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朝朱載堉在《十不足》中寫過這樣一個人:

一開始奔波是為了吃飽,吃飽後又想穿好。吃穿不愁後覺得房子低又蓋了高樓,緊接著又覺得缺妻妾、少奴僕……

有了錢後他想當官,真當了官又覺得官太小,想當大官想當皇帝,甚至想當神仙。

慾望越來越大,當了神仙后,他能滿足嗎?

朱載堉最後說,如果不是這個人快要死去,上了天他還會嫌棄天太低。

“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慾;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

沒有慾望就是最大的福氣,不知足則是最大的災禍。

人人都有慾望,沒有慾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慾望不是壞事,但慾望面前不懂得知足,就得不償失。

一個人,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幸福,才能過好這一生。

"

明朝朱載堉在《十不足》中寫過這樣一個人:

一開始奔波是為了吃飽,吃飽後又想穿好。吃穿不愁後覺得房子低又蓋了高樓,緊接著又覺得缺妻妾、少奴僕……

有了錢後他想當官,真當了官又覺得官太小,想當大官想當皇帝,甚至想當神仙。

慾望越來越大,當了神仙后,他能滿足嗎?

朱載堉最後說,如果不是這個人快要死去,上了天他還會嫌棄天太低。

“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慾;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

沒有慾望就是最大的福氣,不知足則是最大的災禍。

人人都有慾望,沒有慾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慾望不是壞事,但慾望面前不懂得知足,就得不償失。

一個人,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幸福,才能過好這一生。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1、知足的人不過分求全

我們希望功名利祿於一身,想要事事如意,人生圓滿。

可人生真的能圓滿嗎?

答案是不能。

季羨林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追求完滿的人生,就是過分求全。而一個知道滿足的人,懂得不求全的道理。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在密道學乾坤大挪移時,有十九句沒有練成,不打算再練。

小昭問:“何不休息一會兒,養足精神,把它練成了?

張無忌回答:“我怎可心無厭足,貪多務得?”

其實,這十九句是創制乾坤大挪移的高人憑空想而想錯的,已經誤入歧途。

如果張無忌不知足,存有求全的心思,非要練到盡善盡美,到最後只會走火入魔,不是瘋癲痴呆,就是自絕經脈而死。

"

明朝朱載堉在《十不足》中寫過這樣一個人:

一開始奔波是為了吃飽,吃飽後又想穿好。吃穿不愁後覺得房子低又蓋了高樓,緊接著又覺得缺妻妾、少奴僕……

有了錢後他想當官,真當了官又覺得官太小,想當大官想當皇帝,甚至想當神仙。

慾望越來越大,當了神仙后,他能滿足嗎?

朱載堉最後說,如果不是這個人快要死去,上了天他還會嫌棄天太低。

“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慾;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

沒有慾望就是最大的福氣,不知足則是最大的災禍。

人人都有慾望,沒有慾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慾望不是壞事,但慾望面前不懂得知足,就得不償失。

一個人,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幸福,才能過好這一生。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1、知足的人不過分求全

我們希望功名利祿於一身,想要事事如意,人生圓滿。

可人生真的能圓滿嗎?

答案是不能。

季羨林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追求完滿的人生,就是過分求全。而一個知道滿足的人,懂得不求全的道理。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在密道學乾坤大挪移時,有十九句沒有練成,不打算再練。

小昭問:“何不休息一會兒,養足精神,把它練成了?

張無忌回答:“我怎可心無厭足,貪多務得?”

其實,這十九句是創制乾坤大挪移的高人憑空想而想錯的,已經誤入歧途。

如果張無忌不知足,存有求全的心思,非要練到盡善盡美,到最後只會走火入魔,不是瘋癲痴呆,就是自絕經脈而死。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作者金庸通過這個情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懂得知足,凡事就不會過分求全。

《周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盈滿就會虧缺。

知足的人,懂得天道忌盈的道理,做事不過分求全。

越是知足的人,越不過分求全,因為他們明白:

事事不會皆順,事事也不會皆逆。只有知足,才能躲避災禍,才能收穫幸福。

"

明朝朱載堉在《十不足》中寫過這樣一個人:

一開始奔波是為了吃飽,吃飽後又想穿好。吃穿不愁後覺得房子低又蓋了高樓,緊接著又覺得缺妻妾、少奴僕……

有了錢後他想當官,真當了官又覺得官太小,想當大官想當皇帝,甚至想當神仙。

慾望越來越大,當了神仙后,他能滿足嗎?

