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洛陽城。

正值隆冬,北方的天氣頗為寒冷,天又飄著些微的雪,按說這種天氣,大家都願意在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算是在外掙命的商販也寧願少掙幾個錢,把貨儘快賣完,回家早早歇著了。可今天,洛陽城的大街上人頭攢動,百姓們不顧身上落滿了雪花,和街坊們交頭接耳議論著城中發生的大事。

"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洛陽城。

正值隆冬,北方的天氣頗為寒冷,天又飄著些微的雪,按說這種天氣,大家都願意在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算是在外掙命的商販也寧願少掙幾個錢,把貨儘快賣完,回家早早歇著了。可今天,洛陽城的大街上人頭攢動,百姓們不顧身上落滿了雪花,和街坊們交頭接耳議論著城中發生的大事。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聽說了沒?大將軍一家子被太傅給抓起來要處斬啦!”

“早知道啦!何止大將軍,尚書大人,司隸校尉大人,還有那位荊州刺史……什麼李勝……都要一起人頭落地了呢!”

“噓!小點聲!太傅家耳目多著呢,多嘴多舌,小心連你一塊兒咔嚓了!”

眾人紛紛的議論聲中,由遠及近走來了一隊戒備森嚴的士兵,兩列兵丁攜刀提槍圍著一眾蓬頭垢面,諉迤前行的囚犯。

這一年,曹魏太傅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攜皇帝與眾文武官員出城祭陵之際,突然在洛陽城中舉事,奪得兵權,在誆回曹爽後,將其三族並一干黨羽盡皆處斬,史稱高平陵之變。如此一來,無論朝堂還是禁軍,盡在司馬家的掌控之中。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深知,在京城之外,定然還會有人向他拔刀相向。他展展白眉,目光望向東南,不出所料,那裡果然很快便有所異動了。

一、首亂王凌,風起淮南

異動之人叫做王凌,如果不是這次兵變,也許他在三國的歷史上會籍籍無名——即便他有一個大大有名的叔父:王允——沒錯,就是那個傳說中使離間計誅除董卓的司徒王允。

"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洛陽城。

正值隆冬,北方的天氣頗為寒冷,天又飄著些微的雪,按說這種天氣,大家都願意在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算是在外掙命的商販也寧願少掙幾個錢,把貨儘快賣完,回家早早歇著了。可今天,洛陽城的大街上人頭攢動,百姓們不顧身上落滿了雪花,和街坊們交頭接耳議論著城中發生的大事。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聽說了沒?大將軍一家子被太傅給抓起來要處斬啦!”

“早知道啦!何止大將軍,尚書大人,司隸校尉大人,還有那位荊州刺史……什麼李勝……都要一起人頭落地了呢!”

“噓!小點聲!太傅家耳目多著呢,多嘴多舌,小心連你一塊兒咔嚓了!”

眾人紛紛的議論聲中,由遠及近走來了一隊戒備森嚴的士兵,兩列兵丁攜刀提槍圍著一眾蓬頭垢面,諉迤前行的囚犯。

這一年,曹魏太傅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攜皇帝與眾文武官員出城祭陵之際,突然在洛陽城中舉事,奪得兵權,在誆回曹爽後,將其三族並一干黨羽盡皆處斬,史稱高平陵之變。如此一來,無論朝堂還是禁軍,盡在司馬家的掌控之中。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深知,在京城之外,定然還會有人向他拔刀相向。他展展白眉,目光望向東南,不出所料,那裡果然很快便有所異動了。

一、首亂王凌,風起淮南

異動之人叫做王凌,如果不是這次兵變,也許他在三國的歷史上會籍籍無名——即便他有一個大大有名的叔父:王允——沒錯,就是那個傳說中使離間計誅除董卓的司徒王允。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年少之時,叔父王允被董卓殘黨李傕、郭汜殺害,為了避免牽連,王凌幾乎是隻身逃歸鄉里,曹操得勢後,被徵辟出來做丞相掾屬,隨後官越做越大,到了正始九年已經做到了司空,駐守淮南防禦東吳。憑藉著叔父王允生前所造就的家族威望,以及自己多年的經營,到了魏帝曹芳時期,王凌在曹魏東部軍區的聲望已經隱隱可以與曹爽和司馬懿分庭抗禮。比司馬懿年長八歲,但身體健朗的王凌深知,司馬懿除掉了曹爽,矛頭很快就會指向自己。在與外甥令狐愚祕密謀劃之後,王凌決定另立宗室曹彪,起兵與司馬家相抗衡。

