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

歷史上的北宋是一個被閹割過的朝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相比起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北宋缺了個燕雲十六州。終北宋一朝,即便"澶淵之盟"後和遼國有一百多年沒打仗的歷史,可佔據著燕雲十六州的遼國依舊是北宋的頭號大敵,不為其它,僅僅就是因為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周圍無險可守,從燕雲地區下來的遼國騎兵很輕鬆的就能兵臨汴京城下。而和北宋打了近百年仗的西夏在威脅程度上就遠遠不如能隨時威脅到國都的遼國。

"

歷史上的北宋是一個被閹割過的朝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相比起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北宋缺了個燕雲十六州。終北宋一朝,即便"澶淵之盟"後和遼國有一百多年沒打仗的歷史,可佔據著燕雲十六州的遼國依舊是北宋的頭號大敵,不為其它,僅僅就是因為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周圍無險可守,從燕雲地區下來的遼國騎兵很輕鬆的就能兵臨汴京城下。而和北宋打了近百年仗的西夏在威脅程度上就遠遠不如能隨時威脅到國都的遼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北宋選擇的首都在歷朝歷代裡都算是比較差的,汴京周圍地勢平坦,沒有險要關隘,北方的敵人只要過了黃河,就能直面汴京城。這個不利因素不是沒有人想到,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早就從戰略上判斷出汴京做為國都是下下策,曾提出過要遷都,但卻因為政治因素被迫放棄。

宋太祖趙匡胤在基本掃平南方群雄後,曾專門回出生地洛陽巡視,有意將國都從汴京遷出,暫時遷移到地理位置上更安全可靠的洛陽做為過渡,最終的目的是把國都遷移到能居高臨下俯瞰天下的關中長安。但因為遷都事關重大,多名官員出來阻攔,包括皇弟趙光義也因為私心拼命阻攔,他們阻攔遷都的原因大概有三條:

"

歷史上的北宋是一個被閹割過的朝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相比起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北宋缺了個燕雲十六州。終北宋一朝,即便"澶淵之盟"後和遼國有一百多年沒打仗的歷史,可佔據著燕雲十六州的遼國依舊是北宋的頭號大敵,不為其它,僅僅就是因為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周圍無險可守,從燕雲地區下來的遼國騎兵很輕鬆的就能兵臨汴京城下。而和北宋打了近百年仗的西夏在威脅程度上就遠遠不如能隨時威脅到國都的遼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北宋選擇的首都在歷朝歷代裡都算是比較差的,汴京周圍地勢平坦,沒有險要關隘,北方的敵人只要過了黃河,就能直面汴京城。這個不利因素不是沒有人想到,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早就從戰略上判斷出汴京做為國都是下下策,曾提出過要遷都,但卻因為政治因素被迫放棄。

宋太祖趙匡胤在基本掃平南方群雄後,曾專門回出生地洛陽巡視,有意將國都從汴京遷出,暫時遷移到地理位置上更安全可靠的洛陽做為過渡,最終的目的是把國都遷移到能居高臨下俯瞰天下的關中長安。但因為遷都事關重大,多名官員出來阻攔,包括皇弟趙光義也因為私心拼命阻攔,他們阻攔遷都的原因大概有三條: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一:遷都到洛陽糜費過大,財政上負擔不起

趙匡胤流露出遷都的意思後,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的是起居郎李符:

帝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始議西幸,起居郎李符陳八難,帝不從。

李符說洛陽不適合做國都,並列舉了八條難處,是哪八難呢?

符上書陳八難曰:"京邑凋弊,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李符反對的原因很簡單,洛陽因為自唐末以來的長期戰亂已經凋零,要重啟為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要修宮殿,要遷移富戶、百姓,重新分配土地,最重要的是要重修四周的關隘,這個花費是建國沒多久的宋朝暫時負擔不起的。李符或許說得很有道理,但趙匡胤並沒有採納李符的建議,現在沒錢,不等於以後都沒錢,可以慢慢存嘛,遷都本來就不是一年二年的事。

"

