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

來源:單非/專注傳統智慧的高品質原創公號。

"

來源:單非/專注傳統智慧的高品質原創公號。

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詠張良

有些人,就是叫你莫名的有好感,比如張良。有些瞬間,就是叫人念念不忘,比如張良的那次轉向。

張良是戰國末期韓國人,貴族世家子弟,祖父曾連任三朝宰相,父親也是兩朝宰相。到他這裡,一切榮光都在秦滅韓國中了結,那一年他20歲。所以他對秦有刻骨之恨,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喪失了繼承父業、保持顯赫地位的機會,對張良這樣的人物,未免小人之心,太小看了他。

我們現在看,六國都是中國。戰國時卻不是,韓國就是韓國,秦國就是秦國。所以對於張良,秦滅韓首先就是亡國之痛,對於一個崇高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強的刺激和打擊。君不見,中國歷史上每當一個王朝覆滅,都有多少真正的精英,生命從此深深陷入悲哀的底色,或者哀嘆不已,或者遺世獨立,甚至赴死殉國。這種情感,也當是張良之恨的最重之因。

要說私心,他應該也是有的。但我更相信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在家族五代為相的背景下,在綿長厚重的家族薰陶中,他的抱負被毀滅了。他必也是有個宰相夢的。

所以他要復仇,決心之堅,情感之烈,濃縮在“弟死不葬”,散盡家財以求刺客,只為刺殺秦王、後來的始皇帝中。終於他尋得一個大力士,又造了一把120斤的巨錘。等到秦始皇東遊時,他與力士事先埋伏在要經過之地博浪沙,對秦始皇進行了狙擊。可惜大錘只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車,功虧一簣。秦始皇大怒,全國發布通緝令,緊急執行。張良幸而逃過,改名換姓,逃到下邳這個地方隱藏蟄伏了起來。

這一年,張良32歲,真正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十年,足以磨滅太多東西,張良的初心不改,也足見他之恨有多深,這恨背後基於的情感又有多深。

"

來源:單非/專注傳統智慧的高品質原創公號。

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詠張良

有些人,就是叫你莫名的有好感,比如張良。有些瞬間,就是叫人念念不忘,比如張良的那次轉向。

張良是戰國末期韓國人,貴族世家子弟,祖父曾連任三朝宰相,父親也是兩朝宰相。到他這裡,一切榮光都在秦滅韓國中了結,那一年他20歲。所以他對秦有刻骨之恨,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喪失了繼承父業、保持顯赫地位的機會,對張良這樣的人物,未免小人之心,太小看了他。

我們現在看,六國都是中國。戰國時卻不是,韓國就是韓國,秦國就是秦國。所以對於張良,秦滅韓首先就是亡國之痛,對於一個崇高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強的刺激和打擊。君不見,中國歷史上每當一個王朝覆滅,都有多少真正的精英,生命從此深深陷入悲哀的底色,或者哀嘆不已,或者遺世獨立,甚至赴死殉國。這種情感,也當是張良之恨的最重之因。

要說私心,他應該也是有的。但我更相信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在家族五代為相的背景下,在綿長厚重的家族薰陶中,他的抱負被毀滅了。他必也是有個宰相夢的。

所以他要復仇,決心之堅,情感之烈,濃縮在“弟死不葬”,散盡家財以求刺客,只為刺殺秦王、後來的始皇帝中。終於他尋得一個大力士,又造了一把120斤的巨錘。等到秦始皇東遊時,他與力士事先埋伏在要經過之地博浪沙,對秦始皇進行了狙擊。可惜大錘只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車,功虧一簣。秦始皇大怒,全國發布通緝令,緊急執行。張良幸而逃過,改名換姓,逃到下邳這個地方隱藏蟄伏了起來。

這一年,張良32歲,真正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十年,足以磨滅太多東西,張良的初心不改,也足見他之恨有多深,這恨背後基於的情感又有多深。

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六國時代,秦國便一向被稱為虎狼之師。又滅六國,始皇帝的氣場真正不可一世,威懾四海。在那樣的時代,這樣的背景下,張良卻近乎隻身去刺殺始皇帝,無異螳臂當車、蚍蜉撼樹。但他依然去了,做了,毅然決然。張良是個什麼樣的人,歷史記載裡其實是模糊的,而僅從這博浪沙一擊,我們便只能感嘆,這是一個有著何等血性之人!

