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平、劉石禎兩位傳奇魯商和他們的精神江湖

張士平、劉石禎兩位傳奇魯商和他們的精神江湖

張士平

張士平、劉石禎兩位傳奇魯商和他們的精神江湖

劉石禎

在步入古稀的第三個年頭,張士平撇下了他一手締造的魏橋帝國。至此,又一代魯商傳奇謝幕。張士平之前,在國內紡織業同樣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魯泰之父”劉石禎已於2017年1月16日逝世,享年77歲。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發現,作為第一代山東企業家的代表,兩人身上有著頗多共同的標籤。傳奇大佬接連謝幕,他們的精神江湖又將如何傳承?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昭 馮冬寧

勤奮與精明

劉石禎年長張士平6歲。1940年,他出生於一個貧寒家庭,因為家庭困難,高中差一年畢業便輟學,後來上了一個煤礦技工學校。1961年,劉石禎到國有地方煤礦工作。上世紀80年代,劉石禎被提拔為淄博市淄川區煤炭局分管安全生產工作的副局長。由於工作出色,後來煤炭局變成煤炭公司時,他順利成為一把手。1987年,為調整產業結構,淄川區決定由當時還擔任區煤炭公司經理的劉石禎“一肩挑”牽頭上馬棉紡廠項目(淄博七棉)。

1988年7月16日,經過400多個緊張的日日夜夜,淄博七棉順利投產。但由於趕上全國紡織熱,加上技術力量薄弱、設備落後,淄博七棉僅有1萬國產紗錠,只能生產21支低檔棉紗,全額負債經營,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面臨夭折的危險。這種情況下,劉石禎又開始為新生的項目到處尋找出路。

與劉石禎的經歷相似,張士平1946年出生在鄒平縣魏橋鎮的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作為家裡的長子,為減輕家庭負擔,張士平完小畢業就進入鄒平縣供銷聯合社全資擁有的第五油棉廠工作。

因為“能吃苦、最勤勞”,張士平1981年成為一廠之長。當時,張士平接手的可謂是一個“燙手山芋”。就外部條件而言,由於當時鄒平當地及周邊油棉廠眾多,競爭異常激烈。在內部,鬆散和低效的管理亦令這家有60餘人的小廠陷入虧損的境地。而在張士平一系列精明的生產調整和內部改革之下,這家油棉廠當年便實現扭虧為盈。

隨後,趁全國棉花行業陷入蕭條之機,張士平又接連主導上馬了毛巾廠、紡紗廠和織布廠。這些新上的項目,成為日後鄒平縣魏橋棉紡織廠規模擴張的基礎。

謹慎與冒險

在他們先後進入紡織領域之後,1993年—1997年5年間,國內一窩蜂的紡織熱開始迅速形成產能過剩,一大批紡織廠陷入破產困境。與此同時,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又進一步加速了行業的動盪。這種情況下,國家推出了“限產壓錠”的政策,目的是實現“去產能化”。

不過,面對行業性的危機,張士平卻“冒險”帶領企業走上了逆勢擴張的道路——在四處收購破產企業後,當時張士平工廠的棉紡織能力很快擴大到33萬錠。“在這個行業,只有大規模、低成本、好品質才可以生存下去。”這是張士平當時逆勢發動凌厲擴張的一個邏輯。

到2005年,張士平已經把魏橋做成了全球最大的棉紡織企業,一舉奠定“棉王”地位。此後,張士平又先後將觸角延伸至熱電和電解鋁行業,最終完成了由油棉廠到“棉王”和“鋁業大亨”的雙料轉變。

在張士平帶領魏橋集團逆勢擴張的同時,劉石禎也開始為新生的淄博七棉尋找出路。

1988年,為拿下與泰倫集團合資的項目,劉石禎曾費盡周折去紡織部、國家計委、外經貿部爭取出口配額。40多天時間33次進京,劉石禎終於蓋完了合資所需的全部243個公章。1988年5月12日,雙方在泰國曼谷簽訂合資組建魯泰紡織有限公司的協議。

1993年魯泰改制成股份制企業,引進織布設備,開始生產色織布。1997年魯泰紡織成功發行B股融資1.5億港幣,擴大色織布生產規模,成為當時亞洲六大色織面料生產廠家之一。2000年,魯泰紡織又發行5000萬A股融資8.9億元人民幣,新增年產高檔色織面料3300萬米,成為全球產量最大的高檔色織面料生產基地和全球頂級品牌襯衫製造商。

回頭看,無論是魏橋集團還是魯泰紡織,它們今天的成就與其掌門人不滿足於小富即安,“敢於冒險、敢為人先”的精神不無關係。

低調與高調

低調是兩位傳奇魯商的共性。

張士平和劉石禎接受媒體採訪的次數屈指可數,他們習慣“只做不說、埋頭苦幹”,為人十分低調,很少拋頭露面。張士平不用電腦,沒有微信,但他200元的手機就是一個面向員工的投訴熱線,他經常會收到來自於普通工人的短信。他日常出差,一般都是一個人拎上包就走,不帶隨從。由於異常低調的作風,張士平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隱富之王”。

劉石禎的作風也異常低調,甚至他低調的作風也深深影響到了魯泰紡織。“魯泰紡織極少接受媒體採訪。”當地宣傳系統的一名官員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對於當地官方安排的“成就類”報道,魯泰紡織一般都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非常嚴格”為由推掉。

雖然作風低調,但2006年至2016年間,劉石禎個人累計捐資1100萬元,向所在的淄川區高齡老人發放慰問金。2016年9月的重陽節來臨前,處在重病期的劉石禎依然拿出100萬元並親自送到政府,用於敬老金的發放。彌留之際,他反覆叮囑家人,不開追悼會,後事一切從簡。

而事實上,習慣“只做不說、埋頭苦幹”的張士平也有高調的一面。每年的正月初八,鄒平當地官方都會召開納稅百萬元以上的企業座談會。在這個會議上,張士平往往一改其低調之態,會當眾表示確保年度納稅數額達到“多少億元以上”。

“什麼是企業家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我總結起來只有兩點,那就是積極交稅和充分就業!”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2017年的全國兩會山東代表團分組會上,張士平曾高調錶達了這樣的觀點。

精神江湖

以張士平、劉石禎為代表的山東第一代企業家群體,學歷不高,出身也大多貧寒,他們嚐盡人間冷暖、洞察世間曲直。在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體制艱難蛻變中,他們的靈魂和肉體都得到了淬鍊。這也使得他們普遍具備堅忍不拔的毅力、敢為人先的闖勁,在艱難的摸索中,他們獨特的個人魅力和能力,成為催生企業裂變因素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商業素質。

重要的是,他們身上有濃厚的工業情懷,心無旁騖、踏踏實實做實業。比如,張士平就曾明確表示,魏橋集團不碰金融,也不玩房地產。

“經濟深度轉調期,山東企業家更需要企業領袖的精神鼓勵和帶動。”有山東企業家對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價說,受益於一貫的冒險精神,張士平和劉石禎在蠻荒之地上締造了自己的商業傳奇,對比兩位魯商的旗幟式人物,現在有些山東企業家思想不夠解放,不但沒有堅韌不拔的精神,更缺少解放思想、勇於創新的魄力,甘於”小富即安”。

英雄離去,從來都令人扼腕。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更好地傳承他們身上的山東企業家精神,又何嘗不是對逝去的他們的最好紀念?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