歷史上的北宋是一個被閹割過的朝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相比起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北宋缺了個燕雲十六州。終北宋一朝,即便"澶淵之盟"後和遼國有一百多年沒打仗的歷史,可佔據著燕雲十六州的遼國依舊是北宋的頭號大敵,不為其它,僅僅就是因為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周圍無險可守,從燕雲地區下來的遼國騎兵很輕鬆的就能兵臨汴京城下。而和北宋打了近百年仗的西夏在威脅程度上就遠遠不如能隨時威脅到國都的遼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北宋選擇的首都在歷朝歷代裡都算是比較差的,汴京周圍地勢平坦,沒有險要關隘,北方的敵人只要過了黃河,就能直面汴京城。這個不利因素不是沒有人想到,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早就從戰略上判斷出汴京做為國都是下下策,曾提出過要遷都,但卻因為政治因素被迫放棄。

宋太祖趙匡胤在基本掃平南方群雄後,曾專門回出生地洛陽巡視,有意將國都從汴京遷出,暫時遷移到地理位置上更安全可靠的洛陽做為過渡,最終的目的是把國都遷移到能居高臨下俯瞰天下的關中長安。但因為遷都事關重大,多名官員出來阻攔,包括皇弟趙光義也因為私心拼命阻攔,他們阻攔遷都的原因大概有三條: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一:遷都到洛陽糜費過大,財政上負擔不起

趙匡胤流露出遷都的意思後,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的是起居郎李符:

帝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始議西幸,起居郎李符陳八難,帝不從。

李符說洛陽不適合做國都,並列舉了八條難處,是哪八難呢?

符上書陳八難曰:"京邑凋弊,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李符反對的原因很簡單,洛陽因為自唐末以來的長期戰亂已經凋零,要重啟為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要修宮殿,要遷移富戶、百姓,重新分配土地,最重要的是要重修四周的關隘,這個花費是建國沒多久的宋朝暫時負擔不起的。李符或許說得很有道理,但趙匡胤並沒有採納李符的建議,現在沒錢,不等於以後都沒錢,可以慢慢存嘛,遷都本來就不是一年二年的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二:汴京四通八達,而遷都到洛陽後物質的轉運不便利

李符的建議被駁斥後,都指揮使李懷忠又站出來,以物質運送不便為由反對遷都: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乘間言曰:"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帝亦弗從。

汴京境內有汴河、黃河、惠民河和廣濟河四條水運通道,物質的轉運遠比洛陽方便,國都周圍的百萬民眾、官宦、禁軍等每天要消耗的物質太多,如果物質轉運不利,會有很大的麻煩。但趙匡胤依舊不採納,洛陽長期是隋、唐兩朝的兩京之一,也有相應的運送和儲存物質的通道,無非是花錢修嘛。

"

歷史上的北宋是一個被閹割過的朝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相比起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北宋缺了個燕雲十六州。終北宋一朝,即便"澶淵之盟"後和遼國有一百多年沒打仗的歷史,可佔據著燕雲十六州的遼國依舊是北宋的頭號大敵,不為其它,僅僅就是因為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周圍無險可守,從燕雲地區下來的遼國騎兵很輕鬆的就能兵臨汴京城下。而和北宋打了近百年仗的西夏在威脅程度上就遠遠不如能隨時威脅到國都的遼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北宋選擇的首都在歷朝歷代裡都算是比較差的,汴京周圍地勢平坦,沒有險要關隘,北方的敵人只要過了黃河,就能直面汴京城。這個不利因素不是沒有人想到,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早就從戰略上判斷出汴京做為國都是下下策,曾提出過要遷都,但卻因為政治因素被迫放棄。

宋太祖趙匡胤在基本掃平南方群雄後,曾專門回出生地洛陽巡視,有意將國都從汴京遷出,暫時遷移到地理位置上更安全可靠的洛陽做為過渡,最終的目的是把國都遷移到能居高臨下俯瞰天下的關中長安。但因為遷都事關重大,多名官員出來阻攔,包括皇弟趙光義也因為私心拼命阻攔,他們阻攔遷都的原因大概有三條: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一:遷都到洛陽糜費過大,財政上負擔不起

趙匡胤流露出遷都的意思後,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的是起居郎李符:

帝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始議西幸,起居郎李符陳八難,帝不從。

李符說洛陽不適合做國都,並列舉了八條難處,是哪八難呢?