朱載堉最後說,如果不是這個人快要死去,上了天他還會嫌棄天太低。

“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慾;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

沒有慾望就是最大的福氣,不知足則是最大的災禍。

人人都有慾望,沒有慾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慾望不是壞事,但慾望面前不懂得知足,就得不償失。

一個人,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幸福,才能過好這一生。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1、知足的人不過分求全

我們希望功名利祿於一身,想要事事如意,人生圓滿。

可人生真的能圓滿嗎?

答案是不能。

季羨林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追求完滿的人生,就是過分求全。而一個知道滿足的人,懂得不求全的道理。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在密道學乾坤大挪移時,有十九句沒有練成,不打算再練。

小昭問:“何不休息一會兒,養足精神,把它練成了?

張無忌回答:“我怎可心無厭足,貪多務得?”

其實,這十九句是創制乾坤大挪移的高人憑空想而想錯的,已經誤入歧途。

如果張無忌不知足,存有求全的心思,非要練到盡善盡美,到最後只會走火入魔,不是瘋癲痴呆,就是自絕經脈而死。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作者金庸通過這個情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懂得知足,凡事就不會過分求全。

《周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盈滿就會虧缺。

知足的人,懂得天道忌盈的道理,做事不過分求全。

越是知足的人,越不過分求全,因為他們明白:

事事不會皆順,事事也不會皆逆。只有知足,才能躲避災禍,才能收穫幸福。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2、知足,才能看到危險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人,只有知道滿足才不會受辱,及時止步才不會有危害,才可以長長久久。

知道滿足的人,能夠預見危險,懂得適可而止。

劉邦得到天下後,要重賞張良,封他三萬侯。

張良說:“我沒有什麼功勞,出的計策也是碰巧用到了,我能分封在留縣就滿足了。”

最後張良被封為留侯,向封地內的萬戶百姓徵收稅賦。

張良晚年曾說:“我以平民身份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願意放棄人間的事,跟隨赤松子求仙學道。”

張良因為懂得滿足,得到劉邦和呂后的信任,善始善終。

同時期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卻自恃功高,滿心都是抱怨,最後身敗名裂。

司馬光評價說,以張良的才智,肯定知道神仙是虛幻的,但還是要隨赤松子學道,足以看到他的智慧。

"

明朝朱載堉在《十不足》中寫過這樣一個人:

一開始奔波是為了吃飽,吃飽後又想穿好。吃穿不愁後覺得房子低又蓋了高樓,緊接著又覺得缺妻妾、少奴僕……

有了錢後他想當官,真當了官又覺得官太小,想當大官想當皇帝,甚至想當神仙。

慾望越來越大,當了神仙后,他能滿足嗎?

朱載堉最後說,如果不是這個人快要死去,上了天他還會嫌棄天太低。

“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慾;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

沒有慾望就是最大的福氣,不知足則是最大的災禍。

人人都有慾望,沒有慾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慾望不是壞事,但慾望面前不懂得知足,就得不償失。

一個人,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幸福,才能過好這一生。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1、知足的人不過分求全

我們希望功名利祿於一身,想要事事如意,人生圓滿。

可人生真的能圓滿嗎?

答案是不能。

季羨林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追求完滿的人生,就是過分求全。而一個知道滿足的人,懂得不求全的道理。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在密道學乾坤大挪移時,有十九句沒有練成,不打算再練。

小昭問:“何不休息一會兒,養足精神,把它練成了?

張無忌回答:“我怎可心無厭足,貪多務得?”

