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中,為什麼張良和蕭何都善終,唯有韓信慘死?'

"

分享歷史故事,獲得感悟 。反以知古, 覆以知今!

張良、蕭何、韓信被劉邦讚譽:“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稱漢初三傑的這三人傑幫助劉邦取得大漢江山功不可沒,無人能及。功勞相當,但下場卻是天壤之別。蕭何謹畏自保事於堂,張良神仙自託隱深山,韓信伐功矜能遭夷滅。三人如此不同下場應與他們各自的性格修養有關,與他們身處的環境圈子有關。

蕭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在劉邦起兵反秦之初,就舉旗跟隨,肩負鎮守根據地、經營錢財、籌措軍需供應的重要職責。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劉邦出征作戰,蕭何總能及時將籌備充足的兵源、錢財、糧草源源不斷地送到前方。劉邦百戰百敗,卻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的堅實後盾,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

蕭何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做事謹慎,周到細緻。劉邦三次懷疑他有異心,蕭何都主動地採取低姿態,甚至自汙的方式消除劉邦的疑心獲得信任。

說明蕭何是真心實意的忠誠劉邦,一心一意要為劉邦做事的。而且與劉邦、曹參、樊噲、盧綰、周勃、夏侯嬰這些人同為沛縣幫的,彼此間關係甚好。還堅定不移地力挺呂雉穩固後位,深得呂后信任。

有誰威脅到劉邦的利益,就是威脅到他蕭何的利益。甚至對待韓信,他都會不顧惜自身名聲而除之,“成也蕭何敗蕭何”。

所以蕭何不會謀反、不會退隱,而選擇留於朝堂之上繼續為劉邦及其子孫辛勤工作。漢室劉氏也同樣把蕭何當作自家人對待,蕭何得保身。

"

分享歷史故事,獲得感悟 。反以知古, 覆以知今!

張良、蕭何、韓信被劉邦讚譽:“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稱漢初三傑的這三人傑幫助劉邦取得大漢江山功不可沒,無人能及。功勞相當,但下場卻是天壤之別。蕭何謹畏自保事於堂,張良神仙自託隱深山,韓信伐功矜能遭夷滅。三人如此不同下場應與他們各自的性格修養有關,與他們身處的環境圈子有關。

蕭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在劉邦起兵反秦之初,就舉旗跟隨,肩負鎮守根據地、經營錢財、籌措軍需供應的重要職責。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劉邦出征作戰,蕭何總能及時將籌備充足的兵源、錢財、糧草源源不斷地送到前方。劉邦百戰百敗,卻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的堅實後盾,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

蕭何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做事謹慎,周到細緻。劉邦三次懷疑他有異心,蕭何都主動地採取低姿態,甚至自汙的方式消除劉邦的疑心獲得信任。

說明蕭何是真心實意的忠誠劉邦,一心一意要為劉邦做事的。而且與劉邦、曹參、樊噲、盧綰、周勃、夏侯嬰這些人同為沛縣幫的,彼此間關係甚好。還堅定不移地力挺呂雉穩固後位,深得呂后信任。

有誰威脅到劉邦的利益,就是威脅到他蕭何的利益。甚至對待韓信,他都會不顧惜自身名聲而除之,“成也蕭何敗蕭何”。

所以蕭何不會謀反、不會退隱,而選擇留於朝堂之上繼續為劉邦及其子孫辛勤工作。漢室劉氏也同樣把蕭何當作自家人對待,蕭何得保身。

漢初三傑中,為什麼張良和蕭何都善終,唯有韓信慘死?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潁川城父人,東周韓國穎川郡貴族子弟。能文能武,敢率領幾十號義士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後又得黃石公傳書《太公兵法》。其深明韜略,足智多謀,集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

劉邦“智囊”之首,多次獻上錦囊妙計,提出的“約法三章”、“明燒棧道”、“下邑之謀”、“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等策略,成功幫助劉邦擊敗勁敵西楚霸王項羽。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其實張良助劉邦的真實目的是“復韓”,是向滅了韓國的秦始皇報亡國亡家之恨。奈何勢單力薄殺不了秦始皇,於是藉助強者之力為其復仇。