王凌另立新帝的舉動,實在稱不上什麼高明之舉。

從法統上看,當初群雄逐鹿,董卓廢掉漢少帝劉辯而立陳留王,此時袁紹割據河北,便想另立宗室劉虞,與董卓爭個短長,但遭到劉虞本人言辭拒絕。此後曹魏代漢,西蜀眾臣數次懇請劉備登基稱帝,劉備也是猶豫再三方才答允。劉虞和劉備正是考慮到了法統的合理性,在當今正統的皇帝在位的情況下另立中央,這在皇權社會裡無疑就是分裂國家。

再從兵力上看,王凌雖然在淮南有一定的經營,但與士族首領司馬家相比,仍顯得勢單力孤。可知,王凌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王凌首先耍了個小聰明,稱東吳即將入侵,請求朝廷下發統兵的虎符來調動揚州的大軍加以防禦。這點伎倆當然瞞不過老狐狸司馬懿。

"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洛陽城。

正值隆冬,北方的天氣頗為寒冷,天又飄著些微的雪,按說這種天氣,大家都願意在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算是在外掙命的商販也寧願少掙幾個錢,把貨儘快賣完,回家早早歇著了。可今天,洛陽城的大街上人頭攢動,百姓們不顧身上落滿了雪花,和街坊們交頭接耳議論著城中發生的大事。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聽說了沒?大將軍一家子被太傅給抓起來要處斬啦!”

“早知道啦!何止大將軍,尚書大人,司隸校尉大人,還有那位荊州刺史……什麼李勝……都要一起人頭落地了呢!”

“噓!小點聲!太傅家耳目多著呢,多嘴多舌,小心連你一塊兒咔嚓了!”

眾人紛紛的議論聲中,由遠及近走來了一隊戒備森嚴的士兵,兩列兵丁攜刀提槍圍著一眾蓬頭垢面,諉迤前行的囚犯。

這一年,曹魏太傅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攜皇帝與眾文武官員出城祭陵之際,突然在洛陽城中舉事,奪得兵權,在誆回曹爽後,將其三族並一干黨羽盡皆處斬,史稱高平陵之變。如此一來,無論朝堂還是禁軍,盡在司馬家的掌控之中。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深知,在京城之外,定然還會有人向他拔刀相向。他展展白眉,目光望向東南,不出所料,那裡果然很快便有所異動了。

一、首亂王凌,風起淮南

異動之人叫做王凌,如果不是這次兵變,也許他在三國的歷史上會籍籍無名——即便他有一個大大有名的叔父:王允——沒錯,就是那個傳說中使離間計誅除董卓的司徒王允。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年少之時,叔父王允被董卓殘黨李傕、郭汜殺害,為了避免牽連,王凌幾乎是隻身逃歸鄉里,曹操得勢後,被徵辟出來做丞相掾屬,隨後官越做越大,到了正始九年已經做到了司空,駐守淮南防禦東吳。憑藉著叔父王允生前所造就的家族威望,以及自己多年的經營,到了魏帝曹芳時期,王凌在曹魏東部軍區的聲望已經隱隱可以與曹爽和司馬懿分庭抗禮。比司馬懿年長八歲,但身體健朗的王凌深知,司馬懿除掉了曹爽,矛頭很快就會指向自己。在與外甥令狐愚祕密謀劃之後,王凌決定另立宗室曹彪,起兵與司馬家相抗衡。

王凌另立新帝的舉動,實在稱不上什麼高明之舉。

從法統上看,當初群雄逐鹿,董卓廢掉漢少帝劉辯而立陳留王,此時袁紹割據河北,便想另立宗室劉虞,與董卓爭個短長,但遭到劉虞本人言辭拒絕。此後曹魏代漢,西蜀眾臣數次懇請劉備登基稱帝,劉備也是猶豫再三方才答允。劉虞和劉備正是考慮到了法統的合理性,在當今正統的皇帝在位的情況下另立中央,這在皇權社會裡無疑就是分裂國家。