符上書陳八難曰:"京邑凋弊,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李符反對的原因很簡單,洛陽因為自唐末以來的長期戰亂已經凋零,要重啟為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要修宮殿,要遷移富戶、百姓,重新分配土地,最重要的是要重修四周的關隘,這個花費是建國沒多久的宋朝暫時負擔不起的。李符或許說得很有道理,但趙匡胤並沒有採納李符的建議,現在沒錢,不等於以後都沒錢,可以慢慢存嘛,遷都本來就不是一年二年的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二:汴京四通八達,而遷都到洛陽後物質的轉運不便利

李符的建議被駁斥後,都指揮使李懷忠又站出來,以物質運送不便為由反對遷都: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乘間言曰:"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帝亦弗從。

汴京境內有汴河、黃河、惠民河和廣濟河四條水運通道,物質的轉運遠比洛陽方便,國都周圍的百萬民眾、官宦、禁軍等每天要消耗的物質太多,如果物質轉運不利,會有很大的麻煩。但趙匡胤依舊不採納,洛陽長期是隋、唐兩朝的兩京之一,也有相應的運送和儲存物質的通道,無非是花錢修嘛。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三:上層民心在汴京而不在洛陽,不能引起動亂

兩位官員的意見趙匡胤都沒有采納,最不願意遷都的皇弟趙光義只好親自站出來表達觀點:

晉王又從容言遷都非便,帝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帝曰:"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帝不答。王出,帝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光義的一句"在德不在險"讓趙匡胤麻爪了,也終於慫了,趙匡胤是為了趙宋天下的長治久安,寧願短時間內拉緊褲腰帶,也要把國都遷移到安全的地方。但趙光義可不這麼想,他長時間的擔任京兆尹這一官職,早就把汴京經營成鐵板一塊,把汴京視為自己的老巢,並且也有了成為皇位繼承人的想法,如果把國都遷到陌生的洛陽,他多年經營的苦心可就白費了。

趙光義所說的"德"可以泛指教化或民心,但宋朝時的民心是誰的心?主持教化的又都是誰?不會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士大夫和豪強。北宋是繼承的後周的江山社稷,連著國都也一起繼承了下來,再往前數,五代時期曾有多國在汴京定都,長時間積累下來,汴京周圍的士族和豪強多如牛毛,關係盤根錯節,這些都是趙光義長期經營下來的屬於他的勢力。

"

歷史上的北宋是一個被閹割過的朝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相比起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北宋缺了個燕雲十六州。終北宋一朝,即便"澶淵之盟"後和遼國有一百多年沒打仗的歷史,可佔據著燕雲十六州的遼國依舊是北宋的頭號大敵,不為其它,僅僅就是因為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周圍無險可守,從燕雲地區下來的遼國騎兵很輕鬆的就能兵臨汴京城下。而和北宋打了近百年仗的西夏在威脅程度上就遠遠不如能隨時威脅到國都的遼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北宋選擇的首都在歷朝歷代裡都算是比較差的,汴京周圍地勢平坦,沒有險要關隘,北方的敵人只要過了黃河,就能直面汴京城。這個不利因素不是沒有人想到,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早就從戰略上判斷出汴京做為國都是下下策,曾提出過要遷都,但卻因為政治因素被迫放棄。

宋太祖趙匡胤在基本掃平南方群雄後,曾專門回出生地洛陽巡視,有意將國都從汴京遷出,暫時遷移到地理位置上更安全可靠的洛陽做為過渡,最終的目的是把國都遷移到能居高臨下俯瞰天下的關中長安。但因為遷都事關重大,多名官員出來阻攔,包括皇弟趙光義也因為私心拼命阻攔,他們阻攔遷都的原因大概有三條: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一:遷都到洛陽糜費過大,財政上負擔不起

趙匡胤流露出遷都的意思後,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的是起居郎李符:

帝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始議西幸,起居郎李符陳八難,帝不從。

李符說洛陽不適合做國都,並列舉了八條難處,是哪八難呢?

符上書陳八難曰:"京邑凋弊,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李符反對的原因很簡單,洛陽因為自唐末以來的長期戰亂已經凋零,要重啟為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要修宮殿,要遷移富戶、百姓,重新分配土地,最重要的是要重修四周的關隘,這個花費是建國沒多久的宋朝暫時負擔不起的。李符或許說得很有道理,但趙匡胤並沒有採納李符的建議,現在沒錢,不等於以後都沒錢,可以慢慢存嘛,遷都本來就不是一年二年的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二:汴京四通八達,而遷都到洛陽後物質的轉運不便利

李符的建議被駁斥後,都指揮使李懷忠又站出來,以物質運送不便為由反對遷都: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乘間言曰:"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帝亦弗從。

