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前月色明如晝

張廷玉 傅山 明神宗 紀昀 解放軍報融媒體 2017-04-06

張廷玉任宰相前,有一年擔任科舉考試的閱卷官,有同事以微詞試探他。張廷玉心裡很清楚他的用意,但沒有明言,而是作了首《闈中》詩給他。其中有這樣兩句:“簾前月色明如晝,莫作人間暮夜看。”

詩以明月喻明鏡,用暮夜懷金的典故,表明自己不徇私情的心志。來人看了這首詩,懷慚而退。考試放榜之後,由於錄取公正,張廷玉受到士林稱讚。

人們常把做壞事,叫做幹那見不得人的事。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作惡的人,常懷“暮夜無知者”這樣一個心理,故行事常選“月黑風高日”。但這只是當事人單方面的想法。若從旁觀者的角度看,世界上沒有不透風的牆。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只要是做了的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沒有人能夠逃過世人的眼睛。

清楚地感知這個道理,莫過於紀曉嵐講的一件事了。紀的曾祖父常聽一位僧人講明末流寇的事。這位僧人說:明之末年寇亂的起因,實由於官吏貪虐,紳士橫暴,因而使下伏怨毒,上幹天怒,積百年冤憤之氣,而發於一朝。

聽了這話,座中一位有權勢的人不同意了。他說:大魚吃小魚,猛禽捕弱鳥,神明不怒,何獨於人而怒之?僧人駁斥道:“它們是魚鳥,而人難道也是魚鳥嗎?”豪權者聽了,拂衣而去。第二天,他邀客至僧人所住的寺裡,準備挫辱他。但豪者到了之後,僧人已打包而去,只見壁上題了二十個字:“爾亦不必言,我亦不必說。樓下寂無人,樓上有明月。”後來,人們懷疑,這位僧人掌握了豪者許多陰事。最終,豪權者因事而使宗族覆滅。

現實中,那些違法亂紀、貪贓枉法之徒,總以為能夠一手遮天,總以為自己的那些事,神不知、鬼不覺,沒有人能夠知道。殊不知,簾前明月如晝,暗室神目如電。上下古今,縱橫千年,那些為奸者、為貪者,到頭來,哪一個瞞過了世人?他們的敗德醜行,樁樁件件,哪一個不是清清楚楚、筆之於書,或載於道途、流播於口頭之中。

樓上有月,暮夜有知。懂是理者,莫不教育後世子孫以做虧心事為戒。張廷玉的父親張英,為官處世有一安心之法,叫“三不做”:非理事決不做,費力挽回事決不做,敗壞生平、不可告人事決不做。因為他行事無虧,心中無愧,磊磊落落,坦坦蕩蕩,因而“每臥輒酣,當食輒飽,視斗室如千巖萬壑”。

清代的陳其元,出生於名門望族。由明至清,陳家考取進士的有200多人,官至宰相者3人,名臣、學者甚多。陳追憶爺爺訓誨他們:農夫服田力穡,沾體塗足,終歲勞苦,所積不過錙銖之贏;獨士大夫居則高堂大廈,出則結駟連騎,衣錦繡,食粱肉,他們與爾輩的苦樂何異天壤。即令盡心民事,不敢怠荒,已恐折福,何況驕奢淫逸,廣積無厭,說什麼可遺之於子孫。昭昭在上,絕沒有這樣的道理!

不欺暗室,不愧衾枕,無非是在獨處之時,謹其所為、慎其所行。傅青主“因有所不敢,遂有所不為”,題其讀書室曰“慎廬”。沈青齋觀察的母親教誡他“毋慮不足而多取一錢,毋恃有餘而多用一錢”,嵇文恭盛稱其言,為他題寫了“慎一齋”的匾額。明神宗朝的宰相沈鯉,在一封家書中寫道:“出門如見賓,入虛如有人。獨立不愧影,獨寢不愧衾。”後人說“每一展閱,如聞晨鐘,發人深省”。

“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每個人的身後,都會有千百雙眼睛。這目光,既是監督,也是提醒。經常保持如芒在背的感覺,才能使自己在人生之路上走得穩當、走得端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