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本文系時拾史事獨家原創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不定時更新/賴正直(撰文)|


在前文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上),我們分析了唐朝因不信任張議潮而採取的種種措施,還沒分析完,今天繼續。

(四)遲遲不授予張淮深歸義軍節度使職務

張議潮在長安上下活動,為張淮深爭取朝廷授予節度使職務,張淮深也多次派出使節到長安奏請節度使旌節。但唐懿宗始終沒有批准張議潮、張淮深的奏請,仍以張議潮為瓜沙節度使,對張淮深則只晉升其散官名銜,不肯委以節度使之實職。張淮深執掌歸義軍期間,散官及檢校官銜從御史中丞升至散騎常侍、吏部尚書、尚書右僕射,但真正體現其實權的職事官一直只是沙州刺史,並自稱歸義軍留後而已。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張議潮、張淮深為什麼如此看重朝廷的任命,汲汲於獲得朝廷授予的官職頭銜呢?這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張氏叔侄的政治野心和個人虛榮,而是有著現實的利益考量。張議潮出身平民,其家族統治沙州必須依靠各世家大族。而這些世家大族之所以肯支持張氏家族,自然不是學雷鋒做好事,而是希望張氏家族能帶領他們爭取朝廷的承認和任命的官職爵位,確保各大家族的政治經濟利益和社會影響。只有在張氏節度使本人獲得更高的職位時,才有可能給予手下的文武將官相應的職位升遷。如果節度使本人遲遲不能晉升,在中晚唐藩鎮中兵驕將悍的風氣影響下,將士譁變另選有能之人為節度使,也是常有的事情。

這是唐朝各地藩鎮中普遍存在的風氣。通俗地說,節度使如果不能持續地獲得朝廷授予的官職,就會被手下人認為是沒本事,時間久了這些手下會要求換領導。所以,唐朝的節度使看起來威風,其實壓力很大,很不好當。

因此,張淮深未能獲得節度使職位,也就意味著他不能組建自己的幕府,不能任命兵馬使、都虞候、押衙、參謀、軍使、判官、推官、掌書記以及各州刺史等等一系列官職。張淮深手下的將官們長期得不到升遷和賞賜,必然會積蓄起對張淮深的不滿情緒。這無疑是非常危險的。

在張議潮在世的時候,朝廷不肯任命張淮深為節度使,倒也說得過去,張淮深和手下將士再心急也只能忍忍。但到了張議潮去世之後,張淮深派出使節屢求任命,卻仍被朝廷拖著,張淮深的上奏如石沉大海,杳無音信,這就要出問題了。

首先出現的問題是,由於無法任命甘、肅、西、伊等州的刺史和軍鎮軍使,這些地方的防務鬆弛,分別被党項、嗢末、回鶻等遊牧民勢力所佔據。特別是漠北迴鶻汗國滅亡後,回鶻部落陸續西遷,相當一部分遷至河西走廊一帶,而歸義軍的防線收縮正好給西遷的回鶻各部落留出了生存空間,回鶻的勢力分別以甘州和西州為中心迅速發展壯大,形成了西州回鶻、甘州回鶻兩大勢力。張淮深實際控制的地盤甚至被壓制到僅剩沙州一州。

西州回鶻和甘州回鶻的崛起,給了唐朝很好的理由不授予張淮深節度使之職:你連已有的地盤都守不住,怎能勝任節度使的重任?你還是好好當你的沙州刺史吧!

為了向朝廷證明自己的能力,也為了守護父輩留下的基業,張淮深勵精圖治,準備對回鶻用兵。張淮深訓練了一支以“陌刀生”為主力的部隊,先是打敗入侵沙州的西州回鶻,在與西州回鶻達成和平協議之後,又掉頭東征,收復瓜州、肅州、甘州,把甘州回鶻趕出了甘州城,進而又收復涼州。此後一段時間,甘州回鶻雖然未被徹底消滅,但已無法對歸義軍構成重大威脅。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張淮深認為已經證明了自己能夠勝任節度使之位,於是再次派出使團前往長安奏請旌節。

