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的新電影裡,都透露了哪些信號?

張藝謀的新電影裡,都透露了哪些信號?

已經69歲的張藝謀,在《影》之後已經有兩部電影正在籌備或者等待上映。在整個市場陷入到了“片荒”的尷尬境地時,張藝謀身上顯然並不具有“代表性”,但他新動向的共通特質,似乎還是顯得非常有趣。

文/樂水

兩部作品。

《一秒鐘》、《堅如磐石》,這是張藝謀在69歲後要交出的答卷。如今,《一秒鐘》已經拍完,只是因為特殊原因無法與大眾見面;《堅如磐石》據悉已經接近完成重慶地區的外景拍攝(此前曝光的《懸崖之上》概念海報很有可能只是《堅如磐石》的另一個別名)。

此外,關於導演重金拍攝《遮天》劇集的消息也在今年熱傳,還有多年之前就有傳言的《鄭和下西洋》,這和此前張藝謀曾談到自己有3到4個劇本在打磨比較接近。

很少看到一個導演,尤其是一個具有絕對話語權的導演會在69歲時安排如此密集的導演計劃

而從目前兩部正在籌備的新片來看,還是體現出了一些頭部導演的創作風向。這其實不僅僅是張藝謀,而是諸多頭部導演都有可能拐向的趨勢。

1

都在和哪些公司合作?

歡喜和英皇。


張藝謀的新電影裡,都透露了哪些信號?



這是張藝謀在合約到期後,選擇的兩家公司。這兩家公司都是香港的公司,這其實是張藝謀新片動向裡最有趣的一點。

從2017年影視公司“過會難”開始,內地的影視公司發展就已經進入到了下行通道。而去年下半年開始,在多重負面壓力的左右下,內地影視公司的發展幾乎跌入到了谷底

今年上半年,在整個電影市場持續的動盪下,對於內地影視公司的衝擊是前所未有的。這直接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自身內容的調整,開機項目變得極其謹慎。其中華誼兄弟做為曾經民營影視公司的龍頭,王中軍今年重回綠燈委員會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二,資本熱潮的迅速降溫,前兩年電影市場的迅速“擴盤”來自於外行熱錢的大量湧入,但短短一年的時間裡,從基金到股市的反饋,對內地影視公司的打擊都比較大。

對於張藝謀這樣的頭部導演來說,幾乎所有的內地影視公司都是圍繞他們自建體系。無論外界市場環境有多惡劣,頭部導演相比之下既不缺錢也不缺資源,反而因為市場發展的傾斜,資本和資源更多的集中在了頭部導演的身上。

那麼,張藝謀兩部新片最先站出來的為什麼是兩家香港公司呢?去年4月份,歡喜傳媒重金簽約張藝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張藝謀簽約歡喜傳媒更多的是劇集方面的合同,然而張藝謀第一次“出手”選擇的卻是電影。


張藝謀的新電影裡,都透露了哪些信號?



歡喜傳媒投資拍攝《一秒鐘》,除了歡喜傳媒本身的資金支持外,可能更重要的是董平的“支持”。董平雖然現在更多的身份是一個“操盤者”,但其最早切入電影行業的卻是一個成功的製片人。其中和張藝謀、陳凱歌、姜文等頭部導演都建立過合作,而其本身的背景和人脈是其最大的資本。

而英皇雖然做為一家港氣更足的影視公司,算得上是香港最能拿的出手的影視公司。楊受成博士在華語電影界的地位同樣無需多言,在整個香港電影資源“北上”的同時,英皇也投資了姜文、陳凱歌等內地導演的作品。

相比內地的影視公司,有香港背景的影視公司顯然具備一定的優勢。這種優勢裡既有資本的優勢、人的優勢也有資源的優勢。尤其是在整個大環境“降溫”過後,這些更靠近電影本質的優勢會凸顯。據悉,張藝謀合同到期後,曾有巨頭型內地公司與其合作,但最後先和歡喜傳媒“牽手”還是說明了一定的問題。

相比之下,頭部公司和內地影視公司的合作,在綁定關係上更多是一種資本型綁定。例如馮小剛之於華誼兄弟的對賭,陳凱歌之於新麗傳媒的七年之約,這些綁定真的切身幫助到了導演嗎?其實回過頭來,誰也沒辦法打下這樣的保票。

如今電影市場的類型化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傳統的“類型泡沫”開始退散,優質的類型片迎來了更“公平”的機會。在這種背景下,香港影視公司可能比內地更有優勢。

2

新片是什麼風格?


張藝謀不喜歡被叫“國師”,儘管這對於一個導演來說是莫大的榮譽。


張藝謀的新電影裡,都透露了哪些信號?



