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謀略比張良高,官做得比張良大,為何後世卻反而稱頌張良

從謀略上來說,張良所出的計謀主要是戰略上的,方向性的。方向性的,固然很好,但其實也比較空,缺乏實操性。陳平的計謀則是戰術性的,非常實用,劉邦拿來就可以用,而且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其實陳平無論在才能上,還是在所起的作用上,都不輸於張良。可是為什麼,後世對張良廣為稱讚,對陳平的評價卻不是很高。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陳平謀略比張良高,官做得比張良大,為何後世卻反而稱頌張良

(張良劇照)

一、陳平講術,張良講道。

古代在評價一個知識分子的時候,往往都是從道德層面來進行判斷的。道德最高的人,被稱為“聖”。而在人的聰明上,卻並不做過高要求。

比如曾國藩,他是很笨的。傳說有個小偷去他家偷東西,當時曾國藩正在背書,小偷只好伏在房樑上,想等曾國藩背完睡覺後,再去偷竊。誰知曾國藩反反覆覆背了好幾個時辰,天都要亮了,他還背不得。小偷很生氣,跳下來背給曾國藩聽。走的時候說了一句:“這麼一篇簡單的文章你都背不得,還讀什麼書!”這個故事也許並不是真的。但卻說明,曾國藩的笨,一點都不妨礙他做“聖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個人很聰明,也就意味著他有謀略。但是,謀略是建立在欺騙的基礎上的。只有通過欺騙,才能實現謀略的價值。因此,在謀略的使用上,就有不同的方式。

陳平謀略比張良高,官做得比張良大,為何後世卻反而稱頌張良

(陳平劇照)

陳平的謀略因為是解決具體問題,所以是處在“術”的層面。而“術”的層面,直接指向欺騙。比如陳平讓劉邦封韓信為“真王”,比如陳平讓劉邦以巡遊為名抓韓信,比如陳平讓劉邦賄賂冒頓單于的老婆,都具有明顯的欺騙性質。

張良出的計策則不一樣。張良因為是在方向上,是從道理的層面來分析,講的是戰場的規律,分析的是人性的規律,所以其欺騙性並不大。因此其謀略獲得後世推崇,而張良也被稱為“謀聖”。

二、陳平與領導關係近,張良與領導關係遠。

陳平一生經歷了三屆領導:劉邦、呂后、劉恆。陳平竟然和這三屆領導的關係都非常不錯。

自從陳平跟隨劉邦以後,劉邦就一直把陳平帶在身邊。劉邦在攻打匈奴的時候,由於不信任諸侯,只好親自出徵。但是他不懷疑陳平,一直把陳平帶在身邊。劉邦去世前,想換太子,打擊呂后的勢力,派人去殺樊噲。而這個機密的任務,他就讓陳平去做。

陳平謀略比張良高,官做得比張良大,為何後世卻反而稱頌張良

(呂雉劇照)

呂后的時候,陳平也一直與呂后的關係很好。後來漢文帝劉恆上臺後,當時有兩個宰相,周勃與陳平。但是周勃顯然不適應劉恆,很快就被劉恆給罷免了。但是陳平很適應,不但繼續當宰相,而且是獨相。

張良卻不同,他與領導的關係並不是那麼緊密。張良是劉邦的謀士,但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一件事是復興韓國。後來因為韓國實在扶不起,他才跟隨了劉邦。但就算跟隨了劉邦,也與劉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劉邦要對他大肆封賞,但是他只要留地一個地方。劉邦要他出任宰相,但他卻要去尋仙訪道。

對呂后也一樣。因為幫助呂后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後來呂后掌權後,一定要他放棄修仙,一定要用他當官。但是,他可以放棄修仙,但絕不做呂后的官,一直到去世。

因為與權貴保持了足夠的距離,張良得到後世的尊重。同時,因為與權貴捱得太近,後世對陳平的評價不高。

(參考資料:《史記》)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