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四季山水 四屏設色紙本 1939年作

款識:

(一):中歲漸知輸道路,十年何處問昇平;高僧識得真形未,破碎河山畫不成。大千居士爰。

(二):破石如龍氣未降,摩挱鱗甲尚森張;高人遊戲題詩句,又被山僧說短長。大千居士爰。

(三):黃山奇峰怪樹隨在有之,不必盡能舉其名也。大千居士爰。

(四):竹杖穿雲蠟屐輕,春風拉我趁新晴;上方鐘磬鬆杉合,絕頂晨昏日月明。己卯春日大千居士張爰。

鈐印:張爰(四鈐)、大千(四鈐)。

《四季山水》四條屏為1939年張大千在北平逃離日軍軟扣,輾轉回到四川后所作。此時是張大千從仿古走向寫生的成熟期。前往敦煌之前,張大千一直活躍於四川成都、重慶之間,此時期張大千遊歷了黃山、華山、嵩山、泰山、羅浮、龍門等名山大川,並進行了大量寫生,正謂胸中有山。從“四屏” 可以看出,畫面之構圖、佈局均已走出古人套路,更多地注入了師法自然的元素。山石皴法以披麻、折帶幹皴而成,見其功力已從元人入手而直追董巨,師法古人已爐火純青。觀“四屏” 空靈大氣,四季分明,設色高古,名山大川歷歷在目,師古人亦師造化,這也是張大千成熟期的扛鼎之作。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青城金鞭崖 鏡心 設色紙本 1940年代作

題識:青城前山幽邃,後山雄偉,故與他山不同。此寫金鞭崖天倉峰,直當與峨眉爭勝。大千居士,爰。鈐印:蜀郡張爰章、青城客。

青城山位於成都平原西北部邊緣都江堰風景區內,林木青翠,四時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素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金鞭崖是青城後山的主要景點,岩石呈赭色,一凹處有三石校排列,相傳為趙公元帥藏金鞭處。1938-1941年、1943-1948年,張大千為避戰亂,率家人門生長年累月借居青城第一峰上的上清宮,尋幽探勝,遊山寫生,“酌風雲之奇幻,玩草木之英華”,潛心繪事,作品逾千幅之多,是創作的高峰時期,平生許多重要作品,如《青城山十景》《老人村》《味江風帆圖》《仿王蒙雅宜山齋圖》《江堤晚景》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這幅《青城山金鞭崖》應當是1940年代張大千敦煌歸來之後所作,淡赭色恰好表現金鞭崖岩石色調;群峰聳峙,壁立千仞,十分寫實。仍是石療一路的筆法,但渾厚蒼潤、清新灑脫已是自家性情。所用為清代舊紙,紙墨相映,古色昂然。