其實,這十九句是創制乾坤大挪移的高人憑空想而想錯的,已經誤入歧途。

如果張無忌不知足,存有求全的心思,非要練到盡善盡美,到最後只會走火入魔,不是瘋癲痴呆,就是自絕經脈而死。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作者金庸通過這個情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懂得知足,凡事就不會過分求全。

《周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盈滿就會虧缺。

知足的人,懂得天道忌盈的道理,做事不過分求全。

越是知足的人,越不過分求全,因為他們明白:

事事不會皆順,事事也不會皆逆。只有知足,才能躲避災禍,才能收穫幸福。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2、知足,才能看到危險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人,只有知道滿足才不會受辱,及時止步才不會有危害,才可以長長久久。

知道滿足的人,能夠預見危險,懂得適可而止。

劉邦得到天下後,要重賞張良,封他三萬侯。

張良說:“我沒有什麼功勞,出的計策也是碰巧用到了,我能分封在留縣就滿足了。”

最後張良被封為留侯,向封地內的萬戶百姓徵收稅賦。

張良晚年曾說:“我以平民身份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願意放棄人間的事,跟隨赤松子求仙學道。”

張良因為懂得滿足,得到劉邦和呂后的信任,善始善終。

同時期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卻自恃功高,滿心都是抱怨,最後身敗名裂。

司馬光評價說,以張良的才智,肯定知道神仙是虛幻的,但還是要隨赤松子學道,足以看到他的智慧。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曾國藩講:“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善於止步 ,可以防範危險。

當然,止步的前提是知足。如果不知足,就不會止步,會像飛蛾撲火一樣,自取滅亡。

張良正因懂得知足的道理,才能拒絕高官厚祿,明哲保身。

老子告誡我們:“禍莫大於不知足。”

不知足才是最大的災禍。

懂得知足,才能看到隱藏的危險,及時止步,保全自我。

"

明朝朱載堉在《十不足》中寫過這樣一個人:

一開始奔波是為了吃飽,吃飽後又想穿好。吃穿不愁後覺得房子低又蓋了高樓,緊接著又覺得缺妻妾、少奴僕……

有了錢後他想當官,真當了官又覺得官太小,想當大官想當皇帝,甚至想當神仙。

慾望越來越大,當了神仙后,他能滿足嗎?

朱載堉最後說,如果不是這個人快要死去,上了天他還會嫌棄天太低。

“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慾;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

沒有慾望就是最大的福氣,不知足則是最大的災禍。

人人都有慾望,沒有慾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慾望不是壞事,但慾望面前不懂得知足,就得不償失。

一個人,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幸福,才能過好這一生。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1、知足的人不過分求全

我們希望功名利祿於一身,想要事事如意,人生圓滿。

可人生真的能圓滿嗎?

答案是不能。

季羨林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追求完滿的人生,就是過分求全。而一個知道滿足的人,懂得不求全的道理。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在密道學乾坤大挪移時,有十九句沒有練成,不打算再練。

小昭問:“何不休息一會兒,養足精神,把它練成了?

張無忌回答:“我怎可心無厭足,貪多務得?”

其實,這十九句是創制乾坤大挪移的高人憑空想而想錯的,已經誤入歧途。

如果張無忌不知足,存有求全的心思,非要練到盡善盡美,到最後只會走火入魔,不是瘋癲痴呆,就是自絕經脈而死。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作者金庸通過這個情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懂得知足,凡事就不會過分求全。

《周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盈滿就會虧缺。

知足的人,懂得天道忌盈的道理,做事不過分求全。

越是知足的人,越不過分求全,因為他們明白:

事事不會皆順,事事也不會皆逆。只有知足,才能躲避災禍,才能收穫幸福。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2、知足,才能看到危險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人,只有知道滿足才不會受辱,及時止步才不會有危害,才可以長長久久。

知道滿足的人,能夠預見危險,懂得適可而止。

劉邦得到天下後,要重賞張良,封他三萬侯。

張良說:“我沒有什麼功勞,出的計策也是碰巧用到了,我能分封在留縣就滿足了。”

最後張良被封為留侯,向封地內的萬戶百姓徵收稅賦。

張良晚年曾說:“我以平民身份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願意放棄人間的事,跟隨赤松子求仙學道。”

張良因為懂得滿足,得到劉邦和呂后的信任,善始善終。

同時期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卻自恃功高,滿心都是抱怨,最後身敗名裂。

司馬光評價說,以張良的才智,肯定知道神仙是虛幻的,但還是要隨赤松子學道,足以看到他的智慧。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曾國藩講:“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善於止步 ,可以防範危險。

