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與張郃之死

張郃 司馬懿 諸葛亮 夏侯淵 山河往事 山河往事 2017-09-18

上一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

東漢末年,張郃應募參加對黃巾軍的戰事。初平二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後在官渡之戰中投降曹操。此後,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建安二十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建安二十四年,從夏侯淵迎戰劉備軍於定軍山,當夏侯淵戰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後來張郃屯兵陳倉以應對西線戰事。

曹丕稱帝后,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後與夏侯尚圍攻江陵。太和二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太和五年,領兵追擊蜀軍,中伏身亡。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於利用地形著稱。

司馬懿與張郃之死

諸葛亮北伐形勢圖

建安二十四年,當夏侯淵戰死之後,張郃其實就是曹操集團西部戰線的代理指揮官。應該說張郃是曹魏集團較早的人物,且是核心人物之一,被曹操稱為五良將之一。

然而這樣的三朝元老在太和五年的戰鬥中中箭而亡。

此次戰爭中,司馬懿初任西線軍總指揮,與副手張郃之間有過三次意見分歧。張郃是不是孟達第二?諸葛亮借司馬懿之手幹掉了蜀國的叛將孟達,這次是諸葛亮的回報,幫司馬懿幹掉了張郃?

司馬懿和張郃的分歧第一次就是張郃建議分兵,司馬懿用兵比較謹慎,對於諸葛亮的大名早已有所耳聞。而張郃的建議如此冒險是司馬懿所不能接受的。司馬懿拒絕了,他用實際行動告訴了張郃,這支軍隊是誰說的算。

諸葛亮自上邽退走,司馬懿又尾隨追擊。此時張郃與他發生第二次分歧。《漢晉春秋》記載:“張郃曰;‘諸葛亮千里迢迢來攻打我們魏國,想要和我們決一雌雄但是我們並沒有迎戰,他一定以為我們魏國不想戰爭,諸葛亮想和我們作持久戰。況且祁山地區的郡縣百姓知道我魏國大軍屯駐在此,心理上也會安定下來,反叛的事件幾乎不會發生,那我們就可以駐紮在這裡,派遣一支奇兵,繞到諸葛亮軍隊的後方,如果前進又不敢和諸葛亮開戰,那麼就會讓附近的郡縣百姓恥笑,讓他們失望。如今諸葛亮孤軍在外,軍糧又少,估計他是撐不了多久的。’”司馬懿再次拒絕了張郃的建議,他發現這個部將不是一個那麼聽話的下屬。因為他發現自己是三朝元老,這個部將也是三朝元老;自己能獨當一面,這個部將也能獨當一面;自己能抗拒諸葛亮,而這個部將也是能抗拒諸葛亮的,司馬懿是不允許這樣的人存在於自己的軍隊裡面的,因為這樣的人嚴重的威脅自己的權力,張郃是鋒芒畢露的,而自己當年在太祖面前幾乎不露鋒芒。

張郃是忠臣,而司馬懿是權臣。

司馬懿與張郃之死

司馬懿

第二次追擊以魏軍失利告終。

最後一次分歧,諸葛亮退軍,司馬懿下令追擊,張郃說窮寇勿追,圍城必闕的道理,兔子急了也會咬人,況且諸葛亮用兵極為謹慎,所以張郃建議不追。司馬懿再次否決了張郃的建議。司馬懿把追擊的任務交給了張郃。

最終張郃風蕭蕭兮易水寒,中伏身亡。

司馬懿與張郃之死

張郃

司馬懿與張郃發生了三次爭執,似乎張郃的看法更為正確。自張郃一死,魏廷就再未出現在智計上使司馬懿處於劣勢的人。陳壽對張郃的評價是:“張郃熟知軍機變化,善於排兵佈陣,依據地形預料戰鬥形勢,結果全在預料之中,諸葛亮以下的蜀國將領都害怕他。”這樣的智將,在朝野內外有著崇高聲望,甚至為諸葛亮所深深忌憚。有一個更現實的因素,此戰中張郃所料皆中,而司馬懿有祁山追擊諸葛亮之敗,一旦宣揚到朝廷上,勢必會動搖他今後的地位。這是一個權臣所不能接受的。如果張郃一死,那麼自己稍有失誤,也不會出現變故,曹休曹真張郃死了,魏國少不了自己。

如果這時司馬懿有不臣之心,以張郃之才智,難道看不出來?答案是司馬懿此時並無不臣之心,此時司馬懿只是一個權臣,權臣像更高的權力低頭,司馬懿知道明帝在一日,那麼自己就永遠是他的臣,明帝是一個聰明的君。所以在張郃的眼中,司馬懿是專斷的權臣,在最後一次的分歧中,他也接受了司馬懿的權威,明帝給司馬懿的權威。

司馬懿在軍中立威。魏廷和明帝曹睿又是什麼態度?

下一文:司馬懿種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