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增江之美,不僅在於優美瑰麗的自然風光,更在於醇厚深邃的人文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給增江留下了豐厚的遺產,如今,透過那些歷經了數百年風雨的古村落,一窺其沉澱的嶺南文化。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聚族而居的村落建築,其嶺南特色大致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村落建築以祠堂為中心,周邊是建築格式一致的民居;二是房屋的建築工藝;三是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

嶺南文化還體現在自然和人性構建得無比和諧的生態環境上。在增江街的古村落中,處處可見青磚祠堂、石板路、麻石街、河湧江堤、蕉田、水田、魚塘、甘蔗林等。

增江街的古村落在平實中透現出嶺南文化的風韻。

西山村:鳳凰棲集之地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據《增城縣誌》記載,增城於宋寧熙七年有鳳凰見於春岡,“有鳳凰集於其上”,後將春岡更名為鳳凰山。有鳳凰出沒的地方還有鳳凰岡、天梯山等。相傳,西山村的鳳塔山也是鳳凰棲集之地。

西山村地處增江街南部,背靠鳳塔山,毗鄰增江河。行政區域面積7.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000人,下轄8個自然村,10個合作社。據蔡氏族譜及祖墓碑文記述,西山村開居始祖蔡念一於北宋明道二年(1033)自閩莆陽宦遊入粵來增,卜居南山,即西山,繁衍創業。之後,西山村的李氏族群、鍾氏族群也分別於明朝成化至嘉慶年間開居於此。

西山村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明清公佈的增城舊八景,西山佔其三景。這三景是南山釣臺、增江晚渡和鯉橋春浪。

西山村風景秀麗,佈局和建築極具嶺南特色。山頂鳳塔聳立,鎮守一方,與河西之雁塔相望,山麓南屏書院與南山古廟沿江屹立。村中建塔、建廟堂,設書院,這在珠江三角洲較有規模的鄉村中隨處可見。村中有一古樹,是細葉榕,種於同治元年(1862)。西山人視此為神樹。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沿西山村臨江處南下數百米,有一小島嶼,名叫“別情洲”。相傳這裡四面環水,修竹叢叢,傳唱著悽美的愛情故事。

縱觀西山名勝,有人編成詩歌一首:“乘坐晚渡遊南山,鳳雁雙塔映河間。南屏放學釣春鯉,古廟鐘響別情返。”

據賴及之主編的《增城縣誌》記載,該村的蔡氏族群在明清時期有多人考取舉人,同和圍建設的倡導者蔡九傳就是其中一位。

西山村交通便利,地理優勢明顯,廣汕公路貫穿全村,一環路南北橫穿其中。增城市東區高科技工業園和風景名勝鶴之洲溼地公園均坐落該村。

白湖村:寶塔輝映湖水秀

白湖村立村於南宋慶元年間,因村場沿著增江灣而建,從村內望增江,像一個白色的大湖,故名。族群開居始祖尹秀忠於公元1198年由河南經東莞輾轉遷入增城。白湖村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豐富,是一個極具嶺南建築風格的古村落。

白湖村有六個自然村落,尹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5%以上。尹氏祠堂始建於光緒丁亥年(1887),坐東朝西,三間三進,青磚石腳,碌灰筒瓦,灰塑龍船脊,人字封火山牆。祠內雕樑畫柱,古雅風範,前、中、後三殿門聯,均由清翰林院編修朱琛撰寫,古韻濃郁。該祠堂迄今仍保存著一口完好的獸形古鐵鐘。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文昌塔又稱文筆、“雲步先登”塔,清道光五年(1825)始建,民國三年(1914)重建,1998年重修。該塔六角形,三層高,磚木石結構,每層略有收分,青磚牆,琉璃瓦,迭澀出簷,簷角起翹倒鉤,是一座樓閣式的風水塔。塔身中間鐫刻著一副對聯:“文筆威風瑞氣盈臨天水郡,寶塔輝煌神靈普照湖溪村”。登塔眺望,河湧屋舍,果木田園盡收眼底。