經過唐朝君臣的次次打壓,張淮深已經大大調低了預期,他不敢像張議潮那樣奢望獲任河西節度使,只要朝廷能夠承認他繼承歸義軍節度使或者瓜沙節度使之位,他就很滿足了。

張淮深的使節到達長安時,唐僖宗已駕崩,繼位的唐昭宗立志削藩,他對割據瓜沙的張淮深懷有極大的敵意。

果然,事實證明,唐昭宗的做法比前任幾位皇帝更狠。

唐昭宗授予張淮深的是沙州節度使、沙州觀察處置使之職。這意味著,朝廷認可的張淮深的轄區,僅有沙州這一個州,這不但遠遠少於最初劃給歸義軍的十一州,而且連張淮深拼了命打下來的肅、甘、涼三州,以及一直被視為沙州屏障的瓜州,也全部被朝廷一下子奪走了。

這對張淮深來說,無異於一次充滿惡意的嘲諷和羞辱。不難想象,這一消息傳回敦煌,歸義軍上下必然是一片譁然,大家都對張淮深的領導能力表示深深懷疑,張淮深的威望遭到了沉重的打擊。

敦煌文書S.1156沙州進奏院《上本使狀》中記載了一件不同尋常的事情。張淮深於中和四年(884年)後先後派出以宋閏盈、高再晟、張文徹為進奏使的三批使節前往唐僖宗所在的興元府(此時長安被黃巢佔領)。三位使節到興元后去找了宰相和觀軍容使(即神策軍中尉,宦官集團首領),但得到的只是拖延時間的答覆,求取旌節的事情希望渺茫。這時,三位使節之間發生了爭吵,宋閏盈、高再晟主張留在興元繼續等待,而張文徹則主張回去,張文徹甚至放言:“僕射(指張淮深)有甚功勞?覓他旌節!二十年以前,多少嘍囉人來,論節不得。…待你得節,我四人以頭倒行。”從張文徹的話來看,他竟敢公開聲稱張淮深沒有資格擔任節度使,可見歸義軍內部不服張淮深的人已經非常普遍,張淮深威望低落,地位也岌岌可危。

(五)有意放張議潮之子張淮鼎回敦煌與張淮深爭位

唐朝對待張淮深,還有一記狠招,不動聲色,直接就要了張淮深的命。

那就是:張議潮的兒子張淮鼎。

話說當初,張議潮前往長安時,考慮到自己兩個兒子張淮詮、張淮鼎年紀尚幼,無力接掌大任,為了歸義軍以及張氏家族的長遠發展,張議潮便將繼承人之位交給了年紀較長的侄子、時任沙州刺史的張淮深,讓兩個兒子隨自己去長安。

張議潮去長安是在唐懿宗鹹通八年(867年),但根據敦煌文獻記載,在十七年後,也就是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張議潮的兩個兒子張淮詮、張淮鼎突然回到了敦煌。

而中和四年(884年)前後,正是張淮深數次打敗回鶻,先後收復肅、甘、涼三州,勢力達到頂峰的時候。不難推測,這是唐朝執政當局的有意安排,目的是讓張淮詮、張淮鼎兩人回來與張淮深爭位,在歸義軍內部製造混亂,以阻止張淮深擴張勢力範圍的強勁勢頭。

由於張淮詮身體狀況欠佳,真正能夠與張淮深競爭的是張淮鼎。果然,張淮鼎一回到敦煌,歸義軍的內部政局就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許多對張淮深不滿的文武將吏聚集在張淮鼎周圍,形成了一股新勢力。

尤其重要的是,在這股新勢力裡面,有張議潮的兩個女婿:李明振和索勳。李明振時為都押衙兼涼州司馬,索勳時為瓜州刺史。兩人既是地方實力派,又是張氏姻親,分量極重,他們支持張淮鼎,對張淮深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終於,在唐昭宗龍紀二年(890年)二月,敦煌城內發生了一場政變,以張淮鼎為首的勢力,在李明振、索勳等高級將領的參與下,率兵攻入節度使衙署,殺死了張淮深及其妻子和六個兒子,擁立張淮鼎為節度留後。政變參與者中甚至有張淮深的另外兩個兒子張延思、張延嗣,可見當時張淮深的處境之危,已經到了眾叛親離的地步。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三、唐朝為什麼不信任張議潮

歸義軍驅逐吐蕃,收復河西,按理說是有大功於國家,可是唐朝卻處心積慮地打擊、削弱歸義軍,幾乎沒有把歸義軍當作臣屬,反而視為敵寇。

這是何苦呢?