那又為何選擇劉邦,而不考慮項羽呢。張良與項羽的伯父項梁早有舊誼,項梁受張良所託,命人四處找到了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相當於丞相)。

張良復國復家所願以為達成,然而項梁死後,無人管束、獨斷專行的項羽於彭城殺死了韓王成。因此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將張良推向劉邦一邊。劉邦得到張良,睡著夢裡都笑醒。

張良助劉邦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劉邦能採納張良的計謀,聽得進張良的話。而項羽他能聽嗎?困難,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就是例子,被項羽氣走離開而去,黯然魂殤怨氣積胸,連帶背上生毒瘡發作病死途中。

張良沒看走眼劉邦,劉邦搶先一步進入關中,子嬰出城投降,大秦帝國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命韓信圍殲楚軍,垓下迫使項羽烏江自刎。助張良達成所願。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即皇帝位。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辭官去到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修建“良山道觀”,創辦“伐桂書院”,授當地孩子文字。

漢初三傑中,張良是劉邦最為放心的一個。有勇有謀,性格不張揚,明事理,淡泊名利的處世為人。對於蕭何曹參樊噲他們來說張良是個外來戶,不是沛縣幫的,自身也沒有拉幫結夥。最主要的是張良是個謀官沒兵權,對漢家天下構不成威脅,所以能夠辭官隱退,得以善終。

"

分享歷史故事,獲得感悟 。反以知古, 覆以知今!

張良、蕭何、韓信被劉邦讚譽:“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稱漢初三傑的這三人傑幫助劉邦取得大漢江山功不可沒,無人能及。功勞相當,但下場卻是天壤之別。蕭何謹畏自保事於堂,張良神仙自託隱深山,韓信伐功矜能遭夷滅。三人如此不同下場應與他們各自的性格修養有關,與他們身處的環境圈子有關。

蕭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在劉邦起兵反秦之初,就舉旗跟隨,肩負鎮守根據地、經營錢財、籌措軍需供應的重要職責。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劉邦出征作戰,蕭何總能及時將籌備充足的兵源、錢財、糧草源源不斷地送到前方。劉邦百戰百敗,卻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的堅實後盾,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

蕭何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做事謹慎,周到細緻。劉邦三次懷疑他有異心,蕭何都主動地採取低姿態,甚至自汙的方式消除劉邦的疑心獲得信任。

說明蕭何是真心實意的忠誠劉邦,一心一意要為劉邦做事的。而且與劉邦、曹參、樊噲、盧綰、周勃、夏侯嬰這些人同為沛縣幫的,彼此間關係甚好。還堅定不移地力挺呂雉穩固後位,深得呂后信任。

有誰威脅到劉邦的利益,就是威脅到他蕭何的利益。甚至對待韓信,他都會不顧惜自身名聲而除之,“成也蕭何敗蕭何”。

所以蕭何不會謀反、不會退隱,而選擇留於朝堂之上繼續為劉邦及其子孫辛勤工作。漢室劉氏也同樣把蕭何當作自家人對待,蕭何得保身。

漢初三傑中,為什麼張良和蕭何都善終,唯有韓信慘死?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潁川城父人,東周韓國穎川郡貴族子弟。能文能武,敢率領幾十號義士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後又得黃石公傳書《太公兵法》。其深明韜略,足智多謀,集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

劉邦“智囊”之首,多次獻上錦囊妙計,提出的“約法三章”、“明燒棧道”、“下邑之謀”、“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等策略,成功幫助劉邦擊敗勁敵西楚霸王項羽。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其實張良助劉邦的真實目的是“復韓”,是向滅了韓國的秦始皇報亡國亡家之恨。奈何勢單力薄殺不了秦始皇,於是藉助強者之力為其復仇。

那又為何選擇劉邦,而不考慮項羽呢。張良與項羽的伯父項梁早有舊誼,項梁受張良所託,命人四處找到了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相當於丞相)。

張良復國復家所願以為達成,然而項梁死後,無人管束、獨斷專行的項羽於彭城殺死了韓王成。因此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將張良推向劉邦一邊。劉邦得到張良,睡著夢裡都笑醒。