當然,止步的前提是知足。如果不知足,就不會止步,會像飛蛾撲火一樣,自取滅亡。

張良正因懂得知足的道理,才能拒絕高官厚祿,明哲保身。

老子告誡我們:“禍莫大於不知足。”

不知足才是最大的災禍。

懂得知足,才能看到隱藏的危險,及時止步,保全自我。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3、知足,才能幸福

亞里士多德曾說:“生病時,說健康就是幸福;貧窮時,說財富就是幸福。”

清朝李漁先生說:“我以為貧,更有貧於我者;我以為賤,更有賤於我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盡成樂池。”

幸福是什麼?

知足常樂,懂得滿足,就是幸福。

明朝的胡九韶,家裡貧窮。他一邊教兒子讀書,一邊耕種,只能維持溫飽。但他每天下午,都要燒香,感謝老天又讓他享了一天清福。

妻子問他:“一天三頓飯,吃的都是菜粥,是什麼清福?”

胡九韶認真回答:“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戰亂;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挨餓受凍;家裡沒有人纏綿病榻,又沒人關在監獄,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林逋講:“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意思是,知道滿足的人,即便貧賤,也能幸福快樂;不知道滿足的人,哪怕再富貴,也會憂慮難安。

史鐵生曾經寫道:“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

幸福其實就是知足。

"

明朝朱載堉在《十不足》中寫過這樣一個人:

一開始奔波是為了吃飽,吃飽後又想穿好。吃穿不愁後覺得房子低又蓋了高樓,緊接著又覺得缺妻妾、少奴僕……

有了錢後他想當官,真當了官又覺得官太小,想當大官想當皇帝,甚至想當神仙。

慾望越來越大,當了神仙后,他能滿足嗎?

朱載堉最後說,如果不是這個人快要死去,上了天他還會嫌棄天太低。

“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慾;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

沒有慾望就是最大的福氣,不知足則是最大的災禍。

人人都有慾望,沒有慾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慾望不是壞事,但慾望面前不懂得知足,就得不償失。

一個人,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幸福,才能過好這一生。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1、知足的人不過分求全

我們希望功名利祿於一身,想要事事如意,人生圓滿。

可人生真的能圓滿嗎?

答案是不能。

季羨林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追求完滿的人生,就是過分求全。而一個知道滿足的人,懂得不求全的道理。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在密道學乾坤大挪移時,有十九句沒有練成,不打算再練。

小昭問:“何不休息一會兒,養足精神,把它練成了?

張無忌回答:“我怎可心無厭足,貪多務得?”

其實,這十九句是創制乾坤大挪移的高人憑空想而想錯的,已經誤入歧途。

如果張無忌不知足,存有求全的心思,非要練到盡善盡美,到最後只會走火入魔,不是瘋癲痴呆,就是自絕經脈而死。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作者金庸通過這個情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懂得知足,凡事就不會過分求全。

《周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盈滿就會虧缺。

知足的人,懂得天道忌盈的道理,做事不過分求全。

越是知足的人,越不過分求全,因為他們明白:

事事不會皆順,事事也不會皆逆。只有知足,才能躲避災禍,才能收穫幸福。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2、知足,才能看到危險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人,只有知道滿足才不會受辱,及時止步才不會有危害,才可以長長久久。

知道滿足的人,能夠預見危險,懂得適可而止。

劉邦得到天下後,要重賞張良,封他三萬侯。

張良說:“我沒有什麼功勞,出的計策也是碰巧用到了,我能分封在留縣就滿足了。”

最後張良被封為留侯,向封地內的萬戶百姓徵收稅賦。

張良晚年曾說:“我以平民身份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願意放棄人間的事,跟隨赤松子求仙學道。”

張良因為懂得滿足,得到劉邦和呂后的信任,善始善終。

同時期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卻自恃功高,滿心都是抱怨,最後身敗名裂。

司馬光評價說,以張良的才智,肯定知道神仙是虛幻的,但還是要隨赤松子學道,足以看到他的智慧。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曾國藩講:“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善於止步 ,可以防範危險。

