對的。有的定焦因為鏡片用的材料好,鍍膜用的好,最大光圈大,所以貴。但有的定焦頭也很便宜的。

變焦的也有很貴的,比如24-70mm,70-200mm這種大家熟知的都是變焦頭,而且都不便宜。而且像24-70mm這種鏡頭雖說是變焦頭,但是成像質量已經很接近定焦頭了,比這個焦段內的定焦頭都要貴。所以說最大光圈越大的鏡頭越貴是成立的,但是定焦比變焦貴是不成立的。

Q19:佳能80D機身,配有一個定焦50.1.4鏡頭 想配一個廣角鏡頭拍風景。求老師推薦。學生黨,不要上萬

A:給您推薦16-35 f/4L IS USM廣角變焦鏡頭。京東價6399,雖說最大光圈只有f/4L,但是作為一款廣角風光頭本來就不追求淺景深,再加上風光攝影多用三腳架,所以f/4的光圈足以。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0:中灰鏡和偏振鏡是不是都是由偏振片做的鏡子?他們有啥區別?如果旋轉偏振鏡會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A:中灰鏡和偏振鏡完全是兩種功能的濾鏡。

中灰鏡也稱減光鏡,是通過減少進光量和增加曝光時間,也就是為了使用慢門的濾鏡。

偏振鏡是為了減少反光,比如水面的反光,玻璃的反光,通過偏振鏡可以去掉。而由於光是有角度的,為了消除這些反光需要調整偏振鏡的角度,所以偏正鏡是可以旋轉的,跟中灰鏡沒有一點關係,也不會有中灰鏡的效果。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減光鏡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偏振鏡

Q21:最近留意70-300mm的鏡頭,發現有些鏡頭標示支持長焦微距,比如Tamron/騰龍 AF70-300mm F/4-5.6 Di這款鏡頭,上面標示有180-300Macro,似乎在拍攝時可以選NORMAL和MACRO兩種不同模式。

雷老師在課程中講過利用長焦鏡頭也可以拍攝微距,可以實現很漂亮的虛化效果,可是再看尼康70-300G鏡頭 AF ZOOM 70-300MM F/4-5.6G,上面就沒有提到支持微距,也沒有微距標示。

想請教老師,既然同樣都是70-300,焦段相同,那麼支持微距和不支持微距拍攝效果有什麼不同呢?

A:支持微距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小。不支持的最近對焦距離大。對應的效果就是,使用微距鏡頭,相同焦距,主體可以比非微距鏡頭在畫面中所佔比例大。因為微距鏡頭可以離被攝體更近。

Q22:人像選擇中焦好還是長焦好?課上講拍人像,用中焦人像自然,但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那我選擇什麼樣的鏡頭拍人像更好呢?

A:人像鏡頭的選擇沒有固定的,要看實際情況。中焦:50-135mm這個焦段可以勝任任何種類的人像拍攝,除非需要只在一些特殊的畸變效果。

我理解你說長焦更能讓模特自然應該是指攝影師離模特距離遠,這樣模特沒那麼大壓力,更能放的開。

如果模特很緊張、拘謹的話,攝影師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通過自己的語言去引導模特放鬆,然後進行拍攝。如果實在是無法讓模特放鬆,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去選擇使用長焦鏡頭進行遠距離抓拍。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3:器材到底重要不重要?

A:這個問題幾乎也是一直很多初學者糾結反覆的問題,我這裡談一下個人觀點。我認識一個大師曾經說:“好照片與器材無關,只有高質量畫質的照片才與器材有關!”這裡區隔說下,大概意思是評價好照片與否的標準不是畫質,而是照片本身的內容與表達的意義。

就如一本書,或者一本傳世名著,因為包裝陳舊,甚至有些破爛,但這並不能降低一本好書的價值,你讀到的是他的內容,而不是別的。同樣,一樣照片如好的作品一樣,能打動人,帶給人美感,能感染人情緒的都是作品,不管這張照片是用卡片還是單反拍攝,這個不重要。