張大千 1926 奔泉重雲127×49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27年作 幽江獨釣130×67cm49.5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28 臨石濤山水卷26.5×94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32年作 綠蘿洞口泊舟時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32年作 雲門雙峰118×42cm44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35 蒼龍嶺圖64×50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35 莫幹新夏103×57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35年(約) 峒關蒲雪185×47 cm621.6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35年作 青綠山水91.5×28cm20.9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36作 擬石濤山水119×52.7cm48.336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37年作 仿黃鶴山樵山水126×56cm220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39年作 蜀山行旅圖105×40.5cm55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0年作 峨嵋金頂104×50cm88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0年作 青綠山水129×54cm107.8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0年作 秋山蕭寺圖126×56cm79.2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3年作 春江泛舟96×42cm66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3年作 閒吟策杖倚天風82×41.5cm330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4年作 湖山圖127×62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4年作 山水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4年作 遊麥積山124.5×56cm63.6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5 內金剛之摩訶衍圖89×34.5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5年作 山水圖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5年作 松山隱居.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6 青城勝概圖116×41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6 溪山雲屋111×59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6年作 碧樹金岡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6年作 峒關蒲雪116×50cm 1322.5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6年作 仿董北苑夏山隱居圖93×47.5cm198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6年作 仿巨然晴峰圖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6年作 江山無盡圖131×70cm61.6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6年作 金碧山水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6年作 太乙觀泉圖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年作 晚山看雲圖157×81cm550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 臨董源夏山圖132.5×41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滄浪漁笛圖128×64cm341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鳳阿山房圖96.5×47.5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湖山清夏圖129.5×58.5cm880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江堤晚景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臨王蒙夏山高隱圖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臨趙孟俯秋林載酒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晴靄仙閣109×60cm 5405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宋人山寺圖136×74cm616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溪山蘭若圖120×50cm85.8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雅宜山齋圖133.6×67.5cm737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7年作 煮茶圖99×29.2cm178.08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8 策杖獨步154×73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8 峨嵋接引殿170.5×78.5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8年作 峒關蒲雪圖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8年作 蛾眉華巖頂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8年作 仿董源鬆泉圖106.7×35cm110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8年作 林木聳翠100.5×47cm56.1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8年作 雲山仙閣圖105.7×42cm165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9年作 李檢法定林蕭散圖 設色絹本122×56cm 2935.5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49年作 溪山初雪98.5×40.5cm145.2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53年作 蜀山春曉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59 太魯閣133×66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59年作 連城享堂峽133.5×66.6cm396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63年作 峽江勁槳134.5×68.5cm214.5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65年作 愛痕湖橫貫公路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66年作 潑墨山水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66年作 益都遊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68 險峰鬆舍114×62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68年作 愛痕湖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70 溪橋晚色66×165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73 水竹居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73年作 江上揚帆圖109×66cm30.8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73年作 溪山覓句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79 谷口人家88×178c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79 千山尚綠肥60×126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79 秋山蕭寺92×69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79年作 愛痕湖潑彩山水四屏.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79年作 秋山曲徑圖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80年作 谷口人家85×177 cm268.8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81 靈巖山色圖95×265cm.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潑彩山水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1981-83年作 廬山圖 長卷1.8×12米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藝術的突出特點

有人說,在中國現代的藝術家中,最著名的有兩個半人。第一個是徐悲鴻;第二個是齊白石;還有半個,就是張大千。他的藝術作品融入了西方現代派繪畫的一些因素,又忠實地繼承了中國的傳統藝術。

張大千的藝術道路,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模仿古人。

第二個階段:模仿敦煌。這使張大千搭起了一座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橋樑。

第三個階段:汲取西方現代派的積極成果,把中國的傳統繪畫與西方的現代派繪畫融合起來。

張大千藝術最大的成就是傳統與現代的交匯。由於張大千的傑出的藝術成就,美國世界美術學會公舉張大千為“當代第一畫家”,徐悲鴻稱讚過大千是“五百年來第一人”。

第一件,就是與西方20世紀最偉大的現代派畫家畢加索的會晤。

1956年7月28日,西方的藝術巨人、75歲的畢加索與東方的藝術巨人、57歲的張大千見面了。這次會面,被人稱為“東西方藝術的高峰會晤”。

畢加索首先從室內抱出五冊繪畫,每冊有三、四十幅。張大千打開一看,全是畢加索用毛筆畫的水墨畫,題材是花鳥魚蟲,風格是仿齊白石老人的作品。張大千暗自驚訝,名滿天下的西方現代派藝術大師畢加索,為什麼要用這麼大的精力去模仿齊白石呢?

畢加索好像猜到了張大千的意思,說出了一句驚世駭俗的話:“我最不懂的,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張大千一驚,以為自己聽錯了。畢加索將手在空中用力一劈,說:“巴黎是一座藝術墮落的城市!整個西方、白種人,都沒有藝術!”

第二件事就是張大千繪畫風格的變化。

所謂張大千風格的變化,就是潑墨、潑彩的繪畫。什麼是潑墨畫?就是把墨摻水直接潑在紙上,然後,使紙上下晃動,使墨自然流動,然後,用線條勾勒。這不是張大千的發明,中國古代就有。

1965年,張大千在巴西,有一天,雨剛剛下過,他看到園中的樹木,雨霧淋漓,就用潑墨手法畫了一幅《山園驟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什麼是潑彩?就是在潑墨之後,待墨稍溼未乾,將彩潑下,使色彩具有一定的覆蓋力,可以形成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潑彩,是前無古人的,是張大千的發明。