再從兵力上看,王凌雖然在淮南有一定的經營,但與士族首領司馬家相比,仍顯得勢單力孤。可知,王凌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王凌首先耍了個小聰明,稱東吳即將入侵,請求朝廷下發統兵的虎符來調動揚州的大軍加以防禦。這點伎倆當然瞞不過老狐狸司馬懿。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為了穩住王凌,司馬懿寫信對其許諾,絕不追究王凌的任何罪責,同時親率大軍疾行至百尺堰,直逼壽春。沒有拿到虎符的王凌突然發現大軍從天而降,思來想去只得自縛投降。司馬懿當然不會信守諾言饒了王凌,這位年已八十,為曹魏駐守東南半生的老人最終在賈逵廟服毒自盡,其侄令狐愚此時已死,仍被司馬懿掘墓戮屍。

二、文欽毌丘,再叛壽春

平定王凌之後不久,司馬懿便溘然長逝,接過曹魏指揮棒的是他的長子司馬師。在影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出於劇情的需要,司馬師被刻畫成了一個忠厚老實,愛護妻女的標準好男人,而二弟司馬昭則心思詭詐,陰險刻毒。

事實上,司馬師真實的為人,與其父其弟相比真是不遑多讓,妻子夏侯徽也是他親自下毒殺害的。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這一舉動無疑又成了曹魏動盪的契機。

都督揚州軍事的毌丘儉一向與徵西將軍夏侯玄交情不錯,而後者正是曹爽的親表弟,同時還是司馬師的大舅子。曹爽死後,夏侯玄密謀搞掉司馬師(影視劇中夏侯玄和司馬師肝膽相照一對好基友,實際上以司馬師的狠毒怎麼可能與夏侯真心交往?),不想事情敗露,被司馬師屠戮三族。毌丘儉內心不安,在其子的鼓動下聯合揚州刺史文欽,謊稱得到了郭太后的手詔,舉兵聲討司馬家。

"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洛陽城。

正值隆冬,北方的天氣頗為寒冷,天又飄著些微的雪,按說這種天氣,大家都願意在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算是在外掙命的商販也寧願少掙幾個錢,把貨儘快賣完,回家早早歇著了。可今天,洛陽城的大街上人頭攢動,百姓們不顧身上落滿了雪花,和街坊們交頭接耳議論著城中發生的大事。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聽說了沒?大將軍一家子被太傅給抓起來要處斬啦!”

“早知道啦!何止大將軍,尚書大人,司隸校尉大人,還有那位荊州刺史……什麼李勝……都要一起人頭落地了呢!”

“噓!小點聲!太傅家耳目多著呢,多嘴多舌,小心連你一塊兒咔嚓了!”

眾人紛紛的議論聲中,由遠及近走來了一隊戒備森嚴的士兵,兩列兵丁攜刀提槍圍著一眾蓬頭垢面,諉迤前行的囚犯。

這一年,曹魏太傅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攜皇帝與眾文武官員出城祭陵之際,突然在洛陽城中舉事,奪得兵權,在誆回曹爽後,將其三族並一干黨羽盡皆處斬,史稱高平陵之變。如此一來,無論朝堂還是禁軍,盡在司馬家的掌控之中。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深知,在京城之外,定然還會有人向他拔刀相向。他展展白眉,目光望向東南,不出所料,那裡果然很快便有所異動了。

一、首亂王凌,風起淮南

異動之人叫做王凌,如果不是這次兵變,也許他在三國的歷史上會籍籍無名——即便他有一個大大有名的叔父:王允——沒錯,就是那個傳說中使離間計誅除董卓的司徒王允。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年少之時,叔父王允被董卓殘黨李傕、郭汜殺害,為了避免牽連,王凌幾乎是隻身逃歸鄉里,曹操得勢後,被徵辟出來做丞相掾屬,隨後官越做越大,到了正始九年已經做到了司空,駐守淮南防禦東吳。憑藉著叔父王允生前所造就的家族威望,以及自己多年的經營,到了魏帝曹芳時期,王凌在曹魏東部軍區的聲望已經隱隱可以與曹爽和司馬懿分庭抗禮。比司馬懿年長八歲,但身體健朗的王凌深知,司馬懿除掉了曹爽,矛頭很快就會指向自己。在與外甥令狐愚祕密謀劃之後,王凌決定另立宗室曹彪,起兵與司馬家相抗衡。

王凌另立新帝的舉動,實在稱不上什麼高明之舉。

從法統上看,當初群雄逐鹿,董卓廢掉漢少帝劉辯而立陳留王,此時袁紹割據河北,便想另立宗室劉虞,與董卓爭個短長,但遭到劉虞本人言辭拒絕。此後曹魏代漢,西蜀眾臣數次懇請劉備登基稱帝,劉備也是猶豫再三方才答允。劉虞和劉備正是考慮到了法統的合理性,在當今正統的皇帝在位的情況下另立中央,這在皇權社會裡無疑就是分裂國家。