後來的故事,大家便都知道了。蟄伏期間,有次他散步到邳橋,遇到了黃石公。經過考驗後,得授《太公兵法》,從此精研。然後又是一個十年,待到秦末大亂而出山時,42歲的張良已是一個城府極深、深謀遠慮之人。後輔佐劉邦奪取天下,功成之後被劉邦讚歎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名列蕭何、韓信之上,成為一代謀聖。又能功成身退,得以保全自身,皆是最明白的證明。

從一個至為血性之人,轉變為一個至為深謀遠慮之人,這就是我說的“張良式轉向”。所以我以前常常搞不明白,一個人怎麼會有如此截然兩極的轉變?反差實在太大了,所謂本性難移,這不科學。而事實就是如此,確實發生了。所以我又十分好奇隱藏於下邳的十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張良完成了這樣的劇烈轉變。這不只是因為這件事情的奇怪,其中蘊藏的巨大張力。更因為這件事是如此重要,因為明明關乎一場生命的質變,人生與命運,也隨之質變。

一般的思維,肯定會往《太公兵法》上想,是這部書的智慧讓他脫胎換骨。誠然智慧可以改變一個人,宋儒所謂讀書可以變化氣質,但《太公兵法》只是一部兵書,張良的轉向卻是心性上的,說兵法能移人心性不能說全無道理,卻總歸是牽強的。又會有人往張良的年齡上想,孔子所謂“四十不惑”,已經過了四十歲、天資肯定又高的張良已經不年輕,是該成熟了。但這件事雖然肯定有成熟的因素,卻遠不足以解釋。民間有句話叫三歲看老,你是個什麼性情的人是天生的,這輩子定了,所謂成熟也只是在此基礎上的完善和厚重化。而張良卻有如換了一個人,真真如脫胎換骨。那麼到底是為什麼?

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了,因為注意到了張良最後的一段自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在一切塵埃落定後,張良再一次提到了為韓報仇之事,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他心中念念不忘的還是此事,他輔佐劉邦奪天下只是為了此事。其他的,功名富貴之類,他並不在乎。如今心願已了,便已經沒有遺憾。其中雖不能說沒有實現抱負和個人生存方面的考慮,但遠不是最重要的。

有人會說這可能只是張良明哲保身的託詞。但想到他當初為報仇,十年的耐心等待機會,十年磨一劍的韜光養晦,與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他也立即聚集了100多人的隊伍拉起反秦大旗,以及見劉邦可以成事後便果斷投靠,我相信他說的是真心話。

也就是說,張良並沒有變,他還是那個純粹和血性的人。他後來的轉向,雖然那樣劇烈,卻並非根本之變,他的本心和底色從未改變。而之所以這樣劇烈,對兵法的掌握、年齡的成熟以及必定本就有智謀的天賦,依舊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已經大死過一回。

從20歲的劇烈刺激,到後20年的失敗與隱忍,那其中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苦、折磨、執念和不甘,已經足以讓人死過一回了。那可是20年未曾忘卻之事,那可是持續了20年的強度不減的心事。他是在20年的烈火煅燒下,在不死心中徹底死了心。死去的是過去那個只有血氣之勇的年輕人,不死心的是那個最終完成了涅槃重生為智者的自己。禪宗講悟道,也是要大死一回,人心死才能道心活。而生命最後階段的張良,也是隱居悟道去了。一切其實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是巧合,不是做個樣子。紅塵道場,張良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走了出來的人。

張良並沒有變,但前面說的生命的質變與人生命運的質變,依舊算數。涅槃重生,本就是質變。那麼我們可以從張良的質變中獲得怎樣的啟示?我們如何也能實現這樣的質變?