當然,止步的前提是知足。如果不知足,就不會止步,會像飛蛾撲火一樣,自取滅亡。

張良正因懂得知足的道理,才能拒絕高官厚祿,明哲保身。

老子告誡我們:“禍莫大於不知足。”

不知足才是最大的災禍。

懂得知足,才能看到隱藏的危險,及時止步,保全自我。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3、知足,才能幸福

亞里士多德曾說:“生病時,說健康就是幸福;貧窮時,說財富就是幸福。”

清朝李漁先生說:“我以為貧,更有貧於我者;我以為賤,更有賤於我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盡成樂池。”

幸福是什麼?

知足常樂,懂得滿足,就是幸福。

明朝的胡九韶,家裡貧窮。他一邊教兒子讀書,一邊耕種,只能維持溫飽。但他每天下午,都要燒香,感謝老天又讓他享了一天清福。

妻子問他:“一天三頓飯,吃的都是菜粥,是什麼清福?”

胡九韶認真回答:“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戰亂;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挨餓受凍;家裡沒有人纏綿病榻,又沒人關在監獄,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林逋講:“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意思是,知道滿足的人,即便貧賤,也能幸福快樂;不知道滿足的人,哪怕再富貴,也會憂慮難安。

史鐵生曾經寫道:“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

幸福其實就是知足。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一個邊遠貧困地區的小學生在作文裡寫道:“我們可以喝上乾淨的清水了,飯也好吃了,原有的廁所也將拆除重建……我們不再聞臭味了,我們更幸福了。”

為什麼這些孩子能喝乾淨水,能吃好飯,不聞臭味,就覺得幸福了?

不正是他們知足嗎?

覺得不幸福的人,往往慾望太大,期望過高,結果與現實差距太大,就產生了痛苦。

現代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一個幸福公式: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後天的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

在這個公式裡,只有主動控制心理的力量,是我們能決定的。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幸福,而是控制不了慾望,不知道滿足。

生活沒有著落時想要穩定的生活,有了穩定的生活要追求生活安逸,有了安逸的生活還想追求奢侈的生活……

慾望就像一個永遠填不滿的口袋,只要慾望沒有盡頭,人就永遠不會快樂幸福。

人,只有懂得滿足,才會幸福。

"

明朝朱載堉在《十不足》中寫過這樣一個人:

一開始奔波是為了吃飽,吃飽後又想穿好。吃穿不愁後覺得房子低又蓋了高樓,緊接著又覺得缺妻妾、少奴僕……

有了錢後他想當官,真當了官又覺得官太小,想當大官想當皇帝,甚至想當神仙。

慾望越來越大,當了神仙后,他能滿足嗎?

朱載堉最後說,如果不是這個人快要死去,上了天他還會嫌棄天太低。

“天下之福,莫大於無慾;天下之禍,莫大於不知足。”

沒有慾望就是最大的福氣,不知足則是最大的災禍。

人人都有慾望,沒有慾望的人是不存在的。

有慾望不是壞事,但慾望面前不懂得知足,就得不償失。

一個人,只有懂得知足,才能幸福,才能過好這一生。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1、知足的人不過分求全

我們希望功名利祿於一身,想要事事如意,人生圓滿。

可人生真的能圓滿嗎?

答案是不能。

季羨林曾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至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

追求完滿的人生,就是過分求全。而一個知道滿足的人,懂得不求全的道理。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在密道學乾坤大挪移時,有十九句沒有練成,不打算再練。

小昭問:“何不休息一會兒,養足精神,把它練成了?

張無忌回答:“我怎可心無厭足,貪多務得?”