汴京境內有汴河、黃河、惠民河和廣濟河四條水運通道,物質的轉運遠比洛陽方便,國都周圍的百萬民眾、官宦、禁軍等每天要消耗的物質太多,如果物質轉運不利,會有很大的麻煩。但趙匡胤依舊不採納,洛陽長期是隋、唐兩朝的兩京之一,也有相應的運送和儲存物質的通道,無非是花錢修嘛。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三:上層民心在汴京而不在洛陽,不能引起動亂

兩位官員的意見趙匡胤都沒有采納,最不願意遷都的皇弟趙光義只好親自站出來表達觀點:

晉王又從容言遷都非便,帝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帝曰:"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帝不答。王出,帝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光義的一句"在德不在險"讓趙匡胤麻爪了,也終於慫了,趙匡胤是為了趙宋天下的長治久安,寧願短時間內拉緊褲腰帶,也要把國都遷移到安全的地方。但趙光義可不這麼想,他長時間的擔任京兆尹這一官職,早就把汴京經營成鐵板一塊,把汴京視為自己的老巢,並且也有了成為皇位繼承人的想法,如果把國都遷到陌生的洛陽,他多年經營的苦心可就白費了。

趙光義所說的"德"可以泛指教化或民心,但宋朝時的民心是誰的心?主持教化的又都是誰?不會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士大夫和豪強。北宋是繼承的後周的江山社稷,連著國都也一起繼承了下來,再往前數,五代時期曾有多國在汴京定都,長時間積累下來,汴京周圍的士族和豪強多如牛毛,關係盤根錯節,這些都是趙光義長期經營下來的屬於他的勢力。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遷都到洛陽,趙宋江山是穩固了,但對於聚居在汴京周圍有好幾代的這些士大夫家族和豪強們可不是什麼好事,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去不了新國都,當然,這也是趙匡胤要遷都的原因之一。離國都遠了,這部分人對於國家的影響力也就降低了,權力、財富都會受到影響,但他們又是國家的主要資源掌握人,趙光義把他們拿出來說事,趙匡胤不得不考慮冒然遷都的後果,為了不引起大的動亂,即便知道後代皇帝會很苦逼,也只好妥協。

但趙匡胤提出遷都的事還是讓趙光義產生警惕,加上本屬於他的京兆尹的官職也被趙匡胤給了另一個兄弟趙廷美,壓制他的意思實在是太明顯,因此,趙匡胤提出遷都後僅半年,就發生了"燭光斧影"的宮廷慘事。可以說,遷都的提出是打草驚蛇了,沒這事趙匡胤或許還能多活兩年。

"

歷史上的北宋是一個被閹割過的朝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相比起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北宋缺了個燕雲十六州。終北宋一朝,即便"澶淵之盟"後和遼國有一百多年沒打仗的歷史,可佔據著燕雲十六州的遼國依舊是北宋的頭號大敵,不為其它,僅僅就是因為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周圍無險可守,從燕雲地區下來的遼國騎兵很輕鬆的就能兵臨汴京城下。而和北宋打了近百年仗的西夏在威脅程度上就遠遠不如能隨時威脅到國都的遼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北宋選擇的首都在歷朝歷代裡都算是比較差的,汴京周圍地勢平坦,沒有險要關隘,北方的敵人只要過了黃河,就能直面汴京城。這個不利因素不是沒有人想到,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早就從戰略上判斷出汴京做為國都是下下策,曾提出過要遷都,但卻因為政治因素被迫放棄。

宋太祖趙匡胤在基本掃平南方群雄後,曾專門回出生地洛陽巡視,有意將國都從汴京遷出,暫時遷移到地理位置上更安全可靠的洛陽做為過渡,最終的目的是把國都遷移到能居高臨下俯瞰天下的關中長安。但因為遷都事關重大,多名官員出來阻攔,包括皇弟趙光義也因為私心拼命阻攔,他們阻攔遷都的原因大概有三條: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一:遷都到洛陽糜費過大,財政上負擔不起

趙匡胤流露出遷都的意思後,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的是起居郎李符:

帝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始議西幸,起居郎李符陳八難,帝不從。

李符說洛陽不適合做國都,並列舉了八條難處,是哪八難呢?