"

來源:單非/專注傳統智慧的高品質原創公號。

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詠張良

有些人,就是叫你莫名的有好感,比如張良。有些瞬間,就是叫人念念不忘,比如張良的那次轉向。

張良是戰國末期韓國人,貴族世家子弟,祖父曾連任三朝宰相,父親也是兩朝宰相。到他這裡,一切榮光都在秦滅韓國中了結,那一年他20歲。所以他對秦有刻骨之恨,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喪失了繼承父業、保持顯赫地位的機會,對張良這樣的人物,未免小人之心,太小看了他。

我們現在看,六國都是中國。戰國時卻不是,韓國就是韓國,秦國就是秦國。所以對於張良,秦滅韓首先就是亡國之痛,對於一個崇高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強的刺激和打擊。君不見,中國歷史上每當一個王朝覆滅,都有多少真正的精英,生命從此深深陷入悲哀的底色,或者哀嘆不已,或者遺世獨立,甚至赴死殉國。這種情感,也當是張良之恨的最重之因。

要說私心,他應該也是有的。但我更相信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在家族五代為相的背景下,在綿長厚重的家族薰陶中,他的抱負被毀滅了。他必也是有個宰相夢的。

所以他要復仇,決心之堅,情感之烈,濃縮在“弟死不葬”,散盡家財以求刺客,只為刺殺秦王、後來的始皇帝中。終於他尋得一個大力士,又造了一把120斤的巨錘。等到秦始皇東遊時,他與力士事先埋伏在要經過之地博浪沙,對秦始皇進行了狙擊。可惜大錘只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車,功虧一簣。秦始皇大怒,全國發布通緝令,緊急執行。張良幸而逃過,改名換姓,逃到下邳這個地方隱藏蟄伏了起來。

這一年,張良32歲,真正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十年,足以磨滅太多東西,張良的初心不改,也足見他之恨有多深,這恨背後基於的情感又有多深。

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六國時代,秦國便一向被稱為虎狼之師。又滅六國,始皇帝的氣場真正不可一世,威懾四海。在那樣的時代,這樣的背景下,張良卻近乎隻身去刺殺始皇帝,無異螳臂當車、蚍蜉撼樹。但他依然去了,做了,毅然決然。張良是個什麼樣的人,歷史記載裡其實是模糊的,而僅從這博浪沙一擊,我們便只能感嘆,這是一個有著何等血性之人!

後來的故事,大家便都知道了。蟄伏期間,有次他散步到邳橋,遇到了黃石公。經過考驗後,得授《太公兵法》,從此精研。然後又是一個十年,待到秦末大亂而出山時,42歲的張良已是一個城府極深、深謀遠慮之人。後輔佐劉邦奪取天下,功成之後被劉邦讚歎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名列蕭何、韓信之上,成為一代謀聖。又能功成身退,得以保全自身,皆是最明白的證明。

從一個至為血性之人,轉變為一個至為深謀遠慮之人,這就是我說的“張良式轉向”。所以我以前常常搞不明白,一個人怎麼會有如此截然兩極的轉變?反差實在太大了,所謂本性難移,這不科學。而事實就是如此,確實發生了。所以我又十分好奇隱藏於下邳的十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張良完成了這樣的劇烈轉變。這不只是因為這件事情的奇怪,其中蘊藏的巨大張力。更因為這件事是如此重要,因為明明關乎一場生命的質變,人生與命運,也隨之質變。

一般的思維,肯定會往《太公兵法》上想,是這部書的智慧讓他脫胎換骨。誠然智慧可以改變一個人,宋儒所謂讀書可以變化氣質,但《太公兵法》只是一部兵書,張良的轉向卻是心性上的,說兵法能移人心性不能說全無道理,卻總歸是牽強的。又會有人往張良的年齡上想,孔子所謂“四十不惑”,已經過了四十歲、天資肯定又高的張良已經不年輕,是該成熟了。但這件事雖然肯定有成熟的因素,卻遠不足以解釋。民間有句話叫三歲看老,你是個什麼性情的人是天生的,這輩子定了,所謂成熟也只是在此基礎上的完善和厚重化。而張良卻有如換了一個人,真真如脫胎換骨。那麼到底是為什麼?