其實,仔細分析起來,唐朝的做法也不是完全沒有理由。

(一)唐朝也在謀求收復河西,張議潮的起義搶了朝廷的風頭

吐蕃內亂的時候,唐朝也沒閒著。首先是在大中二年(848年)十二月,鳳翔節度使崔珙擊破吐蕃軍隊,收復清水縣。繼而在大中三年(849年)六月,秦州、原州、安樂州及石門關等七關的漢人軍民請求歸降,唐宣宗派出宰相白敏中監督涇源、邠寧、鳳翔、靈武等節度使前往接收,兵不血刃地收復了隴右大半之地。

正在唐宣宗君臣以及邊鎮將帥為收復失地而興奮不已的時候,沙州傳來了張議潮收復河西諸州的消息。張議潮區區一介平民,事先沒有向朝廷報告,也沒有請求朝廷的任何支持,就一舉收復七州。而唐朝在對方有內應的情況下,傾全國之力,宰相掛帥,動用西北四大強藩的十幾萬大軍,也只不過收復了三個州而已。與張議潮這個“雜牌軍”的軍功相比,朝廷“嫡系”部隊的成績實在乏善可陳。

而且,三州七關請降,發生在張議潮起義之後,似乎是受到張議潮起義的影響才產生的連鎖反應。唐朝君臣一開始自以為取得了蓋世功勳,其實不過是搭了張議潮起義的便車而已。

因此,張議潮立的功越大,就越是反襯出朝廷及邊鎮將帥的無能。這也難怪唐朝朝廷千方百計要打壓張議潮,唐朝顯然始終無法接受一個“雜牌軍”能夠不在其領導之下卻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事實表明,除了朝廷,唐朝西北各藩鎮也對歸義軍充滿敵意。敦煌文書P.3281v《押衙馬通達狀》記載了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在張議潮動身前往長安後,歸義軍押衙馬通達也護送張議潮夫人等家眷隨後前往,但在路經涼州時,當時兼任涼州節度使的靈武節度使盧潘卻將馬通達等幾名親兵扣押在涼州,只允許張議潮家眷赴京。文書中沒有說明盧潘為什麼要這樣做,但可以看出來,靈武等藩鎮對歸義軍的態度並不友好。

(二)擔心歸義軍擴張過快,變成割據河西的藩鎮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成為唐朝面臨的最嚴重政治問題。以“河北三鎮”為代表的跋扈藩鎮給朝廷造成了極大的麻煩,經過黃巢起義的打擊,唐朝實力虛弱,以朱溫、李克用、李茂貞、朱玫、韓建等為代表的新興藩鎮更是動輒焚燒宮闕、劫持車駕,把唐朝政局攪得一塌糊塗。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所以,唐朝對強大的藩鎮抱有天生的不信任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而張議潮在收復沙州之後又迅速將地盤擴張至七州,成為西北邊境最大的藩鎮之一,勢力發展之快,遠超常人預料,這不能不引起唐朝朝廷的警覺。因為河西地區離長安更近,對朝廷的直接威脅更大。任何一個唐朝皇帝都不會希望在“河北賊”之外又出現一個“河西賊”。

更何況,張議潮的勢力本來就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在唐朝本身缺乏實力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干預歸義軍的獨立性。張議潮本人對朝廷還算比較恭順,但他的後代就不一定了。如果放任歸義軍大肆擴張,局面將會更加失控。

所以,唐朝對待歸義軍有三條基本原則:第一是堅決控制河西通往關隴的咽喉——涼州,寧可讓涼州落入嗢末、回鶻等遊牧民勢力之手,也不讓歸義軍控制涼州;第二是不輕易授予節度使旌節,儘量使歸義軍的行政級別和建制規格維持在一個較低水平;第三是採用各種手段在歸義軍內部製造混亂,分化、削弱其實力,阻止歸義軍過度向外擴張。

