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張衡還寫過一篇小賦,名叫《髑髏賦》。這首賦像一個寓言故事,前半段張衡以自述的口吻講述自己到外地巡遊,而後他在山路邊看到了一具骷髏,於是他很感嘆,並在那裡自言自語:究竟是什麼人呢?為什麼喪命於此?這個骷髏開了口,告訴他:自己本是莊周。張衡一聽,原來是這位大名人,於是他跟這具骷髏說:既然是您老人家,那我就替您向神做禱告,讓您能夠復活。莊周聞此言,跟張衡說了如下一段話:

公子之言殊難也。死為休息,生為役勞。冬水之凝,何如春冰之消?榮位在身,不亦輕於塵毛?飛鋒曜景,秉尺持刀。巢、許所恥,伯成所逃。況我已化,與道逍遙。離朱不能見,子野不能聽。堯舜不能賞,桀紂不能刑。虎豹不能害,劍戟不能傷。與陰陽同其流,與元氣合其樸。以造化為父母,以天地為床褥。以雷電為鼓扇,以日月為燈燭。以雲漢為川池,以星宿為珠玉。合體自然,無情無慾。澄之不清,渾之不濁。不行而至,不疾而速。

這段話同樣表明了莊周豁達的人生觀,他把一切都看得輕於鴻毛,認為死是一種逍遙,因為任何人都不能害自己了,所以死才是一種平和的永恆,真正達到了無情無慾的高境界,所以他質疑張衡為什麼還要讓他活轉過來。看來活著遠比死要艱難得多,這真應了時下的那句俗語:我連活著都不怕,還怕死嗎?!這篇賦的結構方式,以我的私見,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應當就是仿擬《髑髏賦》而來者。

以上所談都是張衡所創作的賦,而他在詩方面也有很多的創見,我們先說說他的四言詩。張衡有一首《怨篇》:

猗猗秋蘭,植彼中阿。

有馥其芳,有黃其葩。

雖曰幽深,厥美彌嘉。

之子云遠,我勞如何。

對於他的四言詩,前人有較高的評價,顏延之曾說:“至於五言流靡,則劉楨、張華;四言側密,則張衡、王粲。”顏延之認為,張衡是四言詩作的兩大優秀作者之一。而劉勰的評價則更為具體,其在《文心雕龍·明詩》中稱:“張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詩緩歌,雅有新聲。”

張衡的五言詩,以《同聲歌》最有名氣,此詩在《玉臺新詠》中有收錄:

邂逅承際會,得充君後房。情好新交接,恐懍若探湯。

不才勉自竭,賤妾職所當。綢繆主中饋,奉禮助蒸嘗。

思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願為羅衾幬,在上衛風霜。

灑掃清枕蓆,鞮芬以狄香。重戶結金扃,高下華燈光。

衣解金粉御,列圖陳枕張。素女為我師,儀態盈萬方。

眾夫所希見,天老教軒皇。樂莫斯夜樂,沒齒焉能忘。

對於該詩的主旨,《樂府題解》中稱:“言婦人自謂幸得充閨房,願勉供婦職,不離君子。思為莞簟在下以蔽匡床,衾幬在上以護霜露,繾綣枕蓆,沒齒不忘焉。以喻臣子之事君也。”按照此解的說法,文中的描寫其實是談君臣之間的關係。許結則認為這首詩有兩個含義,一是以此來比喻帝王跟嬪妃之間的關係,用后妃之德來警示帝權旁落、後黨勢盛的政治現實;二是仿照屈原《離騷》中以美人喻君子之意,來寄託賢士不遇的繾綣悱惻之心。因此,《同聲歌》在漢代詩史中有很高的價值:“首先,這是一篇純粹五言體詩,其不著虛詞襯字,與民歌的粗率劃出疆界,標誌了漢代五言詩文人化程度的提高。其二,該詩一韻到底,音律諧美,語言流暢,顯示了五言詩體的成熟。其三,詩中描繪感情熱烈,詞采綺麗,其中對男女私情的摹寫亦極為大膽,如‘衣解’以下六句,皆為漢代流行之房中術的表白,這與張衡熟諳漢代方術有關。”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荒草蔓頂

關於文人五言詩的起源,一般會認定為班固所撰的《詠史》;四十多年後,張衡創作出了《同聲歌》,此詩被認定為留存至今的第二首文人五言詩。而許結認為,《同聲歌》的成熟度要高於《詠史》,故此詩可稱之為五言詩成熟的標誌之一。

在七言詩方面,張衡也有創見,比如他所作的《思玄賦系詩》:

天長地久歲不留,俟河之清只懷憂。

願得遠度以自娛,上下無常窮六區。

超逾騰躍絕世俗,飄搖神舉逞所欲。

天不可階仙夫稀,柏舟悄悄吝不飛。

松喬高跱孰能離?結精遠遊使心攜。

回志朅來從玄謀,獲我所求夫何思!