離文昌塔不遠的地方有座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的北帝古廟。公社化期間,古廟成了蔗糖加工工廠,建築外貌雖損壞,但建築還在。當地民間信奉水神北帝的人文風俗還在。

據賴及之主編的《增城縣誌》記載,在歷史上該村的尹氏族群有多名族人考取功名,《增城縣誌·列傳》有載。

該村的浮扶嶺發掘出先秦古墓葬群,出土大批商周時期的文物。該墓群已被廣州市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光輝村:賴際熙故里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光輝村,四面環山,西臨增江河,村中田疇相接,池塘相連,綠水青山。全村面積8平方公里,轄耕寮、上扶羅、下扶羅、湖塘埔等四個自然村。賴氏開居始祖賴延爵於清乾隆五年(1740)由福建永安遷入此地。

光輝村的湖塘埔太史第為賴際熙的故居。賴際熙(1865~1937),字煥文,號荔坨,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進士,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翰林院編修,任國史館纂修,之後晉升總纂。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翰林院解散,賴際熙回到家鄉,後被香港大學聘為漢文講師,便帶著家人移居香港,專心從事教育和國學研究。先任香港大學中文總教習兼教授,後創辦香港崇正總會,高舉“崇正黜邪”、“崇尚正義”的旗幟廣泛聯繫海內外客家人,是客家學的奠基人之一。著有《崇正同人系譜》、《赤溪縣誌》、《清史大臣傳》等。

太史第始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新中國成立後,太史第被視為官僚地主財產收為集體公有後分給村民使用。改革開放後,賴際熙孫女林賴元芳回鄉投資,太史第被作為祖業退回給賴際熙後人,並於二十世紀90年代按原貌重建,現為磚石鋼筋混凝土結構仿古建築。

太史第門前立一對石獅,門額硃紅木匾橫刻“太史第”三字為賴際熙生前手跡。室內陳列三件清代馬褂和誥命、欽賜的家中人物世系條幅八幅,實為珍貴文物。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四豐村:陳宗南故鄉

四豐村位於廣汕高速公路邊,轄對面嶺、梅花嶺、玄村嶺、牛利嶺、白石嶺和窟下冚等自然村。該村因農業生產合作化時由四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組成而得名。

四豐村白石嶺樹木蔥蘢,風景秀麗。這是民國時期學者、中山大學理工學院院長陳宗南的故鄉。

白石嶺現存陳宗南故居。此建築由主樓“青樓”、次樓“紅樓”、平間和小院組成,極具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2002年9月,公佈為廣州市登記保護文物單位。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四豐村的梅花嶺現存東漢古墓葬,出土文物有銅鏡、刀、盆、錢、釜、碗、鼎、簋、盒和人俑、豬、牛、羊、雞、鴨俑等。1985年,公佈為增城縣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獅頭嶺東漢磚墓,該墓為東漢晚期“串”字形磚築多室墓,出土文物有銅器、陶器及瑪瑙珠等。

四豐村內有裕達隆公園。園內有南北珍稀古樹、中西奇花異卉。

該村為客家族群,保留著濃厚的客家習俗,如醮會、嘗新米、燒丁頭炮、宰老鵝、打米橙等。

陸村:富饒的魚米之鄉

陸村包括陸村、江屋、練屋、郭屋、蜆殼陂等自然村。村莊坐落於廣汕公路兩旁,增江河於其西南面繞村而過。

陸村建村於南宋祥興年間,陸村陸姓族群開居始祖陸仲芳於南宋祥興元年(1278)從江西遷入;江姓族群開居始祖江叔孝於元泰定二年(1325)從江西經花縣輾轉遷入;練姓族群開居始祖練重高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由福建經興寧遷入;張姓族群開居始祖張旭光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遷入。陸村歷史悠久,良田、果園、蕉林、魚塘隨處可見,富饒一方,極富嶺南水鄉特色。