不喜歡的根源在於,張藝謀認為這個詞“招人恨”。習慣被罵的張藝謀,從文藝片走到商業片。從最外在的時間軸來看,《長城》似乎是一個轉折點。因為《影》讓大眾重拾了對於張藝謀的信心,儘管這部作品超6億的票房看上去和絕對的頭部大片相去甚遠,但是如果考慮到電影本身的風格的話,這是一個相當理想的成績。

而之後的兩部新片,《一秒鐘》是一部“私人化”且帶有足夠歷史背景的劇情片。如今,這部電影的“命運”絕大多數人非常清楚。不過需要提醒的是,張藝謀個人的人生閱歷和他在導演初期的精力,相比對於“歷史”有著更加透徹的理解。

但張藝謀為什麼還會拍《一秒鐘》?這不得不提到張藝謀已過69歲生日的年紀,儘管精力旺盛的張藝謀永遠都在“路上”,但是年齡本身的壓力是隱性卻又巨大的。

如今,這部電影因為其風格,何時上映成為了未知數。

而近期在重慶開拍的《堅如磐石》彷彿更符合“陽光下的張藝謀”。這部電影最開始的名字是《黑洞》,現在更多被《堅如磐石》提及,而在香港國際電影節上英皇和張藝謀合作項目《懸崖之上》的概念海報曝光,但類型風格過於接近。

從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懸崖之上》、《黑洞》、《堅如磐石》很可能是同一部電影。這其實非常符合目前電影製作週期多片名的規律,即便是《堅如磐石》也未必會是電影最後的片名。


張藝謀的新電影裡,都透露了哪些信號?



從曝光的信息來看,這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警匪動作片。在張藝謀很長的職業生涯裡,張藝謀為首的第五代導演大多是回顧歷史,這是那一代導演的共同選擇。而張藝謀,如今選擇拍攝的卻是一部其從未嘗試過的“新類型”。

不過按照目前所曝光的故事梗概來說,這並非是一部大製作的警匪動作片。如果外界對於張藝謀的期待,仍然停留在商業票房回報上的話,這其實並非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張藝謀,多次表達了電影本身的“ 最大化”。對張藝謀本身而言,他非常清楚電影的類型,這是張藝謀認為拍電影最開始就要想好的。但如今市場環境下,頭部導演的“商業包裝”卻讓類型變得含混不清。

市場簡單的從製作、陣容、風格等幾個切面上來定義一部電影的“類型”,結果就是造成嚴重的“類型分歧”。在張藝謀看來,《金陵十三釵》完全是一個藝術片的拍法,在頭部導演裡,對於電影本身的“定性”其實非常明確,只是外在的輿論導向讓本身發生了曲解。

3

演員都在用誰?


進入到商業時代後,張藝謀和馮小剛電影的女主曾先後以“謀女郎”和“馮女郎”定義。但如今,電影市場已經發生了數次變化。


張藝謀的新電影裡,都透露了哪些信號?



在流量電影的時代,中國電影市場進入到了狂歡期,此時無論是張藝謀還是馮小剛,其電影的選角都被詬病過。但其實早在《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時候,張藝謀對於電影的選角就有過不滿。《長城》,算是外界對張藝謀不滿情緒的高點。

但如果仔細從演員這一層面來觀察,張藝謀《影》的演員選擇未必比《長城》華語演員的選擇好多少。但是因為綜藝過度曝光的鄧超,一人飾演兩個角色的同時奉獻了讓人驚豔的演技;而被憂慮較多的關曉彤、吳磊、鄭愷卻並沒有聽到太多的“指責”,起碼相比《長城》時的景甜、鹿晗、王俊凱而言。

不得不提的是,如今市場對於演員的包容度在慢慢增強。“流量演員”不再是一個未看先罵的導火索。王源在《地久天長》裡的表演,井柏然在《風中有朵雨做雲》的表演,都獲得了一定程度上輿論的支持。

而原本被定義為“流量演員”的演員,大量參與頭部導演的新作。即便是一些新導演的作品,演員的商業號召力也比此前幾年高出很大一截。

演員和流量之間的平衡,起碼從目前來看在慢慢兼容。市場也不會簡單的切割,從而陷入到了“選邊站”的導向當中

在《一秒鐘》裡,張藝謀選擇了被頭部導演集體“御用”的張譯,此外還有00後新人劉浩存以及範偉這樣的“老演員”。而《堅如磐石》相比之下,演員陣容要大得多,除了依靠《山楂樹之戀》進入大眾視野的周冬雨外,還有雷佳音、孫藝洲、張國立、於和偉等人。

外界長期以“實力派”和“流量派”區分演員,但從張藝謀的選擇來看,演員並非完全的一邊倒。實力派、流量派和新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間。而目前市場對於演員的包容度,也足以容納這樣的搭配。


張藝謀的新電影裡,都透露了哪些信號?



馮小剛執導的《芳華》,除了男主黃軒外,女演員大多是新人。但這並不妨礙這部電影票房成績破10億;更不用說《流浪地球》這樣,新人演員敘事線佔主導的年度冠軍級作品。

除了外在的不可抗力外,如今中國電影在內在的發展上可能恰恰處於一個更好的時代。在體系化、工業化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進步。而張藝謀新片動向,儘管披露的信息極為有限,但是從合作的公司、確立的風格和選擇的演員來看,並沒有因為市場環境的變化而變得搖擺,這本身就是一個行業趨良,自身加固的現象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