但如果為了得到一張高質量的照片,用於出版,印刷,或者自己欣賞,那麼高質量高畫質的照片肯定與器材有關的,更昂貴更好的器材是可以得到更高質量高畫質的照片的。同時,好的器材在高反差光線或者極端光線下,可以幫你快速對焦,讓你拍到更好的作品上有一定幫助。

所以,器材重要不重要,因人而異,看你需要什麼,如果你是職業攝影師,器材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只是業餘愛好者,器材適合就好。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曝光、拍攝問題

對於曝光,很多攝友都不能很好的理解曝光補償以及“白加黑減”的應用,還有一些是針對濾鏡使用的問題。

Q24:曝光補償是直接影響進光量還是通過機內的計算以類似後期的形式影響照片明暗的呢?

A:如果ISO是手動擋狀態,調整曝光補償就是調整進光量。

因為曝光三要素中,只有ISO不是通過進光量來控制畫面亮度而是通過感光元件感光的敏感度產生的變化,從而導致圖片發生亮度的變化。

Q25:白加黑減問題?除了用m檔其他所有的檔相機都會自動的白加黑減嗎?還是隻有特有的幾個檔相機才會自動的白加黑減?

A:應該先理解“白加黑減”是什麼意思。白加是指當畫面中大面積亮度較高、反光率高,在使用評價測光時,需要手動增加曝光補償讓畫面中的暗部也有細節。

黑減是指當畫面中大部分亮度較低、反光率底,在使用評價測光時,需要手動減少曝光補償讓畫面中的亮部有細節。曝光補償的增減是隻有在快門優先、光圈優先、P擋時可以手動調節。沒有任何一個檔位是自動調節曝光補償的。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6:老師,想知道夜景人像的拍攝要注意哪些啊。

A:1、 注意快門速度。

如果手持拍攝,注意讓快門速度在安全快門以上,鏡頭焦距的倒數就是安全快門。如果達不到,就要提高ISO。

如果使用三角架,也要注意快門速度不要太慢,模特也會動的,尤其拍特寫,輕微的移動就會拍虛。

2、要利用環境光。通過環境光為模特臉部照明。

3、使用閃光燈。同樣為了保證模特臉部曝光正常。

4、大光圈虛化城市背景光往往能獲得好看的光暈,是簡單好用的夜間人像技巧。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Q27:在無月亮的黑暗環境下怎樣拍攝夜空中的星星?不要星軌的那種,必須得後期嗎?

A:首先星空適合在沒有月亮的時候拍攝。拍攝星空不需要使用後期,但後期可以為照片潤色,使星空更突出。

將相機調為手動擋,給您一組拍攝參數,您可以嘗試一下,光圈F2.8,快門速度30s,iso6400。如果畫面太亮就降低ISO,如果太暗就適當增加曝光時間,但曝光時間不要超過40s。

拍攝星空是否出色主要有3點。

1、沒有光汙染。

2、要能看到銀河。

3、比較好的前景。

否則就算拍出來了也不是很好看。

看看這52個攝影問題,是不是你也很疑惑?(上)


下面列出了19款機型的學習課程, 單擊下面的各個鏈接條目即可跳轉。

D800課頭條專欄 D7200課頭條專欄D7100課頭條專欄

D5600課程頭條專欄Z6課程頭條專欄77D課程頭條專欄

70D課程頭條專欄 7D2課程頭條專欄760D課程 頭條專欄

700D課程頭條專欄750D課程頭條專欄 M50課程頭條專欄

M6課程頭條專欄 A6300課程頭條專欄黑卡6課程頭條專欄

Gopro課程頭條專欄K1課程頭條專欄X-T20課程頭條專欄

X-T1課程頭條專欄A7課程今日頭條

其他佳能、尼康、索尼、富士、萊卡、賓得等機型課程還在陸續上架,敬請關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