張良助劉邦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劉邦能採納張良的計謀,聽得進張良的話。而項羽他能聽嗎?困難,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就是例子,被項羽氣走離開而去,黯然魂殤怨氣積胸,連帶背上生毒瘡發作病死途中。

張良沒看走眼劉邦,劉邦搶先一步進入關中,子嬰出城投降,大秦帝國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命韓信圍殲楚軍,垓下迫使項羽烏江自刎。助張良達成所願。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即皇帝位。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辭官去到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修建“良山道觀”,創辦“伐桂書院”,授當地孩子文字。

漢初三傑中,張良是劉邦最為放心的一個。有勇有謀,性格不張揚,明事理,淡泊名利的處世為人。對於蕭何曹參樊噲他們來說張良是個外來戶,不是沛縣幫的,自身也沒有拉幫結夥。最主要的是張良是個謀官沒兵權,對漢家天下構不成威脅,所以能夠辭官隱退,得以善終。

漢初三傑中,為什麼張良和蕭何都善終,唯有韓信慘死?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25歲就被漢王劉邦登臺拜將封為大將軍,之後他率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於烏江。為劉邦取得大漢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平生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在韓信人生輝煌時,謀士蒯通勸其自立為王,韓信認為當初是劉邦賞識他,賦予他重任,讓他的才能得以展現,為報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所以不肯反叛劉邦。帶著這樣固執死板的想法,即便多次受到猜疑誣陷卻從不在意、不思改進,認為劉邦不會拿他怎樣,毫無自我保護意識。

韓信攻滅齊之後自認功勞大,主動求封為齊王,犯了帝王家大忌;且自命不凡不屑與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苦笑自嘲:“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收留逃亡楚將鍾離眛,與反叛陳豨私信,被貶後滿腹牢騷。

韓信做出的種種事情,能不被劉邦猜疑嗎。最重要是韓信手握重兵,身邊還有像蒯通的謀士時時進言動搖其心。於是呂雉聯手蕭何先下手為強,幹掉再說,大不了事後平反給個諡號。韓信臨斬時向天嗚呼:“後悔沒有聽蒯通的,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這是天意嗎?”。

韓信的死一半是因其功勞聲望威脅到了皇權根基,一半是他的性格造成。這就是,韓信的才能生逢其時,亂世出英雄;其性格生不逢世,一家獨尊的封建王朝能讓你隨性隨心嗎,必死無疑了。嗚呼哀哉!

"

分享歷史故事,獲得感悟 。反以知古, 覆以知今!

張良、蕭何、韓信被劉邦讚譽:“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稱漢初三傑的這三人傑幫助劉邦取得大漢江山功不可沒,無人能及。功勞相當,但下場卻是天壤之別。蕭何謹畏自保事於堂,張良神仙自託隱深山,韓信伐功矜能遭夷滅。三人如此不同下場應與他們各自的性格修養有關,與他們身處的環境圈子有關。

蕭何(前252年3.20-前193年7.8),在劉邦起兵反秦之初,就舉旗跟隨,肩負鎮守根據地、經營錢財、籌措軍需供應的重要職責。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劉邦出征作戰,蕭何總能及時將籌備充足的兵源、錢財、糧草源源不斷地送到前方。劉邦百戰百敗,卻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的堅實後盾,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

蕭何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做事謹慎,周到細緻。劉邦三次懷疑他有異心,蕭何都主動地採取低姿態,甚至自汙的方式消除劉邦的疑心獲得信任。

說明蕭何是真心實意的忠誠劉邦,一心一意要為劉邦做事的。而且與劉邦、曹參、樊噲、盧綰、周勃、夏侯嬰這些人同為沛縣幫的,彼此間關係甚好。還堅定不移地力挺呂雉穩固後位,深得呂后信任。