再從兵力上看,王凌雖然在淮南有一定的經營,但與士族首領司馬家相比,仍顯得勢單力孤。可知,王凌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王凌首先耍了個小聰明,稱東吳即將入侵,請求朝廷下發統兵的虎符來調動揚州的大軍加以防禦。這點伎倆當然瞞不過老狐狸司馬懿。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為了穩住王凌,司馬懿寫信對其許諾,絕不追究王凌的任何罪責,同時親率大軍疾行至百尺堰,直逼壽春。沒有拿到虎符的王凌突然發現大軍從天而降,思來想去只得自縛投降。司馬懿當然不會信守諾言饒了王凌,這位年已八十,為曹魏駐守東南半生的老人最終在賈逵廟服毒自盡,其侄令狐愚此時已死,仍被司馬懿掘墓戮屍。

二、文欽毌丘,再叛壽春

平定王凌之後不久,司馬懿便溘然長逝,接過曹魏指揮棒的是他的長子司馬師。在影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出於劇情的需要,司馬師被刻畫成了一個忠厚老實,愛護妻女的標準好男人,而二弟司馬昭則心思詭詐,陰險刻毒。

事實上,司馬師真實的為人,與其父其弟相比真是不遑多讓,妻子夏侯徽也是他親自下毒殺害的。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這一舉動無疑又成了曹魏動盪的契機。

都督揚州軍事的毌丘儉一向與徵西將軍夏侯玄交情不錯,而後者正是曹爽的親表弟,同時還是司馬師的大舅子。曹爽死後,夏侯玄密謀搞掉司馬師(影視劇中夏侯玄和司馬師肝膽相照一對好基友,實際上以司馬師的狠毒怎麼可能與夏侯真心交往?),不想事情敗露,被司馬師屠戮三族。毌丘儉內心不安,在其子的鼓動下聯合揚州刺史文欽,謊稱得到了郭太后的手詔,舉兵聲討司馬家。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如果從法統上來看,毌丘儉利用所謂的“太后手詔”,的確比王凌的“另立中央”要更有說服力。須知郭太后乃是魏明帝曹叡的皇后,一生歷經曹魏四代皇帝(加上後面的曹奐),在朝中具備一定的威望。

如今司馬專權,毌丘儉拿著手詔,“聲淚俱下”告訴眾將士“陛下與太后孤兒寡母遭受權臣欺凌”,也容易感動這些曹魏的軍人。但不幸的是,毌丘儉手下的士兵家大多都在北方,這些男人冒著生命危險在外苦哈哈,無非是想為自己的父母妻兒掙一口飯吃。一朝成了叛賊,自己的全家老小弄不好就會人頭落地。人人都存著這種心思,毌丘儉軍隊的士氣也就可想而知。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年初,司馬師親征淮南,命鄧艾向敵軍示弱,以作誘敵之計。能力平平的文欽果然中計(此人之子文鴦倒是一員勇將,可惜捲入了西晉八王之亂,遭到滅族),被司馬師引誘而孤軍深入後,兵敗逃亡東吳。毌丘儉聽說文欽兵敗的消息後棄城逃跑,狼狽藏在草叢中,被平民射殺,首級送到洛陽。至此,淮南第二次叛亂以失敗告終。

三、倚仗孫吳,諸葛起兵

三國時代,諸葛氏有三人被史家稱為“龍虎狗”,其中龍指“臥龍”諸葛亮,一生功業自不必說;虎指諸葛亮長兄諸葛瑾,為孫權重用,一度與陸遜共掌吳國軍權;而狗便是下面要提及的諸葛誕,這裡狗並非貶義,意為“功狗”,即有功的戰將。

諸葛誕同樣出身琅琊諸葛氏,乃是諸葛亮族弟,官至鎮東將軍,將女兒嫁給司馬懿之子司馬伷(司馬伷之孫乃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東晉歷代皇帝竟有諸葛家的血脈)。在壽春前兩次的叛亂中,諸葛誕選擇站在司馬家這一邊,並率軍擊退了東吳方面的援軍。表面上看來諸葛誕應當是司馬家的死黨,為什麼最後卻與之分道揚鑣了呢?