(三)唐朝自身無力經營河西,只能通過政治手段對歸義軍進行羈縻

在張議潮收復涼州時,唐朝朝廷也曾經試圖接管涼州,將勢力觸角伸入河西地區,但事實證明,唐朝不僅無力經營河西,而且連涼州城都守不住。唐朝在接管涼州後沒幾年,涼州就先後落入嗢末、回鶻等遊牧部落的控制之下。最後還是張淮深出兵再次收復了涼州。

唐朝終於認清形勢,放棄了自己經營河西的念頭,還是得依靠歸義軍來控制河西,但是又不能讓歸義軍有機會把勢力擴張至河西之外。

於是,唐朝和歸義軍之間就形成了“看不慣你,又幹不掉你,還不得不和你一起努力奮鬥”的微妙關係。

所以,唐朝對待歸義軍,一貫是外熱內冷,既要籠絡羈縻,又要抑制打壓。例如對待入朝的張議潮,既給予高官厚祿,又不用其言,使其在尷尬處境中悲涼死去。又如對待張淮深,一方面不斷晉升其散官的空銜,由散騎常侍、戶部尚書直至尚書僕射,但卻始終不肯授予張淮深歸義軍節度使旌節,經張淮深反覆奏請只得到了一個沙州節度使的職務,使張淮深在軍中的威望受到沉重打擊,甚至引發兵變導致張淮深被殺身亡。

總的來看,唐朝對歸義軍的打壓,都是有限度的。就算是引發兵變、內亂也好,只不過是換個節度使而已,並不會導致歸義軍滅亡。如果沒有歸義軍,河西地區毫無疑問將會成為回鶻可汗的天下,這自然也不是唐朝所希望看到的。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四)歸義軍確實有不服朝廷的表現,導致朝廷猜疑

歸義軍本來就不是靠朝廷的力量起家的,所以一直保持著較大的獨立性,時常有些不服朝廷的表現,也很正常。

第一個表現是,張議潮在轄區內自稱“河西節度使”。

張議潮可以算是對唐朝很有感情且忠誠度相當高的了,但張議潮對朝廷也不是完全俯首聽命。張議潮本來是期望朝廷授予他河西節度使之職的,但朝廷給予他的是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這讓張議潮大失所望。

按照君臣之間的倫理綱常,朝廷給予的官職,就算不滿意也必須接受。但張議潮不是這樣。他在自己轄區內自稱“河西節度使”,當地軍民也樂意稱之為“河西節度使”。例如前述莫高窟第156窟的壁畫《張議潮出行圖》,壁畫的題記上就赫然寫著“河西節度使、檢校司空、兼御史大夫張議潮統軍掃除吐蕃、收復河西一道行圖”。朝廷從未授予過張議潮河西節度使之職,所以壁畫題記上的“河西節度使”是張議潮的自稱。

此外,敦煌文書中還有張議潮曾經使用過的“河西觀察使”印文。相反,現存敦煌文獻文物中沒有發現張議潮使用過朝廷正式授予的“歸義軍節度使”和“瓜沙節度使”頭銜。可見張議潮十分在意其頭銜中是否包含了管轄整個河西道,同時對朝廷賜予的頭銜非常嫌棄,而且實際上也從不使用。

張議潮不喜歡“歸義軍節度使”這一官銜,也是有來由的。在唐武宗會昌年間,唐朝曾授予南遷回鶻首領嗢沒斯“歸義軍使”職務,“歸義”一詞,原本就有夷狄仰慕大義歸化中華的含義,唐朝將張議潮的勢力命名為“歸義軍”,有一點視之為化外夷狄的意思,難怪會遭到張議潮發自內心的嫌棄,想必沙州軍民也不會喜歡這一軍號。

不管怎麼樣,張議潮自稱“河西節度使”的做法,不論是從當時還是現在的觀念來看,無疑都是一種不服中央、膽大妄為的跋扈之舉。可以想象,一旦朝廷知曉張議潮如此行事,肯定是十分惱怒,並且對張議潮是否真的忠誠可靠產生懷疑。

