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哪裡去了?

張維迎 經濟 小說 春節家書 大學 走看社會 2019-02-27

無意之間,看到了張維迎回憶他的一個大學同學的文章。真沒想到,這個自由市場經濟的堅定信仰者,文筆竟然如此地不錯,情感竟然如此地細膩。

一段段樸實文字的背後,流淌著對往昔的眷戀,寄託著深深的友情。這份眷戀與友情,不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恐怕是難以完全悟懂的。

我不僅一口氣讀完,還將留言一一看了。其中,有一個留言,涉及“80年代”和“理想主義”這兩個敏感的詞彙。

是呀!那是我們的80年代!獨一無二的80年代!

這個十年的末尾,是這兩個詞一起與時間告別的年份,也是詩人海子與塵世分離的年份!

80年代哪裡去了?

這一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獻詞,題目叫作“同心同德艱苦奮鬥”,向全國人民如實告白:1988年以來,我們遇到了困難:在這一年,我們也遇到了前所未遇的嚴重問題,最突出的就是經濟生活中明顯的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幅度過大,黨政機關和社會上的某些消極腐敗現象也使人觸目驚心。

概括地說,一個是經濟問題,一個是腐敗問題。

三年之後,張維迎們所期待的市場化改革開啟了。人們比過去更忙碌了,無論是下海了還是下崗了。

詩歌、小說等80年代的時尚,幾乎在一夜之間消了蹤影,理想主義的話語也不再有人提及,

一忙碌起來,時間就會過得更快!

30年就這樣匆匆飛過。

今天,太陽依然照常升起了!

但是與80年代相比,彷彿少了點菸火氣,也彷彿少了走上八九個小時山路去看望一個同學的激情和憨氣。

是什麼樣的力量,就這樣驅走了我們的80年代,不復重來?

30年,我們把空肚子填飽了,換來的卻是精神上的空虛。

張維迎把經濟的思維放到一邊,花如此多的時間緬懷那段歷史時光,是否也感受到經濟世界裡靈魂無處安放的焦慮,是否也有通過寫下這樣的文字聊以自慰的動機?

其實,真正的左和真正的右一樣,都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都需要靈魂的寄居之地。

這個時代,只有真正的理想主義者才會有徹骨之痛,也才會走向80年代的歷史深處,覓尋點精神的安慰。

只要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就必然在這個物質化、功利化的社會邊緣行走,獨自面對風雨。

80年代哪裡去了?

張維迎文章中那些黑白老照片,只敢遠遠地打量,生怕靠近些,內心的溼熱會浸染它們,模糊了記憶。

這些老照片,它們既如此遙遠——那是一代人的集體模樣,又如此熟悉——從未離去,依然守候。

80年代,註定了是一個過渡性的年代,早已經遠去!而我們無須祭奠和感傷,因為80年代的情懷也早已經融入血液,任何力量都無法清洗。

這份情懷,雖然永無休止地折磨著內心每一個角落,卻以釀出的苦痛滋潤著心田,讓我們可以清晰地傾聽到內心最深處最微弱的聲音,滿心歡喜!

在時代的大勢面前,每個人都是一顆小小的粒子,有的已經隨風遊走而去,有的雖然渺小,卻頑強地立在那裡,即使遍體鱗傷,也在所不惜。

支撐著自己豎立,成為人的樣子的,就是這份苦痛、這份情懷。

感謝你,偉大的80年代!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者:阿 炳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走看社會

投稿、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