"

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洛陽城。

正值隆冬,北方的天氣頗為寒冷,天又飄著些微的雪,按說這種天氣,大家都願意在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算是在外掙命的商販也寧願少掙幾個錢,把貨儘快賣完,回家早早歇著了。可今天,洛陽城的大街上人頭攢動,百姓們不顧身上落滿了雪花,和街坊們交頭接耳議論著城中發生的大事。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聽說了沒?大將軍一家子被太傅給抓起來要處斬啦!”

“早知道啦!何止大將軍,尚書大人,司隸校尉大人,還有那位荊州刺史……什麼李勝……都要一起人頭落地了呢!”

“噓!小點聲!太傅家耳目多著呢,多嘴多舌,小心連你一塊兒咔嚓了!”

眾人紛紛的議論聲中,由遠及近走來了一隊戒備森嚴的士兵,兩列兵丁攜刀提槍圍著一眾蓬頭垢面,諉迤前行的囚犯。

這一年,曹魏太傅司馬懿趁大將軍曹爽攜皇帝與眾文武官員出城祭陵之際,突然在洛陽城中舉事,奪得兵權,在誆回曹爽後,將其三族並一干黨羽盡皆處斬,史稱高平陵之變。如此一來,無論朝堂還是禁軍,盡在司馬家的掌控之中。但老謀深算的司馬懿深知,在京城之外,定然還會有人向他拔刀相向。他展展白眉,目光望向東南,不出所料,那裡果然很快便有所異動了。

一、首亂王凌,風起淮南

異動之人叫做王凌,如果不是這次兵變,也許他在三國的歷史上會籍籍無名——即便他有一個大大有名的叔父:王允——沒錯,就是那個傳說中使離間計誅除董卓的司徒王允。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年少之時,叔父王允被董卓殘黨李傕、郭汜殺害,為了避免牽連,王凌幾乎是隻身逃歸鄉里,曹操得勢後,被徵辟出來做丞相掾屬,隨後官越做越大,到了正始九年已經做到了司空,駐守淮南防禦東吳。憑藉著叔父王允生前所造就的家族威望,以及自己多年的經營,到了魏帝曹芳時期,王凌在曹魏東部軍區的聲望已經隱隱可以與曹爽和司馬懿分庭抗禮。比司馬懿年長八歲,但身體健朗的王凌深知,司馬懿除掉了曹爽,矛頭很快就會指向自己。在與外甥令狐愚祕密謀劃之後,王凌決定另立宗室曹彪,起兵與司馬家相抗衡。

王凌另立新帝的舉動,實在稱不上什麼高明之舉。

從法統上看,當初群雄逐鹿,董卓廢掉漢少帝劉辯而立陳留王,此時袁紹割據河北,便想另立宗室劉虞,與董卓爭個短長,但遭到劉虞本人言辭拒絕。此後曹魏代漢,西蜀眾臣數次懇請劉備登基稱帝,劉備也是猶豫再三方才答允。劉虞和劉備正是考慮到了法統的合理性,在當今正統的皇帝在位的情況下另立中央,這在皇權社會裡無疑就是分裂國家。

再從兵力上看,王凌雖然在淮南有一定的經營,但與士族首領司馬家相比,仍顯得勢單力孤。可知,王凌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王凌首先耍了個小聰明,稱東吳即將入侵,請求朝廷下發統兵的虎符來調動揚州的大軍加以防禦。這點伎倆當然瞞不過老狐狸司馬懿。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為了穩住王凌,司馬懿寫信對其許諾,絕不追究王凌的任何罪責,同時親率大軍疾行至百尺堰,直逼壽春。沒有拿到虎符的王凌突然發現大軍從天而降,思來想去只得自縛投降。司馬懿當然不會信守諾言饒了王凌,這位年已八十,為曹魏駐守東南半生的老人最終在賈逵廟服毒自盡,其侄令狐愚此時已死,仍被司馬懿掘墓戮屍。

二、文欽毌丘,再叛壽春

平定王凌之後不久,司馬懿便溘然長逝,接過曹魏指揮棒的是他的長子司馬師。在影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中,出於劇情的需要,司馬師被刻畫成了一個忠厚老實,愛護妻女的標準好男人,而二弟司馬昭則心思詭詐,陰險刻毒。

事實上,司馬師真實的為人,與其父其弟相比真是不遑多讓,妻子夏侯徽也是他親自下毒殺害的。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掉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這一舉動無疑又成了曹魏動盪的契機。