村內仍保存著包括洪聖大王廟在內的不少古祠堂。較為完整的有秀明江公祠和子聰江公祠。兩座祠堂均為三間三進,青磚石腳,碌灰筒瓦,灰塑龍船脊,人字封火山牆。

秀明江公祠建於清代,坐東北朝西南,樑上有精緻木雕,牆上有瑞飾彩繪。

子聰江公祠建於民國,坐西朝東,金柱間施木聯繫枋,封簷板飾花鳥紋木雕,戲曲人物,工藝精湛。

村內有洪聖大王廟,遷建於清代道光十七年(1837),最近進行重修。青磚紅瓦,富於地方色彩,彰顯陸村民間信奉水神洪聖的人文風俗。

陸村柯樹下有姚氏劉安人墓。墓主為原三江鎮(今屬石灘鎮)塘口村劉氏四世祖劉達祖繼室。建於明建文年間,於明弘治、清道光和2011年三次重修。墓中有祥雲拱月紋石浮雕、雲雷紋望柱、龍頭鳳尾脊石雕碑龕。

初溪村:平川一望煙波闊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初溪村富有嶺南水鄉特色,村落位於廣汕公路邊、增江河邊,包括初溪、文屋、葉崗尾、荔枝山等自然村,以文、姚、葉三姓為主。

清人樑來鳳一入初溪村,就為眼前所見折服,欣然命筆,寫下了《秋夜舟泊初溪》:“舟泊沙灣問幾竿?光涵秋色滿前灘。曾聞碧漢乘槎易,肯信清流度月難。拍浪銀濤相淺瀨,連天玉練織回瀾。平川一望煙波闊,鏡裡浮生此夕香。”後來,該村河道改道形成眾多大大小小的魚塘。初溪裁彎取直工程以後,又在村內興建了水利樞紐,初溪村成了增江畫廊上的明珠。

初溪建村於南宋開禧年間。姚姓族群開居始祖姚大義於南宋開禧三年(1207)於江西遷入;文姓族群開居始祖文元嘉於南宋端平二年(1235)由江西經東莞遷入初溪。村中仍保留不少明代和清代古建築,還有麻石街和碉樓。

光耀村:金牛都的發源地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光耀村位於增江街東北部,面臨美麗的增江河。包括大步口、光耀、大塘3個自然村,以林、陳二姓為主。

光耀村建村於清代康熙年間,開居始祖陳宏亮於1716年遷入大步口。賴及之《增城縣誌》記載了陳宏亮入增的情況:陳宏亮,性韌耐能,由惠州長寧隻身抵增,含苦茹辛,年逾三十始娶鄭氏創基於大步口。村內的客家圍屋瀰漫著客家文化淳樸自然的韻味。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光耀村的文昌屋,坐東向西,以廳廈為中軸,左右朝廳建一列民居。村內還有一棵150多年的秋楓樹,橫長如臥龍。

相傳,有一頭金牛曾在光耀村的大步口過渡,在船舷上拉下一堆牛屎,牛屎變成金光閃閃的黃金後掉下河裡。從此,人們便把增江東面一帶稱為“金牛都”,光耀村便成了金牛都的發源地。

聯益村:宋初縣治之地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聯益村位於增江街北部,總面積約7.2平方公里,轄12個自然村,16個經濟合作社,人口420戶、1960多人,是增江街立村較早的村落之一。在聯益村的東街自然村裡,有一處東街古縣城遺址,見證了聯益村的悠久歷史。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據民國《增城縣誌》記載和學者論證,增城曾三易縣城。自東漢建安六年(201)建縣以來,第一個縣城在正果鎮二龍爭珠街;第二個縣城在增江街聯益村東街自然村;第三個縣城為現址。又據清嘉慶《增城縣誌》載:“大江西抱而無城池之守,後以其地渙散,不足以臨控全縣,乃相龜峰南麓九崗村而遷焉。”東街古縣城遺址恰是增城縣城由北向南遷徙的歷史見證者。

近年來,增江街和增城有關部門充分發掘聯益村位於增江河畔優美的田園風光和大寺坑林場的豐富自然資源,建設了一條約10公里的臨江綠道及大寺坑森林公園,同時大力抓好農田標準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發展,提高了農民收入。