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了,因為注意到了張良最後的一段自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在一切塵埃落定後,張良再一次提到了為韓報仇之事,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他心中念念不忘的還是此事,他輔佐劉邦奪天下只是為了此事。其他的,功名富貴之類,他並不在乎。如今心願已了,便已經沒有遺憾。其中雖不能說沒有實現抱負和個人生存方面的考慮,但遠不是最重要的。

有人會說這可能只是張良明哲保身的託詞。但想到他當初為報仇,十年的耐心等待機會,十年磨一劍的韜光養晦,與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他也立即聚集了100多人的隊伍拉起反秦大旗,以及見劉邦可以成事後便果斷投靠,我相信他說的是真心話。

也就是說,張良並沒有變,他還是那個純粹和血性的人。他後來的轉向,雖然那樣劇烈,卻並非根本之變,他的本心和底色從未改變。而之所以這樣劇烈,對兵法的掌握、年齡的成熟以及必定本就有智謀的天賦,依舊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已經大死過一回。

從20歲的劇烈刺激,到後20年的失敗與隱忍,那其中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苦、折磨、執念和不甘,已經足以讓人死過一回了。那可是20年未曾忘卻之事,那可是持續了20年的強度不減的心事。他是在20年的烈火煅燒下,在不死心中徹底死了心。死去的是過去那個只有血氣之勇的年輕人,不死心的是那個最終完成了涅槃重生為智者的自己。禪宗講悟道,也是要大死一回,人心死才能道心活。而生命最後階段的張良,也是隱居悟道去了。一切其實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是巧合,不是做個樣子。紅塵道場,張良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走了出來的人。

張良並沒有變,但前面說的生命的質變與人生命運的質變,依舊算數。涅槃重生,本就是質變。那麼我們可以從張良的質變中獲得怎樣的啟示?我們如何也能實現這樣的質變?

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先要初心不改。凡人的初心,其實只是人最深、最大的執念,像張良那樣。然只有這個執念在,才談得上打破。只有這個執念不斷累積,才能夠打破。如滾雪球,雪球不可能一直滾下去,滾到足夠大必定就自己崩散了。執念打破之時,就是頓悟之日,便叫生命質變,生命的潛能也會被充分激發出來。

要實現這點,必須要是初心,因為只有初心是根植於生命本位、生命深層的,也才可能勝任生命全盤、徹底的質變。何為初心?就是最掛你心,最讓你念念不忘的那件事。非初心便不行,像欲心,就算在無常興衰中能夠讓人有些悟,卻終究不夠,差著意思,因為終屬掃清外圍的範疇,不是直抵根本的路。況且一入侯門深似海,進去了還能出來的寥寥無幾。而我們平常人,還有幾個知道自己的初心?

再要陰陽逆轉。張良的質變,呈現為兩極,兩極也正是機關所在,其實質正是陰陽。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生命與人生的完善、圓滿與升級,就是在陰陽的發展、呈現與和合中完成與實現的。你的天性底色,這是陰極,如血性張良。你將來的發展呈現,會趨向與天性底色相反的方向,老子所謂“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這相反的方向便是陽極,如謀聖張良。

為什麼說天性為陰、發展為陽呢?其實這只是最後陰陽和合而成就後的形態,還在路上的人是做不到的。陰代表著根基和底色,陽代表著外顯和事用,所以天性為陰發展為陽,莊子所謂“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但不成熟的人,天性卻是外顯的,反向發展卻是潛藏而未被髮掘的,莊子所謂“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所以這個質變的過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不圓滿走向圓滿的過程,就是一個天性內斂而不失,反向發展得以發掘而呈現的過程,這就叫陰陽逆轉。易雲“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所謂天性,天之氣要降;所謂潛能,地之氣要升;才能衝氣為和,萬物化生。如張良般:讀一部兵書,滅一個王朝,開一代盛世。

每個人都必是要走這樣一條成長之路的,因為這是陰陽法則,這是天道。差別不過是程度的差別,以及能完成與不能完成的差別。有本事的人,就是能更快完成、今世完成的人;沒本事的人,就是完成得緩慢、今世完不成的人。西方占星術中,講南交星座和北交星座,南交代表前生業力,北交代表今世課題,南交和北交的特性也是相反的,這也是從生命的維度、更長遠的生命線上,呈現這個道理。說到星座,也不要以為只是西方的東西,無聊的人玩的玩意。十二星座就是古代的黃道十二宮,起源於古巴比倫,早在南北朝末至隋初就已隨佛經傳入中國。宋代時就已很流行,摩羯座的蘇東坡還曾以此感慨過自身命運的坎坷,其自著的《東坡志林》中曰:“退之(韓愈)詩云:我生之辰,月宿直鬥。乃知退之磨蠍為身宮,而僕乃以磨蠍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