符上書陳八難曰:"京邑凋弊,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李符反對的原因很簡單,洛陽因為自唐末以來的長期戰亂已經凋零,要重啟為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要修宮殿,要遷移富戶、百姓,重新分配土地,最重要的是要重修四周的關隘,這個花費是建國沒多久的宋朝暫時負擔不起的。李符或許說得很有道理,但趙匡胤並沒有採納李符的建議,現在沒錢,不等於以後都沒錢,可以慢慢存嘛,遷都本來就不是一年二年的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二:汴京四通八達,而遷都到洛陽後物質的轉運不便利

李符的建議被駁斥後,都指揮使李懷忠又站出來,以物質運送不便為由反對遷都: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乘間言曰:"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帝亦弗從。

汴京境內有汴河、黃河、惠民河和廣濟河四條水運通道,物質的轉運遠比洛陽方便,國都周圍的百萬民眾、官宦、禁軍等每天要消耗的物質太多,如果物質轉運不利,會有很大的麻煩。但趙匡胤依舊不採納,洛陽長期是隋、唐兩朝的兩京之一,也有相應的運送和儲存物質的通道,無非是花錢修嘛。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三:上層民心在汴京而不在洛陽,不能引起動亂

兩位官員的意見趙匡胤都沒有采納,最不願意遷都的皇弟趙光義只好親自站出來表達觀點:

晉王又從容言遷都非便,帝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帝曰:"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帝不答。王出,帝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光義的一句"在德不在險"讓趙匡胤麻爪了,也終於慫了,趙匡胤是為了趙宋天下的長治久安,寧願短時間內拉緊褲腰帶,也要把國都遷移到安全的地方。但趙光義可不這麼想,他長時間的擔任京兆尹這一官職,早就把汴京經營成鐵板一塊,把汴京視為自己的老巢,並且也有了成為皇位繼承人的想法,如果把國都遷到陌生的洛陽,他多年經營的苦心可就白費了。

趙光義所說的"德"可以泛指教化或民心,但宋朝時的民心是誰的心?主持教化的又都是誰?不會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士大夫和豪強。北宋是繼承的後周的江山社稷,連著國都也一起繼承了下來,再往前數,五代時期曾有多國在汴京定都,長時間積累下來,汴京周圍的士族和豪強多如牛毛,關係盤根錯節,這些都是趙光義長期經營下來的屬於他的勢力。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遷都到洛陽,趙宋江山是穩固了,但對於聚居在汴京周圍有好幾代的這些士大夫家族和豪強們可不是什麼好事,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去不了新國都,當然,這也是趙匡胤要遷都的原因之一。離國都遠了,這部分人對於國家的影響力也就降低了,權力、財富都會受到影響,但他們又是國家的主要資源掌握人,趙光義把他們拿出來說事,趙匡胤不得不考慮冒然遷都的後果,為了不引起大的動亂,即便知道後代皇帝會很苦逼,也只好妥協。

但趙匡胤提出遷都的事還是讓趙光義產生警惕,加上本屬於他的京兆尹的官職也被趙匡胤給了另一個兄弟趙廷美,壓制他的意思實在是太明顯,因此,趙匡胤提出遷都後僅半年,就發生了"燭光斧影"的宮廷慘事。可以說,遷都的提出是打草驚蛇了,沒這事趙匡胤或許還能多活兩年。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假如趙匡胤遷都成功,對北宋會有什麼影響?

遷都到洛陽:洛陽西邊有函谷關,擋著西北方向的敵人,東邊有虎牢關,可以阻攔南下的遼國鐵騎。從防守的難易度上來說,遠比汴京強,有足夠的緩衝關隘組織防禦。國都在洛陽,後來的金國也沒那麼容易能逼迫得北宋投降。

對內來說,有足夠險要的關隘,就可以減少禁軍的數量,可以節省下大量的軍費。王安石變法時,冗軍是當時北宋最大的危害之一,國都附近數十萬的軍隊,每年消耗的物質和費用讓朝廷已無法承受。如果去了洛陽,至少禁軍數量可以大大減少,積累下來的費用是可觀的。

"

歷史上的北宋是一個被閹割過的朝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相比起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北宋缺了個燕雲十六州。終北宋一朝,即便"澶淵之盟"後和遼國有一百多年沒打仗的歷史,可佔據著燕雲十六州的遼國依舊是北宋的頭號大敵,不為其它,僅僅就是因為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周圍無險可守,從燕雲地區下來的遼國騎兵很輕鬆的就能兵臨汴京城下。而和北宋打了近百年仗的西夏在威脅程度上就遠遠不如能隨時威脅到國都的遼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北宋選擇的首都在歷朝歷代裡都算是比較差的,汴京周圍地勢平坦,沒有險要關隘,北方的敵人只要過了黃河,就能直面汴京城。這個不利因素不是沒有人想到,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早就從戰略上判斷出汴京做為國都是下下策,曾提出過要遷都,但卻因為政治因素被迫放棄。