東方村:日出東方,鳳鳴蕉嶺

日出東方,鳳鳴蕉嶺,這是對增江街東方村村名的最好闡釋。

東方村位於增江街東部,坐落於增城城區制高點——蕉石嶺山腳下,與博羅縣羅浮山餘脈相連。蕉石嶺,可謂是東方村的後龍山。濃郁聳翠的蕉石嶺,是東方村人的驕傲。關於蕉石嶺,有一個美麗而生動的傳說:相傳東晉時期道教名醫葛洪(人稱葛仙翁)隱居羅浮山煉丹時,收了得意徒弟黃大仙。黃大仙素孝,但年少時難免輕狂,在得知師傅平時喜歡吃增城荔枝後便想把增城拉到羅浮山下。於是,他施法將巨石變成金牛車,從羅浮山驅往增城。卻在路經東方村時,被回鄉探親的何仙姑識破金牛車乃石頭所變,仙姑以為大仙要對家鄉不利。黃大仙因計謀被何仙姑識破而覺得不爽,於是,一時羞惱便跟仙姑鬥起法來。打鬥中,金牛車變回巨石,散落一地,形成了蕉石嶺和荔枝坳兩個地方。如今,在蕉石嶺山下,到處都能看到焦褐色的亂石,據說那是當時兩大仙人在打鬥時擦破手臂流血染紅的石頭。若稍加留意,蕉石嶺山上有個叫“含笑園”的地方,此處有兩塊焦褐色的大石,相峙而立。相傳是葛洪大仙與何素女仙姑當年在蕉石嶺追逐對抗時的化身。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兩大仙人坐鎮東方,靈氣十足,一時間這裡草木茂盛,風景宜人。後來,勤勞的客家人遷入聚居於此,繁衍成古樸美麗的村莊——東方村。

五星村:碧潭摩崖相輝映

五星村地處增江街中北部山區,四面環山,樹林蔥鬱,空氣清新,水源充足且水質良好,尤其適合種植荔枝、龍眼、柑桔,這裡盛產各類蜂蜜,是增城著名的“蜂蜜之鄉”,也是廣州市第六批文物保護單位飛泉洞摩崖石刻的所在地。

飛泉洞摩崖石刻位於五星村周山社後山的崖壁上,又稱曲水流杯摩崖石刻。在山的南面山溪中有水潭,潭邊有崖壁,溪水從高處潺潺而入,猶如清泉涓涓注入杯中,故名“曲水流杯”。相傳東晉時期葛洪(葛仙翁)曾來此採藥煉仙丹,後人建祠、亭紀念。自那以後,不少名人學士慕名造訪:謁葛仙祠、觀碾藥石,飲流杯池,或題詩、或留記,留下了摩崖石刻等多處文化遺蹟。

在曲水流杯不遠處山崗上,長著一棵古老格木樹,有近百年高齡,據說與當地的抗日英烈鄭貴章(1912~1939)有關。鄭貴章是五星村人,出生於馬來亞。中學畢業後,就讀於上海暨南大學,1934年,毅然與李東林等人回增城從事抗日救亡運動,途經故鄉五星村時種下此樹。貴章後任福和民眾游擊隊常備隊長,不幸在大魚頭山戰役中中彈身亡。據載,他犧牲時,背靠大樹,神色凜然,神情輕鬆,像在懷念著家鄉的格木樹。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大埔圍村:增江街的東大門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大埔圍村位於增江東南部,與博羅縣接壤,是增江街的東大門。大埔圍村轄6個自然村,9個經濟合作社,面積約2.3平方公里,約220戶,800多人。

大埔圍村是客家族群聚居地,是革命老區。抗日戰爭時期,大埔圍村民積極支持抗日遊擊隊在此開展抗日活動:或為游擊隊通風報信,或為游擊隊送糧送藥,或為游擊隊提供蔽身場所;有些村民還加入了游擊隊,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建國後,大埔圍村民葉日新、林觀妹等人被追認為抗日革命烈士。

注:轉自印記增江 後期有修改調整


你又一次刷新了我的認知!來自增城增江13條行政村的底氣

古村之友可為以下事務提供免費諮詢:

古村落的保護與活化,包括建築修繕、技藝復興、文化保育、弱勢群體幫扶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