其實,這十九句是創制乾坤大挪移的高人憑空想而想錯的,已經誤入歧途。

如果張無忌不知足,存有求全的心思,非要練到盡善盡美,到最後只會走火入魔,不是瘋癲痴呆,就是自絕經脈而死。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作者金庸通過這個情節,告訴我們的道理是:

懂得知足,凡事就不會過分求全。

《周易》說:“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太陽到了正午就要西斜,月亮盈滿就會虧缺。

知足的人,懂得天道忌盈的道理,做事不過分求全。

越是知足的人,越不過分求全,因為他們明白:

事事不會皆順,事事也不會皆逆。只有知足,才能躲避災禍,才能收穫幸福。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2、知足,才能看到危險

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一個人,只有知道滿足才不會受辱,及時止步才不會有危害,才可以長長久久。

知道滿足的人,能夠預見危險,懂得適可而止。

劉邦得到天下後,要重賞張良,封他三萬侯。

張良說:“我沒有什麼功勞,出的計策也是碰巧用到了,我能分封在留縣就滿足了。”

最後張良被封為留侯,向封地內的萬戶百姓徵收稅賦。

張良晚年曾說:“我以平民身份封萬戶,位列侯,已經很滿足了,願意放棄人間的事,跟隨赤松子求仙學道。”

張良因為懂得滿足,得到劉邦和呂后的信任,善始善終。

同時期的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卻自恃功高,滿心都是抱怨,最後身敗名裂。

司馬光評價說,以張良的才智,肯定知道神仙是虛幻的,但還是要隨赤松子學道,足以看到他的智慧。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曾國藩講:“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人善於止步 ,可以防範危險。

當然,止步的前提是知足。如果不知足,就不會止步,會像飛蛾撲火一樣,自取滅亡。

張良正因懂得知足的道理,才能拒絕高官厚祿,明哲保身。

老子告誡我們:“禍莫大於不知足。”

不知足才是最大的災禍。

懂得知足,才能看到隱藏的危險,及時止步,保全自我。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3、知足,才能幸福

亞里士多德曾說:“生病時,說健康就是幸福;貧窮時,說財富就是幸福。”

清朝李漁先生說:“我以為貧,更有貧於我者;我以為賤,更有賤於我者……以此居心,則苦海盡成樂池。”

幸福是什麼?

知足常樂,懂得滿足,就是幸福。

明朝的胡九韶,家裡貧窮。他一邊教兒子讀書,一邊耕種,只能維持溫飽。但他每天下午,都要燒香,感謝老天又讓他享了一天清福。

妻子問他:“一天三頓飯,吃的都是菜粥,是什麼清福?”

胡九韶認真回答:“我們生活在太平盛世,沒有戰亂;一家人能吃飽穿暖,不挨餓受凍;家裡沒有人纏綿病榻,又沒人關在監獄,這不是清福是什麼?”

林逋講:“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

意思是,知道滿足的人,即便貧賤,也能幸福快樂;不知道滿足的人,哪怕再富貴,也會憂慮難安。

史鐵生曾經寫道:“生病的經驗是一步步懂得滿足。發燒了,才知道不發燒的日子多麼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麼安詳。”

幸福其實就是知足。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一個邊遠貧困地區的小學生在作文裡寫道:“我們可以喝上乾淨的清水了,飯也好吃了,原有的廁所也將拆除重建……我們不再聞臭味了,我們更幸福了。”

為什麼這些孩子能喝乾淨水,能吃好飯,不聞臭味,就覺得幸福了?

不正是他們知足嗎?

覺得不幸福的人,往往慾望太大,期望過高,結果與現實差距太大,就產生了痛苦。

現代心理學家賽利格曼提出一個幸福公式:總幸福指數=先天的遺傳素質+後天的環境+你能主動控制的心理力量。

在這個公式裡,只有主動控制心理的力量,是我們能決定的。

有時候,我們不是不幸福,而是控制不了慾望,不知道滿足。

生活沒有著落時想要穩定的生活,有了穩定的生活要追求生活安逸,有了安逸的生活還想追求奢侈的生活……

慾望就像一個永遠填不滿的口袋,只要慾望沒有盡頭,人就永遠不會快樂幸福。

人,只有懂得滿足,才會幸福。

古訓:懂得知足,方得幸福

04

巴爾扎克說:“沒有慾望,哪有天才?”

知足不是否定慾望,而是懂得剋制慾望,把握尺度。

知足不是不求進取,而是在誘惑面前不迷失。

知足的人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隱藏的危險。

懂得滿足,不貪婪,才能有舍有得,生活幸福。

做人最難得的是剋制慾望,懂得知足。

餘生,願我們能知足,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