明白這點,關於你是誰,你的方向在哪裡,你最終能夠成為什麼樣子,就都可以有個數。需要注意,初心不改與陰陽逆轉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初心不改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陰陽逆轉,能陰陽逆轉的人往往都初心不改。也要明白,陰陽不只是個空間概念,也是個時間概念。對於空間,均衡為貴;對於時間,則會向著均衡發展;最終時空一合而成其圓滿。老子說衝氣為和,莊子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能成就這種陰陽時空的均衡,道就會呈現,格局和可能性就會打開,呈現的正是張良式質變。《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此意。

"

來源:單非/專注傳統智慧的高品質原創公號。

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牧童騎牛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黃庭堅詠張良

有些人,就是叫你莫名的有好感,比如張良。有些瞬間,就是叫人念念不忘,比如張良的那次轉向。

張良是戰國末期韓國人,貴族世家子弟,祖父曾連任三朝宰相,父親也是兩朝宰相。到他這裡,一切榮光都在秦滅韓國中了結,那一年他20歲。所以他對秦有刻骨之恨,有人說這是因為他喪失了繼承父業、保持顯赫地位的機會,對張良這樣的人物,未免小人之心,太小看了他。

我們現在看,六國都是中國。戰國時卻不是,韓國就是韓國,秦國就是秦國。所以對於張良,秦滅韓首先就是亡國之痛,對於一個崇高的生命本身就是最強的刺激和打擊。君不見,中國歷史上每當一個王朝覆滅,都有多少真正的精英,生命從此深深陷入悲哀的底色,或者哀嘆不已,或者遺世獨立,甚至赴死殉國。這種情感,也當是張良之恨的最重之因。

要說私心,他應該也是有的。但我更相信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在家族五代為相的背景下,在綿長厚重的家族薰陶中,他的抱負被毀滅了。他必也是有個宰相夢的。

所以他要復仇,決心之堅,情感之烈,濃縮在“弟死不葬”,散盡家財以求刺客,只為刺殺秦王、後來的始皇帝中。終於他尋得一個大力士,又造了一把120斤的巨錘。等到秦始皇東遊時,他與力士事先埋伏在要經過之地博浪沙,對秦始皇進行了狙擊。可惜大錘只砸中了秦始皇的副車,功虧一簣。秦始皇大怒,全國發布通緝令,緊急執行。張良幸而逃過,改名換姓,逃到下邳這個地方隱藏蟄伏了起來。

這一年,張良32歲,真正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十年,足以磨滅太多東西,張良的初心不改,也足見他之恨有多深,這恨背後基於的情感又有多深。

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六國時代,秦國便一向被稱為虎狼之師。又滅六國,始皇帝的氣場真正不可一世,威懾四海。在那樣的時代,這樣的背景下,張良卻近乎隻身去刺殺始皇帝,無異螳臂當車、蚍蜉撼樹。但他依然去了,做了,毅然決然。張良是個什麼樣的人,歷史記載裡其實是模糊的,而僅從這博浪沙一擊,我們便只能感嘆,這是一個有著何等血性之人!

後來的故事,大家便都知道了。蟄伏期間,有次他散步到邳橋,遇到了黃石公。經過考驗後,得授《太公兵法》,從此精研。然後又是一個十年,待到秦末大亂而出山時,42歲的張良已是一個城府極深、深謀遠慮之人。後輔佐劉邦奪取天下,功成之後被劉邦讚歎為“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名列蕭何、韓信之上,成為一代謀聖。又能功成身退,得以保全自身,皆是最明白的證明。

從一個至為血性之人,轉變為一個至為深謀遠慮之人,這就是我說的“張良式轉向”。所以我以前常常搞不明白,一個人怎麼會有如此截然兩極的轉變?反差實在太大了,所謂本性難移,這不科學。而事實就是如此,確實發生了。所以我又十分好奇隱藏於下邳的十年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張良完成了這樣的劇烈轉變。這不只是因為這件事情的奇怪,其中蘊藏的巨大張力。更因為這件事是如此重要,因為明明關乎一場生命的質變,人生與命運,也隨之質變。

一般的思維,肯定會往《太公兵法》上想,是這部書的智慧讓他脫胎換骨。誠然智慧可以改變一個人,宋儒所謂讀書可以變化氣質,但《太公兵法》只是一部兵書,張良的轉向卻是心性上的,說兵法能移人心性不能說全無道理,卻總歸是牽強的。又會有人往張良的年齡上想,孔子所謂“四十不惑”,已經過了四十歲、天資肯定又高的張良已經不年輕,是該成熟了。但這件事雖然肯定有成熟的因素,卻遠不足以解釋。民間有句話叫三歲看老,你是個什麼性情的人是天生的,這輩子定了,所謂成熟也只是在此基礎上的完善和厚重化。而張良卻有如換了一個人,真真如脫胎換骨。那麼到底是為什麼?