宋太祖趙匡胤在基本掃平南方群雄後,曾專門回出生地洛陽巡視,有意將國都從汴京遷出,暫時遷移到地理位置上更安全可靠的洛陽做為過渡,最終的目的是把國都遷移到能居高臨下俯瞰天下的關中長安。但因為遷都事關重大,多名官員出來阻攔,包括皇弟趙光義也因為私心拼命阻攔,他們阻攔遷都的原因大概有三條: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一:遷都到洛陽糜費過大,財政上負擔不起

趙匡胤流露出遷都的意思後,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的是起居郎李符:

帝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始議西幸,起居郎李符陳八難,帝不從。

李符說洛陽不適合做國都,並列舉了八條難處,是哪八難呢?

符上書陳八難曰:"京邑凋弊,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李符反對的原因很簡單,洛陽因為自唐末以來的長期戰亂已經凋零,要重啟為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要修宮殿,要遷移富戶、百姓,重新分配土地,最重要的是要重修四周的關隘,這個花費是建國沒多久的宋朝暫時負擔不起的。李符或許說得很有道理,但趙匡胤並沒有採納李符的建議,現在沒錢,不等於以後都沒錢,可以慢慢存嘛,遷都本來就不是一年二年的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二:汴京四通八達,而遷都到洛陽後物質的轉運不便利

李符的建議被駁斥後,都指揮使李懷忠又站出來,以物質運送不便為由反對遷都: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乘間言曰:"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帝亦弗從。

汴京境內有汴河、黃河、惠民河和廣濟河四條水運通道,物質的轉運遠比洛陽方便,國都周圍的百萬民眾、官宦、禁軍等每天要消耗的物質太多,如果物質轉運不利,會有很大的麻煩。但趙匡胤依舊不採納,洛陽長期是隋、唐兩朝的兩京之一,也有相應的運送和儲存物質的通道,無非是花錢修嘛。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三:上層民心在汴京而不在洛陽,不能引起動亂

兩位官員的意見趙匡胤都沒有采納,最不願意遷都的皇弟趙光義只好親自站出來表達觀點:

晉王又從容言遷都非便,帝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帝曰:"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帝不答。王出,帝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光義的一句"在德不在險"讓趙匡胤麻爪了,也終於慫了,趙匡胤是為了趙宋天下的長治久安,寧願短時間內拉緊褲腰帶,也要把國都遷移到安全的地方。但趙光義可不這麼想,他長時間的擔任京兆尹這一官職,早就把汴京經營成鐵板一塊,把汴京視為自己的老巢,並且也有了成為皇位繼承人的想法,如果把國都遷到陌生的洛陽,他多年經營的苦心可就白費了。

趙光義所說的"德"可以泛指教化或民心,但宋朝時的民心是誰的心?主持教化的又都是誰?不會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士大夫和豪強。北宋是繼承的後周的江山社稷,連著國都也一起繼承了下來,再往前數,五代時期曾有多國在汴京定都,長時間積累下來,汴京周圍的士族和豪強多如牛毛,關係盤根錯節,這些都是趙光義長期經營下來的屬於他的勢力。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遷都到洛陽,趙宋江山是穩固了,但對於聚居在汴京周圍有好幾代的這些士大夫家族和豪強們可不是什麼好事,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去不了新國都,當然,這也是趙匡胤要遷都的原因之一。離國都遠了,這部分人對於國家的影響力也就降低了,權力、財富都會受到影響,但他們又是國家的主要資源掌握人,趙光義把他們拿出來說事,趙匡胤不得不考慮冒然遷都的後果,為了不引起大的動亂,即便知道後代皇帝會很苦逼,也只好妥協。

但趙匡胤提出遷都的事還是讓趙光義產生警惕,加上本屬於他的京兆尹的官職也被趙匡胤給了另一個兄弟趙廷美,壓制他的意思實在是太明顯,因此,趙匡胤提出遷都後僅半年,就發生了"燭光斧影"的宮廷慘事。可以說,遷都的提出是打草驚蛇了,沒這事趙匡胤或許還能多活兩年。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假如趙匡胤遷都成功,對北宋會有什麼影響?