中國最早的七言詩是哪一首?歷史上有不同的看法,通常的說法是將曹丕所撰的《燕歌行》視之為七言之祖。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中稱:“魏文之麗篆,七言之作,非此誰先。”那為什麼不將張衡的七言詩認為是該題材最早的作品呢?許結認為是張衡的《四愁詩》中,每段首句都有一個“兮”字,而帶有“兮”字的詩,人們會本能地將其歸在騷體詩類,我引用《四愁詩》中的第一首如下:

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樑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這裡果真有一個“兮”字。然而我們上面所引的《思玄賦系詩》中卻找不到“兮”字,但這首詩是賦前的系詩,而不是獨立的作品,所以有人認為這不能算作一首獨立的七言詩。對這種判斷,後世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餘冠英在《七言詩起源新論》中認為:“(《思玄賦系詩》)就是詩,不過名稱還不是詩罷了。所以選漢詩的往往收入此篇,題曰:‘思玄詩’。”而當代學者劉岸挺在《齊魯學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目就是“我國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辨”,文中所指,就是張衡的《思玄賦系詩》。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當代的刻石

後世也有學者認為,張衡的《四愁詩》才是七言詩的真正起源,比如許學夷在《詩源辯體》中稱:“張衡樂府七言《四愁詩》……當為七言之祖。”而鄭振鐸則認為該詩有著獨特的創見,其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稱:“張衡《四愁詩》之不朽,在於它的格調是獨創的,音節是新鮮的,情感是真摯的。雜於冗長浮誇的無情感的諸賦中,自然是不易得見的傑作。”而許結則認為這首詩:“從形式來看,張衡《四愁》語言整齊,呈上四下三的典型句式,韻隨意轉,音節清亮,旋律諧婉,既顯出由七言韻語發展而來的早期七言詩體形態,又標示了由粗率七言向成熟之七言詩體的演進。同時,張詩每首七句,前三句一韻,後四句一韻,亦開後代詩人‘換韻體’之先河。”

對於《四愁詩》,後世還有許多的評價,比如沈德潛評價該詩說:“心煩紆鬱,低徊情深,風騷之變格也。少陵《七歌》原於此。”(《古詩源》卷二)沈認為杜甫的《七歌》受到了該詩的影響,而王世貞則直接把此詩視為了一種極致,其稱《四愁詩》為“千古絕唱”(《藝苑卮言》)。

然而我對該詩的熟悉卻源於那句“美人贈我金錯刀”。這“金錯刀”指的本是王莽新朝所發行的一種面值很大的貨幣,這種貨幣的形狀像一把古人所用的迷你朴刀,上面的銘文是“一刀平五千”。也就是說,這一把小刀等於五千個小平錢。而在鑄造手法上,可能是為了突出這種貨幣的價值,這“一刀”二字是鑄金所製成者,這也就是所說的金錯刀。如此理解《四愁詩》上的這句話,就是某位美女贈給了我一筆錢,我不知應當給她怎樣更好的報答。然而我對這句話的熟悉倒不是源於張衡的這首詩。二十餘年前,有一部雜文集的書名叫《美人贈我蒙汗藥》,看來這個書名就是化用張衡的《四愁詩》。

但張衡畢竟是雙料人才,不知道今天“雙博士”的設置,是否就是受張衡的啟發,但張衡的確將科學與文學做過結合。張衡有一篇《思玄賦》:

出紫宮之肅肅兮,集太微之閬閬。命王良掌策駟兮,逾高閣之鏘鏘。建罔車之幕幕兮,獵青林之芒芒。彎威弧之撥剌兮,射嶓冢之封狼。觀壁壘於北落兮,伐河鼓之磅硠。乘天潢之泛泛兮,浮雲漢之湯湯。倚招搖、攝提以低迴剹流兮,察二紀、五緯之綢繆遹皇。偃蹇夭矯.以連卷兮,雜沓叢顇颯以方驤。戫汩飂戾沛以罔象兮,爛漫麗靡藐以迭逿。凌驚雷之砊磕兮,弄狂電之淫裔。逾厖澒於宕冥兮,貫倒景而高厲。廓蕩蕩其無涯兮,乃今窺乎天外。據開陽而俯盼兮,臨舊鄉之暗藹。