後來我終於想明白了,因為注意到了張良最後的一段自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遊耳。”在一切塵埃落定後,張良再一次提到了為韓報仇之事,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他心中念念不忘的還是此事,他輔佐劉邦奪天下只是為了此事。其他的,功名富貴之類,他並不在乎。如今心願已了,便已經沒有遺憾。其中雖不能說沒有實現抱負和個人生存方面的考慮,但遠不是最重要的。

有人會說這可能只是張良明哲保身的託詞。但想到他當初為報仇,十年的耐心等待機會,十年磨一劍的韜光養晦,與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他也立即聚集了100多人的隊伍拉起反秦大旗,以及見劉邦可以成事後便果斷投靠,我相信他說的是真心話。

也就是說,張良並沒有變,他還是那個純粹和血性的人。他後來的轉向,雖然那樣劇烈,卻並非根本之變,他的本心和底色從未改變。而之所以這樣劇烈,對兵法的掌握、年齡的成熟以及必定本就有智謀的天賦,依舊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他已經大死過一回。

從20歲的劇烈刺激,到後20年的失敗與隱忍,那其中不足為外人道的痛苦、折磨、執念和不甘,已經足以讓人死過一回了。那可是20年未曾忘卻之事,那可是持續了20年的強度不減的心事。他是在20年的烈火煅燒下,在不死心中徹底死了心。死去的是過去那個只有血氣之勇的年輕人,不死心的是那個最終完成了涅槃重生為智者的自己。禪宗講悟道,也是要大死一回,人心死才能道心活。而生命最後階段的張良,也是隱居悟道去了。一切其實都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不是巧合,不是做個樣子。紅塵道場,張良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走了出來的人。

張良並沒有變,但前面說的生命的質變與人生命運的質變,依舊算數。涅槃重生,本就是質變。那麼我們可以從張良的質變中獲得怎樣的啟示?我們如何也能實現這樣的質變?

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先要初心不改。凡人的初心,其實只是人最深、最大的執念,像張良那樣。然只有這個執念在,才談得上打破。只有這個執念不斷累積,才能夠打破。如滾雪球,雪球不可能一直滾下去,滾到足夠大必定就自己崩散了。執念打破之時,就是頓悟之日,便叫生命質變,生命的潛能也會被充分激發出來。

要實現這點,必須要是初心,因為只有初心是根植於生命本位、生命深層的,也才可能勝任生命全盤、徹底的質變。何為初心?就是最掛你心,最讓你念念不忘的那件事。非初心便不行,像欲心,就算在無常興衰中能夠讓人有些悟,卻終究不夠,差著意思,因為終屬掃清外圍的範疇,不是直抵根本的路。況且一入侯門深似海,進去了還能出來的寥寥無幾。而我們平常人,還有幾個知道自己的初心?

再要陰陽逆轉。張良的質變,呈現為兩極,兩極也正是機關所在,其實質正是陰陽。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生命與人生的完善、圓滿與升級,就是在陰陽的發展、呈現與和合中完成與實現的。你的天性底色,這是陰極,如血性張良。你將來的發展呈現,會趨向與天性底色相反的方向,老子所謂“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這相反的方向便是陽極,如謀聖張良。

為什麼說天性為陰、發展為陽呢?其實這只是最後陰陽和合而成就後的形態,還在路上的人是做不到的。陰代表著根基和底色,陽代表著外顯和事用,所以天性為陰發展為陽,莊子所謂“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但不成熟的人,天性卻是外顯的,反向發展卻是潛藏而未被髮掘的,莊子所謂“今之人,內化而外不化”。所以這個質變的過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不圓滿走向圓滿的過程,就是一個天性內斂而不失,反向發展得以發掘而呈現的過程,這就叫陰陽逆轉。易雲“天地氤氳,萬物化醇”,所謂天性,天之氣要降;所謂潛能,地之氣要升;才能衝氣為和,萬物化生。如張良般:讀一部兵書,滅一個王朝,開一代盛世。