遷都到洛陽:洛陽西邊有函谷關,擋著西北方向的敵人,東邊有虎牢關,可以阻攔南下的遼國鐵騎。從防守的難易度上來說,遠比汴京強,有足夠的緩衝關隘組織防禦。國都在洛陽,後來的金國也沒那麼容易能逼迫得北宋投降。

對內來說,有足夠險要的關隘,就可以減少禁軍的數量,可以節省下大量的軍費。王安石變法時,冗軍是當時北宋最大的危害之一,國都附近數十萬的軍隊,每年消耗的物質和費用讓朝廷已無法承受。如果去了洛陽,至少禁軍數量可以大大減少,積累下來的費用是可觀的。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遷都到長安:這個對於北宋的影響更大,意味著整個北宋的戰略核心向西北方向轉移,以關中為根基,西北地區的重要性就會大大提高。那麼當後來建立西夏的李繼遷、李元昊作亂時,北宋官方的態度就不會是採取綏靖政策了,而是堅決鎮壓。

當北宋官方的政策能得到舉國官員一致認真執行時,相信歷史上打的北宋慘兮兮的西夏政權會不復存在。而沒有了西夏的掣肘,西北地區的養馬地為北宋所得,北宋也能組織起強大的騎兵部隊,有了騎兵部隊帶來的底氣,在對待遼國時也不會一味妥協、忍讓,不說提前收復燕雲十六州吧,至少不用提心吊膽的天天擔心人家打過來。

"

歷史上的北宋是一個被閹割過的朝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相比起漢、唐、明等大一統王朝,北宋缺了個燕雲十六州。終北宋一朝,即便"澶淵之盟"後和遼國有一百多年沒打仗的歷史,可佔據著燕雲十六州的遼國依舊是北宋的頭號大敵,不為其它,僅僅就是因為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周圍無險可守,從燕雲地區下來的遼國騎兵很輕鬆的就能兵臨汴京城下。而和北宋打了近百年仗的西夏在威脅程度上就遠遠不如能隨時威脅到國都的遼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北宋選擇的首都在歷朝歷代裡都算是比較差的,汴京周圍地勢平坦,沒有險要關隘,北方的敵人只要過了黃河,就能直面汴京城。這個不利因素不是沒有人想到,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早就從戰略上判斷出汴京做為國都是下下策,曾提出過要遷都,但卻因為政治因素被迫放棄。

宋太祖趙匡胤在基本掃平南方群雄後,曾專門回出生地洛陽巡視,有意將國都從汴京遷出,暫時遷移到地理位置上更安全可靠的洛陽做為過渡,最終的目的是把國都遷移到能居高臨下俯瞰天下的關中長安。但因為遷都事關重大,多名官員出來阻攔,包括皇弟趙光義也因為私心拼命阻攔,他們阻攔遷都的原因大概有三條: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一:遷都到洛陽糜費過大,財政上負擔不起

趙匡胤流露出遷都的意思後,首先站出來表示反對的是起居郎李符:

帝生於洛陽,樂其土風,嘗有遷都之意。始議西幸,起居郎李符陳八難,帝不從。

李符說洛陽不適合做國都,並列舉了八條難處,是哪八難呢?

符上書陳八難曰:"京邑凋弊,一也;宮闕不備,二也;郊廟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內民困,五也;軍食不充,六也;壁壘未設,七也;千乘萬騎盛暑扈行,八也。"

李符反對的原因很簡單,洛陽因為自唐末以來的長期戰亂已經凋零,要重啟為國都需要花費大量的錢財,要修宮殿,要遷移富戶、百姓,重新分配土地,最重要的是要重修四周的關隘,這個花費是建國沒多久的宋朝暫時負擔不起的。李符或許說得很有道理,但趙匡胤並沒有採納李符的建議,現在沒錢,不等於以後都沒錢,可以慢慢存嘛,遷都本來就不是一年二年的事。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二:汴京四通八達,而遷都到洛陽後物質的轉運不便利

李符的建議被駁斥後,都指揮使李懷忠又站出來,以物質運送不便為由反對遷都:

鐵騎左右廂都指揮使李懷忠乘間言曰:"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帝亦弗從。

汴京境內有汴河、黃河、惠民河和廣濟河四條水運通道,物質的轉運遠比洛陽方便,國都周圍的百萬民眾、官宦、禁軍等每天要消耗的物質太多,如果物質轉運不利,會有很大的麻煩。但趙匡胤依舊不採納,洛陽長期是隋、唐兩朝的兩京之一,也有相應的運送和儲存物質的通道,無非是花錢修嘛。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第三:上層民心在汴京而不在洛陽,不能引起動亂