這首賦中運用了大量的星座名稱,比如文中的紫宮、太微、王良、駟、罔車、青林、威弧、封狼、壁壘、北落、河鼓、天潢、招搖、攝提、二紀、五緯、開陽,這些都是星宿名,由此顯現了作家中的科學家本色,不知這算不算是“武人面前,我是文人;文人面前,我是武人”的出典。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張仲景祠的入口處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張仲景墓碑

張衡墓位於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小石橋村村西。在南陽尋訪的第一站是前去參觀醫聖張仲景的祠。醫聖祠外觀看上去修得很氣派,略有漢代風格。進去後甬道正中是張仲景墓。兩旁的園林中又塑著很多古裝人物,略看,全是和醫家相關者。墓上修了一個亭子,上有匾額“萬世醫宗”,這個稱謂在別的醫家陵園裡也看到過,但與別的墓冢不同的是:張仲景墓周圍雖然在維修,一塊極大的紅白藍膠布覆蓋著墓冢,但仍然看到墓冢的四角塑著四隻羊頭。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張仲景故里碑

不知這有何特殊的寓意。墓冢後面又有小四合院,正房中供著三位,從左至右分別是孫思邈、張仲景和王叔和。院中有古柏和古井(古泉),上面塑一葫蘆,令人想起“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塑一個葫蘆在這裡,大概也是和“藥”相關吧。醫聖祠正門外側還有“醫聖張仲景故里”碑。其實,我更想搞清楚張衡和張仲景之間有沒有關係,可惜沒有查到相關的資料。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張衡墓園入口處

至石橋鎮訪張衡墓,其址略偏僻,在一小鎮之小村裡,其外觀也修得有些像漢代風格,與張仲景墓外觀風格一致,大約出自同一位設計師。正門上懸著“張衡博物館”及“名炳星月”。但這個“炳”像是異體字,我不確定自己猜測的是否正確。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正式的名稱叫“博物館”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新修的神道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神道旁的刻石

走入墓園之內,感覺到裡面的佔地面積不小。正中有神道,立有翁仲及三對神獸,以及一些碑刻,左右花圃中分別是渾天儀和地動儀。地動儀的式樣跟我在電影紀錄片中看到的一樣,然而那渾天儀制作得則似乎有些簡陋。神道盡頭是享堂,大門緊閉著,我用力地敲擊了幾聲,但卻無人應答,看來裡面的情形是不可能看得到了,於是我只好轉而去參觀其他的地方。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享堂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享堂後的墓園

從享堂的側邊繞過,後面即是墓園,墓園的前方有兩座碑券,然而石碑前卻封堵著較粗的水泥柱柵欄,這給拍照帶來了很大的困難,但我還是想辦法換上了小鏡頭,通過縫隙,去拍照裡面的碑文。右邊為一塊古碑,落款兒是“大明嘉靖四十三年”,而左側的一塊為新近補刻者,就是前文所提張衡的朋友崔瑗給其所寫的《張平子碑》。雖是補刻,但有些“鉤畫了了”,不知這樣的新碑何以能提高到這等森嚴的安保級別。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將鏡頭穿過粗壯柵欄的所拍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不知碑券為什麼要如此保護?

墓園的入口處修成了月亮門的形狀,一對古獅端坐於兩側,其姿態頗為靈動,似有凌空躍起之勢。走入墓園,正前方也是一個磚砌的碑券,碑的前方罩著玻璃,上面刻著“漢尚書張公墓”的字樣,其墓冢又大又圓,轉圈砌著一米高的墓裙,上面裸露著黃土。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從正面看過去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新補刻之碑有些粗糙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墓園的入口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凌空躍起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小獅子不見了去向

張衡: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下)韋力撰


張衡墓

今日在這裡沒有遇到參觀者,我邊拍照邊想象著這位雙料大家當年是如何在科學與文學之間自由地轉換。我站在他的墓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希望他能將他那揮灑不盡的才思賜一點給我,至少能讓我在各個方面有所寸進,不知他是否能感受我對他的虔誠之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