有誰威脅到劉邦的利益,就是威脅到他蕭何的利益。甚至對待韓信,他都會不顧惜自身名聲而除之,“成也蕭何敗蕭何”。

所以蕭何不會謀反、不會退隱,而選擇留於朝堂之上繼續為劉邦及其子孫辛勤工作。漢室劉氏也同樣把蕭何當作自家人對待,蕭何得保身。

漢初三傑中,為什麼張良和蕭何都善終,唯有韓信慘死?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潁川城父人,東周韓國穎川郡貴族子弟。能文能武,敢率領幾十號義士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後又得黃石公傳書《太公兵法》。其深明韜略,足智多謀,集仁、智、勇三者皆備的完人。

劉邦“智囊”之首,多次獻上錦囊妙計,提出的“約法三章”、“明燒棧道”、“下邑之謀”、“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等策略,成功幫助劉邦擊敗勁敵西楚霸王項羽。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其實張良助劉邦的真實目的是“復韓”,是向滅了韓國的秦始皇報亡國亡家之恨。奈何勢單力薄殺不了秦始皇,於是藉助強者之力為其復仇。

那又為何選擇劉邦,而不考慮項羽呢。張良與項羽的伯父項梁早有舊誼,項梁受張良所託,命人四處找到了韓王成,立為韓王,並以張良為司徒(相當於丞相)。

張良復國復家所願以為達成,然而項梁死後,無人管束、獨斷專行的項羽於彭城殺死了韓王成。因此客觀上幫了劉邦的大忙,將張良推向劉邦一邊。劉邦得到張良,睡著夢裡都笑醒。

張良助劉邦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劉邦能採納張良的計謀,聽得進張良的話。而項羽他能聽嗎?困難,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就是例子,被項羽氣走離開而去,黯然魂殤怨氣積胸,連帶背上生毒瘡發作病死途中。

張良沒看走眼劉邦,劉邦搶先一步進入關中,子嬰出城投降,大秦帝國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命韓信圍殲楚軍,垓下迫使項羽烏江自刎。助張良達成所願。

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劉邦即皇帝位。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道理,辭官去到黃袍山隱居下來(黃袍山位於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東南)。修建“良山道觀”,創辦“伐桂書院”,授當地孩子文字。

漢初三傑中,張良是劉邦最為放心的一個。有勇有謀,性格不張揚,明事理,淡泊名利的處世為人。對於蕭何曹參樊噲他們來說張良是個外來戶,不是沛縣幫的,自身也沒有拉幫結夥。最主要的是張良是個謀官沒兵權,對漢家天下構不成威脅,所以能夠辭官隱退,得以善終。

漢初三傑中,為什麼張良和蕭何都善終,唯有韓信慘死?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25歲就被漢王劉邦登臺拜將封為大將軍,之後他率軍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於烏江。為劉邦取得大漢天下立下赫赫戰功,平生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

在韓信人生輝煌時,謀士蒯通勸其自立為王,韓信認為當初是劉邦賞識他,賦予他重任,讓他的才能得以展現,為報知遇之恩,士為知己者死,所以不肯反叛劉邦。帶著這樣固執死板的想法,即便多次受到猜疑誣陷卻從不在意、不思改進,認為劉邦不會拿他怎樣,毫無自我保護意識。

韓信攻滅齊之後自認功勞大,主動求封為齊王,犯了帝王家大忌;且自命不凡不屑與絳侯周勃、潁陽侯灌嬰等處在同等地位,苦笑自嘲:“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收留逃亡楚將鍾離眛,與反叛陳豨私信,被貶後滿腹牢騷。

韓信做出的種種事情,能不被劉邦猜疑嗎。最重要是韓信手握重兵,身邊還有像蒯通的謀士時時進言動搖其心。於是呂雉聯手蕭何先下手為強,幹掉再說,大不了事後平反給個諡號。韓信臨斬時向天嗚呼:“後悔沒有聽蒯通的,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這是天意嗎?”。

韓信的死一半是因其功勞聲望威脅到了皇權根基,一半是他的性格造成。這就是,韓信的才能生逢其時,亂世出英雄;其性格生不逢世,一家獨尊的封建王朝能讓你隨性隨心嗎,必死無疑了。嗚呼哀哉!

漢初三傑中,為什麼張良和蕭何都善終,唯有韓信慘死?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