兩位官員的意見趙匡胤都沒有采納,最不願意遷都的皇弟趙光義只好親自站出來表達觀點:

晉王又從容言遷都非便,帝曰:"遷河南未已,久當遷長安。"王叩頭切諫,帝曰:"吾將西遷者,非它,欲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王又言"在德不在險",帝不答。王出,帝顧左右曰:"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光義的一句"在德不在險"讓趙匡胤麻爪了,也終於慫了,趙匡胤是為了趙宋天下的長治久安,寧願短時間內拉緊褲腰帶,也要把國都遷移到安全的地方。但趙光義可不這麼想,他長時間的擔任京兆尹這一官職,早就把汴京經營成鐵板一塊,把汴京視為自己的老巢,並且也有了成為皇位繼承人的想法,如果把國都遷到陌生的洛陽,他多年經營的苦心可就白費了。

趙光義所說的"德"可以泛指教化或民心,但宋朝時的民心是誰的心?主持教化的又都是誰?不會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士大夫和豪強。北宋是繼承的後周的江山社稷,連著國都也一起繼承了下來,再往前數,五代時期曾有多國在汴京定都,長時間積累下來,汴京周圍的士族和豪強多如牛毛,關係盤根錯節,這些都是趙光義長期經營下來的屬於他的勢力。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遷都到洛陽,趙宋江山是穩固了,但對於聚居在汴京周圍有好幾代的這些士大夫家族和豪強們可不是什麼好事,他們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去不了新國都,當然,這也是趙匡胤要遷都的原因之一。離國都遠了,這部分人對於國家的影響力也就降低了,權力、財富都會受到影響,但他們又是國家的主要資源掌握人,趙光義把他們拿出來說事,趙匡胤不得不考慮冒然遷都的後果,為了不引起大的動亂,即便知道後代皇帝會很苦逼,也只好妥協。

但趙匡胤提出遷都的事還是讓趙光義產生警惕,加上本屬於他的京兆尹的官職也被趙匡胤給了另一個兄弟趙廷美,壓制他的意思實在是太明顯,因此,趙匡胤提出遷都後僅半年,就發生了"燭光斧影"的宮廷慘事。可以說,遷都的提出是打草驚蛇了,沒這事趙匡胤或許還能多活兩年。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假如趙匡胤遷都成功,對北宋會有什麼影響?

遷都到洛陽:洛陽西邊有函谷關,擋著西北方向的敵人,東邊有虎牢關,可以阻攔南下的遼國鐵騎。從防守的難易度上來說,遠比汴京強,有足夠的緩衝關隘組織防禦。國都在洛陽,後來的金國也沒那麼容易能逼迫得北宋投降。

對內來說,有足夠險要的關隘,就可以減少禁軍的數量,可以節省下大量的軍費。王安石變法時,冗軍是當時北宋最大的危害之一,國都附近數十萬的軍隊,每年消耗的物質和費用讓朝廷已無法承受。如果去了洛陽,至少禁軍數量可以大大減少,積累下來的費用是可觀的。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遷都到長安:這個對於北宋的影響更大,意味著整個北宋的戰略核心向西北方向轉移,以關中為根基,西北地區的重要性就會大大提高。那麼當後來建立西夏的李繼遷、李元昊作亂時,北宋官方的態度就不會是採取綏靖政策了,而是堅決鎮壓。

當北宋官方的政策能得到舉國官員一致認真執行時,相信歷史上打的北宋慘兮兮的西夏政權會不復存在。而沒有了西夏的掣肘,西北地區的養馬地為北宋所得,北宋也能組織起強大的騎兵部隊,有了騎兵部隊帶來的底氣,在對待遼國時也不會一味妥協、忍讓,不說提前收復燕雲十六州吧,至少不用提心吊膽的天天擔心人家打過來。

趙匡胤曾提出遷都到洛陽或長安,如果成功會對北宋有什麼影響?

另外最重要的是,不管是遷都到洛陽還是長安,都遠離了趙光義的勢力範圍,皇位的傳承或許也要正常的多。當然,已經發生的歷史不可改變,但後人以史為鑑,北宋的悲慘結局和趙匡胤遷都未成有很大的關係,即使滿朝崇文厭武,可有個好國都,至少能避免"靖康之恥"這個最大的恥辱吧?

參考資料:《續資治通鑑》、《宋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