張大千是中國藝術轉承時代所產生的一位偉大的藝術家。他是中國藝術由傳統走向現代、有東方通向西方、有民族走向世界的藝術大師。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張大千 峨嵋接引殿 設色紙本保利2010秋拍 成交價5488萬元

【作品鑑賞】

《峨嵋接引殿》最早歸屬於北京文物商店,1995年瀚海秋拍,為了吸引買家特別從北京文物商店大庫房裡提取了多件重要作品上拍,這就是其中一件。這件作品後來被亞洲重要藏家收藏至今。

此圖描繪的峨眉山接引殿,位於四川省峨眉山境內,宋代稱新殿,明時擴建為寺,稱接引殿。亦稱朝陽閣。明末殿宇朽敗垮陷。清順治年間僧聞達和尚重建。1917年毀於火,僅存羅漢堂。後聖欽和尚擴建,築殿三重,成為山中主要寺廟之一。1952年,又被大火焚燒,1999年重建。

根據李永翹著《張大千年譜》記載,張大千於1939年6月首次和黃君璧登峨眉山,後來又先後於1944年9月、1945年4月、1946年8月、1948年8月遊覽峨眉山。此圖就是1948年8月最後一次登峨眉山時所作。1948年敦煌參議員郭永祿在甘肅省一屆六次參議會上發難,指責張大千破壞敦煌千佛洞壁圖。十名參議員聯名附議要求“嚴辦”。《西北日報》以《張大千何如人也》為題,披露常書鴻、竇景樁(前敦煌藝術研究所籌備委員)為張大千辯誣聲明與講話。在這期間,於1948年8月上旬末,張大千率門人子侄遊峨眉山。此次出遊,先生因受到甘肅省參議會控敦煌一案影響,加之先生已計劃9月須至上海為李秋君祝壽,故這次先生在峨眉山僅呆數日即返成都,此圖即作於此時。

此圖採用高遠、平遠、深遠的構圖,筆調雄渾、山勢高聳,氣象十分生動。近景處在茂密的樹叢間隱約可見只露出屋頂的幾間民居,旁邊兩位高士正在暢談,沿著小路通往山腳下;中景出矗立著一座陡峭的山峰,山頂上在樹林間坐落著接引殿,一條瀑布飛流直下,濺起了水霧,籠罩著整個山谷;遠景處坐落著群山,透視感極強。圖面精緻處理得十分開闊,遠近空間的透視效果絕佳,充滿一種律動感,也令人感到光影的質感,顯現出自然的生態,有一種空氣非常清新的感覺。

設色上則以青綠山水為主,鮮豔華美,使用石青、石綠、硃砂等重色,色彩十分鮮明且富裝飾性,恢復了中國業已失去久遠的色彩生命,得益於敦煌佛像人物圖之色彩表現。1941年3月到1943年9月,張大千為探尋國圖之本源攜夫人楊宛君、次子張心智及大風堂弟子踏上了去往敦煌這路,開始其兩年六個月的壁圖臨摹工作,汲取上溯北魏下至西夏近千年的高古繪圖精華。張大千在敦煌深下功夫,精研古人設色的方法,並向喇嘛學習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的調製方法,影響了其之後的藝術創作,為日後潑彩圖風之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

此幅作品運用了傳統山水圖技法中的披麻皴與斧劈皴,山石、樹木、苔點的筆法,雖令人聯想到王蒙與石濤,但已經融合為張大千自己的面目;筆調雄渾,傾向於職業圖家精麗繁複之表現,線條精煉有力,交代清楚,絕無贏弱之病。同時在圖面中融入了張大千遊歷峨眉山時的生活體驗,以自然實景之山水為描繪對象,也注重物理、物象的寫實性傳達,包括山石林木的質感、自然生態以及空間透視等表現。

此圖作於張大千山水圖創作的中期,也是其藝術的成熟期;一方面承繼了古人圖山水創作經驗的心得,一方面也融合了張大千觀察自然與實際生活的體驗,堪稱張大千盛年山水精品作之代表。

原天津榮寶齋收藏,後歸天津文物公司收藏。

張大千筆下的山水奇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