第二個表現是,張議潮自行安排張淮深接掌歸義軍。

節度使權力再大,也是朝廷任命的官職。只有那些不服朝廷、與朝廷對抗的跋扈藩鎮,才會由節度使自行安排子嗣或其他將領接班繼任節度使之位。這種不經朝廷任命、自行選任節度使的做法,最早由安史餘黨執掌的魏博、成德、幽州等河北藩鎮實行,被稱為“河朔故事”,是唐朝深為忌諱的事情。

按照唐朝朝廷所預期的最理想狀況,張議潮到長安之後,應該自己上奏卸任節度使之位,並請求朝廷委派新的節度使。

但是,張議潮的做法卻是,在去往長安之前,未經朝廷批准,就已經自行安排侄子張淮深接管歸義軍軍政大權。雖然張淮深並未自稱節度使,只稱“留後”,但在朝廷看來,這種私授帥位、自稱留後的做法,不就是在實行“河朔故事”嗎?歸義軍這樣做,是不服朝廷的表現,與河北三鎮沒有什麼分別。

第三個表現是,張淮深擅自出兵攻打肅、甘、涼三州。

張淮深出兵攻肅、甘、涼三州,也是未經朝廷批准的擅自行動。此時張淮深得到朝廷認可的實職僅是沙州刺史而已,根本無權對其他州用兵。張淮深的行為,目的是製造既成事實,迫使朝廷承認其節度使地位。但這顯然是朝廷所無法接受的。

因此,唐朝僅授予張淮深沙州節度使一職,據此,張淮深只能管轄沙州一州,其實際控制的瓜、肅、甘、涼等州要讓給朝廷派來接管的人員。

然而,張淮深怎麼可能乖乖拱手讓出勝利果實?但他也不能明著抗旨,只能採取暗中拖延的不配合手段阻止朝廷的接管。

現存敦煌文書S.389《肅州防戍都狀》中記載了一個細節。朝廷派出“崔大夫”到肅州接管事務,要求歸義軍守將索仁安交出州印,索仁安藉口準備出使回鶻,躲著崔大夫拒絕見面,並且暗中把州印交給歸義軍的另一位將領範建立。文書沒有說明事情結果如何,但從歷史事實來看,唐朝最後沒有成功接管肅州。

可見,面對朝廷的打壓,歸義軍也明裡暗裡地採取各種辦法進行抵制和對抗,雙方互不信任的關係,就是在這種惡性循環中形成和強化的。

注:本文為《唐朝藩鎮系列·敦煌(歸義軍)》的第一篇,今後還會有續篇推出,敬請關注!

參考文獻

榮新江:《歸義軍史:唐宋時代敦煌歷史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楊寶玉、吳麗娛:《歸義軍政權與中央關係研究:以入奏活動為中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

馮培紅:《敦煌的歸義軍時代》,甘肅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楊富學:《回鶻與敦煌》,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沙武田:《歸義軍時期敦煌石窟考古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夏生平:《敦煌石窟供養人研究述評》,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

樊錦詩:《莫高窟史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09年版。

作者簡介

賴正直,男,80後,南蠻,刑事法官,法學博士。原本愛讀史書,為稻粱謀選擇了法律專業。法學和史學其實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都重視證據,都是在利用殘缺的不完整信息拼接還原已經過去的事實真相,因而在寫文章時常常會有把歷史事件當作懸案來查的感覺。著有《機能主義刑法理論研究》、《毒品犯罪案件證據認定的理論與實務》等書。目前的小目標是寫一部歷史小說。

END

圖片來源於網絡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點擊圖片閱讀文章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取長安還是取洛陽?隋末一道連錯兩次的選擇題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袁紹的軍隊為什麼吃桑椹?是因為沒糧食嗎?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只有不懂歷史,才敢輕言《水滸傳》“歧視”婦女

收復敦煌的大英雄張議潮,為什麼得不到唐朝的信任(下)

知道點兒新故事了嗎?知道你就點個贊告訴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