都督揚州軍事的毌丘儉一向與徵西將軍夏侯玄交情不錯,而後者正是曹爽的親表弟,同時還是司馬師的大舅子。曹爽死後,夏侯玄密謀搞掉司馬師(影視劇中夏侯玄和司馬師肝膽相照一對好基友,實際上以司馬師的狠毒怎麼可能與夏侯真心交往?),不想事情敗露,被司馬師屠戮三族。毌丘儉內心不安,在其子的鼓動下聯合揚州刺史文欽,謊稱得到了郭太后的手詔,舉兵聲討司馬家。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如果從法統上來看,毌丘儉利用所謂的“太后手詔”,的確比王凌的“另立中央”要更有說服力。須知郭太后乃是魏明帝曹叡的皇后,一生歷經曹魏四代皇帝(加上後面的曹奐),在朝中具備一定的威望。

如今司馬專權,毌丘儉拿著手詔,“聲淚俱下”告訴眾將士“陛下與太后孤兒寡母遭受權臣欺凌”,也容易感動這些曹魏的軍人。但不幸的是,毌丘儉手下的士兵家大多都在北方,這些男人冒著生命危險在外苦哈哈,無非是想為自己的父母妻兒掙一口飯吃。一朝成了叛賊,自己的全家老小弄不好就會人頭落地。人人都存著這種心思,毌丘儉軍隊的士氣也就可想而知。

正元二年(公元255年)年初,司馬師親征淮南,命鄧艾向敵軍示弱,以作誘敵之計。能力平平的文欽果然中計(此人之子文鴦倒是一員勇將,可惜捲入了西晉八王之亂,遭到滅族),被司馬師引誘而孤軍深入後,兵敗逃亡東吳。毌丘儉聽說文欽兵敗的消息後棄城逃跑,狼狽藏在草叢中,被平民射殺,首級送到洛陽。至此,淮南第二次叛亂以失敗告終。

三、倚仗孫吳,諸葛起兵

三國時代,諸葛氏有三人被史家稱為“龍虎狗”,其中龍指“臥龍”諸葛亮,一生功業自不必說;虎指諸葛亮長兄諸葛瑾,為孫權重用,一度與陸遜共掌吳國軍權;而狗便是下面要提及的諸葛誕,這裡狗並非貶義,意為“功狗”,即有功的戰將。

諸葛誕同樣出身琅琊諸葛氏,乃是諸葛亮族弟,官至鎮東將軍,將女兒嫁給司馬懿之子司馬伷(司馬伷之孫乃是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東晉歷代皇帝竟有諸葛家的血脈)。在壽春前兩次的叛亂中,諸葛誕選擇站在司馬家這一邊,並率軍擊退了東吳方面的援軍。表面上看來諸葛誕應當是司馬家的死黨,為什麼最後卻與之分道揚鑣了呢?

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還有人起兵反對,帶頭人是諸葛亮的族弟?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誕既與玄、颺等至親,又王凌、毌丘儉累見夷滅,懼不自安。”眼見好友夏侯玄被滅了三族,前任王凌等身首異處,而身為鎮東大將軍的自己在淮南的勢力更盛於王凌夏侯玄。司馬家的人連妻子都敢殺,又怎麼會顧忌自己親家的身份……可見,“不安”恐怕才是諸葛誕起兵的最直接原因。

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諸葛誕在壽春宣佈聲討司馬逆賊,光復大魏。為了避免重蹈前面王凌等人的覆轍,他特意將起兵時間選在春天,如此一來,司馬昭發兵到淮南就會趕上雨季。屆時淮河氾濫,就算是二十萬大軍也是難逃被水淹的命運,自己便可以在城上坐享其成。此外,他寫信給東吳重臣孫綝,請其務必發兵救援。

也許冥冥之中自有定數,甘露二年的淮南地區偏偏趕上了大旱。從司馬昭到淮南的那一天,直到最後壽春城破,老天幾乎沒有下過一滴雨。而司馬昭又兵多將廣,在包圍壽春的同時還從容分兵擊退了孫綝派來的吳軍。耗到第二年正月,壽春糧盡,士氣早已衰至極點,城池旋即攻破。被活捉的諸葛誕享受了和“前輩”們相似的待遇——滅三族。

客觀來講,壽春三叛後,司馬家將擁護魏室的文武已經基本根除,至於“依樣畫葫蘆,三分歸一統”,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