每個人都必是要走這樣一條成長之路的,因為這是陰陽法則,這是天道。差別不過是程度的差別,以及能完成與不能完成的差別。有本事的人,就是能更快完成、今世完成的人;沒本事的人,就是完成得緩慢、今世完不成的人。西方占星術中,講南交星座和北交星座,南交代表前生業力,北交代表今世課題,南交和北交的特性也是相反的,這也是從生命的維度、更長遠的生命線上,呈現這個道理。說到星座,也不要以為只是西方的東西,無聊的人玩的玩意。十二星座就是古代的黃道十二宮,起源於古巴比倫,早在南北朝末至隋初就已隨佛經傳入中國。宋代時就已很流行,摩羯座的蘇東坡還曾以此感慨過自身命運的坎坷,其自著的《東坡志林》中曰:“退之(韓愈)詩云:我生之辰,月宿直鬥。乃知退之磨蠍為身宮,而僕乃以磨蠍為命,平生多得謗譽,殆是同病也!”

明白這點,關於你是誰,你的方向在哪裡,你最終能夠成為什麼樣子,就都可以有個數。需要注意,初心不改與陰陽逆轉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初心不改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陰陽逆轉,能陰陽逆轉的人往往都初心不改。也要明白,陰陽不只是個空間概念,也是個時間概念。對於空間,均衡為貴;對於時間,則會向著均衡發展;最終時空一合而成其圓滿。老子說衝氣為和,莊子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能成就這種陰陽時空的均衡,道就會呈現,格局和可能性就會打開,呈現的正是張良式質變。《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是此意。

有本事的人,都會經歷一次“張良式轉向”

所以陰陽和合式的人生軌跡,乃是一個現象,並不只是張良。再比如曹操,早年的曹操也是個熱血的理想主義者,剛做官時也是剛正不阿,曾造五色大棒十餘根,懸於衙門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殺之”。就連皇帝寵幸的宦官的叔叔違禁夜行,曹操也毫不留情,用棒打死,如此得罪了很多權貴。也曾為被陷害的忠臣上書仗義直言,並怒斥滿朝奸邪之徒,忠良不得重用。並曾為國為民屢次上書進諫而不被採納,還曾在濟南做官時到任就免去了佔比十分之八的貪腐官員,更曾因不肯迎合權貴而託病回鄉隱居。是在自己經受了長期的精神與現實的一再打擊後,是在看到了朝廷社會腐敗黑暗不可救藥無法匡扶後,是東漢王朝已經亂了後,才有了後來手腕高明的梟雄曹操。

再比如曾國藩,早年的曾國藩也是憤世嫉俗,做事風格強硬直接,得罪了朝廷內外的太多人,備受排擠和打壓。剛開始帶兵辦團練(雜牌民兵)時,他就因看不慣湖南官場的老舊腐敗作風,與長沙官場格格不入,還與綠營軍(國防軍)矛盾重重,差點發生火併。在江西瑞州圍剿太平天國時,他面臨著“江西長毛氣焰仍舊囂張,軍事毫無進展,銀錢陷於困境”的局面,自己又病了,還有朝中的對手暗放冷箭,父親還在這時去世了。居喪時又被皇帝開了兵部侍郎的缺,湘軍捷報頻傳時他卻只如棄婦般被朝廷冷落……毫不誇張地說,他那時真的是萬念俱灰、生不如死。也是在這樣的絕境下,他才得逢機緣,於《道德經》大悟柔弱之道,然後在廟堂道場悟後起修,才有了後來的被稱為完人與中興名臣、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曾國藩。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他們也不是變了,他們也是死過了一回,他們也是完成了初心不改中的陰陽逆轉。

所以可以確定地說,能成真正大事業者,無論入世事業還是出世事業、實務事業還是學問事業,底子正、初心在都是第一位的,是根基所在。然後只要完成陰陽逆轉、潛能發掘,再有一些時運機緣,就必定能夠得以成就。

你的“張良式轉向”,開始了麼?

來源:單非/專注傳統智慧的高品質原創公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